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香港亞洲國際博覽館迎來了一場產業層級高度集聚的展示盛會—―2025國際汽車及供應鏈博覽會(香港)(以下簡稱“香港車博會”)。本屆香港車博會以“新汽車·新征程”為主題,不僅匯聚了中國汽車與核心供應鏈企業的前沿成果,更通過高頻對話、場景體驗與多元配套活動,直觀呈現出中國企業如何借助香港這一戰略支點,加速從區域嵌入走向全球主場。
此次香港車博會由中國汽車工業協會、香港中國企業協會、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中國港澳臺僑和平發展總會、鳳凰衛視聯合主辦,并得到了香港特區政府各級行政機構、科研學術界、銀行金融界、工商團體、協會機構等的大力支持,50多家內地整車企業和頭部供應鏈企業組團參展,36個品牌、100余款新車和供應鏈創新成果以及低空經濟領域的最新成果驚艷亮相,可以說是內地制造力量與香港制度優勢對接、國內市場能力與國際資本機制融合的一次集中體現。它不僅為中國汽車供應鏈打開了一扇直面全球市場的櫥窗,也讓世界重新審視香港在全球汽車產業網絡中的橋梁角色。
當然,透過參展供應鏈企業的動向亦可以發現,本次香港車博會不止是一場展示平臺,更是一面產業鏡像,透視出“技術躍遷+生態協同+香港通聯”這條新型出海路徑正在加速成形。中國車企及其背后的關鍵供應鏈力量,正從“配角”走向新的身份定位。
汽車芯片,作為新汽車底座的技術核心,正在迎來國產化加速拐點。在本屆香港車博會的供應鏈展區,包括黑芝麻智能、地平線、芯擎科技、愛芯元智、芯馳科技在內的頭部廠商集體亮相,圍繞智能座艙、組合駕駛輔助、多域融合等關鍵賽道展開全面展示。
黑芝麻智能展出了全線華山與武當系列芯片及配套域控制器產品。其華山A2000芯片搭載“九韶”NPU核心,通過AI工具鏈BaRT實現計算資源與算法模型的靈活適配,現已在吉利銀河、東風奕派、領克等多款車型上量產搭載。面向艙駕融合與多域融合的武當C1200系列,也已成為一汽、安波福、斑馬等車企與Tier1伙伴的重要選擇。
地平線則通過征程?6系列計算平臺與Super-Drive系統,覆蓋從L2+到L4場景的全棧輔助駕駛需求,榮獲大會“供應鏈創新成果獎”。其技術路徑強調軟硬協同與可規模化,已實現全球40+車企合作、310款車型定點,累計前裝出貨突破800萬套。

芯擎科技發布的“龍鷹”智能座艙芯片與“星辰”輔助駕駛芯片,聯手AI加速芯片實現多模態大模型支持,并推出“艙行泊一體”中央計算平臺,以單芯架構實現三域融合,既優化能效又降低系統集成成本。芯馳科技則強調本土IP創新與國際拓展并舉,持續推動“智能座艙+主控芯片”走出國門。
愛芯元智方面,其M57系列芯片已進入全球算法適配階段,并完成首個面向歐洲的量產定點,全球化拓展步伐扎實。
與此同時,上述企業在香港車博會期間亦強調各自感官的香港戰略定位——不僅是展示窗口,更是資本與合作的雙向通道。
黑芝麻智能自2024年在港交所上市以來,已將香港視為全球標準認證與國際合作的前沿陣地。創始人單記章表示,香港的資源稟賦是企業全球戰略的關鍵支點,正依托此地推動與Tier-1合作深度融合,向具身智能等新場景拓展。
地平線則創下近年來最快納入恒生科技指數的紀錄,地平線總裁陳黎明表示:“我們始終錨定Tier 2定位,通過技術創新與生態開放實現廣泛覆蓋。”芯擎科技也早已布局大灣區,其CEO汪凱稱“香港將成為驅動產業變革的關鍵引擎”。芯馳科技副總裁兼董秘陳蜀杰更在現場表示:“中國車已經向世界證明科技與安全,中國芯也不會差,希望未來更多車能用上中國芯。”

在組合輔助駕駛領域,若將芯片比作“幕后引擎”,那智能駕駛便是“前臺窗口”。小馬智行、百度Apollo、西井科技三家企業集體亮相香港車博會,從乘用級Robotaxi到商用無人重卡,展現出中國智能駕駛領域技術路徑的豐富多樣以及出海邏輯的日益成熟。
小馬智行推出的第七代無人駕駛Robotaxi——豐田鉑智4X,是專門面向未來的L4規模量產打造車型。據稱,其配備了34顆傳感器與四顆Orin-X芯片,總算力達到1016TOPS,從而實現了360°感知與多場景泛化能力。其核心突破在于“車規零部件+成本壓縮”,硬件成本相比上代下降70%,標志著L4智能駕駛實現了“從可行性向商業性”的重要跨越。
百度Apollo旗下的蘿卜快跑在香港半年內三次擴展測試區域,測試范圍從機場延伸至東涌等城市生活圈,累計行駛里程超過1.5萬公里。香港運輸署對其系統穩定性和場景適應性給予了高度認可。
