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5.11.038
“家國情懷”是一種對祖國對家庭積極而強烈、真摯而穩定的情感。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而言,他們處在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階段,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古詩文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歷史背景,尤其是以家國情懷為主題的詩文,可以引導學生從古人的思想中汲取力量,在學生心中培養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增強他們的國家認同感。近年來,隨著語文新《課標》的頒布,語文教學不僅注重語言能力的培養,還強調對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塑造。部編版教材在初中階段選擇了大量承載家國情懷的古詩文,如《春望》《過零丁洋》《滿江紅》等,通過對經典詩文的學習,可以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與社會責任感。本文,結合具體的教學實踐,探討如何在古詩文教學中有效滲透家國情懷,以期為初中語文教師在古詩文教學中傳遞家國情懷提供參考。
一、家國情懷與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的理論基礎
(一)家國情懷的內涵與教育價值
家國情懷是個人對祖國的深厚感情與忠誠之心,是與民族、國家命運息息相關的精神狀態。它不僅是一種個人情感的表達,更是一種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的體現。家國情懷類古詩詞顧名思義是與家國情懷主題有關的古詩詞,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可以將“家國情懷”教育融入語文教學中,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祖國的偉大和自豪。家國情懷類古詩詞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拓展語文學習視野的重要資源,是提升學生家國情懷素養的重要媒介。
如今,初中生生活在一個和平安定的年代,他們中的很多人對于“家國情懷”的理解并不是很充分,大多只會生硬地“喊口號”。而在初中階段,正值學生人格與價值觀逐步成熟的關鍵期,學習富有家國情懷的古詩文,同學們可以比較全面地理解具有家國情懷的人物形象,感受到前人對國家的深厚感情,通過古詩文的學習,學生能夠從中汲取力量,增強自身的愛國主義精神和社會責任感,樹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意識。
(二)新《課標》背景下古詩文教學要求
新《課標》強調,語文教學不僅僅是語言文字的訓練,還應當通過語言學習滲透文化教育,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包括文化認同感、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古詩文教學在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指引下,更加關注學生的語言、思維、審美、文化傳承與理解的能力。古詩文作為語文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豐富的思想內涵與藝術價值,特別是家國情懷主題的詩文,能夠有效幫助學生感悟歷史,培養愛國情感。因此,教師在古詩文教學中需要善于引導學生理解詩文背后的歷史和文化,并在情感層面上與詩人產生共鳴,達到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育的目的。
(三)部編版教材中古詩文的選材與特點
部編版教材中選取的古詩文多與家國情懷密切相關。家國情懷的古詩文涵蓋了山水田園、邊塞征戰、思鄉懷遠等多種題材,展現了不同歷史時期和地域文化背景下人們對家國的情感表達。例如,《錢塘湖春行》等山水田園詩體現了對自然的熱愛和對國家的眷戀,《雁門太守行》等邊塞詩則表現了保家衛國的豪情。
杜甫的《春望》、文天祥的《過零丁洋》、秋瑾的《滿江紅(小住京華)》等作品的共同特點是表達了對國家命運的關注和對民族前途的深切憂慮。這些作品通過文學表達出詩人對國家的忠誠與憂慮,能夠引導學生反思自己與國家之間的關系,更好地繼承和弘揚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培養他們的歷史責任感與文化認同感。
