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2278/j.issn.2097-5309.2025.06.002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要求努力開發、積極利用地區語文課程資源。延平作為鄭成功軍政生涯的起點地,其“忠貞愛國、開拓進取”的精神內核,與七年級下冊語文教材第二單元“家國情懷”主題(含《黃河頌》《老山界》等課文)深刻呼應。通過地文化資源的融人,可實現認知深化與價值引領。
一、地方優秀傳統文化資源開發和利用對初中語文教學的意義
鄭成功文化作為閩北地區特有的歷史文化遺產,其抗清復明、收復臺灣等史詩性事件與延平區大洲島水師操練遺址、鄭成功紀念館等實體資源相結合,為初中語文教學提供了“時空穿梭”式的學習場域。
(一)助力語言建構與思維發展,深化文化理解
在明清鼎革的歷史激蕩中,延平文化孕育出以海權意識為內核、家國情懷為底色的精神特質,承載著東南沿海的海洋文明基因。延平區現存大洲島水師操練遺址、鄭成功紀念館等歷史遺存,以及《復臺》詩中“開辟荊榛逐荷夷”的壯麗詩句,為初中語文課程構建了立體化的學習場域。若以鄭成功收復臺灣的戰略文獻、外交書信等為切入點,開展“海疆史詩”主題研習活動,學生在解讀《延平條陳》中“據險控扼”的文言文時,既能掌握“者”“也”等虛詞的古今用法,又能通過《臺灣通史》與荷蘭殖民檔案的對比,培養史料辨析能力。
(二)激發學習語文的興趣,增強對地方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是語文學習的重要動力,在初中語文課程中融入延平王鄭成功文化資源,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語文地方優秀傳統文化課程資源來源于生活,如延平大洲島水師操練遺址、鄭成功文化長廊等實體資源及《復臺》詩中“開辟荊榛逐荷夷”等飽含家國情懷的詩句,將歷史事件轉化為語文教學素材,使課堂與閩北地域文化形成共振。可以組織學生考察延平雙溪匯流處的古戰場遺址,通過角色扮演“鄭成功幕僚”撰寫作戰檄文,既能感受文言文的實用價值,又能體會歷史事件中語言的力量,讓語文學習從課本延伸至現實場景。
(三)實現教師角色轉變,彰顯課程建構者的價值
在傳統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多局限于課本知識單向傳授,而延平王鄭成功文化的深度開發,推動教師從“文本解讀者”轉型為“文化解碼者”。例如,教師可整合《延平條陳》中的語言、荷蘭殖民檔案中的外交文書等多元文本,設計“海權風云”主題研習活動,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協作,對比分析鄭成功收復臺灣的決策邏輯。這種以地方優秀傳統文化為載體的教學實踐,使教師角色從“知識權威”轉向“研學協作者”。
二、初中語文地方優秀傳統文化課程資源的開發路徑
(一)融合家國情懷主題,活化鄭成功文化資源
延平王鄭成功文化是閩臺聯系的精神紐帶,與七年級下冊“家國情懷”單元(《黃河頌》《老山界》等課文)深度契合,需通過文化解碼與教學創新實現雙方面賦能。
1.精選文化內容與確定主題
教師需立足單元教學目標,提煉鄭成功文化中的家國精神要素:
歷史文本:精選《復臺》詩中“開辟荊榛逐荷夷”的壯語,與《黃河頌》的“偉大堅強”形成家國詮釋。



戰略文獻:選取《延平條陳》中“誓死抗清,光復河山”的文言文片段,關聯《老山界》紅軍戰士的堅定信念。
物質遺存:結合鄭成功紀念館的“青衣舉義”雕塑群,設計“英雄抉擇”情境寫作任務,呼應《土地的誓言》中“故鄉召喚”的情感張力(見表1)。
