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耳穴埋籽結合穴位貼敷在結腸鏡腸道準備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回顧性分析2023年10月至2024年10月醫院收治的100例結腸鏡檢查患者的臨床資料,依據干預方案的差異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50例。對照組予以聚乙二醇電解質散,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耳穴埋籽+穴位貼敷,比較兩組結腸清潔情況[Boston腸道準備評分量表(BBPS)評分]、腸道準備合格率、疼痛程度[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及中醫證候積分。結果 研究組BBPS各維度評分及總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腸道準備合格率高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干預后VA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干預后中醫證候積分各維度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 耳穴埋籽結合穴位貼敷在結腸鏡腸道準備中的應用效果顯著,能夠有效緩解患者癥狀,減輕患者疼痛,優化腸道準備效果,提高腸道準備合格率。
關鍵詞:結腸鏡;腸道準備質量;耳穴埋籽;穴位貼敷;中醫證候積分
結腸鏡檢查是診治結直腸疾病的重要手段,其操作與腸道準備質量密切相關。充分的腸道清潔不僅能顯著提高病灶檢出率,還能有效降低漏診及誤診風險[1]。然而,臨床實踐發現,部分患者因腸道準備不充分導致檢查失敗或需重復檢查,既增加了醫療成本,又加重了患者生理負擔[2]。近年來,中醫外治法(如耳穴埋籽、穴位貼敷等)在調節胃腸道功能方面展現出顯著優勢。耳穴埋籽通過刺激耳部特定穴位調節臟腑功能;穴位貼敷則借助藥物透皮吸收與穴位刺激雙重機制產生協同治療效應[3~4]。鑒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耳穴埋籽結合穴位貼敷在結腸鏡腸道準備中的應用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23年10月至2024年10月醫院收治的100例結腸鏡檢查患者的臨床資料,依據干預方案的差異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50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納入標準:需進行結腸鏡檢查;簽署知情同意書;年齡18~75歲。排除標準:合并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不全;耳部皮膚破損、感染,或對貼敷材料過敏;伴有腸梗阻、腸穿孔、炎癥性腸病急性期等腸道解剖異常;近1個月內使用影響胃腸道動力的藥物。
1.2 方法
1.2.1 對照組予以聚乙二醇電解質散
取聚乙二醇電解質散137.15 g(成分含聚乙二醇4000、無水硫酸鈉、氯化鉀、碳酸氫鈉)(每盒含3袋,共兩盒6袋)將藥物倒入帶有刻度的容器中,加入2 000 mL溫開水,待充分溶解后口服,給藥速度為1 000 mL/h,2 h內完成全部劑量,以患者排出水樣清便為達標標準。
1.2.2 研究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耳穴埋籽+穴位貼敷
(1)耳穴埋籽。選取胃穴(調節胃腸蠕動,緩解腹脹)、大腸穴(促進腸道排空,改善便秘)、小腸穴(調節消化功能,緩解腹痛)、交感穴(調節自主神經功能,緩解焦慮)、神門穴(鎮靜安神,減輕緊張情緒)。使用75%酒精棉球清潔耳部皮膚,確保無菌操作;根據耳穴圖譜準確定位所選穴位;將王不留行籽貼于耳穴上,用膠布固定;指導患者每天按壓耳穴3~5次,每次每穴按壓30下,以輕微酸脹感為度,避免皮膚損傷;從入院當天開始,持續至胃腸鏡檢查當日,1次/d,共3 d。按壓時力度適中,避免過度刺激,如出現局部紅腫、瘙癢等不適,立即移除埋籽并消毒,必要時就醫。
(2)穴位貼敷。選取足三里(調節胃腸功能,促進消化)、天樞(促進腸道蠕動,緩解便秘)、中脘(健脾和胃,緩解腹脹)、關元穴(補益元氣,調節腸道功能)。取3~5 g生大黃粉和2~3 mL黃酒調成糊狀,將調好的中藥藥膏均勻涂抹于醫用無紡布貼片(1 cm×1 cm×0.5 cm)中央,制成藥貼。使用75%酒精棉球清潔穴位局部皮膚;將藥膏均勻涂抹于穴位貼敷貼片中,再貼于相應穴位,輕壓邊緣固定,1次/d,每次貼4~6 h,從入院當天開始,持續至胃腸鏡檢查當日,共3 d。貼敷后密切觀察皮膚反應,如出現紅腫、瘙癢等過敏反應,立即停止治療;貼敷時間不宜過長,避免皮膚損傷。
1.3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結腸清潔情況:采用Boston腸道準備評分量表(BBPS)[5]評估,包括右半結腸、橫結腸及左半結腸3個維度,總分9分,評分越高表示結腸清潔越高,≥6分表示腸道準備合格。(2)比較兩組疼痛程度:干預前后,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6]評估,分值為0~10分,分數越高表示疼痛程度越重。(3)比較兩組中醫證候積分:依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7]評估,癥狀包括食欲不振、排便困難、脘腹脹滿,按無癥狀、輕度癥狀、中度癥狀、重度癥狀分別計0、1、2、3分。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處理采用SPSS23.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結腸清潔情況比較
