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5.11.035
信息技術的普遍運用,不僅使教學資源變得豐富,而且改變了師生互動模式以及學習的路徑。怎樣高效借助信息化工具對語文教學進行優化,增強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水平,成為當下教育研究的重大課題。本文依托信息化這一背景,貼合教學實情,尋找科學有效的語文教學路徑,為教師提供可資借鑒的資源,引領語文教育走向高質量之路。
一、信息化背景下語文教學概述
信息化為語文教學帶來了活力,極大促進了教學手段以及學習方式的革新。在傳統教學模式里,語文課堂往往呈現教師講授、學生聽講的模式,教學內容相對單一固定,互動的開展力度弱,較難全面喚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扭轉了這一單調的教學格局,為語文教學融入了新的機遇。教師可借助多媒體課件、數字圖書資源、網絡教學平臺等現代化的教學用具,充實教學素材,增強語文知識的呈現力與感染力。
學生可以利用諸多智能終端開展課前預習、課堂互動以及課后的溫習,學習形式愈發靈活、自主。在網絡平臺之上,學生可瀏覽到豐富多樣的語文學習資源,比如電子書籍、音頻朗讀、名師授課視頻片段等,擴充學習的視野維度,增進語文素養水平。
同時,信息技術可助力學生在學習進程中培育信息檢索、篩選及整合能力,增進其信息素養和自主學習能力水平。尤為關鍵的是,個性化學習借助信息化教學得以達成,教師能依照學生的學習數據進行差異化的教學設置,適應不同學生的學習節奏與興趣,大幅提高教學質量及學習成效。因此,基于信息化的背景,語文教學愈發彰顯時代性與互動性,還更符合學生全面成長的需求。
二、信息化背景下語文教學面臨的新機遇
信息技術的進步為語文教學帶來了多樣化的互動形式,增強了課堂的參與感及趣味性,助力教學模式實現深度蛻變。對于傳統課堂而言,學生一般處于被動攝取知識的狀態,而在信息化的教學場景里,教師可借助像電子白板、交互式投影、網絡教學平臺這樣的現代化設備,規劃出更加多樣、直觀又生動的教學環節。例如,采用課堂實時投票、答題比拼、角色扮演等形式,驅動學生積極介人課堂活動,由此提高學習的內驅力與課堂專注度,營造聚焦學生主體的互動教學環境。
廣泛應用網絡教學平臺,為師生之間、學生之間溝通交流開辟了便捷渠道。學生可在平臺進行課后質疑、參與在線研討、分享學習所得,教師依據學生表現,及時做出反饋與引導,實現課后延伸與互動。靈活、高效的交流方式,成功沖破了時空的禁錮,更滿足了個性化學習的渴望。
新時代,教育領域里信息技術的普遍應用,為語文教學賦予了新的活力,顯著帶動了教育公平的推進和教學質量的提升。尤其是在優質教育資源整合與共享范疇,信息技術發揮的作用不可小。優質教學資源大多集中在經濟發達地區及重點學校,而在偏遠地區或教育資源欠發達的學校,高質量課程和教學內容卻難以觸及。然而,伴隨網絡技術與數字平臺的飛速進步,教育資源得以擺脫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完成跨學校、跨區域的傳送與運用。
例如,在語文教學這個范疇,眾多知名教師借助錄制微課、開展直播課堂等途徑,把自身教學成果發布到各類網絡教學平臺之上,如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優課聯盟以及云課堂這類平臺,全國各地的學生均可在線上進行觀看學習。這種資源共享打破了傳統“教學有界”的藩籬,給予更多學生聽名師講課的機會,擴大語文學習的視野邊界,也給教師相互間的交流合作搭建起橋梁。
信息化教學時數據分析工具的引入,也對語文教學精準化、個性化的發展起到了有力的支撐作用。依靠教學管理系統、智能學習平臺等載體,教師可實時匯聚學生的學習行為數據,如課前預習的完成情況、課堂參與的熱情度、課后練習的正確率、閱讀的時間和頻次、錯題類型的分布面貌等。采用系統對這些數據進行科學分析,能輔助教師全面把握學生學習狀態,精準判斷其長短項。
數據還可對班級層面實施整體分析,協助教師找出教學中存在的共性問題,由此優化教學的整體設計。例如,對全班學生“閱讀理解題”正確率的分析,若發現整體表現未達預期,教師可及時對教學策略作出調整,提高相關訓練的頻次及深度,增強學生的綜合閱讀水平。系統可依照學生的個體特性,智能篩選并推薦匹配的學習資源,實現切切實實的“因材施教”。學生在平臺可拿到針對自己學習短板的習題以及知識講解視頻等,符合其不同步調、不同階段的學習需求。
