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引用格式:.新文科視域下舞蹈專業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研究[J」.藝術科技,2025,38(8):130-132.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5)08-0130-03
新文科背景下,社會綜合性舞蹈人才的需求量增加。這要求舞蹈專業學生具備多學科素養,以期更加科學、創新性地開展舞蹈教育教學。本文立足課堂教學實踐,從構建課程體系、確定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方法、明確教學手段、探索非遺舞蹈實踐等方面,提出舞蹈專業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策略。
1新文科背景下舞蹈專業課程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新文科強調學科交融,注重培養學生多學科知識整合能力,發展其跨學科思維[1]。高校舞蹈專業擔負著向舞蹈教育行業輸送高素養人才的重任。因此,如何創新性培養舞蹈專業復合型人才,成為高校面臨的重要任務。從高校藝術教育體系來看,優化課程體系、創新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組織教學實踐等,成為高校培養符合新文科發展需求、具備高素養舞蹈人才的重要舉措。
2舞蹈專業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策略
2.1舞蹈與體育融合,全面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
舞蹈是審美藝術,要求舞者具備扎實的基本功與專業素養[2]。同時,對其身體耐力、速度、靈活性、柔韌性等有較高要求。例如,在舞蹈學習與訓練過程中,學生需保持身體平衡,能有效調控身體重心,以及結合重心位置變化調整舞蹈姿勢;從彈跳方面看,要求學生腿部肌肉具備良好的速度力量;從柔韌性來看,要求學生身體各關節韌帶、肌肉具備良好的柔軟度及韌性;從協調能力來看,學生需有效調動身體系統、肢體器官以及靈活運用各項技能,進而提高舞蹈表演技能。
新文科背景下,課程改革要全面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即專業、科學的教學與身體素質培養兩手抓。通過構建完善的“舞蹈 + 體育”協同訓練模式,建立運動素質訓練體系,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具體訓練策略如下:
(1)強化身體素質能力。身體素質能力受到先天遺傳與后天形成兩方面影響。多數學生可以經過專項化的后天訓練,強化身體素質能力。以舞蹈專業的中國古典舞基本功訓練課為例,其通過軟度、開度、柔韌度、肌肉的爆發力等訓練方法,精準強化學生的身體素質能力。另外,還會輔以芭蕾舞基本功訓練,強化學生進行身體形態訓練。例如,利用芭蕾舞基本功把上把下訓練、中間訓練、跳躍訓練等能有效強化身體協調能力,改善身體形態。此外,芭蕾舞基本功訓練法對開、繃、直、立有較高要求。學生可以借助把桿與地面進行反復訓練,逐步掌握基本舞姿與造型動作,強化動作記憶,建立動作表象認知,逐步加深對動作的理解,最終強化身體素質能力、改善身體形態。
