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2278/j.issn.2097-5309.2025.06.043
新《課標》主張藝術與其他學科相聯系,充分發揮協同育人功能。跨學科教學法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方面具有突出作用。小學美術教師運用跨學科教學法開展傳統文化主題式教育活動可以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審美觀念,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是提升學科綜合育人價值的有效手段。
一、小學美術跨學科開展傳統節日文化主題式教育的意義
(一)提高學生對傳統節日文化的理解水平
跨學科美術教學活動支持學生從多角度學習傳統節日文化的精髓,能夠顯著提升學生對傳統節日文化的理解質量。例如,教師讓學生畫一幅以春節為主題的畫。學生不僅要運用美術學科知識,還要運用語文、歷史學科中有關春節起源及習俗的知識,才能使畫作真實地反映春節文化。在多學科知識的幫助下,學生深人了解了春節文化,增強了對春節文化的認同感。
(二)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小學美術教師可以將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融人課堂,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例如,教師向學生講解了中秋節的由來與傳說、現代探月取得的成就等,讓學生結合這些傳統節日文化元素創作一幅以“飛天”為主題的畫作。這一跨學科教學活動促使學生深人感受中華民族的智慧與創新精神,在潛移默化中增強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培養了學生的家國情懷。
(三)提高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
傳統的美術教學方式對學生綜合學習能力的提升形成了阻礙。而跨學科教學方式打破了學科之間的界限,支持學生從多角度探究、理解知識。與此同時,在跨學科教學模式中,教師不再扮演知識的傳遞者,而是扮演學生學習的引導者,為學生建立各學科之間的聯系、提高獨立思考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提供支持。小學美術教師運用跨學科教學方式組織傳統節日文化主題式教育活動,能夠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立足整體分析問題、從多角度尋找問題解決方案的學習能力。
(四)促進傳統節日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一些西方節日文化進入中國,對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產生了沖擊。小學美術教師將傳統節日文化融入課堂,并運用語文、歷史、道德與法治等學科知識引導學生明確傳承與弘揚傳統節日文化的重要性,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增強學生傳承與弘揚傳統節日文化的意識。
二、小學美術跨學科開展傳統節日文化主題式教育的現狀
新《課標》背景下,多數小學美術教師都認識到了跨學科教學及弘揚傳統節日文化的重要性。但受綜合教學能力有待提升的影響,部分小學美術教師沒有把握好跨學科教學方法在傳統節日文化主題式教育中的運用要點,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教學內容缺乏整合
在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掌握色彩、空間、形狀、線條等基礎知識,還要提高學生運用畫作反映社會、歷史、文化等內容的能力。現階段,部分美術教師沒有結合美術教學內容的特點將多學科知識融入課堂,也沒有深入挖掘教材中蘊藏的傳統節日文化元素。缺乏整合的教學內容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阻礙了學生了解更多的傳統節日文化內容。
(二)教育活動有待創新
現階段部分小學美術教師缺乏教學創新意識,沒有結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新《課標》的要求設計教育活動,導致教育活動的育人性不足。例如,部分小學美術教師只要求學生記憶學科理論知識或者臨摹與傳統節日文化相關的作品,沒有為學生創新能力、審美能力的發展創造條件。形式單一、內容枯燥的教育活動降低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三)教育評價有待完善
