DOI:10.12278/j.issn.2097-5309.2025.06.062
小學科學教育可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承載著傳承民族文化、培養人文情懷的重任。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讓學生在掌握科學知識的同時,深入了解并傳承自己的民族文化,成為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課題。將中華傳統文化融人小學科學實踐活動,能豐富教學內容,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認同感。然而,傳統的講授式教學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簡單添加傳統文化元素又可能導致割裂。所以,探索有效的策略與方法,將傳統文化自然融入小學科學實踐活動,成為當前教育實踐中的挑戰。本文探討了這一問題的相關策略與方法,期望能找到傳統文化與小學科學教育的最佳契合點,推動兩者的有機融合與共同發展。
一、理論基礎
(一)教育學理論
教育學理論提供了關于教育的本質、目的、內容、方法和評價等方面的系統認識。在教育學的視角下,教育是一個復雜的社會過程,能夠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將中華傳統文化融入小學科學實踐活動,正是基于教育學中“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強調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和民族情感。具體而言,教育學理論中的“情境教學”“活動教學”等理論,為傳統文化在小學科學實踐中的融人提供了有力支持。通過創設具有傳統文化元素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參與實踐活動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接觸和學習傳統文化,從而加深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同。教育學中的“因材施教”原則表示,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選擇適合的傳統文化內容和方法,確保融入的有效性和針對性。教育學理論還強調了教育的社會性和實踐性,這為探索傳統文化與小學科學實踐活動的結合方式提供了思路。通過組織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親身參與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從而培養其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二)文化傳承理論
文化傳承理論構成了本研究不可或缺且堅實的理論基礎,深刻而全面地探討了文化的傳遞機制、發展路徑以及創新動力,明確指出了文化在推動社會全面進步中的不可替代作用。在這一理論框架下,文化被視為一個民族的精神寄托與靈魂歸宿,是維系民族團結、激發民族創造力的核心要素。保護和傳承傳統文化是歷史賦予每個人的使命,更是面向未來、促進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一環。將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融入小學科學實踐活動之中,正是基于文化傳承理論中“文化傳承乃民族發展之基石”的深刻洞察。此舉通過教育這一關鍵渠道,培養孩子們對本土文化的深厚情感與認同感,進而激發他們的民族自豪感與歸屬感。這一融合過程也為傳統文化的創新性轉化與發展開辟了新的路徑與可能,使得古老智慧在現代科學的土壤中呈現出新的生機。文化傳承理論還著重強調了文化教育實施的連續性與系統性,這意味著在將傳統文化融人小學科學教育時,必須精心篩選與整合教學內容,確保其既符合科學教育的目標導向,又能有效傳遞傳統文化的精髓,從而在真正意義上實現文化的有效傳承與發展。
二、中華傳統文化與小學科學實踐活動的融合策略
中華傳統文化融人小學科學實踐活動是一種創新的教育方式。這種融合有助于孩子們更深入地了解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激發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教育實踐中,可以采取多種策略實現二者的融合。
(一)在識字寫字教學中融入中華傳統文化
漢字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精髓的集中體現,其獨特的造字藝術彰顯了古代先民的卓越創造力,且每一個字都深藏著豐富的歷史與文化寓意。
1.識字活動
在小學科學實踐活動中,識字是語文教學的基礎,也是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為了實現這一融合,可以精心挑選富含傳統文化元素的漢字,通過其演變過程和背后的歷史故事,激發學生對漢字的興趣和對傳統文化的熱愛。通過講述諸如“倉故造字”的神話故事,能極大地提升識字活動的趣味性,更能點燃學生們對漢字學習的熱情與敬畏。在教授“火”字時,可以講述古代人們如何利用火進行烹飪、取暖和照明,以及火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上的重要地位。結合科學實驗,如火的燃燒原理和安全使用知識,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中感受科學與文化的交融。再以繁體“學”字為例,其精妙的結構完美融入了古人對學習哲理的獨到見解。利用多媒體展示篆體“學”,可以細致剖析其各個組成部分的寓意:上部中央的“爻”字,寓意著天地間萬物的運行規律,而兩側的“手”形,則形象地表達了動手實踐與傳授知識的意義;中部結構宛如一座莊嚴的殿堂,象征著知識的寶貴與珍藏;下部則是以象形手法描繪的“子”,特指那些有德有識的智者。這樣的解析,可以幫助學生深刻記憶了字的構造,讓他們領悟到古人對于學習真諦的深刻理解一學習不僅是掌握求知的方法與規律,更是追求道德境界與智慧升華的過程。
