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未成年人雖然有廣闊的獲取知識的渠道,但同時也承受著來自網絡空間的各種挑戰與風險(包括個人信息泄露、網絡欺詐、不良信息誘導以及過度沉迷等)。因此,如何確保未成年人能夠在安全、健康的網絡環境中成長,保護未成年人免受網絡風險傷害,已成為備受關注的社會問題之一。
一、未成年人網絡使用產生的風險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入網終端設備的廣泛普及,未成年人在享受網絡帶來的學習與生活便利的同時也面臨著一系列復雜且嚴峻的風險。
(一)影響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互聯網的便利性降低了未成年接觸暴力、色情、恐怖等不良信息的門檻,長期接觸此類信息,未成年人可能出現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此外,網絡游戲的吸引力和成癮性使一些未成年人沉迷其中,影響其學業成績和日常生活。
更為嚴重的是,未成年人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這些網絡有害信息對未成年人的道德品質塑造產生了負面效應。過多接觸此類信息,將不利于未成年人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與發展,不利于培養未成年人的社會責任感與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二)導致未成年人的犯罪風險增加
因此,網絡有害信息可能成為未成年人犯罪的潛在誘因,暴力游戲和色情信息是其中最為突出的兩類有害內容。這些信息可能對未成年人的心理和行為模式產生深遠的影響。極少數未成年人可能因沉迷于暴力游戲而逐漸接受了暴力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并在生活中模仿游戲中的暴力行為。同樣,長期瀏覽色情信息易加劇未成年人性犯罪的傾向,他們可能因好奇或沖動而模仿其中的性行為,甚至對他人實施性犯罪。
例如吳某、郭某、陳某、王某尋釁滋事案,為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發生在校園的刑事犯罪典型案例。吳某、郭某、陳某、王某均為未成年人,他們多次通過暴力手段,強制奪取多名受害者的財物,并對受害者許某進行毆打。河北省邢臺市橋西區人民法院對此案進行審理后,判定被告人不僅嚴重侵犯他人財產權,還無故施暴,擾亂了社會秩序,其行為均已構成尋釁滋事罪。值得注意的是,本案入選為典型案例的說明部分指出了網絡環境的負面影響。隨著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雖然信息獲取的便捷性大幅提升,但一些不良信息對未成年人的思想產生了嚴重侵蝕。特別是網絡游戲中充斥的血腥與暴力元素,深刻影響未成年人的心理發展及行為模式,易加劇未成年人犯罪的風險。
(三)侵害未成年人的人身和財產權益
個人信息泄露和非法利用問題日益凸顯,已成為網絡有害信息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重要方面。一些網站平臺非法收集、濫用乃至交易未成年人的個人信息,導致其面臨隱私泄露和安全風險。同時,網絡詐騙和金融詐騙等犯罪行為時有發生,不法分子采取諸如散布虛假鏈接、偽造二維碼或在社交平臺假意交友等手段,誘使未成年人陷入騙局,進而非法騙取其錢財。
以蔡某、洪某詐騙案為例。13歲的楊某在某游戲主頁看到免費領取游戲皮膚的信息,于是添加了蔡某微信并掃描了蔡某提供的二維碼。楊某掃碼后收到盜刷游戲皮膚的警告,面臨賬號封鎖、罰款及父母被判刑的后果。蔡某聲稱需聯系專業人員解除,并誘使楊某添加洪某的微信。楊某在未告知父母的情況下,將爸爸支付寶賬戶中的1萬余元轉入洪某指定的賬戶。實則,蔡某與洪某系詐騙團伙。2022年2月至4月,該團伙以此手法騙取多名未成年人,非法獲取金額共5萬余元。上海市青浦區人民法院認定,蔡某、洪某利用自媒體平臺,針對未成年人心理特征,以免費游戲裝備為誘餌,誘騙未成年人用父母賬號轉賬,構成詐騙罪。蔡某被判處有期徒刑三年四個月,洪某被判處有期徒刑三年三個月。本案作為通過互聯網侵害未成年人人身及財產權益的案例,體現了在數字化時代加強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的重要性。
二、構建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法律體系的重要意義
構建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法律體系,不僅關乎未成年人在網絡空間中的安全保障和權益維護,更在提升未成年人網絡素養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
首先,構建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法律體系是營造安全、健康的網絡環境的重要舉措。隨著互聯網的普及,越來越多的未成年人成為網絡空間的重要參與者,但伴隨著網絡欺凌、沉迷網絡、個人信息泄露等風險。筆者認為,針對未成年人網絡保護制定專項法規,能夠有效為未成年人健康成長構筑起堅實的法律防線,使其在網絡空間中的合法權益得到保護。
