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F32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5)11-0263-04
doi:10.3969/j. issn.0517-6611.2025.11. 054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The Value Implication,Shortcomings andPractical Pathof Digital Vilage Construction inChengdu-Chongqing Region Empowered by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XIANG Dao-yan(Party School of Yongchuan District Commitee of C.P.C,Chongqing Municipality,Chongqing 402160)
AbstractTeouctioofigialvilagesisteundamealfoalevialiatioutlsoplaanpoatoleinpromotigd emizationofagculuredalaeasualityproductiviplacntraloleipoeingeostructioofigitalvigstouh factorciculatiologicalovatidodelasfoatistlyduoggooiciccigg theconstructiilglaociialkilts erancecapacitydeadigialplcatiosalitpodutitysgeatpotetialinmpowigtosructoofdigialis Chengdu-hongqingeconomiccircleInthefuture,newqualityproductivityshouldbeusedtocultivate“new”talents,integrate“new”resources,use“newlabortols”,ndpromotetheupgadingoficulture,ualdevelopment,andrs’prosperityhoughtficnd technologicaliovation,soas tochevenqaltyndnwefciency,ndealizegquaitydevelopntofagricultureandaas. Key WordsNewquality productivity;Digital villge;Chengdu-Chongqing economic circle;High-qualitydevelopment
2024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考察期間指出,“支柱產業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陣地”,要“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把發展新質生產力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著力點。作為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創新發展和實踐結晶,新質生產力是科技與生產深度融合的代表,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2]。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3],而數字經濟作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基礎,在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圍繞“新質生產力”和“數字鄉村”主題,學界進行了一定的理論探討。關于新質生產力,已有研究認為新質生產力發源于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根植于中國共產黨100多年來發展生產力的實踐探索[4],它是以新興產業為主要支柱的先進生產力質態,其核心是全要素創新,載體是現代化產業,目的是高質量發展[5],可以推動經濟社會變革發展[2]。就數字鄉村而言,不少學者對數字鄉村的內涵、現狀與作用進行了探討,認為它是新一輪信息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交互融合的產物[,在數字技術的基礎上能夠帶來鄉村的革新與重塑[7],促進鄉村治理方式數字化轉變[8],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和轉型[9]。也有學者通過測算發現,長江經濟帶的數字鄉村發展水平雖逐年提高但區域差異大[10]。就新質生產力賦能鄉村建設而言,已有研究認為新質生產力對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通過產業升級、農村發展、農民進步賦能數字鄉村建設[12],并且有助于賦能共同富裕[13]。
縱觀已有研究,不難發現,學界對于新質生產力和數字鄉村研究主要集中于理論內涵、現實考量和未來路徑,而對于新質生產力賦能鄉村建設而言,關于探討新質生產力賦能數字鄉村建設的典型案例研究鮮有。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作為我國西部地區的重要增長極,其在打造“智慧農業·數字鄉村”中面臨著諸多機遇與挑戰。因此,探討新質生產力如何賦能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數字鄉村建設,探討其在解決數字鄉村建設中的實踐作用,可以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數字鄉村建設提供理論支持和實踐指導。
1新質生產力賦能數字鄉村建設的價值意蘊
1.1新質生產力的理論內涵新質生產力落腳于生產力,按照馬克思的觀點,生產力即“生產能力及其要素的發展”[14],表現為人類根據自身需要利用、改造自然的特定能力。從歷史邏輯來看,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再到信息化社會,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就是生產力從舊質到新質、從低質到高質迭代升級、催化融合的結果。