(2)力量訓練。舞蹈表演需要舞者有強大的體能。若進入表演中后期,力量素質下降,容易出現跟不上節奏、呼吸急促等問題,影響視覺美感。課程改革借助體育學科的體能訓練、心肺功能訓練,使舞蹈專業力量訓練多從核心區域,如大腿、小腿、腰、臂等方面進行。其中核心力量訓練居多,全面發展學生的肩部、手臂、背部、下肢力量。常用的手臂力量訓練法有俯臥撐、引體向上,常見的腳部力量訓練方法有提踵訓練法、彈力帶訓練法,最常見的核心力量訓練方法是平板支撐、仰臥起坐、卷腹等。同時,以局部肌肉喚醒與刺激訓練法專項強化一些小肌肉群的能力,以提高綜合身體素養。
(3)耐力訓練。耐力也是舞蹈訓練中需重點關注的能力點。在舞蹈比賽中,舞者的耐力素質越好,越有利于發揮專項舞蹈技能。從比賽開始到完成成套舞蹈動作,身體功能系統會進行無氧供能、有氧供能。若缺乏耐力素質,極容易出現動作失誤或動作不到位問題。采用舞伴配合耐力訓練法、基礎技術動作耐力訓練法與規定劇目長時間訓練法,增強學生的身體耐力。多使用舞伴配合耐力法練習基礎性動作,適當延長配合練習時間,有助于優化練習效果;基礎技術動作耐力訓練法著重進行反復性訓練。為提升練習的趣味性,播放練習音樂,學生隨著音樂節奏反復練習訓練動作。規定劇目長時間訓練法多采用比賽形式,通過模擬比賽場地與比賽模式,限定比賽時間,縮短比賽后的休息時間,取得更好的訓練效果。
(4)速度訓練。課程改革的另一個關注點,是提升動作的速度。在此借鑒體育舞蹈的訓練方法:一是快音樂節奏訓練法,二是單一動作重復訓練法。以體育舞蹈恰恰與牛仔舞為例,歡快的音樂節奏能帶動舞者有節奏地跳動。倫巴舞則柔中帶剛,需要舞者靈活調整舞蹈動作速度。因此,舞蹈專業需注重速度訓練,主要圍繞腳下速度、手臂速度、胯部站轉動速度組織訓練活動。目前,常用的舞蹈速度訓練方法有快音樂伴奏訓練法,即學生熟練掌握基本步法后,為其播放快節奏音樂,渲染訓練氛圍,帶動其情緒,以此提高技能水平,發展專項速度以及身體爆發力、耐力。另一種是單一動作連續重復訓練法,即學生重復練習舞蹈動作,如定點轉、雙人高難度動作等,直至完美呈現動作。通過增加訓練次數,進行反復訓練,發展速度素質。
(5)柔韌訓練。舞蹈動作對身體柔韌性有較高要求。在表演前,舞者需做好準備工作,提前拉伸髖關節、膝關節與踝關節,增強關節的靈活性。身體肌肉在收縮與舒張過程中能提升舞蹈動作的美觀度與質量。做下肢韌帶拉伸動作時,以芭蕾舞基本功為基礎,做壓腳背動作。此外,組織肩部、背部柔韌訓練,常見動作有壓后背、把桿開肩與拉伸動作。進行腰、胸部柔韌訓練,訓練動作有甩腰、下腰。進行胯部、腿部柔韌訓練,使用把桿正壓腿、側壓腿,拉伸腿部韌帶。也可以通過健美操大跳、分腿跳動作拉伸韌帶。
(6)協調性和靈敏性訓練。舞蹈演員的身體協調性與靈敏性越強,越有利于提升舞蹈表演質量。目前,高校舞蹈專業訓練多使用重復性訓練法和變換訓練法。重復性訓練法是重復性練習某個動作,直到受訓者掌握技術要領。變換訓練法是變換方向進行訓練,或者在動作急停過程中進行重復性訓練。在學生熟練掌握動作后,調整重復性訓練方案。通過靈活調整動作節奏與動作速度,進行重復性訓練,不斷增強身體的協調性與靈敏性。
2.2運用多樣化的訓練方法
第一,進行分層教學,制定個性化的訓練方案。不同舞者的身體條件和舞蹈風格存在差異。因此,課程教學改革要更加注重使用個性化訓練方法。教師可以從個人素質、理論基礎、實踐能力等方面,科學測試和評估學生的情況,為其制訂個性化、差異化的訓練計劃,強化訓練效果。
以中國古典舞基本功訓練課程為例,要將基礎教學內容貫穿始終。同時,結合學生的學習層次,制定差異化的訓練方案。例如,部分學生接受過專業化的舞蹈訓練,基礎較好,因此教師可以加大教學難度,引導其學習中國古典舞專業技術技巧,激勵其深層次探究中國古典舞,領略古典舞的魅力。對于學習基礎薄弱的學生,教師要采用循序漸進的教學方法,幫助他們打好基本功,增強學習自信心。同時,利用課外時間給予其針對性的教學指導,彌補其基礎短板,逐步縮短與基礎好的學生的教學進度差異。