現階段部分小學美術教師沒有樹立“教學評一體化”的觀念,缺乏將評價促學、評價促教的作用落到實處的能力。一是評價內容有待豐富。部分小學美術教師只評價學生對美術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沒有評價學生對多學科內容、傳統節日文化內涵的掌握情況。缺乏全面性的評價內容不利于促進學生綜合發展。二是評價主體有待豐富。部分小學美術教師沒有尊重學生及其他學科教師的評價主體地位,導致評價內容的參考價值有待提升。三是評價結果缺乏有效利用。部分小學美術教師對評價結果缺乏重視,利用評價結果優化教學設計的意識不強,難以形成良性教學循環。
三、小學美術跨學科開展傳統節日文化主題式教育的策略
小學美術教師要認識到運用跨學科教學法開展傳統節日文化主題式教育的重要性,要結合現階段跨學科傳統節日文化主題式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制定有針對性的解決策略,使學生獲得更加理想的學習體驗。
(一)整合教學內容
小學美術教師要深人挖掘教材中蘊藏的傳統節日文化元素,以及圍繞教學主題將內在聯系緊密的學科內容相整合,使用綜合性的教學內容促進學生深度學習。
1.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元素
教材是一切教學活動的出發點、立足點。為此,小學美術教師必須利用好教材中蘊藏的文化元素,將教材培養學生文化自信與家國情懷的價值充分展現出來。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當前小學美術教材中包含的傳統節日文化元素更加豐富,旨在推動學生全面了解中華傳統節日及特色風俗、民俗。教師要深入研讀、分析教材,將教材中一切可用的傳統節日文化資源挖掘出來,再利用這些傳統節日文化資源設計主題式教育活動。例如,教材中包含豐富的特色傳統節日習俗,如中秋節賞月、吃月餅,端午節包粽子、賽龍舟,元宵節吃湯圓、賞花燈,春節吃餃子、貼春聯等。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查閱資料的方式了解這些特色傳統節日習俗的起源、演變過程,以及與這些特色傳統節日習俗相關的故事傳說、歷史典故等,不斷豐富學生的文化知識體系。通過深入了解傳統節日文化,學生可以深刻體會傳統節日文化的魅力,進而增強民族自豪感、形成家國情懷。
2.整合多學科內容
小學美術教師要圍繞特定教學主題與教學目標,將美術知識與多學科知識相結合,提高傳統節日文化主題式教育活動的育人價值。一是與語文知識相結合。教師可以將描寫傳統節日文化的古詩詞融入美術教學當中,引導學生運用美術知識將古詩詞描繪的景色、抒發的情感呈現出來,以此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和藝術表現能力。例如,讓學生以“重陽節”為主題進行繪畫時,教師可以將《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融入教學當中,引導學生創作“詩配畫”。這一教學活動不僅能豐富學生對重陽節的認知,還對學生想象能力、創新能力的發展產生積極影響。二是與歷史學科相結合。教師可以將傳統節日的發展歷史融入課堂,讓學生認識到傳統節日文化源遠流長、內涵豐富,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例如,讓學生以“端午節”為主題進行繪畫時,教師向學生講解了屈原的主要事跡,引導學生了解端午節包粽子、賽龍舟的習俗。了解了端午節的由來及習俗的內涵后,學生可以產生愛國情感,并能將這種情感融入繪畫作品當中,從而提升繪畫質量。要想提高跨學科教學內容的整合質量,小學美術教師不僅要有廣泛學習的精神,還要增強合作教學的意識。例如,小學美術教師可以與其他學科教師通力合作,如共同備課、共同進行教學反思等,盡最大努力將有針對性的跨學科教學內容融人課堂。
(二)創新教育形式
小學美術教師要立足新《課標》,創新跨學科傳統節日文化主題式教育活動的開展形式,通過這種方式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為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提供支持。
1.設計圖像識讀活動
在傳統節日主題式教育活動中,教師要多引導學生觀察、識別、解讀美術作品,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圖像識讀能力,為學生依托美術作品了解節日文化、體會節日文化的魅力做好鋪墊。教師可以將教材中的圖像作為識讀活動的素材,也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將課外的圖像納人識讀活動當中,提升識讀教學內容的豐富性。例如,教師向學生展示了兩幅與端午節相關的圖像,推動學生從圖像中捕捉到端午節的文化元素。為了提高學生的任務完成效率,教師引導學生嘗試描述這兩幅圖畫呈現的相同場景及重疊要素。通過觀察,學生發現“龍舟”是這兩幅畫的主要文化元素。教師進而運用視頻促進學生深入了解“賽龍舟”這一端午節特色民俗活動。在此過程中,學生提高了圖像識讀素養,也對端午節的民俗活動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2.促進學生參與課堂互動