新質生產力本質是先進生產力。2024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強調新質生產力“本質是先進生產力”,指出“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揭示“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15]。本質上看,新質生產力是社會發展到更高階段所催生的,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以科技創新為引擎,以產業為載體、以綠色為底色的一種發生了質的躍升的先進生產力。
新質生產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質生產力“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15]。所謂“新”,是相對于傳統的生產力而言,突出以科技創新催生出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所謂“質”,是區別于“量”的投入,突出以數據為驅動經濟運行的新質生產要素,而產生了高效能、高質量的“質變”。
1.2新質生產力賦能數字鄉村建設的價值意蘊新質生產力作為一種全新的生產力形態,具有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等特征。而數字鄉村建設旨在利用信息技術和數字化手段,改造提升農村生產生活方式,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可見,新質生產力在加速數字鄉村建設進程中發揮著核心作用,通過要素流通、技術創新和模式轉變等方式,為鄉村經濟社會發展注人新的動力。新質生產力助推數字鄉村建設邏輯框架見圖1。
1.2.1要素流通:新質生產力助推資源開發利用。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推動了鄉村資源有效開發與人才發展。一是助推鄉村資源更有效開發利用。通過引入現代化的理念、智能化的服務系統等,利用數字化技術,開發更優質的鄉村旅游資源,推廣更環保的農業生產方式,讓資源更加高效地流通和利用。二是促進了鄉村“新勞動者”的培養和發展。伴隨著科技創新和要素流通,鄉村人才更易接觸到農業技術的更新、數字化技術的應用以及新型經營模式等新技術、新知識,從而提升技能水平和知識儲備。且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和產業機遇,促進了農村經濟的多元化和可持續發展。
1.2.2技術進步:新質生產力助推數字生產生活。新質生產力以科技創新為引擎,推動智慧鄉村的建設,助推鄉村農業數字化生產[9]。一是助推鄉村基礎設施智能化和便捷化。通過數字化技術的運用如智能路燈、智慧監控等,提高了鄉村的運行效率和資源利用率。二是提供更精準的生產指導。農業物聯網設備與人工智能技術可以為農業的數字化生產過程提供監測土壤濕度、氣溫和作物生長情況等生產指導,從而提高了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資源利用率。三是推動鄉村產業數字化轉型。通過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農業、畜牧業、旅游業等鄉村產業實現了智能化運營管理,促進了鄉村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為產業升級提供動力。
1.2.3模式轉變:新質生產力助推鄉村數字治理。新質生產力的運用促進了鄉村治理模式的轉變升級,實現了數字化、智慧化、高效率的鄉村治理。一是推動治理模式從傳統轉向自治、智治。基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數字鄉村管理系統或App等途徑,收集村民關于資源分配、社會服務等實際需求,解決民生問題,增強群眾鄉村自治的行動自覺及獲得感。二是為鄉村的數字治理提供強大的信息支持。通過數據分析和智能決策,提高鎮村干部決策的科學性、高效性,從而提升鄉村社會的整體治理水平
2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數字鄉村建設的機遇與短板
2.1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數字鄉村建設的機遇數字鄉村建設既是鄉村振興的戰略方向,也是建設數字中國的重要內容。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作為我國西部地區的重要增長極,其在推進數字鄉村建設中面臨著許多機遇。
一是國家政策支持為數字鄉村建設提供了堅強保障。
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實施數字鄉村戰略”,連續7年中央一號文件均對數字鄉村建設作出了明確規劃和部署。近年來,國家對“三農”領域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投人力度持續加大。2020—2024年,中央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規模安排持續增加,從1461億元增加到1770億元(圖2)。在此背景下,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數字鄉村建設迎來了重要戰略機遇。
二是信息技術的突飛猛進為數字鄉村建設提供了技術支撐。近年來,我國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發展迅猛,目前已位居世界領先水平,為數字鄉村建設提供了多樣化、智能化的技術支撐,推動了鄉村現代化進程。
三是各試點的積極探索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開展數字鄉村建設提供參考和借鑒。《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明確提出“開展國家數字鄉村試點”。作為首批國家數字鄉村試點地區,重慶市渝北、巴南、榮昌、大足、墊江5區的數字鄉村建設取得了顯著進展,渝北區在2023年終期評估中排名全國第六(西部第一),為重慶市乃至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數字鄉村建設提供了試點經驗。
