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5.11.050
歷史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歷史學習能夠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人文素養、精神品質,傳統的歷史教學側重知識傳授和記憶,學生所學知識往往是表面化和碎片化的,不利于學生形成綜合思維和能力。新《課標》對高中歷史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強調要以學科大概念為核心開展教學,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根據新《課標》要求,主題式教學成為高中歷史教學的必然選擇,主題式教學圍繞特定主題來設計教學內容、活動,引導學生以綜合、開放的思維開展學習,能夠有效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因此,以核心素養為導向探究高中歷史主題式教學具有重要意義。
一、歷史主題式教學概述
主題式教學是指選定學科的知識點或大概念作為主題,然后圍繞主題構建教學內容、情境、方法,引導學生系統全面探究學習相關知識的一種整體性教學方法,主題式教學還可以用于跨學科學習,選擇合適的主題將不同學科的知識聯系貫通,實現跨學科系統學習,主題式教學在培養學生整體思維、促進知識遷移、構建知識體系方面具有獨特優勢。對于歷史教學來說,主題式教學是指根據教學目標、學生學情、教材內容等選定教學主題,然后圍繞這一主題制定教學目標和任務、從課內外搜集各種教學資源、選擇多樣化教學方法,由此幫助學生全面系統地學習主題相關的知識,實現知識的融會貫通,從容提升學習質量和歷史綜合素養。主題式教學重視知識的整合和遷移,具有系統性、靈活性、開放性等特點,能夠引導學生思考、探究,有助于培養學生核心素養。
二、核心素養導向下高中歷史主題式教學的價值
1.促進課堂教學效率提升
高中歷史教學中需要學生學習掌握的知識點繁多且復雜,但是安排的歷史課時卻并不充裕,傳統的教學方法側重按照教材順序單方面灌輸知識,學生被動學習且缺乏自主思考探究,所學知識點呈現碎片化特點,因此,教學效率得不到有效提升。主題式教學重視知識整合,按照某種主題將碎片化的知識進行規劃和梳理,所選主題符合教學要求和學生發展水平,然后設計相應的學習目標和活動,引導學生探究學習,在主題式教學模式下,教學方法進行了創新,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得到激發,同時,學生需要圍繞主題搜集資料、解決問題,自主思考探究能力得到鍛煉,此外,主題式教學可以使學生將主題相關的知識融會貫通,學生可以借助其他知識來輔助理解重難知識點,這樣一來學習效率和質量能夠得到有效提升。
2.幫助學生建立知識體系
高中歷史中包含大量知識點,比如各種歷史事件、歷史人物、不同朝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知識點非常瑣碎并且有的知識點存在相似之處,再加上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所學知識都是碎片化的,這樣一來很多學生在學習中容易產生遺忘和混淆,無法牢固記憶和靈活運用,影響學習效果。主題式教學能夠將相關聯的知識點整合到一起進行學習,學生能夠從整體上把握某一主題相關的所有知識點,并且能夠在學習中梳理知識點之間的區別和聯系,進而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這樣一來學生在運用知識分析問題時能夠更加游刃有余。
3.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
傳統的高中歷史教學中,應試思想占主導地位,為了提升學生學習成績,教師在教學中更重視知識點的講解、背誦、練習,對學生能力品格的培養有所忽視,核心素養自然得不到發展。主題式教學模式下,學生學習的不再是單一零碎的知識點,而是系統的、完整的知識集合,在學習時學生不能再采用傳統的死記硬背方法,而要主動思考、探究,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對知識的理解掌握更加深人,此外,主題式教學的內容都是圍繞同一主題,能夠幫助學生更加深人地了解這部分歷史發展進程和規律,理解歷史發展背后的內涵,在學習知識的同時體會歷史中的思想和精神,在此過程中,學生的唯物史觀、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家國情懷等都能得到有效發展,有利于培養學生歷史核心素養。
三、核心素養導向下高中歷史主題式教學的策略
1.運用科學方法確定教學主題
