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l:10.12241/j.issn.1009-7252.2025.11.014
小學階段是學生語言能力形成的關鍵時期,也是培養良好寫作習慣的重要階段。然而,長期以來,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許多小學語文寫作教學往往過于注重結果而忽視過程,導致學生在寫作過程中缺乏必要的指導與反饋,難以形成系統的寫作思維,不僅影響了學生的寫作興趣,也限制了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因此,如何將過程性評價合理地融入小學語文寫作教學中,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
一、過程性評價概述
過程性評價是一種以學生學習過程為中心的評價方式,它強調在學習活動的各個階段對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技能發展水平以及情感態度變化進行持續、動態的監測與評估。過程性評價的核心理念是“評價即學習”,認為評價本身是一個促進學生思考、反思和改進的過程,包括多種評價方法,如課堂觀察、作業檢查、小組討論、同伴互評、自我評價等,這些方法能夠從不同角度全面反映學生的學習狀況,為教師提供豐富的教學參考信息。
二、過程性評價融入小學語文寫作教學中的價值
1.激發寫作興趣
過程性評價在小學語文寫作教學中的應用,首先能夠顯著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過程性評價通過多次、多角度的反饋,使學生感受到每一次努力都有所回報,每一次進步都能被看見。例如,當學生在寫作過程中遇到困難時,教師可以通過即時的指導和鼓勵,幫助學生克服障礙,體驗寫作順利的喜悅,這種正面的情感體驗不僅能夠增強學生的自信心,還能激發學生對寫作的興趣。此外,過程性評價還允許學生根據個人特點選擇不同的寫作主題和風格,這樣的個性化評價方式讓每位學生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表達方式,進一步提升了學生參與寫作的積極性,逐漸形成良好的寫作習慣。
2.提升寫作水平
過程性評價在小學語文寫作教學中另一個重要的價值在于能夠顯著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在寫作的不同階段,教師可以針對學生的表現提供具體的建議,如在構思階段幫助學生理清思路,確定主題;在草稿階段指導學生組織結構,選擇恰當的寫作詞匯;在修改階段則重點糾正語法錯誤,提升語言的流暢性和表達的準確性。教師這種分階段、有針對性的評價方式,不僅能夠幫助學生及時發現并改正錯誤,還能促使學生在不斷的練習中積累經驗,鼓勵學生進行自我反思,讓學生在寫作過程中學會獨立思考和自主解決問題,這種能力的培養對于學生長期的發展至關重要。
三、小學語文寫作教學中過程性評價的應用策略
1.記敘文寫作:細化階段反饋,激發創意表達
在小學語文寫作教學中,記敘文寫作旨在培養學生的敘事能力和情感表達能力。在構思階段,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進行頭腦風暴,幫助他們發掘生活中的有趣故事和細節,為寫作提供豐富的素材;草稿階段,關注學生的語言運用和情感表達,提供具體而細致的反饋,幫助學生增強文章的感染力。例如,教師可以指出哪些段落的語言更為生動,哪些情感表達更為真實,從而引導學生進行優化;在修改階段,教師可以通過批注和面談,幫助學生改進文章結構,潤色語言,鼓勵學生進行自我反思和同伴互評,通過多角度的反饋,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如何運用細節描寫和情感渲染,幫助學生在實踐中不斷積累寫作經驗,提高敘事技巧。
以部編版語文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鄉下人家》為例,教師可以將記敘文寫作教學分為幾個具體步驟來實施。首先,教師指導學生通讀《鄉下人家》這篇課文,重點講解文章中的描寫手法,比如環境描寫、人物描寫和事件描述等。教師會選擇文章中的精彩片段進行詳細解析,如文中對早晨雞鳴的描寫:“幾只早起的公雞,站在籬笆上打鳴。”這里運用了動態描寫的方法,生動地展現了鄉村清晨的活力。接著引導學生注意作者如何通過細節描寫來增強畫面感,比如對鄉村夜晚的描述:“月亮升起來了,照亮了整個院子,孩子們圍坐在院子里聽爺爺講故事。”這部分強調了環境與人物活動的和諧統一。