2.教學特長與課程創生
(1)教師可基于專長設計分層實踐活動
詩歌意象探究:擅長詩歌教學的教師,可開展《復臺》與《黃河頌》的跨時空對話,引導學生分析“荊榛/荷夷”與“黃河/巨人”這些意象的象征意,然后仿寫創作“新鄭成功詩”。
文言策略設計:以《延平條陳》中“據險控扼”的軍事文言為范本,設計“海防少年參謀”角色扮演活動,仿照《木蘭詩》的邏輯思維創作“現代作戰方案說明文”。
跨媒介敘事:與信息技術教師共同開發“海疆風云”數字故事地圖,標注大洲島水師遺址、閩安協臺衙門等坐標,配以學生錄制的《致荷蘭總督書》誦讀音頻,構建“地理 + 歷史 + 語文”的跨學科學習方式(見表2)。
教學案例:
在《誰是最可愛的人》課文教學中,引人鄭成功“親率將士冒炮火登熱蘭遮城”的史料,組織學生對比分析“英雄形象塑造方法”。學生能準確提煉《延平王祠碑記》中“身先士卒”“矢志不移”的描寫方法,并將其遷移運用到《我心中的英雄》寫作中,實現家國情懷從文化認知到情感認同的升華。
(2)深化協作機制,構建文化育人共同體
在推動延平王鄭成功文化與語文課程融合的過程中,學校可通過跨學科協作實現資源整合與教學創新。
例如,語文教師與歷史、地理學科組組成教研團隊:歷史教師梳理《臺灣通史》中鄭成功收復臺灣的戰略背景,為《土地的誓言》《老山界》等課文補充家國情懷的歷史維度;地理教師結合大洲島水師遺址的閩江水文特征,制作三維地圖,在《黃河頌》教學中對比“黃河天險”與“閩江防線”的地理戰略價值;語文教師則提煉《復臺》詩中“開辟荊榛逐荷夷”的意象,設計誦讀與仿寫活動。通過舉辦“海疆風云”主題教研會。這種“文史地聯動”的模式,既打破學科壁壘,又讓家國情懷的抽象概念通過真實歷史場景和地理空間變得鮮活可感(見表3)。
三、延平王文化資源在初中語文教學的應用:融入單元主題教學,活化家國情懷培育
(一)閱讀教學:構建跨時空文本對話
1.《黃河頌》與《復臺》詩的意象對比
在《黃河頌》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體會詩中“黃河巨浪”所承載的中華民族堅韌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隨后,引入鄭成功的《復臺》詩:“開辟荊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復先基。”這里的“閩海波濤”與“黃河巨浪”雖然處于不同的地方,卻都承載著濃厚的民族精神。教師可以設計以下教學環節:
(1)意象對比:引導學生對比“黃河巨浪”與“閩海波濤”意象上的異同:兩者都象征著艱難與挑戰,但“黃河巨浪”象征了中華民族的歷史悠久與文化積淀,而“閩海波濤”則象征了海洋精神與對外抗爭的勇氣。
(2)情感共鳴:通過討論,學生理解到無論身處何地,中華兒女面對困難與挑戰時,都能展現出不屈不撓的精神風貌。而且這種精神是跨越時空、薪火相傳的。
2.《老山界》與《諭荷蘭守將書》的“英雄抉擇”在學習《老山界》紅軍翻越老山界時的行軍難的內容時,教師可以引入鄭成功《諭荷蘭守將書》中的“冒炮火登熱蘭遮城”,設計以“英雄抉擇”為主題的思辨性討論環節:
(1)閱讀文本:教師簡要介紹鄭成功收復臺灣的背景后,學生朗讀《諭荷蘭守將書》中的相關段落,感受鄭成功面對強敵時的堅定與決心。
(2)思辨討論:引導學生思考,從歷史中鄭成功領導到戰役到中國紅軍革命征程,不同時代的國家守護者們是如何突破困境的。可以提出以下問題供學生討論:① 紅軍在翻越老山界時面臨哪些困難?他們是如何克服的? ② 鄭成功在收復臺灣的過程中遇到了哪些挑戰?他是如何做出決策的? ③ 這些英雄人物在抉擇時,有哪些共同的精神特質?