對于高中歷史教學而言,主題式教學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新嘗試,要保證主題式教學效果,確定教學主題是首要前提,教學主題能夠為主題式教學開展指明方向,同時保證教學內容的整合更加科學全面,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教師在開展歷史主題式教學過程中,不能隨意選擇某個知識點作為主題,而要提前分析和評估,一方面要從新《課標》和教學內容出發。教師要認真研讀新《課標》,明確新《課標》對高中歷史教學的目標要求和對學生培養的價值目標,例如,從新《課標》中對于“當代世界的發展特點和主要趨勢”這一章節的培養要求中可知,“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把握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流”是價值導向,因此,在確定主題時不能偏離這一價值方向。教師要科學分析教學內容,通過教材了解教學內容及結構,梳理調整教學順序并從中提煉教學主題,保證主題能夠高度凝練與表達教學內容,提升主題質量。另一方面,要從學生發展水平出發。每個學生在歷史學習方面的知識儲備、學習能力等各不相同,如果忽視學生能力水平而隨意確定主題,可能會導致主題式教學針對性不強,教學效果不佳,因此,教師在確定主題之前要全面了解學生的能力水平,通過日常觀察、調查、提問、測驗等了解學生在歷史學習方面的綜合能力,然后選擇難度適當的主題。例如,在學習“全球聯系的初步建立與世界格局演變”內容時,教師分析新《課標》和教學內容得知,新航路的開辟是教學重點,因此,教師可以圍繞這一內容確定主題,與此同時,學生已經學過“全球航路的開辟”這一內容,對航路開辟方面的內容有一定了解,這一主題的選擇難度適宜,因此,教師可以將“新航路開辟的世界性影響”作為教學主題,引導學生系統探究新航路開辟的相關內容,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2.依托教學主題制定學習目標
高中歷史主題式教學中,教學主題的制定為教學開展確立了大的方向,為保證主題式教學能夠落到實處,教學任務切實完成,教師還需要根據教學主題制定科學的學習目標和任務,將教學主題進行細化,為學生學習提供更清晰的指導。學習目標是學生學習后所達到效果的預期,教師要在學習目標中明確學生需要掌握的知識和技能,為教師教學提供依據。教師在制定學習目標時要考慮多方因素,一是要契合教學主題,從教學主題涉及的內容出發,明確學生需要完成的任務;二是要契合學生能力,保證教學目標在學生能力范圍或“跳一跳”范圍內;三要契合核心素養,在教學目標中制定核心素養培養目標,通過科學的目標設定保證學習質量和效果。例如,在學習“晚清時期的內憂外患與救亡圖存”這一單元的內容時,學生之前已經對晚清時期我國的現實狀況有一定了解,一些著名的歷史事件如義和團運動、鴉片戰爭、太平天國運動等的經過、原因、結果也能進行闡述,但是大部分學生的認知和理解都比較淺顯,因此,教師制定了“中華民族在近代中國的變局中突困”的主題,然后制定學習目標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探究,其一,進一步學習了解晚清時期中華民族面對的列強侵略和做出的反抗;其二,分析工業革命背景下資本主義的發展是否對列強侵華起到推動作用;其三,基于大歷史觀進行分析思考,中國近代化發展受到近代資本主義發展的影響有哪些,當時中國社會各階層尋求出路的原因和方式有哪些;其四,了解晚清時期中國仁人志士救亡圖存的事跡、帶來的影響等,培養學生愛國思想。這些學習目標全面深刻,能夠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
3.多元活動激發主題學習興趣
高中歷史內容相比初中更加復雜,知識理解和運用難度更大,導致很多學生對歷史學習興趣不高,甚至產生畏難心理,對主題式教學缺乏參與積極性,影響主題式教學的開展效果,因此,激發學生對主題式教學的興趣至關重要。教師在開展主題式教學時,要重視根據主題內容和學生興趣設計多元化、趣味化教學活動,如情境創設、角色扮演、小組合作等,通過這些活動引人或呈現主題式教學,吸引學生參與思考探究。以情境創設為例,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將主題式教學涉及的場景、歷史事件等通過圖片、視頻等形式展示出來,構建生動直觀的教學情境,用于導人主題式教學或輔助教學過程,例如,在學習“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內容時,教師以“青年人的抉擇”為主題開展教學,在導入教學內容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覺醒年代》中青年人行為的片段,如青年學生走上街頭,手舉橫幅,要求“外爭國權,內懲國賊”,勇敢發出自己的聲音;早期的共產黨員團結一心、堅持信仰,不顧個人安危,克服重重困難召開了中共一大,為民族發展帶來希望,通過視頻學生可以直觀感受青年人的愛國熱情、堅定信仰和歷史使命感,從而對主題式學習產生思考和探究熱情,有利于主題式教學順利開展。
