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學科融合教學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和積極性.探索和實踐新課標下初中數學與物理的跨學科融合教學,對于培養具備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具有深遠意義.這不僅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一次革新,更是順應未來社會發展需求的必要舉措.跨學科教學有望培育出更多綜合素質出眾、創新能力卓越的人才,為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注入更強勁的動力,
1跨學科融合教學的策略
1. 1 設計跨學科活動
新教材中的“數學活動”是跨學科學習活動的重要載體,而設計豐富多彩的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是實現融合教學的重要途徑.以下是幾個具體的活動設計示例:
活動1平衡木桿實驗.
實驗目的:通過實驗探究杠桿原理,理解力的平衡與距離的關系.
實驗材料:一根質地均勻的木桿、若干等重的小物體、繩子、支架.
實驗步驟:
(1)在木桿中間處拴繩,將木桿吊起并使其左右平衡,吊繩處為木桿的支點;
(2)在木桿兩端各懸掛一重物,觀察左右是否保持平衡;
(3)在木桿左端懸掛的小物體下加掛一重物,然后把這兩個重物一起向右移動,直至左右平衡,記錄此時支點到木桿左右兩邊掛重物處的距離;
(4)在木桿左端懸掛的兩小物體下再加掛一重物,重復以上操作并記錄數據.
小組探究:將學生分成小組,討論如何通過不同的重物組合和位置變化來驗證杠桿原理.每組記錄實驗數據,并嘗試用不同的方式表達他們的發現,如圖表或口頭報告.
實驗結果分析:通過記錄不同情況下的平衡狀態、重物數量和重物到支點的距離,學生可以發現杠桿原理的規律,即力的大小與距離的乘積相等.其可以用公式表示為: F1×d1=F2×d2 .其中, F1 和 F2 分別為左右兩邊的力, d1…d2 為支點到重物的距離.
1.2 數學建模
在實驗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數學建模,列出關于未知數的方程(如圖1所示).
活動2設木桿長為l,支點在木桿中點處,支點的右邊掛一個重物,支點的左邊掛 n 個重物,支點到木桿左邊掛重物處的距離為 x .把 n.l 作為已知數,可以列出一元一次方程: 

拓展思考:你認為在什么情況下杠桿原理會失效?如何通過改變重物的位置來影響平衡狀態?
2跨學科融合教學的實施效果
2.1 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跨學科融合教學的實施顯著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通過將數學與物理知識相結合,學生在實踐中能夠更好地理解和運用所學內容.在跨學科的學習過程中,學生面對的問題往往是復雜的,涉及多個學科的知識.這種復雜性要求學生具備較強的綜合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在設計一個簡單的物理實驗時,學生需要考慮實驗的目的、所需材料、實驗步驟以及數據分析等多個方面.這一過程不僅鍛煉了學生的綜合素質,也培養了他們的團隊合作精神和溝通能力.此外,跨學科融合教學還能夠幫助學生發現知識間的聯系,使他們在學習中形成系統的知識結構.通過將數學與物理的知識進行整合,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物理現象的本質,掌握科學探究的方法.
2.2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跨學科融合教學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方面具有顯著效果.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學生常感受到各學科間存在明顯的界限,學科知識無法相互關聯且難以直觀體會到所學知識的實際應用,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跨學科融合教學強調將不同學科的知識、方法和技能進行整合,鼓勵學生通過實踐活動探索知識的內在聯系和實際應用.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有機會參與多樣化的跨學科學習活動,如結合物理實驗的數學建模、利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物理問題等.這些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到知識的力量和實用性,增強了學生的學習動力.跨學科的學習方式還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成就感.當學生成功地運用多學科知識解決一個復雜問題時,他們會深刻感受到自己的成長和能力的提升,這種積極的反饋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為了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需要精心設計跨學科的教學活動.這些活動應具有實踐性和挑戰性,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例如,教師設計一個名為“環保小屋設計挑戰”的跨學科教學活動.在這個活動中,學生需要結合物理、數學、環境科學和藝術等多學科知識,設計并制作一個模型環保小屋.活動要求小屋能夠充分利用太陽能、雨水收集等環保技術,同時考慮結構的穩定性和美觀性.學生需要分組進行探究,從研究環保材料、計算房屋結構所需數據到實際動手制作,全程參與.這樣的活動既具有實踐性,又具有挑戰性,能讓學生動手操作;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使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并融合多學科知識.通過參與這些活動,學生不僅能夠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還能夠培養跨學科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3 培養創新能力
跨學科的學習方式在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在現代社會中,面對復雜多變的問題,學生需要具備靈活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分析和解決的能力.這種能力不僅是對人才的基本要求,也是學生未來發展的重要基石.