二、《滿江紅(小住京華)》中的家國情懷及教學實踐
(一)《滿江紅(小住京華)》文本解讀與家國情懷分析
秋瑾的《滿江紅(小住京華)》創作于清末時期。秋瑾目睹民族危機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敗,決心尋求救國之道。這首詞深刻反映了她作為革命志士對國家積貧積弱的痛心和推翻清政府、挽救民族危亡的堅定信念。詞作以“小住京華,早又是中秋佳節”開篇,抒發了對時光飛逝、年華又虛度的苦悶,營造出節日中的孤獨與無奈感,暗示出個人與國家的命運糾纏在動蕩不安的時局之中。秋瑾借景抒情,通過“四面歌殘終破楚,八年風味徒思浙”來表達對國家動亂的深切憂慮,以及自己對故鄉的思念與革命理想的堅守。詞作的中間部分“苦將儂強派作蛾眉,殊未屑”直接展現了秋瑾對傳統性別角色的反叛,強調了她對女性身份的超越和對家國大業的擔當。雖然身為女性,但她決意不被性別所限制,追求像男兒一樣為國家奮斗的理想,并在“身不得,男兒列;心卻比,男兒烈”中淋漓盡致地表現了這種超越性別的革命情懷。“算平生肝膽,因人常熱”一句展現了她專注世事、關心民生的濟世情懷。在詩中,她以無畏的態度表達了對封建束縛的不屑與對革命理想的執著。在詞的最后,“莽紅塵何處覓知音?青衫濕”中流露出秋瑾對現實環境的孤獨與無奈。她身處紅塵亂世,難以尋找到志同道合的知己,心中的革命激情與悲憤化作淚濕衣衫,充滿了對國家未來的深切憂慮。這句詞既表達了她內心的苦悶,又突顯了她在革命道路上不屈不撓的堅韌精神。
通過秋瑾的《滿江紅(小住京華)》,可以看到她將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充分體現了她強烈的家國情懷和不屈的革命精神。作為清末的女性革命者,秋瑾不僅用詩詞表達了對國家的忠誠與關切,更以實際行動喚起了同胞的覺醒。她的詞作充滿了慷慨激昂的情感,是對國家和民族命運深切關注的直接表達。
這首《滿江紅(小住京華)》為語文教學提供了極其豐富的家國情懷教育素材。教師可以通過對這首詞的解讀,引導學生理解家國情懷在不同歷史時期的表現形式,讓學生深刻體會到秋瑾的無畏精神和革命信念。同時,教師可以通過討論秋瑾的革命經歷,幫助學生理解在特定歷史環境下的愛國精神,激發他們對國家和民族命運的關心,增強責任感與歷史使命感。
(二)《滿江紅(小住京華)》教學中滲透家國情懷的策略
1.教學目標設計
在設定教學目標時,教師需要明確指出,通過學習秋瑾的《滿江紅(小住京華)》,學生不僅要理解詞作的字面意義,還要深入感悟其中所傳達的家國情懷。秋瑾的《滿江紅(小住京華)》飽含對國家危難的深刻憂慮和革命信念,她的詞作反映了個人與國家命運息息相關的理念。通過教學,學生應從秋瑾的詞中領悟到她為國家復興所展現的無畏精神,進而增強民族責任感與歷史意識。
2.歷史背景導入
導入環節可以通過介紹清末的歷史背景,幫助學生理解秋瑾所處的時代環境。教師可以提問:“在秋瑾的時代,為什么‘家國’情懷顯得尤為重要?”通過這樣的提問,促使學生反思清末中國的危機和秋瑾作為一名革命志士的選擇。她是一位巾幗英雄,懷揣革命的崇高理想,沖破家庭的桎梏,踏上新的人生征途,創下了一番轟轟烈烈的革命事業,從而激發他們對秋瑾家國情懷的共鳴。
3.文本細讀與情感體驗
在文本解讀環節,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逐字逐句賞析秋瑾的《滿江紅(小住京華)》,深入理解詞中的思想與情感。例如,通過分析詞中的“苦將儂強派作蛾眉,殊未屑”,可以引導學生理解秋瑾對傳統女性角色的反抗與不屑,她不愿僅僅被視為柔弱的女子,而是以無畏的革命者形象出現,展現出她渴望為國家命運承擔重任的決心。例如,“為籬下黃花開遍,秋容如拭”一句,化用了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和李清照的“人比黃花瘦”,既有喜悅之情又有矛盾之感,更能體現秋瑾初離家庭的矛盾心理一既有沖破羈絆的喜悅,也有青春蹉跎、寓居客棧的失落感。為了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教師可以通過設問引導學生思考:“如果你是秋瑾,面對當時國家的腐敗與積弱,你會作何感想?你希望如何改變命運?”這樣的問題能夠讓學生從秋瑾的角度去感受其思想情感,理解她在面對國家危機時所表現出的堅定革命理想與無畏精神。通過這種引導,學生不僅能體會秋瑾對家國情懷的深切憂慮,還能通過想象自身置身于類似的歷史情境,增強與詩人情感的共鳴,進一步激發他們對國家命運的關注。
4.多媒體輔助教學
多媒體教學設備具有圖文并茂的特點,可以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感官刺激。為了增強學生的直觀感受,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資源展示清末革命的歷史畫面,或播放與秋瑾相關的紀錄片和電影片段,讓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滿江紅(小住京華)》的創作背景及其蘊含的家國情懷。通過視聽結合的方式,學生能夠更生動地理解秋瑾對國家的責任感與憂國憂民的情懷。
