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些年無人駕駛汽車的推廣引發了廣泛關注,同時也激發了公眾對其所帶來的技術與倫理問題的討論。基于此,介紹了無人駕駛汽車技術的現狀,接著從倫理視角切入,重點分析了無人駕駛汽車的六個核心倫理問題。基于上述分析,從完善法律規范與行業標準、建立風險管理與責任分擔機制、鼓勵公眾參與和推動多方協作、促進職業轉型與社會保障四個方面提出了應對策略,旨在為無人駕駛汽車的健康發展提供建設性建議,推動技術創新與倫理考量的和諧共進。
關鍵詞:無人駕駛 汽車 倫理困境
1 緒論
自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起,英、美等發達國家就開始涉及無人駕駛汽車領域的研究,并在某些方面取得了很大進展。1950 年,世界上第一臺自主導航汽車由貝瑞特電子公司在美國研制成功,實現了在設定路線上行駛。1987 年,奔馳公司投資贊助了慕尼黑國防大學實驗室,獨立設計了 VaMoRs 智能車,車速最高達到 96km/h。1994 年,歐洲研制的 VaMP 和 VITA-2 機器人車輛在巴黎進行了測試并能自主完成跟蹤行駛。國內在此領域相對英美等國家起步較晚,目前仍處于初級階段,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以國防科技大學為主開始進行此方面的研究[1]。自2017年以來,中國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支持無人駕駛技術的發展,這些政策措施為我國無人駕駛技術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推動了無人駕駛技術從實驗室走向實際應用。盡管無人駕駛汽車在全球范圍內的發展速度迅猛,但我們也必須意識到,在技術突破的同時,諸多技術與倫理問題相伴而生,包括無人駕駛系統的安全性、對傳統出租車行業的沖擊以及相關法律法規的缺失等,都成為公眾廣泛討論的話題。在政策支持與企業技術研發的推動下,如何在無人駕駛技術的快速發展過程中有效應對這些挑戰,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2 無人駕駛汽車技術的現狀
2.1 無人駕駛技術概念
無人駕駛技術也稱為自動駕駛系統,是一種利用人工智能、傳感器技術、導航系統和大數據分析來實現汽車在沒有人為干預的情況下自主駕駛的技術[2]。無人駕駛技術通常被劃分為不同的自動化級別,從L0(無自動化)到L5(完全自動化),每一級別代表不同程度的人工干預需求。L1和L2級別的自動駕駛仍需要人類駕駛員進行大部分操作,但到了L4和L5級別,車輛可以在大多數或所有環境下完全自主運行,無需駕駛員的監控或干預[3]。
2.2 無人駕駛技術應用的必然性
無人駕駛汽車的應用是未來交通領域發展的必然趨勢。誠然,目前全球大多數交通事故都是由人為失誤引起的,如酒駕、疲勞駕駛等。而無人駕駛汽車具備精確的感知和反應能力,可以減少人為因素對安全的影響,有效降低交通事故的發生率。其次,無人駕駛汽車的應用可以提高交通效率。無人駕駛汽車可以通過車聯網技術(V2X)實現車與車之間、車與基礎設施之間、車與行人之間以及車與網路之間的信息共享,優化交通流量,減少車輛在道路上的等待時間和無效行駛。在提升交通效率的同時,也減少了對汽油的消耗,進而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并有望在未來推動純電動汽車的發展,進一步促進綠色和可持續發展。此外,無人駕駛汽車也可以滿足老年人、殘障人士、孕婦等群體的特殊需求,為他們的出行提供便利[4]。
3 無人駕駛汽車引發的倫理爭議
3.1 勞動生存問題
與傳統的人工駕駛網約車相比,無人駕駛技術在服務品質上具有顯著優勢,例如不會出現拒載、繞路、情緒波動等問題,使得無人駕駛在用戶體驗上對傳統網約車和出租車形成較大優勢,從而對現有市場空間構成了擠壓。尤其是教育水平較低、收入較少的底層群體。技術的替代性使得這些司機面臨嚴峻的生存挑戰,他們的工作崗位極易被自動駕駛系統取代,導致部分勞動者失去生活保障,這將增加潛在的社會不安定因素。