2.寫字活動
在中華傳統文化中,書寫文字是一項莊嚴而神圣的活動,與個人的品德修養緊密相連。在小學寫字教學中,要注重提升學生的寫字技巧,引導他們深人體會書寫中所蘊含的文化精神。應強調寫字前的準備工作,如焚香凈手,這既是對書寫的尊重,也是對傳統文化的敬畏,能夠幫助學生養成虔誠、認真的書寫態度。還需關注學生的寫字姿勢,要求他們腳踏實地、腰板挺直、收腹挺胸,這樣的端正姿勢不僅有助于書寫美觀,更體現了古人對“正直”品質的重視。握筆姿勢的正確性也不容忽視,無論是毛筆書法的三指握筆,還是硬筆書法的五指握筆,都要求學生手心虛空、意在筆尖、自然發力,這既是中國古人長期實踐的經驗總結,也是對虛心專注、發力自然等傳統美德的傳承。為了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感悟,還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書法練習,通過臨摹古代名家的書法作品,細細品味漢字的韻律之美和結構之美,從而在提升文化素養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二)利用傳統節日融入中華傳統文化
傳統節日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和民俗信息。在小學科學實踐活動中,可以充分利用傳統節日這一資源,設計富有教育意義的實踐活動。
1.春節文化
春節作為中國眾多傳統節日中最為隆重的慶典之一,其深厚的文化底蘊與豐富多彩的慶祝方式,為小學科學實踐活動提供了取之不盡的教育資源。在精心設計的活動中,可以引領學生們穿越時空的長廊,追溯春節的起源,聆聽“年”的古老傳說,理解為何家家戶戶會在歲末年初之時放鞭炮、貼春聯、相互拜年,以此祈求來年的平安與吉祥。為了讓學生能夠親身體驗這一傳統節日的魅力,可以安排一系列動手實踐活動。比如,指導學生親手制作春聯和窗花,讓他們在揮毫潑墨間感受漢字的形態之美,學習春聯中蘊含的平仄對仗等修辭技巧;或者組織燈籠制作工坊,讓學生在動手組裝中領略傳統節日裝飾的匠心獨運。還可以巧妙地將科學知識融入這些傳統習俗之中,比如解釋鞭炮聲為何能驅邪避災(聲音通過空氣震動傳播的科學原理),以及春聯的紅色為何能象征好運連連(色彩心理學中關于紅色代表熱情、活力的解讀)。這樣的教學方式,加深了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理解與認同,更在潛移默化中拓寬了他們的科學視野,實現了傳統文化教育與科學教育的雙贏。
2.粽子文化
在端午節這一富含深厚文化底蘊的節日里,可以巧妙地講述屈原的感人故事,帶領學生們穿越時空,走進那段歷史,了解端午節的由來與粽子的起源。屈原,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以其忠誠于國家、執著追求真理以及無私奉獻的高尚品質,成為后世敬仰的楷模。通過深入探究屈原的生平事跡,學生們能夠深切地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中流淌著的忠誠與擔當精神,這種精神內核如同一股清泉,滋養著他們的心靈,在他們心中悄然播撒下愛國主義的種子。還可以結合端午節的其他傳統習俗,如賽龍舟、掛艾草等,進一步引導學生們探索這些習俗背后的科學原理與文化內涵。賽龍舟這一激情四溢的競技活動,鍛煉了人們的體魄,更象征著團結協作、勇往直前的精神;而掛艾草,則蘊含著驅邪避疫的美好愿望,同時也體現了古人對自然規律的深刻洞察與智慧運用。通過對這些習俗的解讀,學生們能夠更加全面地理解端午節的文化意義,從而加深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理解和感悟。這一過程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更是對學生們愛國情懷與民族精神的一次深刻洗禮。
3.中秋文化
中秋節以賞月、吃月餅為主要習俗,在活動中,可以講述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等傳說故事,讓學生了解中秋節的由來和象征意義。為了讓學生親身體驗中秋文化,可以組織制作月餅、燈籠等活動。在制作月餅的過程中,學生可以了解月餅的種類、制作方法和背后的文化寓意。還可以引導學生學習燈籠的制作方法,讓他們在動手實踐中感受中秋節的喜慶氛圍。結合科學知識,解釋月亮的圓缺變化(如月球的公轉和自轉)、月餅的保存方法(如食品防腐技術)等,讓學生在了解傳統文化的同時增長科學知識。通過這些實踐活動,學生能夠在親身體驗中加深對傳統節日的認識和理解,還能在參與過程中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這些活動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和創新意識。
(三)在文藝活動中融入中華傳統文化