西井科技聚焦港口/機場物流場景,推出了Q-Truck與Q-Tractor系列純電無人駕駛重卡,具備全天候作業能力。其中,Q-Truck已在阿聯酋、泰國等地實現商業運營,充分驗證了其跨境交付與環境適配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這三家企業均充分利用了粵港澳政策機制協同所帶來的先發優勢。小馬智行作為首批通過《互認合作框架協議》的企業,其Robotaxi可在南沙、前海、橫琴、香港等區域跨區域運行,這意味著中國首個跨城自動駕駛網絡已初步具備制度基礎。
百度Apollo與西井科技則采用“試點+共建”的模式,在香港構建本地圖譜與示范場景,逐步將測試經驗轉化為可復制的運營模板。例如,蘿卜快跑正在探索“港內試運營+港外訂閱制服務”的組合方式;西井科技則以“技術輸出+本地運營培訓”的雙軌模式,與新加坡物流平臺展開接洽。這種“軟硬結合+屬地化響應”的運營架構,在香港這樣規則明確、成本可控的環境中,具備試點放大的天然優勢。特別是西井科技,已將香港定位為其“海外研發與國際總部”,推動測試與商業化運營一體化發展。
從全球范圍來看,小馬智行已拓展至韓國、盧森堡、中東市場,并與Uber、新加坡康福德高、Emile Weber等出行平臺建立合作關系,累計測試里程突破4500萬公里。西井科技的業務覆蓋28個國家、200多家客戶,構建了“車+場+調度系統”的復合能力輸出體系。百度Apollo則通過授權+本地化部署的雙重路徑,在東南亞與中東地區加快商業探索步伐。
在新動力系統層面,欣旺達動力、寧德時代與億緯鋰能則構成了技術突破—資本平臺—產能協同的三角格局,充分展現中國動力電池廠商從“制造商”向“系統集成者”轉型的路徑。
欣旺達動力以“全鏈條硬實力”著稱,此次展出了用于低空飛行的半固態電芯,并計劃在2027年前實現全固態電池批量交付。其布局的“匈牙利—摩洛哥—泰國”全球工廠三角網,成為服務歐洲與東南亞市場的高效支撐系統。其產品總監路陽指出:“我們希望通過低空飛行等高價值場景的早期導入,反哺技術產業化進程。”通過香港展會與來自中東、日韓的客戶深度對接,也為其海外訂單打開了新的通道。
寧德時代繼續以香港為全球市場溝通平臺,強化其品牌輸出與議價能力。億緯鋰能則計劃通過H股發行進入港交所主板,若成功,將成為繼寧德時代之后第二家實現A+H架構的鋰電企業。該企業近期表示,募集資金將重點用于海外產能擴建、交付系統重塑以及本地化能力強化,旨在提升國際客戶粘性與項目定點競爭力。
由此可見,資本平臺不僅為企業提供了融資渠道,更形成了制度認同與國際客戶信任背書,為中國企業“以規則嵌入全球市場”提供了可靠的路徑。更進一步,動力電池企業還在借助香港推動全球供應鏈透明化與碳足跡核查體系建設。例如,億緯鋰能正在香港平臺啟動面向歐盟市場的回收認證對接項目;欣旺達則計劃聯合國際咨詢機構開展“全生命周期碳審計”,通過港平臺接入ISO 14067與歐盟CBAM等標準。這些行動表明,中國電池企業正以更為主動的姿態參與到全球綠色規則的制定中。
與此同時,在本次香港車博會上,中國移動國際與智行眾維的加入,標志著“服務平臺出海”已成為汽車產業全球布局的關鍵支撐。
中國移動國際依托“AI+智慧車聯”方案,在海外打造首個車載內容平臺,提供信息網絡、終端對接、屬地服務與運營閉環,真正實現“技術+運營”的出海一體化。其擁有的全球335個PoP節點、超百條海陸纜資源與2Africa海纜項目,使得海外交付不再受限于信息瓶頸。
智行眾維則展出X-In-Loop全棧仿真測試平臺與“水木靈境”數據工場,構建覆蓋法規標準、自然駕駛與極端工況的高保真測試庫。尤其在右舵的香港與東南亞市場,其仿真能力能大幅縮短車企驗證周期,助力產品加速上市。
由此可見,香港在高端車載人才儲備、數據出境合規協同、智慧城市監管試點等方面,也成為服務平臺深化布局的重要支點。智行眾維正在與本地高校聯合開設“智能車仿真工程班”,中國移動國際則與香港運輸署探討基于邊緣云的數據隔離技術,保障國際車企在港部署系統時的合規合用。由此,香港的“數據可信中介”角色正在成型。
本屆香港車博會以全鏈條方式揭示了中國汽車供應鏈正在“系統化出海”的核心邏輯:從底層芯片,到整車智能,再到動力電池、通信平臺與測試驗證,全球競爭已從產品之爭轉向生態之爭、平臺之爭與供應鏈協調力之爭。
在這其中,香港的功能已然發生質變。它不再僅是資本窗口或認證平臺,而是將規則、資源與產業鏈接起來的“超級聯系人”——既是“舵手”,引導方向;也是“盾牌”,抵御風險;更是“引擎”,驅動中國汽車產業的下一輪全球突破。
下一階段的全球化,不只是“走出去”,而是“融進去”。香港經驗能否轉化為全球方法論,決定了中國汽車產業鏈能否在復雜多元的國際局勢中占據穩定、可控與有韌性的“全球中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