3.2 隱私泄漏問題
無人駕駛汽車在執行道路駕駛任務時,高度依賴于先進的人工智能程序和大數據技術。為了實現精準駕駛,這類車輛必須收集包括天氣狀況、道路狀況、個人出行時間、常用地點、路線軌跡以及乘坐者信息在內的大量數據,而這些數據與個人隱私緊密相關[5]。無人駕駛汽車在行駛過程中收集此類信息,并在車內安裝了監控系統,理由是滿足測試監管和提升安全性的需要。這一監控系統引發了乘客對隱私泄露的擔憂,一旦這些由攝像頭記錄的數據被不當處理或發生泄露,特別是當數據被分享給第三方用于商業分析或廣告定制時,乘客的個人隱私安全將受到極大的威脅。
3.3 人身安全問題
無人駕駛汽車的安全性問題亦是社會公眾關注的焦點。例如,如果遇到剎車系統失靈的情況,車輛可能無法及時做出反應,直接危及乘客的生命安全。或者車輛在感知環境、識別障礙物過程中出現錯誤,就像Uber無人駕駛汽車曾因軟件錯誤將行人誤識別為車輛,導致悲劇發生。此外,無人駕駛汽車對網絡連接的高度依賴,使得網絡延遲或中斷可能會影響車輛,使得車輛無法及時接收到用戶指令或更新道路信息,從而影響行車安全。
3.4 算法歧視問題
無人駕駛汽車依賴于大量的歷史數據和人工智能算法進行學習和決策。然而,如果訓練數據存在偏見,算法可能會在實際運行中表現出歧視性行為,例如對不同性別、年齡、種族或社會身份的行人或乘客做出不同的判斷與處理。這種潛在的偏見由于算法的“黑箱”性質,難以被外界察覺或解釋,使得在交通事故或其他道德決策中,部分群體可能面臨更大的風險或不公平對待,進一步加劇了公眾對無人駕駛汽車的安全性與公正性的擔憂。
3.5 道德責任主體問題
無人駕駛汽車是由人類設計和編程的復雜系統,其行為模式基于預設的邏輯和算法,而非自主的道德判斷,其缺乏自主意識、道德認知和情感理解等關鍵能力。因此,無人駕駛汽車本身無法成為道德主體,也不具備承擔道德責任的能力。在無人駕駛汽車引發的道德決策中,責任應回歸到人類。然而,確定具體的決策主體并非易事,因為這涉及駕駛人、乘客、行人、制造商和政府等多方利益相關者。雖然尋求道德共識是一種理想的解決方案,但在實踐中實現這一目標卻異常困難[6]。
3.6 道德決策的困境
無人駕駛汽車的“電車難題”更具復雜性和現實意義。與電車在有限軌道上做出的選擇不同,無人駕駛汽車在千變萬化的道路上行駛時,會遭遇更多不可預測的緊急狀況。由于無人駕駛汽車是按照人類預先編寫的程序來操作行駛,程序設計者必須考慮各種可能的突發情況。比如,在保護財產與行人之間、在犧牲少數還是多數之間、在不同社會身份的個體之間做出選擇等。如果系統設計傾向于保護乘車人,可能會引起公眾的不滿;而如果優先考慮外部人員的安全,又可能導致消費者對乘坐無人駕駛汽車持更加謹慎的態度[7]。
4 應對倫理問題的策略
4.1 完善法律規范與行業標準
目前,無人駕駛汽車正處于路測的關鍵階段,這一時期更加凸顯了制定相應法律法規的緊迫性。政府可以制定相應的指導準則,包括用戶隱私的保護、防止歧視行為的法規,以及事故責任歸屬的明確劃分等。同時為了使無人駕駛汽車能夠順利融入社會交通體系,亟須對現行的相關法律進行細致的完善與修訂。此外,制定嚴格的行業標準來規范無人駕駛汽車的安全性能、數據處理等方面,強化安全認證程序,以保障車輛在上市前符合所有安全要求。為了有效執行,需要建立專門的監管機構來監督,對數據采集、處理,以及算法設計與應用等環節實施嚴格的監管,并處理違規事件。隨著技術的快速迭代,法律法規和行業標準也需要定期更新,使其與最新技術發展同步。
4.2 建立風險管理與責任分擔機制
在無人駕駛汽車的發展過程中,管理者應針對其發展中倫理風險的不確定性制定應對策略,包括確定安全等級、建立預警機制與應急預案。此外,要建立責任分擔機制。未來無人駕駛汽車責任的分擔需要利益相關方進行協商,建議搭建傳統汽車制造商、自動駕駛技術提供商和出行服務提供商的“三維”合作平臺來解決責任和賠償問題[8]。同時,要完善保險制度。目前,我國的保險制度尚未針對制造商或系統提供商的責任進行明確規范,大多數保險公司仍在基于傳統汽車保險的框架對保險產品進行調整,這種做法顯然存在諸多不足之處。現行保險條款并未充分考慮無人駕駛技術的特殊風險,責任認定過程也較為復雜。當無人駕駛汽車發生嚴重且復雜的事故時,如果是技術缺陷導致的,那么技術研發者和制造商應該負一定責任。若事故源于無法預知的因素,如錯綜復雜的交通狀況,這屬于“運氣”問題,應由保險公司承擔賠償責任。我們應審慎區分責任,避免讓技術研發者和制造商背負過重的責任負擔,因為這可能會阻礙技術的發展[9]。