在小學科學實踐活動中,通過組織詩詞朗誦、戲劇表演和舞蹈展示等文藝活動,讓學生在欣賞和創作中感受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可以選取一些與科學相關的古詩詞進行朗誦比賽,如李白的《靜夜思》、蘇軾的《題西林壁》等,引導學生體會詩人對自然現象的描繪和思考。在戲劇表演方面,可以改編一些古代科學家的故事或成語故事,如祖沖之與圓周率、曹沖稱象等,讓學生在角色扮演中了解古代科學家的智慧和貢獻。還可以結合傳統節日或民間故事進行舞蹈創作和展示,如春節的舞獅、中秋的賞月舞等,讓學生在舞蹈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韻律美和情感。通過這些文藝活動,學生能夠提升文化素養和審美能力,在創作和表演中鍛煉自己的表達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
三、中華傳統文化融入小學科學實踐活動的相關討論
(一)融入策略的有效性討論
在討論將中華傳統文化融入小學科學實踐活動策略的有效性時,需全面審視其對學生知識掌握、技能提升及情感態度的影響。通過具體的實踐活動,如利用傳統節日、歷史故事等,可以豐富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傳統文化知識。這些策略的有效性體現在,一方面,學生能夠更加直觀地理解并記憶傳統文化知識,另一方面,通過親身參與和實踐,學生能夠在實踐中深化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從而培養其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融入策略的有效性還體現在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上,如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創新思維和團隊協作能力等。
(二)教育政策與實踐建議
針對當前將中華傳統文化融入小學科學實踐活動的現狀,提出以下教育政策與實踐建議。教育部門應加強對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視,制定相關政策,鼓勵學校開展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教育活動;學校應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制定具體的實施方案,將傳統文化教育融入日常教學中,確保每位學生都能接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學校還應加強師資培訓,提高教師對傳統文化教育的認識和教學水平;家長也應積極參與孩子的傳統文化教育,與學校形成合力,共同推動傳統文化教育的深人發展,讓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三)未來研究方向
展望未來,將中華傳統文化精髓深度融入小學科學實踐活動的研究領域,依然擁有著無比廣闊的探索空間。在這一進程中,可以進一步細化對不同年齡段學生群體的研究,深入了解他們對傳統文化的接受程度及興趣所在,以便更加精準地制定出符合各年齡層認知特點與教育需求的教育策略。深入剖析傳統文化教育對學生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的具體影響機制,如在提升道德品質、激發創新思維、增強人際交往能力等方面的積極作用,也是未來研究的重要方向。隨著現代科技的飛速發展,可以積極探索利用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前沿技術手段,來創新傳統文化教育的呈現形式與內容表達,使之更加貼近現代學生的學習方式與興趣偏好。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應高度重視傳統文化教育在國際文化交流與合作中的獨特價值,積極推動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與深度交融,以此為橋梁,讓世界更加全面、真實地了解中國,進一步增進各國人民之間的友誼與互信,攜手共創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美好未來。
將中華傳統文化融人小學科學實踐活動,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更是對新時代教育體系的一種創新與豐富。通過這一融合,學生們在動手實踐中學習傳統文化知識,培養了對傳統文化的興趣與熱愛,同時也提升了自身的綜合素質。這種教育模式有助于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還為他們未來的成長與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未來,應繼續深化這一研究,探索更多有效的融入策略,推動傳統文化教育在現代教育體系中的全面滲透。
參考文獻:
[1]張寶榮《試論如何在小學綜合實踐活動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20年第8期。
[2]于華新《淺談傳統文化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滲透》,《才智》2019年第19期。
[3]王杰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目標下小學語文數字教學產品開發策略研究—以我國小學二年級語文學科為例》,《中國數字出版》2024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