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回家途中,我接到了小晨媽媽的電話,她說小晨回家后一直哭,卻不肯說原因。小晨平時活潑開朗,而且今天在學校匯演上表演的節目也很成功,按理說應該高興才對。帶著疑問,我來到小晨家,經過反復溝通,她才說明原委:排練時老師安排她站“C位”,卻得罪了班長小萱。小萱不僅當眾嘲笑她“個子矮才站中間”,還煽動同學孤立她,甚至威脅她“告狀就罰抄作業”。小晨的話讓我吃驚,我立馬意識到,小萱昨天說肚子疼不能參加學校匯演,恐怕另有隱情!
回到家后,我立馬給小萱媽媽打電話,聊了今天的匯演。小萱媽媽說:“其實孩子不是真的肚子疼,而是心里委屈。從幼兒園到五年級,每次活動她都站‘C位’,憑什么這次讓小晨站中間?…\"家長的話里滿是對孩子的維護,絲毫未察覺小萱的不對:沒站到“C位\"就臨場罷演,還孤立、嘲笑同學??磥?,我得和小萱好好談談了。
第二天,我把小萱叫到辦公室,沒有直接批評她,而是先遞上溫水,說:“同學們都說排練時你最認真,你沒能參演大家都很遺憾?!彼凵穸汩W,顯然有些心虛。我話鋒一轉:“昨天小晨哭了,你知道為什么嗎?”見她低頭不語,我繼續引導:“舞臺上每個位置都能被看見,站‘C位'不該是為了出風頭。如果有人說你一直站‘C位’是因為霸道,你會怎么想?”聽我這樣說,她才小聲說:“我不該嘲笑小晨,我馬上向她道歉?!钡@更像是被迫回應,而非真正理解問題的核心一—不尊重他人。
我不禁想:其他班干部是否也存在這樣的問題?帶著擔心,我又觀察了一段時間,果然發現了問題,部分班干部以管理班級為由,任性地“懲罰\"同學:罰上課不聽講的同學抄課文;在遲交作業的同學的書本上畫蝸牛,嘲笑他像蝸牛一樣慢…我突然意識到,這是一種隱形的霸凌,而源頭正是班干部長期被賦予的“權威”,以及“學霸”身份帶來的優越感。
這種現象必須杜絕!我立即在班上組織角色互換活動,讓小萱和其他班干部扮演違紀學生,抽簽選出同學擔任臨時管理員。當小萱因為作業字跡潦草被要求抄寫10遍課文時,她當場紅了眼眶:“這樣只會讓我覺得丟臉,根本不想寫得更好?!苯巧Q讓班干部直觀地感受到,懲罰帶來的是抵觸,理解才能激發改變的意愿。
趁熱打鐵,我召開“班級管理大家談”主題班會,帶著學生重新討論班級公約。我列舉了交作業拖沓、上課做小動作、做操不認真等違紀問題,組織同學們討論:“如果你是班干部,遇到這些問題,你會怎么辦?\"大家紛紛發表自己的意見。根據討論結果,我調整了班級管理方式:實行“班級輪值管理\"制度,讓每個同學都有機會管理班級;成立學習互助小組,讓“學霸”與學困生結對互助;設立“監督崗”,學生輪流監督班干部的管理行為;還在教室放置“解憂信箱”,鼓勵學生為班級建設建言獻策。
“學霸\"敢“霸”,是因為他們在過多的表揚中產生了認知偏差,認為自己就是對的,和自己不一致的就是錯的。為了引導學生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道理,我在教室后方布置了“多元成長樹”展示墻,試圖建立多元評價體系。樹上分設“學業之星”“友善使者”“匠心達人”“運動健將”等,每周由同學提名投票,把“成長果實\"貼在對應的枝頭。學習成績不佳但熱愛勞動、做題速度慢但做事細心、背書效率低但動手能力強的同學都榜上有名,不僅他們變得自信積極,“學霸”也發現他人身上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優點,變得謙虛,班級氛圍日益和諧。
這場“C位”風波最終成為全班同學共同成長的契機。(文中學生均為化名)
(作者單位:湖北省棗陽市新市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 魏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