研究組BBPS各維度評分、總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2 兩組腸道準備合格率比較
研究組腸道準備合格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2.3 兩組疼痛程度比較
研究組干預后VA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2.4 兩組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兩組治療前中醫證候積分各維度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干預后中醫證候積分各維度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5。
3討論
近年來,中醫適宜技術在臨床實踐中的應用范圍不斷擴大,其中耳穴埋籽和穴位貼敷因其操作簡便、安全性高、副作用小等特點受到了廣泛關注。耳穴埋籽通過將特定的小藥丸(如王不留行籽)貼于特定的耳穴上,并施加適度的揉、按、捏、壓等動作,使其產生酸、麻、脹、痛等刺激感應,達到疏通經絡、調節陰陽的功效[8]。穴位貼敷則是將藥物貼敷于特定穴位,結合藥物透皮吸收和穴位刺激效應,調節身體機能,達到治療或緩解癥狀的效果[9~10]。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干預后BBPS各維度評分、總分、腸道準備合格率均高于對照組
(P<0.05)。耳穴埋籽通過刺激與胃腸道相關的耳部穴位(如胃、小腸、大腸等)激活自主神經系統,進而促進腸道蠕動,加速腸道內容物排出,提高腸道的清潔度。穴位貼敷中的藥物成分通過透皮吸收作用直接作用于相應穴位,進一步增強腸道的排空能力。這種局部刺激與整體調節相結合的方式,使得腸道準備更加充分。同時,耳穴埋籽和穴位貼敷均可通過調節胃腸功能,改善胃腸道的蠕動和分泌功能,進而有助于減少腸道內的殘留物,提高腸道準備的合格率[11]。本研究表明,研究組干預后VA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耳穴埋籽通過刺激神門、胃穴等穴位,可發揮具有鎮靜安神、和胃降逆的作用。研究表明,耳穴刺激可抑制中樞神經系統的嘔吐反射,從而緩解患者的惡心嘔吐癥狀。穴位貼敷能夠緩解腸道平滑肌的痙攣和收縮,從而減輕腹脹、腹痛等癥狀。同時,耳穴埋籽的刺激作用也有助于調節腸道平滑肌的收縮和舒張,進一步減輕腹部不適癥狀。此外,研究組干預后中醫證候積分各維度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通過耳穴刺激和體穴藥物貼敷相結合,可調和氣血,改善機體整體功能,緩解因氣血不和而引起的各種不適癥狀。
綜上所述,耳穴埋籽結合穴位貼敷再結腸鏡腸道準備中的應用效果顯著,能夠有效緩解癥狀,減輕疼痛,優化患者的腸道準備情況,提高腸道準備合格率。
參考文獻
[1]劉婭,劉曉晴,楊雪凝,等.結腸鏡檢查患者腸道準備失敗風險預測模型的構建及驗證[J].中華護理雜志,
2024,59(9):1091-1098.
[2]周艷華,宗曄,龐姝,等.硫酸鎂鈉鉀口服液用于成人結腸鏡檢查前腸道準備有效性和安全性的Ⅲ期臨床多中心隨機對照研究[J].中華消化內鏡雜志,2024,41(5):359-365.
[3]黃小燕,蔡嵐,屈花珍,等.穴位貼敷聯合耳穴埋籽在經內鏡逆行性胰膽管造影術后患者中的應用[J].中華護理雜志,2022,57(5):588-593.
[4]周佳,薛曉靜,王芯芯,等.耳穴埋豆聯合穴位貼敷對擇期婦科腹腔鏡手術患者術前焦慮的影響[J].新中醫,
2021,53(14):169-172.
[5]王洋,黎曉琴,史思文,等.聚乙二醇聯合西甲硅油對結腸鏡檢查患者Boston腸道準備量表評分及耐受度的影響[J].中國綜合臨床,2021,37(5):411-415.
[6]王東,唐兢,莫珊,等.基于視覺模擬評分法和免疫功能指標評估全身麻醉復合腰方肌阻滯在老年婦科腫瘤患者圍術期的應用價值[J].中國醫刊,2023,58(4):417-421.
[7]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
[8]許冰,胡海榮,陳默巖,等.耳穴三部曲聯合腹部經穴推拿對結腸鏡檢查患者腸道清潔情況及腹痛腹脹程度的作用觀察[J].北京中醫藥,2024,43(7):776-779.
[9]金婭.運用中醫操作穴位貼敷加耳穴貼壓提高腸鏡腸道準備的效果評價[J].醫藥前沿,2020,10(27):195-196.
[10]王美云,孫珍兒,楊霞燕,等.穴位按摩聯合耳穴壓豆對復方聚乙二醇電解質散不良反應的緩解效果研究[J].藥物不良反應雜志,2023,25(7):424-429.
[11]石鏡,萬昕瑞,黃丹.耳穴貼壓聯合穴位敷貼用于老年氣虛型便秘患者結腸鏡檢查前腸道準備質量的效果觀察[J].四川中醫,2024,42(10):22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