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企業社會責任的理念逐漸深人人心。企業社會責任突破了傳統的股東至上主義的局限性,更關注企業對社會的整體貢獻,強調企業在追求盈利的同時應主動肩負起對環境、社會及各方利益相關者的責任。企業社會責任理念不僅符合社會公正的要求,也有助于維護企業發展的長遠利益。需要提及的是,企業社會責任的實現離不開法律規制的保障。在民商法視角下,如何運用法律手段促進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成為當前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
一、企業社會責任的基本內容
(一)企業社會責任的內涵
通常而言,企業在獲取經濟效益過程中自覺擔負起對生態環境、公眾福祉及利益相關方義務的行為,被視為企業的社會責任。這些責任涵蓋了從推動經濟增長到促進教育發展,從提高用工與培訓質量到實現公民權利與機會的均等,再到支持城市改建與開發,保護資源和環境,乃至支持政府行為等多個寬廣的領域。企業自主執行的行為與政府積極引導或法律強制執行的行為,在性質上存在明顯的區別。當前,世界可持續發展商業委員會對企業社會責任提供了被廣泛認可的定義:企業需持續承諾遵守道德規范,在推動經濟發展的進程中,不僅要提升員工及其家庭的生活質量,還要為所在社區乃至整個社會生活品質的提高貢獻力量。
(二)對企業社會責任的法律規定與報告公示
一是新《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以下簡稱新《公司法》)于2024年7月1日實施,在總則部分的第五條明確企業社會責任。在法律與道德層面,新《公司法》要求企業在經營活動中遵循法律法規及社會、商業道德規范;在環境保護層面,倡導企業積極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在生產經營各環節采用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工藝、設備及產品;在信息披露層面,鼓勵企業以發布社會責任報告等形式,公開自身履行社會責任的具體情況;在社會管理層面,禁止企業內部人員利用各種關系損害企業利益與社會公共利益
二是其他相關法律對企業社會責任的規定。除了《公司法》外,其他相關法律也對企業社會責任進行了規定。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四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一條的相關規定均體現了法律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要求企業提供高質量的產品和服務,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吨腥A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一條規定也體現了國家對環境保護的重視。在生產流程中,企業應實行高效率措施,以減少污染和保護環境
三是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公示制度。在現代社會,企業作為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行為不僅影響自身的發展,還對經濟、社會、環境等方面產生深遠的影響。為實現這一目標,企業需定期發布社會責任報告,將自身在環境保護、員工福利、社區參與、公益事業等方面的表現公之于眾。
二、企業社會責任法律規制的案例分析
(一)案例一:某化工企業集團環境污染民事公益訴訟案例
2018年3月一7月,某化工企業集團將生產過程中的硫酸鈉廢液,未經過合法處理就隨意排放,導致江西省浮梁縣壽安鎮八角井附近約0.005387平方公里的土地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同時,浮梁縣湘湖鎮洞口村的洞口組和江村組也未能幸免,其地表水和地下水資源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這一污染行為不僅波及了洞口村約6.6平方公里的流域范圍,使得該區域的環境質量大幅下降,還直接危及當地1000多名居民的飲水安全。對受污染的土地進行污染治理和環境恢復,總開支估計為216.8萬元。此種環境功能受損導致的相關損失費用約為571.3萬元。這是我國首次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以下簡稱《民法典》)中的懲罰性賠償規定,針對環境污染問題展開的一項具有公益性質的民事訴訟。《民法典》在侵權責任章節中增加了一條針對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的懲罰性賠償條款。法院在裁定被告需負責生態修復與功能性損失補償外,運用“基數加倍數\"算法,依據案件情況,將功能性損失費作為基數,并參照侵權者的主觀惡意、侵權后果的嚴重性、侵權者的財務狀況、賠償態度和受罰情況等調整因素來確定倍數,從而定下最終的懲罰性賠償金額。法院最終裁定,涉事公司支付環境修復、功能損失、應急處理、檢測鑒定及懲罰性賠償金,共計3025071.91元,并命令其在全國性新聞媒體向公眾道歉。
本案的判決結果充分體現了《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三十二條的規定,不僅是對被告公司的違法行為進行嚴厲懲罰,還是對其他企業的警示和教育。企業通過生產活動獲取經濟利益的同時,也須承擔相應的環境保護責任。如果企業違反法律規定,故意破壞生態并造成嚴重后果,法律將對其進行嚴厲的懲罰,以此警醒其他企業共同維護生態環境安全。同時,本案也彰顯了司法機關在保護環境公共利益方面的重要作用。司法機關運用法律手段追究企業的環境責任,不僅為受害者提供了司法救濟途徑,還為打造天空湛藍、大地碧綠、水流清澈的宜居環境提供了堅實的制度基石。這一案例的成功實踐,對我國環境公益訴訟制度的優化與進步,提供了有力的經驗借鑒及參照。
