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滿生
【摘 要】目的:探討將中醫內科治療方法作為特發性間質性肺炎患者的主治方法的重要價值。方法:隨機選取我院2017年7月-2018年3月收治的54例特發性間質性肺炎患者作為研究樣本,分為西醫內科治療組和中醫內科治療組,分別予以兩組患者西醫內科治療方法和中醫內科治療方法。結果:西醫內科治療組患者治療前的中醫證候積分為(8.98±0.27)分,動脈血氣分析指標為(49.76±10.71)分,中醫內科治療組患者治療前的中醫證候積分為(9.01±0.46)分,動脈血氣分析指標為(52.33±0.45)分。治療后,西醫內科治療組患者治療前的中醫證候積分為(6.25±1.27)分,動脈血氣分析指標為(52.27±9.58)分,中醫內科治療組患者治療前的中醫證候積分為(3.99±1.57)分,動脈血氣分析指標為(70.04±0.31)分,差異具有可比性,且中醫內科治療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更佳。結論:應加大中醫內科治療方法在特發性間質性肺炎患者治療過程中的應用力度,實現對患者血氣分析指標的有效改善,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的可能性。
【關鍵詞】特發性間質性肺炎;中醫內科治療;中醫證候積分
【中圖分類號】R2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4--01
前言:伴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空氣污染程度進一步加劇,導致特發性間質性肺炎患者與日俱增。特發性間質性肺炎是一種常見的呼吸道疾病,在老年人群中的發病率較高,具有較高的致死率,患者的平均生存期低于5年。基于此,本次研究對比分析了中、西醫內科治療方法對特發性間質性肺炎的治療價值,現報道如下[1]:
1 一般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我院2017年7月-2018年3月收治的54例特發性間質性肺炎患者作為研究樣本,分為西醫內科治療組和中醫內科治療組。西醫內科治療組:共計27例患者(男15例,女12例),年齡40-72歲,平均年齡:59.87±0.28歲。中醫內科治療組:共計27例患者(男13例,女14例),年齡42-73歲,平均年齡:59.56±0.43歲。
1.2 方法 西醫內科治療組:予以患者常規抗生素和糖皮質激素進行治療,針對存在呼吸困難癥狀的患者,應予以患者支氣管擴張劑,并輔助呼吸機治療。中醫內科治療組:將患者的癥狀作為用藥依據,實施辨證治療方法,若患者出現咳嗽和氣喘等臨床表征,可予以患者三拗湯,三拗湯的處方如下:甘草12g、杏仁16g和麻黃11g。若患者出現黃痰和咳嗽劇烈的癥狀,應將桑菊飲作為主治藥物,桑菊飲的處方如下:桑葉9g、薄荷葉4g、甘草2g、菊花3g,苦梗6g和蘆根2g。將上述藥物加入200ml水煎服,2次/天,分早晚兩次服用。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觀察兩組患者在治療前后的中醫證候積分和動脈血氣指標情況。
2 結果
2.1 臨床療效
表1顯示,中醫內科治療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明顯優于西醫內科治療組患者。
2.2 中醫證候積分和動脈血氣指標
表2顯示,在分別采用西醫和中醫內科治療方法后,中醫內科治療組患者的中醫證候積分顯著降低,動脈血氣指標評分呈現升高趨勢,而西醫內科治療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升高,動脈血氣指標未出現明顯改善。
3 討論
盡管特發性間質性肺炎患者的人數逐年升高,但臨床醫學界仍未探尋出特發性間質性肺炎的發病原因。通常認為受患者肺泡結構紊亂的影響,引發了肺泡纖維化,為疾病的發生埋下了禍根。特發性間質性肺炎多發于50歲以上的患者,且在男性人群中的發病率高于女性人群。特發性間質性肺炎臨床表現為呼吸困難和咳嗽,部分患者出現黃痰和吸氣性爆裂音。在以往的治療過程中,通常采用西醫內科治療方法對特發性間質性肺炎進行治療,將糖皮質激素和抗生素作為主治藥物,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延緩患者的病情,但仍無法延長患者的存活時間。
近幾年,中醫內科治療方法在特發性間質性肺炎的治療過程中得到了廣泛使用。中醫內科治療方法一般講究對癥治療,如果患者伴有氣喘和咳嗽癥狀,可將三拗湯作為患者的主治藥物,處方中的麻黃能夠起到鎮咳祛痰的功效,甘草和麻黃具有解熱鎮痛的作用,同時,麻黃和甘草具有抗菌消炎的藥效,能夠消滅患者呼吸道炎癥,實現對氣喘現象的有效緩解。若患者存在咳嗽劇烈和黃痰癥狀,可將桑菊飲作為主治藥物,處方中的桑葉具有清肺瀉火的功效,菊花具有清熱散焦的功效,蘆根能夠實現生津止渴的作用,甘草能夠宣肺止咳。通過將上述藥物聯合使用,能夠有效控制患者病情[2]。
4 結論
在治療特發性間質性肺炎患者的過程中,應采用中醫內科治療方法,將桑菊飲和三拗湯作為主治藥物,抑制患者的氣喘和咳嗽癥狀,提升患者的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黎劍宇,曾慶思.特發性非特異性間質性肺炎與結締組織病相關性非特異性間質性肺炎的臨床及HRCT比較[J].實用醫學雜志,2017,33(15):2496-2500.
趙麗琴.乙酰半胱氨酸對特發性間質性肺炎患者血氣分析的影響[J].基因組學與應用生物學,2017,36(08):3374-3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