4.3 鼓勵公眾參與和推動多方協作
政府需要破除市場準入壁壘,鼓勵更多企業參與競爭,推動行業創新發展。政府還可以通過股權合作的方式與企業深度合作,共同推動無人駕駛技術的發展。并通過稅收政策調節行業利潤分配,保障社會公平。還可以通過收取行車費用來優化交通資源配置,并將收益用于公眾福祉,實現公共利益的最大化[10]。同時,我們也可以利用網絡平臺讓社會公眾參與討論。通過平臺,公眾可以針對無人駕駛汽車的各種議題進行理性交流和辯論,形成的公共輿論可以為企業和政府提供決策參考。我們也可以集結倫理學家、技術專家、法律專家以及公眾代表等各方力量,共同探討并制定一套兼容并蓄,兼顧不同文化背景的道德準則和無人駕駛汽車決策原則,以應對一些復雜的道德困境。
4.4 促進職業轉型與社會保障
面對無人駕駛技術可能引發的失業問題,政府有責任采取措施,為受影響的從業人員提供轉型就業的幫助。隨著無人駕駛技術的普及,相關行業可能會面臨勞動力短缺,政府可以通過短期培訓幫助駕駛員等人員適應新崗位。此外,政府需要為失業人員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并建立駕駛員再就業培訓制度,減輕失業人員的就業壓力。企業不僅需要認識到新技術帶來的新的就業機會,如數據分析師和軟件工程師等崗位,還應該主動承擔社會責任,通過設立援助基金和技能培訓計劃來幫助受影響的工人,并與公共部門合作,共享數據以支持政策的實施,減輕技術變革對就業市場的沖擊[11]。
5 結語
文章探討了當前無人駕駛汽車面臨的倫理困境,并就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提出了前瞻性的對策。這些建議旨在保障公眾的基本權益,為那些可能受到影響的群體提供必要的援助,同時促進無人駕駛技術的良性成長。只有在充分認識和妥善處理倫理挑戰的基礎上,我們才能推動無人駕駛技術的持續進步,使其在未來城市交通中發揮更加安全、高效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潘福全,亓榮杰,張璇,等.無人駕駛汽車研究綜述與發展展望[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7(02):27-28.
[2]于文娟.面向倫理困境的無人駕駛汽車決策研究[D].南昌:南昌大學,2022.
[3]和鴻鵬.無人駕駛汽車的倫理困境、成因及對策分析[J].自然辯證法研究,2017,33(11):58-62.
[4]徐祥運,趙燕楠.無人駕駛汽車技術的社會影響及其應對策略[J].學術交流,2021(03):134-148+192.
[5]鄭永華. AI時代智能汽車駕駛行為的倫理決策風險探索賾[D].重慶:西南政法大學,2021.
[6]余澤娜,裴安琪.無人駕駛的道德困境[J].嶺南學刊,2024(01):120-128.
[7]胡芹芹.無人駕駛汽車倫理問題探析[D].武漢:武漢科技大學,2023.
[8]唐興華,郭喨,唐解云.電車難題、隱私保護與自動駕駛[J].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4(06):73-79.
[9]杜嚴勇.論無人駕駛汽車的倫理設計原則[J].中州學刊,2023(09):108-113.
[10]陳凡,史獻芝.智能技術應用的倫理疑難與可能出路——基于對“蘿卜快跑事件”的反思[J].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26(06):1-9.
[11]李含偉,李夢圓.“堵”還是“促”:無人駕駛的社會訴求與政策因應——以武漢“蘿卜快跑”為例[J].學習與實踐,2024(08):3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