(二)案例二:北京市西城區人民法院首例“非破產、解散情形下的股東出資加速到期案”案例
某文化公司拖欠員工李某的工資,經勞動仲裁委員會調解之后雙方達成和解。但是,該公司未按期履行債務,李某遂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法院通過財產調查后未發現該公司名下有可供執行的財產。之后,李某申請追加公司股東張某為被執行人,要求其承擔公司對李某所負債務。張某系公司持股比例為 60% 的股東,認繳出資額180萬元。經審理后,法院最終判決認定股東張某應適用加速到期規則而履行提前交納出資的債務。
在該案件中,依據新《公司法》第五十四條的規定“公司不能清償到期債務的,公司或者已到期債權的債權人有權要求已認繳出資但未屆出資期限的股東提前繳納出資”。這一規定在依法保護債權人利益的同時也平衡了債權人和股東權益。本案的判決結果強調了股東出資義務的合同自由并非絕對沒有限制,一旦公司面臨無法償還既定債務的狀況,股東便失去原有的期限利益,須提前履行其出資的責任。此項規定對保障市場交易的穩定性和維護良好的市場秩序起到了積極作用,有助于促進資本的有效利用和企業的健康發展。
三、企業社會責任法律規制面臨的不足
盡管《公司法》《民法典》等多部法律規定了企業社會責任,但在司法實踐中仍存在一些情況亟待解決。首先,相關法律條款較為分散,其系統性和統一性不足。在現行的法律體系中,關于企業應承擔的社會義務的規定未充分整合,沒有統一的企業社會責任法,這導致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可能出現法律適用上的模糊和沖突。
其次,少部分法律條款的規定過于籠統,缺乏實施細則和可操作性的指導。例如,盡管新《公司法》明確了公司需承擔的社會責任,但關于其實際執行、監管主體以及違反規定的法律責任,法律條款并未詳盡闡釋,這使得法律條款在實際操作中難以得到更有效的執行。
最后,對于違反企業社會責任的行為,執法機構只能依據其他相關法律法規進行處罰,而這些處罰無法與違反企業社會責任的嚴重性相匹配,難以達到有效的威懾和制約效果。
四、完善企業社會責任法律規制的建議
(一)加強企業社會責任立法的系統性和統一性
筆者建議,立法機關應出臺專門的法規,構建統一的企業社會責任法律框架,整合現有法律法規中關于企業社會責任的規定。強制企業承擔社會義務,或更新和優化現行的相關法律條文,以完善其規定內容,明確企業社會責任的定義、內容、履行方式、監督機制以及法律責任等,構建系統的企業社會責任法律體系。同時,立法機關應注意協調不同法律部門之間的關系,避免出現法律空白,從而形成層次分明、邏輯嚴謹的企業社會責任法律體系。
(二)明確和細化企業社會責任的具體內容和要求
立法機關在制定或修訂相關法律法規時,應明確和細化企業社會責任的內容和要求,增強法律條款的可操作性和指導性。企業社會責任的內容和要求要涵蓋經濟責任、社會責任、環境責任三個方面。其中,經濟責任是確保企業合法經營,遵守市場規則,保證產品和服務的質量與安全,為消費者提供價值。同時,企業實現盈利,為股東創造合理回報,按時納稅,支持國家經濟建設。社會責任是在保障員工的權益基礎上,要求企業應提供合理薪酬、良好工作環境、職業發展機會,禁止歧視與不正當解雇。在社會公益方面,相關部門應鼓勵企業參與慈善捐贈、教育扶持、扶貧助困等活動,為解決社會問題貢獻力量。環境責任是企業遵守環保法規,減少生產過程中的污染物排放,積極采用環保技術與工藝,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推行綠色生產和綠色消費理念,參與生態保護與修復。
(三)加大對違反企業社會責任行為的法律制裁和懲罰力度
相關部門應建立懲罰機制,對違反企業社會責任的行為進行處罰措施,包括罰款、吊銷營業執照、限制市場準人等。其中,立法機關要結合企業規模和違規情節合理設定罰款額度,確保罰款有理有據。對于吊銷營業執照,立法機關需明確適用該懲治方式的違規范圍及嚴重程度。通過詳細規定處罰標準,以達到有效的威懾和制約效果。同時,加強部門之間的協同配合,形成監管合力,促進不同部門在信息共享、聯合執法等方面的深度合作,發揮各方優勢,確保監管效能提升。
(四)實行政府推動、社會團體協作及媒體傳播等多元策略
增強企業對社會責任的認識與法律意識,進而促使企業主動承擔相應責任。政府要在社會團體中積極發揮紐帶作用,促成企業間的相互學習、共同進步,更要樹立標桿,發揮帶頭作用。政府部門可定期開展社會責任交流研討會,督促廣大企業積極參與,增進企業就社會責任問題的互動和交流的頻次。對于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的企業,政府部門應采取多種保障措施,助力樹立行業典范。同時,企業應積極開展專業培訓,強化自身責任意識,聯合媒體加大對企業社會責任正面案例和負面警示的報道,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
結語
企業社會責任是企業發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民商法視角下,利用法律規制促進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具有重要意義。雖然我國已在多部法律中對企業社會責任進行了規定,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實踐中仍亟待進一步完善。筆者建議,未來,相關部門應增強企業社會責任立法的系統性和統一性,不斷推動相關法律法規的完善和實施。同時,筆者認為,應加大對違反企業社會責任行為的法律制裁和懲罰力度,構建有效的法律威慢和制約機制,促使企業更加自覺地履行社會責任。
(作者單位:南昌大學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