通過討論,學生認識到:無論是民族英雄鄭成功還是紅軍戰士,他們在面對困難時都展現出了堅定的信念、無畏的精神和卓越的智慧。這種對家國的擔當精神,是寶貴財富,激勵后人學習。
(二)寫作教學:創設歷史情境任務
以歷史情景來創設任務,讓學生在寫作實踐中更加深入地理解鄭成功文化內涵,提升學生文學素養和對歷史文化的認知。
1.“海防少年參謀”角色寫作
學習《延平條陳》中“據險控扼”的軍事文言,設計“海防少年參謀”角色寫作任務:
角色設定:學生扮演海防少年參謀,負責協助鄭成功制定戰略部署。
任務要求:學生需用改寫《延平條陳》中的相關段落,使其更加通俗易懂。同時,仿照《土地的誓言》中的抒情句式,寫一封《致臺灣同胞書》,表達收復臺灣的決心、對家國情懷的理解以及對臺灣同胞的深情厚誼,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寫作指導:教師可以提供必要的背景資料和歷史知識,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角色和情境。同時,引導學生注意自己文章的結構設計、語言表達和思想情感抒發,使作品更加生動、感人。
2.“高甲戲《鄭成功》劇本創編”活動
組織“高甲戲《鄭成功》劇本創編”活動,要求學生在改編“鹿耳門潮汐破敵”情節時,借鑒《木蘭詩》的敘事特點與《誰是最可愛的人》的細節描寫手法:
情節選取:選取“鹿耳門潮汐破敵”作為劇本的核心情節,展現鄭成功的英勇形象和戰略智慧。
敘事特點:借鑒《木蘭詩》的敘事節奏,通過緊湊而詳略得當的內容安排,使劇本更加引人入勝。可以運用對比、懸念等手法,增強故事的戲劇性。
細節描寫:參考《誰是最可愛的人》中的細節描寫手法,刻畫人物性格、描繪戰爭場景。可以關注人物的心理活動、動作細節以及環境氛圍的營造等方面,使劇本更加生動、真實。
團隊協作:分組合作,共同完成劇本的創編工作。通過討論、分工和協作,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和創新能力。
(三)綜合性學習:從閩江到臺灣的家國情懷之旅
通過組織實地考察活動,把語文課堂延伸到現實生活中,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感受家國情懷的深厚底蘊。
1.實地考察與主題研究
組織一次實地考察活動,參觀延壽門(樓)、西山州學遺址、大洲島鄭成功紀念堂等遺跡。開展“從閩江到臺海:家國地圖上的語文課”項目:
實地參觀:在實地參觀過程,教師引導學生關注古跡的歷史背景、文化內涵以及與鄭成功的關系。通過現場講解、互動問答等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主題研究:學生分組研究鄭成功艦隊的航海路線,結合《黃河頌》中的意象分析,探討鄭成功如何運用地理環境進行戰略部署。制作“家國山河”主題手抄報,展示研究成果和學習心得。
2.文學創作與歷史素材運用
在實地考察和主題研究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文學創作,自覺運用歷史素材佐證觀點:
《我心中的英雄》習作要求:結合實地考察和主題研究的成果,撰寫一篇《我心中的英雄》習作。鼓勵學生選取鄭成功等民族英雄作為寫作對象,通過具體事例和生動描寫,展現其英勇形象、家國情懷和歷史貢獻。在習作中,自覺運用歷史素材佐證觀點。可以引用相關史料、詩詞歌賦或民間傳說等,豐富文章內容、增強說服力。同時,注重語言的準確性和生動性,使文章更加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
通過綜合性學習活動,學生不僅深人了解了鄭成功文化及其蘊含的海洋精神、抗敵意志與家國擔當,還學會了如何將歷史資源轉化為語文學習情境。體現了“文化資源一主題融合一素養生成”的實施邏輯。
參考文獻:
[1]侯嬋《鄉土資源在語文課程中的開發與利用》,《教育觀察》2016年第4期。
[2]張中原、徐林祥《語文課程與教學論新編》江蘇教育出版社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