小學美術教師要改變以往“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要為學生全身心參與課堂互動創造條件,真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唯有如此,學生才能提高對學習內容的掌握程度。例如,在以“端午節”為中心的傳統節日文化主題式教育活動中,教師設計了如下互動式教學活動來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一是課前互動。教師在智慧教學平臺上向學生發布了預習任務,讓學生通過上網查閱資料、向長輩請教等方式了解端午節的主要習俗。學生可以將自己獲取的資料分享到學習群組里。教師要結合學生了解到的內容動態調整教學方案,為提升課上教學效率奠定基礎。二是課上互動。教師可以設計“端午習俗知多少”的游戲競賽活動,以此活躍課堂氣氛和檢驗學生的預習成效。與此同時,教師可以設計問題活躍學生的思維。例如,教師在多媒體設備上向學生展示了《龍舟競渡圖》,并詢問學生:這幅畫屬于什么類型?有何特點?通過思考問題、分析相關的文化資源,學生了解了民俗畫的吉祥語言及色彩等內容,為提高美術表現素養打下了堅實基礎。三是課后互動。教師讓學生圍繞“端午趣事”這一主題繪制一幅民俗畫。學生要將多種端午節象征物品、多種顏色、多種工具融入作品中,使作品更具文化色彩及充滿創意。教師要利用信息化工具動態關注學生的創作情況,幫助學生解決在創作中遇到的問題,提高學生完成創作任務的效率。
3.踐行教學做合一的理念
小學美術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輸傳統節日文化理論知識,還要為學生提供在相應的實踐活動中應用傳統節日文化理論知識的機會,才能提高學生傳承與弘揚傳統節日文化的能力。例如,教師在重陽節來臨之際,組織學生參加了如下實踐活動:一是賞菊活動。教師可以在保證學生安全的前提下,帶領學生到菊花種植場地賞菊,借此機會向學生講解重陽節賞菊賦詩的習俗。二是登山活動。教師可以讓家長與學生一同登山,邀請家長將學生的登山過程以視頻的形式記錄下來。在親身參與登山活動的過程中,學生對“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描繪的情景產生了更加深刻的體會。三是敬老活動。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為自己家中的年長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洗衣服、打掃房間、畫簡易肖像等。通過參加實踐活動,學生可以深人理解重陽節的習俗內涵,不斷提高文化素養。最后,教師要引導學生將活動所感、所想以繪畫的形式呈現出來,真正讓學生在“做中學”。
(三)完善教育評價
新《課標》背景下,小學美術教師要積極踐行“教學評一體化”理念的要求,將評價促學、評價促教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
1.突出過程性評價的重要性
小學美術教師要將學生在跨學科傳統節日文化主題式教育活動中的過程性表現納入評價范圍內,使評價內容更加豐富、科學。例如,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課前預習情況點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結合學生在識圖學習活動中的表現點評學生的識圖能力;結合學生在創作表現點評學生的美術技能等。
2.尊重學生及其他學科教師的評價主體地位
首先,小學美術教師要為學生參與評價活動提供支持,通過這種方式來增強學生的反思學習意識,使學生養成善于吸取他人優點的良好習慣。例如,待跨學科傳統節日文化主題式教育活動結束后,教師可以向學生發放自我評價表格,引導學生分享自己的學習收獲與存在的不足之處。同時,教師可以在信息技術的幫助下將學生的傳統節日文化作品上傳到智慧教學平臺上,鼓勵學生互相瀏覽作品、為作品打分,營造良好的傳統節日文化學習氛圍。其次,小學美術教師要為其他學科教師參與評價活動提供支持。例如,教師可以結合跨學科的內容,將學生的美術作品推送給對應學科的教師,邀請這部分教師進行點評。包含多元主體的評價內容更具客觀性,也更有說服力。
3.提高對評價結果的利用實效性
小學美術教師要結合評價暴露出來的問題,調整、優化跨學科傳統節日文化主題式教育活動的設計方案,形成良性教學循環。與此同時,小學美術教師要及時為在主題式教育活動中表現優異的學生發放獎勵,將這部分優秀學生的榜樣、帶動作用充分發揮出來。此外,教師要為部分表現不佳的學生制定個性化傳統節日文化學習方案,加快其成長的速度。
新《課標》背景下,小學美術教師要承擔起培養學生傳統文化素養、增強學生文化傳承意識的責任,為學生的長遠發展提供支持。未來小學美術教師要持續創新跨學科教學方法,進一步提高學生學習傳統節日文化的主動性和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參考文獻:
[1]蘇健健《核心素養下小學美術滲透傳統文化的教學實踐——以“傳統節日文化”為例》,《學苑教育》2024年第28期。
[2]何利珍《小學美術教學中傳統節日文化的融入》,《學苑教育》2024年第14期。
[3]芮鵬媛《小學美術跨學科開展傳統文化主題式教育的融合策略》,《當代家庭教育》2024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