其次,基于對《鄉下人家》的理解,教師可以布置一項寫作任務,要求學生模仿文章中的描寫手法,寫一篇關于自己家鄉或想象中的鄉村生活的記敘文故事,提供一個包含開頭引入、主體發展和結尾總結三個部分的寫作框架。在開頭引入部分,教師建議學生可以用一段引人人勝的場景描述來吸引讀者的興趣,比如描述清晨的第一縷陽光如何透過樹葉灑在蜿蜒的小徑上,或者傍晚時分炊煙裊裊升起的畫面;主體發展部分,教師鼓勵學生圍繞鄉村生活的一個特定方面展開敘述,如節日慶典、農忙時節或是四季變換中的某一季節,如將秋天的稻田比作金色的海洋,將忙碌的農民形容為與大地親密交談的使者;文章中對于對話和動作描寫,教師可以通過示例說明,如何通過簡潔而生動的語言來刻畫人物的性格特點和情感狀態,如描述一位老奶奶在菜園里細心照料蔬菜時的溫柔動作,或是孩子在河邊嬉戲時的歡聲笑語。結尾總結部分,則引導學生回顧全文,提煉出鄉村生活的美好與純真,留給讀者深刻的印象。
最后,在學生完成《鄉下人家》主題的記敘文初稿后,教師會進行詳細的階段修改反饋,以幫助學生提升寫作質量。如學生的文章開頭部分非常吸引人:“清晨的第一縷陽光輕輕拂過山間的小屋,喚醒了沉睡中的村莊。”教師可以在旁邊批注:“這段開頭使用了擬人的手法,‘輕輕拂過’和‘喚醒’讓畫面生動起來,很好地吸引了讀者的注意,繼續保持!”在文章的主體部分,學生對鄉村生活的描寫略顯平淡,缺乏具體細節。對此,教師建議:“試著加人更多的感官描寫,比如氣味、聲音等,可以描述‘空氣中彌漫著新鮮泥土的氣息,遠處傳來牛羊的叫聲’,這樣的描寫會讓文章更加豐富。”學生在文章中使用了一些比喻句如“稻田像一塊巨大的綠毯”,教師贊賞其想象力的同時提出更具體的建議:“可以嘗試讓比喻更加具體和形象,比如改為‘稻田如同一片波光粼粼的綠色海洋,在微風中輕輕搖曳’,這樣既保留了原意,又增加了畫面感。”文章的結尾學生寫道:“這就是我心中的鄉下人家,簡單而又美好。”教師可以評價“試著升華一下主題,比如可以加上對鄉村生活價值的思考,‘在這里,人們與自然和諧共生,簡單的生活孕育著無限的美好和希望’,這樣可以給讀者留下更深的印象。”
2.說明文寫作:明確標準引導,強化邏輯訓練
說明文寫作要求學生能夠清晰、有條理地介紹事物或解釋現象,這對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提出了較高要求。教師可以在寫作前向學生明確說明文的結構和要素,文章結構是否合理,信息是否準確,檢查語言的連貫性和邏輯的嚴密性。
以部編版語文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松鼠》為例,首先,教師可以讓學生逐段解讀《松鼠》,特別關注這篇說明文的文章結構和語言特點。文章開篇就對松鼠的外貌進行了詳細的描述:“它們面容清秀,眼睛閃閃有神,身體矯健,四肢輕快,非常敏捷。”教師指出這樣的開頭通過具體、生動的描寫,讓讀者對松鼠有了初步的認識,這是說明文寫作中常見的開門見山的手法。接著,教師引導學生注意到文章是如何通過分段來介紹松鼠的不同特性的,比如第二段主要描述了松鼠的生活習性:“它們喜歡住在高大的樹洞里,白天很少出來,晚上才開始活動。”第三段則介紹了松鼠的食物來源:“松鼠主要吃松子、榛子等堅果,有時也會吃昆蟲。”文章的結構條理清晰,信息量大而不亂。
其次,教師可以在學習完課文后指導學生進行寫作練習,以鞏固所學知識。教師會布置一個具體的寫作任務,如“介紹一種常見的植物一一柳樹”,讓學生通過查閱書籍、上網搜索等方式獲取關于柳樹的信息,要求學生記錄信息的來源。在資料收集完成后,教師引導學生按照說明文的標準結構來構思文章。首先,教師指導學生撰寫一個引人人勝的開頭,介紹柳樹的基本特征,如:“柳樹是一種廣泛分布于我國南北各地的落葉喬木,以其柔美的枝條和飄逸的形態著稱。”接著分段介紹柳樹的不同特性,如生長環境、生長周期、葉子的形狀和顏色等。
最后,為了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教師會組織一次說明文寫作比賽,比賽的主題定為“我身邊的動物”。比賽前,教師詳細介紹了評分標準,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結構清晰(30分)、語言準確(30分)、內容豐富(20分)、邏輯嚴謹(20分)。如對于一篇關于“貓”的說明文,教師可能會給出以下具體的反饋。結構清晰:文章開頭部分對貓的外貌特征進行了詳細的描述,使用了比喻和擬人等修辭手法,如“貓的眼睛像兩顆閃亮的寶石,毛發柔軟光滑,像披了一件華麗的外衣”這一部分得分較高,但在主體部分對貓的生活習性和行為特征的介紹稍顯零散,缺少系統性,建議可以按照時間順序或邏輯順序進行組織,使內容更加緊湊有序,這部分可以適當扣分;語言準確:文章在描述貓的外貌和行為時,用詞準確,如“貓喜歡在溫暖的陽光下打盹,偶爾伸個懶腰,顯得十分愜意”這樣的表達既生動又符合事實。但在某些段落中,出現了個別錯別字和標點符號使用不當的情況,如“貓的尾巴常常高高豎起,表示它的心情很好”中的“豎起”應為“豎立”,這部分需要扣分;內容豐富:文章不僅介紹了貓的外貌特征,還涉及貓的生活習性、飲食習慣和與人類的關系,內容較為全面。但關于貓的繁殖和成長過程的介紹較為簡略,可以增加一些具體的數據和事實,如“母貓一般每年生育1—2胎,每胎平均有4一6只小貓”,這會使文章更加充實,這部分可以適當加分;邏輯嚴謹:文章在介紹貓的飲食習慣時,提到了貓喜歡吃魚,但沒有解釋為什么貓對魚情有獨鐘,這使得內容略顯突兀,建議補充相關背景知識,如“貓的祖先生活在靠近水源的地方,因此對魚有天然的偏好”,這樣可以使文章的邏輯更加嚴密,這部分可以適當扣分。