在這般教學生態背景之下,語文教學正慢慢從傳統的“教師中心”過渡到“學生中心”,課堂更加看重對個體差異的尊重以及對多元化發展的支持。教師不再是那種單一的知識授業者,而是學生學習路徑上的指引者與輔助者。采用信息技術融合應用方式,既提升了語文教學效率,又提高了質量,也促使教學過程更科學、精準,成效顯著提升。
三、信息化背景下語文教學的策略
1.整合多媒體資源,提升教學表現力
以信息化背景為依托,整合多媒體資源,成為推動語文教學改革與創新的關鍵舉措。語文科目呈現出明顯的人文性與語言屬性,其內容一般會涉及人物情感、歷史背景、文化內涵這類抽象或隱蔽的信息,學生單純依靠文字閱讀,往往理解不透,興趣欠佳。因此,教師可把圖片、音頻、視頻、動畫、電子繪本等多媒體素材整合起來,把課文內容呈現得更為生動、具象,增進學生的直觀體悟與情感觸動。以講授古詩詞為例,教師可輔以意境畫面、吟誦音頻及背景音樂,讓學生在視聽協同的氛圍里體悟詩歌的意境與情感。例如,于《春江花月夜》教學期間,呈現出春江夜景的動態視頻,添加背景吟哦和古琴的音調,充分喚起學生的審美興致與情感共振。同時,對于一些與歷史相關的文言文,如《出師表》《岳陽樓記》,教師可憑借微視頻或動漫手段重現歷史場景及人物形象,使學生更透徹地把握文本背后的時代背景與人物情感。
此外,教師借助多媒體技術能順利開展知識結構的圖解,比如運用思維導圖、流程圖等樣式輔助對文本邏輯結構、寫作脈絡、語法狀況等的理解,切實增強學生的語言剖析能力與邏輯思辨能力。教師還可借助PPT課件發揮插入例句、對比圖片、語音對照等功能作用,實現詞語教學以直觀形式呈現、語法教學呈系統狀態構建。憑借對多媒體資源的整合,語文課堂呈現出更為豐富生動的面貌,也為學生營造出情境化、沉浸式的學習體驗。教學手段從原本的“黑板 + 講解”走向“媒體 + 互動”,利于催生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提升其語文綜合素養層次。未來,伴隨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等技術的持續演進,多媒體資源的表現力將更具廣度與深度。
2.借助互動平臺,促進師生協作學習
信息化環境下的語文教學,打破了時空界限,使課堂由“物理場域”延伸為“虛擬場景”,推動了教學方式從“以教為主”轉向“以學為本”,特別是互動平臺的廣泛應用,為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深度協作學習提供了強有力支撐。
互動平臺由“希沃白板”“雨課堂”“釘釘”“騰訊會議”等網絡教學平臺,和“學習通”“小猿課堂”“云班課”等各類教育App組成,這些平臺不僅可完成教學內容的發布與接收,尤為重要的是憑借討論區、在線答題、作業提交、即時反饋等功能,搭建起靈動、開放又動態的互動學習場域。在現實的教學活動里,教師可提前把課堂討論問題發布到平臺上,課前學生進行思索,課上做展示且相互交流,課后開展深度研討,形成一套完整的學習回路。對于作文教學而言,教師可借助平臺組建“在線寫作小組”,學生彼此評鑒作文,給出修改意見,提升合作精神,也加強了寫作能力。此外,依靠平臺的“彈幕”“點贊”“投票”等功能,教師可實時把握學生的思維動向與學習興趣點,按照情況有針對性地改變課堂節奏與內容。
互動平臺的啟用也推動了差異化教學及自主學習。學生可依據自身學習進度去選擇復習和預習的時間與內容;教師可借助后臺數據查看每名學生的學習狀態,實施精準化教學舉措。平臺還能記錄下學生的學習軌跡,為后續教學診斷、反思活動提供數據。互動平臺不僅拓寬了語文學習的時間跟空間,而且提升了學生的表達、溝通能力與合作理念。信息化背景下的語文授課,已擺脫傳統“你講我聽”的授課方式,而是形成“共建共享”的教學共同體模式,學生借互動獲得成長,教師經互動實現提高,語文教學借互動煥發出嶄新活力。
3.運用智能教學工具,實現個性化教學
伴隨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智能教學工具逐步成為語文課堂不可或缺的元素。所謂智能化教學工具,主要有智能測評系統、學習數據分析平臺、個性化推薦系統這類,這些工具借助人工智能、大數據等高新科技手段,實現了對教學流程的輔助與改良,特別是在個性化教學范疇展現出極大潛力。在傳統語文教學的操作階段,教師在大班教學場景里,往往難以兼顧每一位學生,教學進度及內容的統一性強,難以契合不同水平學生的需求。采用智能工具,如“希沃云班課”“學情寶”“智學網”等,教師可實時把握每位學生學習的進展、知識掌握程度與易錯點分布態勢,達成“因才施教”。
