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飯后,去超市逛逛,聞聲荔枝打折甩賣,450克一盒,9.9元!湊近瞅瞅,紅綠參半,仍顯鮮嫩,推測只是薄利促銷,并非質變甩賣,瞬間有種增值感,于是毫不猶豫整了兩盒。一邊買單,我一邊對女兒說:最近看了《長安的荔枝》,看得都饞了。這東西一日色變、二日香變、三日味變,還好我們生活在今天,能夠輕松吃到新鮮荔枝。
言畢,方才撿漏的快樂,不知怎么竟生出一絲酸楚。數月前,在聽書APP上聽過《長安的荔枝》梗概,便有一些心疼主角李善德,近來又看了幾集同名電視劇,更是舍不得快進一分一秒,劇作細節里、觀眾彈幕里,都有好多不期而遇的元素撥動心弦。
我自幼居住在長江中下游平原,大概小學時才吃到荔枝,所以可以說,直到20世紀90年代,荔枝的運輸都不是容易事,而我吃到荔枝,從未想過荔枝的運輸事宜,關注的重點在于它和龍眼到底是不是同一品種。后來,讀蘇東坡“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也從未想過荔枝的運輸事宜,想的只是蘇東坡這么個吃法,會不會上火。如今,從《長安的荔枝》能夠想起中國的快速發展,單單水果就足以作為一條線索,串起個人嘗鮮與時代發展的脈絡;也明白了蘇東坡著實是顧不得上不上火這檔事,被發配嶺南雖為他關上了仕途這扇門,卻也打開了荔枝這扇窗:用文化史上最接近皇權的帶有情緒價值的水果,恰到好處平衡了這個文化人的心態。
從長安的荔枝,到我們的荔枝,荔枝被送入尋常百姓家。如今,9.9元一盒的荔枝,比很多包裝精美的飲品還便宜,家家戶戶都能體驗一把貴妃的快樂。不同的是,貴妃的快樂是建立在大量人力、財力、物力基礎上的掠奪式的獲得,是以擾亂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甚至是毀滅一批草民的一生為代價換來的。而我們的荔枝,是鎖鮮技術進步、交通工具發達、基礎設施完善、物流網點優化等諸多要素疊加的平民農產品。但如果我們在一切平價的美味里,看不到社會治理的宏大敘事,就如同當年的貴妃看不到自己的荒謬一樣,缺乏必要的想象力。
我們常說,幸福感來自比較,卻又非要把經比較而來的幸福,扣上心靈雞湯的帽子,一時間,幸福竟不知從何而來。我們一邊幸福地生活,一邊又著眼于自己的缺憾,生怕自己因為喝太多雞湯而斗志泯滅、落后于人。
直到,我為女兒剝開一枚枚多汁、肉厚、核小的荔枝,我感慨,我們普通百姓可以如此豪爽地買到嶺南荔枝,我們的孩子可以在一個梅雨季節,開著空調除濕模式,晃著腳丫,大啖荔枝。而這樣的畫面,在人類歷史的長河里,并非主流。
面對即將步入小學的她,我也忽然明白了學習的意義,那就是:當你品鑒一顆荔枝時,它不僅僅是你手上的這一顆,它和它的荔枝祖宗、荔枝兄弟姐妹共同串起你的想象,也共同喚醒你的情感,讓你同時擁有參與過去、經歷現在和開創未來的能力。
時令當道,快去吃些我們的荔枝吧。
編輯 喬可可 187224846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