其次,該法律體系的建立對于提升未成年人網絡素養具有關鍵作用。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以下簡稱《未成年人保護法》)增設了網絡保護專章,強調要培養和提高未成年人的網絡素養,包括具備基本的網絡道德意識、法治觀念,更強調其應掌握安全使用網絡的能力。這不僅有助于未成年人合理利用網絡資源,促進其全面發展,還能預防因不當使用網絡而引發的各種問題。
最后,構建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法律體系不僅彰顯了我國政府對未成年人成長環境的深切關懷,也為國際社會在數字時代背景下探索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機制提供了寶貴的中國智慧與方案。通過分享我國在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方面的立法經驗與實踐成果,可以為國際社會共同應對數字時代未成年人保護挑戰貢獻中國智慧。
三、實施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法律制度的改進路徑
良法善治,重在實施。保障未成年人在網絡空間的合法權益,需要集合多方力量,共同努力,協同推進。
(一)加強政府職能履行
盡管已有《未成年人保護法》等多部有關保護未成年人的法律法規,但在實踐層面仍面臨一些挑戰。為此,筆者建議政府設立專門的管理機構作為未成年人網絡監管的核心責任部門。
在監管執法層面,政府需加大力度,嚴厲打擊網絡違法犯罪行為,維護清朗的網絡環境。一方面,有關部門要對未能依法提供未成年人模式等專屬網絡服務的互聯網企業實施處罰;另一方面,還要重點整治向未成年人提供破解網絡防護機制、網絡賬號及設備出租等非法服務的黑灰產業。
政府要探索建立舉報激勵機制,形成全社會共同監督的良好氛圍,確保制度的有效落地。同時,政府應積極推動技術創新和應用,利用技術手段強化未成年人使用網絡的監管,以促進網絡環境的健康發展。
(二)強化監護人監護責任
作為未成年人的法定監護人,家長不僅承擔引導、保護和教育未成年人的基本義務,還需在網絡空間發揮作用。家長應積極引導未成年人選擇安全、健康的網站,避免遭受不良信息的侵害,從而幫助未成年人培養良好的網絡使用習慣。這包括教育未成年人識別并避免訪問不適宜的網站,以及在網絡空間防范各類潛在風險。
家長在自身使用網絡時也應注意采取適當的技術措施,以防范不適宜未成年人的內容被未成年人接觸。通過技術控制手段,家長可以避免自己瀏覽的網絡內容對未成年人造成不良影響,真正履行對未成年人的全面監護責任。
(三)夯實校園成長陣地
鑒于未成年人心智發展尚不成熟,其認知能力、辨別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不足,故教育機構所肩負的示范引領、教育保護職責顯得尤為突出。學校作為知識傳授與價值塑造的主要場所,在網絡素養教育和法治教育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因此,學校應承擔起培養學生網絡素養的主要責任,通過組織多樣化的宣傳教育活動,提高學生對網絡安全重要性的認識,提升其網絡素養水平,引導學生自覺遵守網絡安全法規。
具體而言,中小學校應將網絡素養教育納入日常教學體系,合理利用網絡資源開展教學活動。同時,中小學校應規范未成年學生攜帶的智能終端產品在校園的使用,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網絡使用習慣,培強其網絡安全意識和法治觀念,提升網絡信息篩選與分析能力。教師應當成為未成年學生網絡行為的引導者和監督者,傳授學生識別和防范網絡風險的方法,指導其正確使用網絡資源。此外,學校應加強與家長的合作關系,利用智能過濾技術,及時發現并處理不良信息,鼓勵家長參與孩子的網絡活動,共同關注并維護孩子的網絡權益,構建家校協同育人的良好生態。
(四)優化平臺風險管控機制
在互聯網生態中,產品與服務的提供者應更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而不僅是簡單提供選擇性使用模式或者訪問路徑。更重要的是,互聯網平臺要結合社會責任、用戶實際使用場景和技術能力,構建既能促進優質內容生成,又能確保未成年人享受健康網絡服務的綜合環境。
網絡服務提供者是構建未成年人網絡空間安全的關鍵一環,為有效保護未成年人的信息安全和相關權益,網絡服務提供者應采取嚴格的技術與管理措施。除非獲得監護人同意,且符合法律法規要求,具備正當性、必要性和范圍合理性,否則網絡服務提供者不得擅自收集、披露和使用未成年人的個人信息(如姓名、出生日期、居住地址、消費習慣、父母職業及收入等)。對于已收集的未成年人個人信息,網絡服務提供者應建立并實施嚴格的數據保護機制,確保個人信息資料庫的安全性。任何形式的泄露、篡改、毀損、出售未成年人個人信息的行為均須嚴格禁止,除非有政府合法授權的數據分析需求或響應司法調查要求。
結語
互聯網作為信息交流的新媒介,為青少年群體提供了獲取多元化知識和觀點的廣闊渠道。但網絡上的違法信息和不良內容對青少年的健康成長造成的威脅和潛在的負面影響不容忽視。鑒于此,加強未成年人網絡權益的法律保障,構建全面有效的未成年人網絡法律制度,對保障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具有重要意義。亟須通過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加大法律執行力度,提升家庭、學校以及網絡平臺等多元主體在未成年人網絡保護中的責任與義務,形成協同共治的良好局面,才能有效捍衛未成年人在網絡空間中的合法權益。
(作者單位:河南省濮陽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