2.2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數字鄉村建設的短板盡管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數字鄉村建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還面臨諸多挑戰,需要通過一系列措施解決當前數字鄉村建設面臨的關鍵問題,促進數字鄉村建設的有效實施和長遠發展。
2.2.1要素流通不暢,數字人才缺失。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鄉村的人才、資金、土地等資源要素流通不暢,限制了鄉村地區數字化建設和推進。一是鄉村要素流通不暢。由于城鄉之間要素流動存在制度性障礙,人才難以到達鄉村,資金難以落地到農村,土地資源和旅游文化等資源得不到充分開發利用,信息流通存在滯后,帶來全要素生產率損失。二是數字人才缺失。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流失嚴重且外來的數字人才較少,如根據統計數據,2022年重慶市、綿陽市省外務工勞動力分別為509萬和66萬人,分別占農村戶籍人口的 29.99%.33.87% 。而這些務工青壯年又是數字素養較高的人群,這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數字人才缺失的重要原因。三是本地人才素養提升困難。本地人才數字素養提升較為困難,據實地調研了解,當前村干部的數字技能素養整體不高,農業從業人員的年齡偏高、文化水平較低,熟練運用數字工具開展相關工作的技能較缺乏,從而限制其有效組織和參與數字鄉村建設。
2.2.2設施基礎薄弱,數字鴻溝加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鄉村的數字設施基礎相比城市較為薄弱,這是數字鴻溝加劇的重要原因之一。一是綜合的信息支撐性系統較薄弱。以重慶市為例,雖然行政村4G網絡覆蓋率達到了 100% ,但關鍵性支撐系統還未能建立,支撐“三農”綜合信息服務和應用的基礎底座還較為缺乏,農業物聯網設備、智能農機等智慧農業設施的應用水平還較低。二是農村地區顯著滯后于城市。在鄉村數字設施建設的過程中,由于技術和認知的影響,農村地區的建設特別是數據的智慧化運用顯著滯后于城市,進而加劇了城鄉數字鴻溝的進一步擴大。三是中老年人數字鴻溝明顯。實地調研發現,鄉村留守中老年人對于智能手機使用、網絡銷售和購物、智能設備的使用還存在困難,需要進一步縮小數字鴻溝。
2.2.3治理能力不足,數字應用不強。近年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鄉村數字治理能力不足、數字應用不強的問題逐漸凸顯。首先,自然、社會、經濟風險與農村地區的治理能力不足是數字鄉村建設面臨的矛盾挑戰。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位于地震多發區域,地質災害風險較高,在災害預警、信息共享、公共服務等方面存在薄弱環節。同時,勞動力大量流失、社會治安以及公共服務不足等問題是鄉村面臨的社會風險。此外,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鄉村經濟結構相對單一,鄉村經濟面臨著市場變化和政策調整的風險。其次,數據要素價值挖掘不夠。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涉農主體、生產流通、農村產權等要素資源在關鍵環節重點領域尚未全面實現數字化,“人-地-錢-事”數據未充分利用,農業產銷信息脫節。第三,缺乏支撐數字化發展的“產學研\"技術和應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科技創新平臺和基地等落地載體較少,具備自主知識產權的農業專用傳感器缺乏,農業機器人、智能農機裝備、山地機械裝備適應性較差。在農村教育、醫療、農業生產等領域,缺乏便捷高效的數字化服務和應用平臺。
3新質生產力賦能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數字鄉村的實踐路徑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數字鄉村發展,制定出臺了一系列數字鄉村治理的政策文件[16]。為全面推進數字鄉村建設,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需要充分發揮新質生產力在鄉村建設中的巨大潛力。
3.1培育“新勞動者”,整合“新勞動對象”通過新質生產力培育數字人才,優化資源配置,推進協同發展。一是開展數字技能培訓和教育,注入“新勞動者”動能。針對青壯年村干部和農業從業人員開展涵蓋數字技術、數字工具、農業數字化技術等方面的培訓。同時鼓勵農村青年人才回鄉創業,吸引“新農人”為鄉村注入更多新質生產力。二是成立數字化技術支持和指導團隊。立足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服務西部,依托高校整合力量,高質量建設一批智慧農業學院,探索培養一批農業領域的“數字化管理師”,為鄉村地區提供數字化技術咨詢、支持和培訓服務。三是合力建設利益聯結體。成渝兩地合力推進中國聯通鄉村振興數字產業研究院、成渝地區數字鄉村發展聯盟、數字農業電商直播產業園等建設。四是優化資源配置,建立鄉村資源整合平臺。整合和共享鄉村的土地、旅游文化等資源,促進資源充分開發利用。依托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全農碼”建立統一的農業農村數字身份體系,實現“人、物、地、事、財\"要素資源關聯,建設農品“一碼通”。
3.2使用“新勞動工具”,開發“新勞動資料”以新質生產力助推數字基建普及完善,開發“新勞動資料”潛力。一是利用新質生產力建設農村綜合信息服務平臺。整合和共享鄉村的土地、旅游文化等資源,構建以“三農”大數據平臺和農業產業數字化地圖為基礎,覆蓋全面的信息化決策、管理、服務的核心支撐平臺,建立共享數據賬本。二是加大農業智能設施投入。加快打造“成渝農業大腦”,加大對農業物聯網設備、智能農機等設施投入,推動智能化農業生產,實現農業生產全程數字化監控和管理。三是推動農村產業鏈的協同發展。建設現代化的農產品加工產業園區,提供必要的土地、稅收和政策優惠,配備先進的加工設備和技術支持,推動農產品加工、物流配送等環節的優化。四是加強“數字產品”開發,拓寬數字應用場景。挖掘大數據價值,深化拓展“數字 + 農業 ?+ 金融 + 教育 + 醫療”等融合發展模式,推動數字化產品在條件成熟區域先行試點和推廣應用。