3.議論文寫作:培養批判思維,強化論證能力
議論文寫作是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和論證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師通過過程性評價的系統化反饋和指導,可以有效促進學生這兩方面能力的發展。在議論文寫作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明確論點和論據的關系,教導學生如何選擇和組織有力的證據來支持自己的觀點,在寫作過程中逐步完善論證結構。在議論文寫作的提綱階段,教師可以檢查學生的論點是否明確,論據是否充分,論證的邏輯性和說服力程度等。
以部編版語文六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為例,首先,教師可以通過課文的精讀來幫助學生理解議論文的結構和寫作要求,逐段分析《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特別關注文章的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文章開篇提出“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的觀點,教師會指出這是一個明確的中心論點,是議論文的靈魂。接著引導學生注意到文章如何通過具體的例子來支撐這一論點,如文中提到了科學家通過不斷提問和實驗最終發現了重要的科學定律,這是議論文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師還可能講解議論文中常見的論證方法,如歸納法、演繹法、對比法等,如文章通過多個科學家的故事來歸納出“發現問題一提出假設一驗證假設”的科學研究過程,這是典型的歸納法。文章中的對比法如將科學家的堅持不懈與普通人的淺嘗輒止進行對比,突出了科學精神的重要性。
其次,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進行實際的寫作練習“論點:讀書可以開闊視野”,在寫作前組織學生進行頭腦風暴,列出與論點相關的所有論據,如歷史上因讀書而改變命運的人物故事,以及日常生活中小學生通過讀書獲得的好處。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閱讀科普書籍增長知識,通過閱讀文學作品提高寫作水平;反面例子是不讀書的人可能會遇到哪些問題?如知識面狹窄,難以適應快速變化的社會等,讓學生理解論據的重要性。
最后,為了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教師會布置一次議論文寫作作業,作業的主題定為“堅持就是勝利”。在作業完成后進行詳細點評,如對于學生一篇關于“堅持就是勝利”的議論文,教師可能會指出“文章開頭部分提出了明確的論點,使用了名人名言來引出主題,這一點做得很好。但在論述過程中,部分論據的選擇略顯單一,可以增加一些現代生活中的具體例子,如運動員在比賽中的堅持、學生在學習中的不懈努力等,這樣會使文章更有說服力。教師需要通過這樣的具體反饋,讓學生明確自己的不足之處,反思自己的議論文寫作過程,思考在論點選擇、論據收集、論證方法運用等方面的體驗和收獲。
綜上所述,教師將過程性評價理念應用于小學語文寫作教學,不僅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一種突破與創新,更是順應時代發展潮流,落實素質教育目標的具體體現。教師可以通過構建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有效激發學生的寫作潛能,提高其寫作水平,同時促進其全面發展,為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新時代人才做出積極貢獻。
參考文獻:
[1]劉錦華、吳欣歆《信息技術支持下的小學語文過程性評價》,《語文建設》2023年第12期。
[2]李金云、朱若玉《語文寫作增值評價的內在理路及其價值實現》,《課程.教材.教法》2024年第5期。
[3]劉秋梅《“雙減”背景下過程性評價的實施策略以五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為例》,《語文建設》2023年第16期。
[4]霍素君、許建中《語文綜合性學習與指導策略》,《中國教育學刊》2009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