跨學科學習鼓勵學生跳出單一學科的框架,將不同領域的知識和方法相互融合,用更全面的視角去審視和解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需要不斷嘗試新的思路和方法.例如,在解決一個涉及物理和數學的跨學科問題時,學生嘗試將物理現象通過數學建模的方式進行描述和分析.學生運用數學軟件來模擬物理過程,通過調整模型中的參數來觀察物理現象的變化,找到解決問題的新思路.這種結合數學和物理知識的新方法,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問題本質,還能夠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跨學科學習方式還為學生提供了自主探究和創新實踐的機會.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特長,選擇感興趣的研究方向和項目.這種自主選擇的過程本身就能夠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使學生在探索中不斷發現新問題、提出新觀點.
通過跨學科的學習和實踐,學生不僅能夠拓寬知識視野,還能夠培養起對未知領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這種好奇心和探索欲是創新的重要動力,會驅使學生不斷追求新知,勇于挑戰傳統觀念,在創新的道路上不斷前行.跨學科學習方式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4促進知識體系的建構與整合
跨學科融合教學是一種突破傳統學科界限的教育模式,為學生提供了一個開放且多元的學習環境.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不再被單一學科的知識框架所限制,而是能夠在跨學科的視角下對知識進行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跨學科融合教學鼓勵學生將不同學科的知識相互關聯起來.比如,在學習歷史事件時,學生不僅會探討政治、經濟背景,還會結合地理、文化等多方面因素進行綜合分析.這種綜合性的學習方式,有助于學生構建起一個更加完整和系統的知識體系,使學生能夠認識到各科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和相互作用.
通過跨學科融合教學,學生的知識視野得到了拓寬,跨學科思維能力也得到了培養.這種思維能力使學生能在面對復雜問題時,能夠靈活運用多學科的知識和方法,從多個角度進行分析和思考.這種綜合性的思維方式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養,使學生更好地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需求,具備更強的解決問題和應對挑戰的能力.
2.5增強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跨學科融合教學十分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倡導學生將課堂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問題的解決中去.這種教學模式不僅停留在理論傳授的層面,而是鼓勵學生走出課本,將知識轉化為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跨學科融合教學常采用項目式學習的方法.在這種學習方式中,學生會圍繞一個具體的實際問題或項目,綜合運用多學科的知識和技能進行探究和實踐.通過團隊合作、資料查閱、實驗驗證等一系列過程,學生逐漸學會如何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操作,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案例分析也是跨學科融合教學中常用的一種方法.通過分析真實世界中的案例,學生能夠更直觀地了解到知識在實際中的應用,同時也能夠學習到如何運用多學科的知識去分析和解決問題.通過這種跨學科融合的教學方式,學生不僅能夠掌握更多的知識和技能,還能夠學會如何將這些知識和技能綜合運用到解決實際問題中去.這種能力的培養對于學生未來的職業生涯和學術研究都至關重要,它使學生能夠更好地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環境,具備更強的競爭力和適應能力,在未來的工作和研究中能取得更好的成果.
3結語
新課標下初中數學與物理的跨學科融合教學是一種順應時代發展需求的教學模式.其通過打破傳統學科壁壘,將數學與物理的知識、方法和技能有機融合,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創新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未來的教學實踐中,教育者需要繼續深化跨學科融合教學的探索與實踐,進一步優化教學設計,豐富跨學科活動形式和內容,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升教師的跨學科素養和教學能力,保證跨學科融合教學的有效實施.未來將會有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學者和相關政策制定者關注和支持跨學科融合教學的發展.通過共同的努力和協作,可以打破學科間的隔閡與壁壘,建立起一個更加開放、多元和包容的教育體系.這樣的教育體系將有助于學生形成綜合的知識體系,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和創新能力,為未來的社會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動力,
【本文系福建省廈門市海滄區第七批教育科研課題“新課標視域下初中數學跨學科實踐教學設計與實施研究\"(立項批準號:Z2023Z005)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繆君君.“雙減”背景下的初中數學與物理的跨學科課堂構建[J].數理天地(初中版),2024(9):47一49.
[2]葉雨辰.跨學科視角下初中數學“綜合與實踐”領域教學研究[D].揚州:揚州大學,2024.
[3]史繼紅.讓跨界之力,挺進學生世界—“雙減”背景下的初中數學與物理的跨學科課堂構建[J].數理天地(初中版),2023(1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