在課后練習這個階段,系統可自動判題,進而分析答題數據,做出學習綜合報告,教師可借此判斷學生某個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并調整教學方案。在語文閱讀理解題范疇,平臺可記錄下學生的答題進程,挖掘其思考軌跡,進而給出針對性閱讀策略指導;對于作文教學這件事,AI作文批改系統可就語法、結構、用詞等相關方面給予修改建議,協助教師批改作文,引導學生寫作。個性化學習資源推薦系統會按照學生的興趣及能力,向其推薦契合的閱讀材料、拓展影像、訓練題目等,切實激發學習熱情,帶動學習效率提升。尤其在課外的延伸學習領域,智能推薦系統能帶動學生展開深度閱讀與語言實踐工作,為其語文素養的全方位提升助力。
采用智能教學工具,還推動教師的角色從“教學者”過渡到“學習促進者”。教師并非只是知識的授業者,更是學習資源的集成者與引航者,依靠智能平臺,教師可更為精準地擬定教學內容,聚焦學生個性化發展路徑,增強教學質量。智能教學工具的滲透,讓語文教學實現科學、智能與高效的提升,助力達成名副其實的“精準教學”與“個別指導”,為學生構建更貼近自身實際境遇的發展路徑。
4.創新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動力
面對信息化背景,語文教學不應只停留在教學工具應用這一層面,更要在教學理念及方法領域不斷求新,以此喚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語文實踐本領。現今頗為流行的教學方法,如項目化學習(PBL)、翻轉課堂、任務驅動教學等,與信息化手段高度貼合,為語文教學開拓了新的途徑。
項目化學習凸顯“以學生為中心”的特質,以真切的問題情境帶動學生開展自主探究和小組合作。例如,教師可把“家鄉文化介紹”“名著改編短劇”“校園故事寫作”等立為項目主題,指導學生收集相關資料、實施分工配合、撰寫總結報告、展示項目成果。信息技術的穿插介人,如搜索引擎、圖文編輯的軟件工具、微視頻制作平臺等,為項目實施筑牢了技術保障根基,也強化了學習的創造性及綜合性。翻轉課堂采用“課前開展知識學習、課中落實任務、課后反思升華”的形式,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積極性。教師可提前把微課錄制下來上傳平臺,學生依照自己的節奏去預習,進而借助課堂討論、實踐操作達成知識內化。這種模式充分展現出信息技術的長處,讓學生從“聽課”的身份過渡到“建構”的身份。
借助信息技術去實施任務驅動也十分合理。教師設計既具挑戰性又有趣味性的語文任務,如“短視頻演講展示”“電子詩詞集編創”“古文配音演繹”之類,使學生在落實任務過程中運用語文知識及信息工具,增強語言綜合運用本領。采用這些革新性的教學方法,學生的學習熱情、參與度以及表達愿望顯著提升,同樣有利于培養他們的批判思考能力、創新思維以及團隊協作素養。信息技術為這些方法配備工具支撐,搭建資源平臺,構建反饋機制,讓教學從單純“教知識”過渡到著力“促能力”,真正達成語文核心素養的培育要求。
信息化環境為語文教學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契機,教學資源呈現豐富多彩的局面,教學手段呈現出多樣面貌,學習途徑體現出靈活性。依靠整合多媒體資源、搭建互動平臺、運用智能工具并創新教學模式,語文教學可更有效地喚起學生的興趣,增進自主學習及合作成效,提升其語文綜合素養水平。未來,伴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語文教學策略將不斷創新,使語文教育實現高質量提升。教師應積極迎接信息化的革新浪潮,不斷提高自身信息技術應用水平,為學生打造更為優質的學習及成長空間。
參考文獻:
[1]鄧顯民《信息化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策略研究》,《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2022年第18期。
[2]黃艷霞《“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策略研究》,《課程教育研究》2024年第11期。
[3]郭秀梅《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小學語文有效教學的實踐路徑分析》,《考試周刊》2023年第51期。
[4]陳婷《信息化背景下小學語文低段教學研究》,《廣東省教師繼續教育學會第六屆教學研討會論文集(五)》2023年。
[5]蔣莉瑜《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小學語文閱讀課堂與信息技術的融合策略研究》,《教師》2024年第3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