3.3發揮創新驅動作用,增添智治“新質效”發揮新質生產力創新驅動作用,增添“新質效”,實現鄉村數字化治理。一是加強“產學研”支持。扎實推進數字農業科技創新平臺和基地建設,支持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合作,開展農業機器人、智能農機裝備等領域的研發與應用推廣,鼓勵技術轉移和知識產權保護。二是推動數字技術與傳統產業深度融合,激發發展內生動力。支持農業企業、合作社引人區塊鏈、“5G+ 智慧農業”等,培育數字農業等新型產業,增強抗風險能力,激發持續發展動力。三是建設數字化社會治理體系,增添“新質效”。依托涵蓋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災害預警等方面的綜合信息服務平臺,推動數字化政務、智慧農村、數字社區建設,提高鄉村治理的精細化、智能化水平。四是建立鄉村創新主體治理檔案。圍繞信用體系建設,用大數據為農戶、農業經營主體精準“建檔畫像”,提高治理精準度,增添治理“新質效”。
4結語
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數字鄉村建設的探索中,新質生產力扮演著關鍵角色,成為推動鄉村發展的主要動力。新質生產力在數字鄉村建設中的應用不僅標志著傳統生產方式的深刻變革,也呼應了當地農村發展的現實需求。然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數字鄉村建設面臨諸多挑戰如要素流通不暢、設施基礎薄弱、治理能力不足。為了突破這些短板,需要培育“新\"數字人才,整合“新”鄉村資源,使用“新”勞動工具,發揮創新推動作用,以“新質態”達到“新質效”,促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乃至整個西部地區農業農村的高質量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廣泛應用,預示著農村地區將朝著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開放不斷譜寫中國式現代化重慶篇章[N].人民日報,2024-04-25(001).
[2]任保平,豆淵博.新質生產力:文獻綜述與研究展望[J].經濟與管理評論,2024,40(3):5-16.
[3]李強.政府工作報告[N].人民日報,2024-03-13(001).
[4]曲縱翔,朱嘉敏.新質生產力:理論沿革、現實淵源與實踐展望[J].學習論壇,2024(3):111-119.
[5]張林,蒲清平.新質生產力的內涵特征、理論創新與價值意蘊[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9(6):137-148.
[6]沈費偉.數字鄉村韌性治理的建構邏輯與創新路徑[J].求實,2021(5) :72-84,111.
[7]涂明輝,謝德城.數字鄉村建設的理論邏輯、地方探索與實現路徑[J].農業考古,2021(6):266-272.
[8]劉金林,劉燕.鄉村治理數字化:價值·困境與實踐路徑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23,51(22):255-257.
[9]沈費偉,葉溫馨.數字鄉村建設:實現高質量鄉村振興的策略選擇[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1(5):41-53.
[10]安鑫,戴浩.長江經濟帶數字鄉村發展水平時空演化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24,52(4) :219-223,228.
[11]劉金林,劉燕.數字經濟賦能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價值·困境和實踐路徑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24,52(4):245-246,249.
[12]張震宇.新質生產力賦能數字鄉村建設:轉型邏輯與實施路徑[J].學術交流,2024(1):93-107.
[13]燕連福,牛剛剛.新質生產力賦能共同富裕的內在邏輯與推進路徑[J].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2024,10(2):82-90.
[1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000.
[15]新華社.習近平: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J].領導科學,2024(3):2.
[16]楊志玲,周露.中國數字鄉村治理的制度設計、實踐困境與優化路徑[J].經濟與管理,2023,37(5):16-23.[J].鄉村論叢,2023(1):58-65.
[12]吉蓉,王華鳳.嵌人與轉換:社會組織參與農村環境治理的優化研究一—來自蘇州市D村的地方性經驗[J].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29(3):11-16.
[13]吳爾.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困境與破解路徑研究:基于社會變遷的分析視角[J].安徽農業科學,2020,48(5):259-262,275.
[8]李明勛,尤世瑋.張謇全集(8)[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
[9]李明勛,尤世瑋.張騫全集(4)[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
[10]李明勛,尤世瑋.張謇全集(6)[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
[11]從衛兵.張騫農業現代化思想與實踐研究[D].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07.
[12]張家榕.張騫與淮南鹽墾公司農業現代化研究[D].南京:南京財經大學,2020.
[13]龔萬達.新發展格局中張騫鄉建實踐對民營經濟參與鄉村振興的啟示[J].江蘇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22,23(2):61-69.
[14]南通市統計局.南通市農業科技創新應用情況調研報告[EB/OL].(2023-07-17)[2024-07-26]. https://www. nantong. gov.cn/ntsrmzf/tjfx2/content/32c94836-b01e-48ad-a81b-3e3ea552b6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