5.朗讀與角色扮演
朗讀是古詩文教學中的重要環節。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帶著情感朗誦秋瑾的《滿江紅(小住京華)》,讓他們通過反復朗讀加深對詞作情感的理解。在朗誦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控制音量和語速,如“四面歌殘終破楚”一句,引用了項羽“四面楚歌”的典故,可以適當停頓、放慢語速,展現列強逼近的歷史背景;又如“身不得,男兒列,心卻比,男兒烈”一句,需要加強重音,讀出秋瑾的遠大抱負和凌云壯志。
在誦讀過程中,學生應當把自己沉浸在詩歌當中,感受秋瑾心中的憤懣和報國的熱情,尤其是詞中表現出的革命激情。此外,教師可以通過設置角色扮演環節,讓學生扮演秋瑾或革命時期的普通百姓,從不同角色的視角來體會清末社會的動蕩與民族危機,增強他們對詞作情感的認知和體驗。
6.開放式討論與現實聯系
教師可以通過設問引導學生思考家國情懷在現代社會中的意義。例如:“秋瑾的愛國精神對當今社會有哪些啟示?”通過這樣的開放性小組討論,學生可以結合現代生活中的愛國行為與社會責任感,理解家國情懷的現實意義。通過將古代情感與現代生活聯系起來,學生不僅能夠從詩作中獲得情感共鳴,還能夠從中提煉出對現實社會的責任感和行動力。此外,還可以設計環節,尋找當代的“她”力量。百年之前的辛亥女杰,奏響了中國女性解放與獨立的先聲。在當代,亦有一批獨立自強的中國女性,志在高山。教師可以提問學生還知道有哪些“不讓須眉”的巾幗人物,簡要講述她們的故事。
7.課后延伸與情感寫作
為深化學習效果,教師可以布置情感寫作作業,要求學生結合課程內容,撰寫一篇短文,表達他們對秋瑾的《滿江紅(小住京華)》所傳遞的家國情懷的理解與感悟。學生可以從自身出發,反思個人在當代社會中的責任與擔當,將古詩文的情感體驗內化為自身的認知與實踐。這種課后延伸活動有助于學生進一步增進對家國情懷的理解,并將其轉化為生活中的行為準則。
(三)《滿江紅(小住京華)》的教學反思與改進
通過《滿江紅(小住京華)》的教學實踐,教師可以觀察到學生在課堂上的情感共鳴效果。大多數學生通過對清末革命背景的了解,以及在誦讀環節的情感體驗,能夠較為深刻地感悟到秋瑾的革命精神和愛國情懷。在課堂上,教師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現代化教學手段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大多數學生都積極主動地回答問題。部分學生由于古詩文的語言難度較大,可能對詞作的理解不夠深人,情感共鳴也不夠強烈。因此,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進一步豐富教學手段,增強互動性和體驗性,幫助學生更好地進人詞作的情境。
此外,教師可以利用更多現代教育技術,如虛擬現實技術(VR)或歷史重現視頻,模擬秋瑾所處的歷史環境,生動展現她的革命事跡,增強學生對歷史情感的直觀體驗。通過這些創新的教學手段,教師能夠幫助學生更加全面地理解秋瑾《滿江紅(小住京華)》中的家國情懷,進而提升他們的情感共鳴和學習效果。從課堂容量來看,本節課只教學了這一首詞,可以通過和其他家國情懷古詩詞進行對比閱讀,例如和岳飛的《滿江紅》進行對比閱讀分析,來體會詩歌的精妙之處。
近些年,基礎教育改革不斷推進,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改革也取得了進展。古詩文教學承載著民族的記憶與文化的力量,而家國情懷正是我們代代相傳的精神紐帶。通過對《滿江紅(小住京華)》的教學,教師不僅能夠幫助學生理解詩詞的文學價值,更能夠引導他們體會到深厚的家國情感。這首詞作不僅是秋瑾個人革命理想的體現,更是整個民族在面臨危機時所表現出的勇氣與決心。在教學中,通過精心設計的教學策略,教師能夠有效地將歷史、情感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增強學生對家國情懷的認同感與責任感。反思與改進教學過程中的不足,探索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將有助于學生更深刻地體驗到秋瑾所體現的愛國精神與歷史使命感,在課堂上獲得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更能在情感上與歷史產生共鳴,增強對國家和民族的認同與自豪感。
參考文獻:
[1]孔德菊《融“家國情懷”教育于初中語文教學中的策略》,《學苑教育》2024年第25期。
[2]焦靜《初中語文課程中家國情懷教育的案例分析與優化》,《中學語文》2024年第2期。
[3]秦磊《初中語文課堂培育學生家國情懷實踐研究》,《智力》2023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