4.設計課堂提問深化主題探究
核心素養導向下,高中歷史教學強調以學生為主體,致力于提升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和探究性,要求學生在思考探究中理解知識,同時運用歷史知識解決問題,基于此,歷史主題式教學不能單純學習知識,而要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理解知識、提升能力。因此,設計高質量的問題是深化主題式教學效果的有效策略。在開展主題式教學時,不少學生思維不夠靈活和開放,面對教學主題不知從哪個角度入手學習和思考,這時,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設計啟發性、探究性問題,為學生思考指明方向,引導學生多角度、深入剖析主題內容,提升主題教學質量,例如,在學習“新文化運動”內容時,教師圍繞這一運動設計了主題式教學,為引導學生對新文化運動進行全面深入的探究,教師可以設計一系列問題來引導學生思考,比如,新文化運動發生的社會背景是怎樣的?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是誰,主要提出的思想、口號和主張是什么?新文化運動的思想和主張在當時的社會中是如何傳播的?新文化運動對中國社會產生了哪些影響,可以從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入手分析?這些問題可以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問題的思考和解決中,他們會通過搜集資料、閱讀文獻、交流討論等尋找問題的答案,在此過程中培養核心素養。
5.布置主題作業鞏固教學效果
高中歷史主題式教學是圍繞某一主題的系統化教學,其中涉及的知識內容通常較多且較為深入,不少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無法完全理解掌握,這就需要教師設計課后作業來鞏固主題式教學效果。課后作業是學科教學中不可或缺的環節,是課堂教學的鞏固和延伸,能夠有效鞏固教學成果,在主題式教學中,教師要重視根據主題式學習的過程和結果來設計多樣化的課后作業,例如思維導圖、小論文、材料分析、課外閱讀等,通過作業鍛煉學生能力,例如,在學習“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時,教師安排了“東南互保”的主題式教學,教師可以在課后安排學生閱讀相關書籍并寫作論文,將東南互保的原因及影響進行梳理總結并以小論文的形式呈現出來,為完成這一作業,學生需要將課堂內容進行復習和總結,同時通過網絡搜集資料,閱讀書籍《義和團運動的起源》等了解事件背景,對事件形成全面深入認知,這樣一來,主題式學習從課堂延伸到課后,學習質量得到進一步提升。
6.對主題式教學進行反思評價
高中歷史主題式教學對教師和學生來說都是新的嘗試,教學設計和實施過程中師生都處于摸索狀態,教學質量和成果也無法保證,因此,教師要重視對主題式教學進行反思和評價,以此發現主題式教學中存在的不足并進行針對性改進完善。教師要對主題式教學的設計和實施過程進行回顧反思,通過回顧教學過程反思所選內容是否適用主題式教學模式,例如連貫性、系統性較強的內容開展主題式教學能夠取得更好效果而一些零散的知識點則不適合主題式教學,同時要反思所設計的教學任務、活動、作業等是否符合學生能力水平和興趣,課堂氛圍和教學效果如何,通過反思找到主題式教學的不足,為接下來的教學提供參考。另一方面進行教學評價,客觀評估學生主題式學習的成果,除了通過考試成績、作業質量進行定量和結果性評價外,還要重視過程性評價,例如,觀察學生在主題式教學中的學習態度、思維習慣、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和質量、合作探究的意識和能力等,以此定性評價學生學習質量,此外還可以引入生生互評和學生自評,提升評價的客觀性和全面性,助力主題式教學不斷完善。
總之,核心素養導向下,高中歷史教學改革創新已經成為必然趨勢,主題式教學符合新課改要求,對學生核心素養培養有積極作用,因此,教師要重視開展主題式教學,科學確定教學主題和教學目標指引教學方向,組織多元教學活動、設計課堂提問提升教學效率,設計課后作業夯實教學成果,科學反思評價提供改進依據,由此提升主題式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徐燕《基于新教材的高中歷史主題式教學策略一以“資本主義國家的新變化”一課為例》,《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24年第9期。
[2]余素蓮《主題式復習在高中歷史復習中的應用》,《中學政史地(高中文綜)》2023年第9期。
[3]張智《高中歷史主題式教學活動設計探析》,《高考》2023年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