第二,教學引導與啟發相結合。為挖掘學生個人潛力與孵化個性化舞蹈人才,高校舞蹈專業教育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融合應用教學引導與啟發性教學方法,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使其深層次地學習舞蹈課程。高校要不斷完善中國古典舞基本功訓練教學體系,明確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開展一系列中國古典舞相關課程建設,合理選定相應教材。教師結合學生學習需求,給予其專業性的學習引導與學習啟發。例如,部分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水平在整體教學平均值以下,教師要循序漸進地開展啟發性教學與引導式教學,即學生掌握了基本教學內容后,給予其適當的啟發與引導,確保其全面掌握基礎課程知識,為學習更高難度的舞蹈技巧打好基礎。
2.3運用科技化的訓練手段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先進的技術手段被運用于舞蹈基本功訓練。虛擬現實技術、運動捕捉技術等數字技術,是表現舞蹈藝術的重要技術工具,為創新發展民族民間舞蹈藝術奠定了技術基礎[3]。同時,為舞蹈教學提供了豐富的數字化資源,使教學活動富有趣味性,能夠拓寬學生的視野,提升訓練質量。
第一,進行混合式教學。在改革舞蹈課程時,教師要開發多樣化的多媒體教學資源。利用舞蹈教學視頻、線上課程等方式,拓展教學路徑,豐富教學資源,拓寬學生視野[4]。教師可運用視頻直觀展示舞蹈動作要點、文化特點;也可以引入舞蹈歷史背景,豐富學生的舞蹈知識。此外,學生利用線上平臺反復觀看舞蹈動作視頻,進行自查自糾,提高課前預習與課后復習質量。
第二,合理應用數字技術。以虛擬現實技術為例,將其應用到舞蹈專業課程教學中,使課程教學獲得創新性發展。教師運用虛擬現實技術營造身臨其境的舞蹈表演氛圍,學生可以在虛擬環境中進行交互,或者模仿舞蹈動作,培養舞蹈空間感與節奏感,并提升舞蹈技能水平[5]。
2.4完善非遺民間舞蹈的實踐教育體系
舞蹈教育是具有較強實踐性的美育。非遺民間舞蹈憑借獨特的藝術價值與審美價值,成為創新與改革高校舞蹈專業課程的重要資源。自前,多數高校的非遺民間舞蹈師資力量較為薄弱。因此,高校要積極與社會力量對接,整合社會力量,完善實踐教育體系。一是開發本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邀請非遺民間舞蹈傳承人擔任教學顧問,講解非遺民間舞蹈的具體發展歷程、表現特點,加深學生對非遺民間舞蹈的了解。同時,非遺傳承人與高校專業教師協作設計非遺民間舞蹈校本課程,針對性地開展非遺民間舞蹈教學。學校也可以開發非遺民間舞蹈課程,以此更好地傳播當地傳統舞蹈文化。在構建特色專業課程時,需認真分析本地區的民族文化特點和舞蹈藝術形式,進而針對性地豐富舞蹈專業教學內容。二是要關注人才選聘工作。在選拔舞蹈教育人才時,優先選擇非遺民間舞蹈特長生,進行人才定向培養,使其成為傳承非遺民間舞蹈的重要力量。
以河北師范大學為例,其遵循“教學 + 傳承 + 創新”理念,創新性改革舞蹈專業課程。首先,學校結合院校特點、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開設河北特色民間舞蹈課程,實現非遺進課堂,樂隊進課堂。此外,學校結合音樂學、藝術學與民族學,立足本科舞蹈專業課程,突出、還原、強化河北地域特色民間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井陘拉花特有的民俗味道、風格韻律,圍繞河北特色民間舞蹈課程展開教學改革工作。其次,學校計劃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河北鼓吹樂與河北民間舞井陘拉花結合,進一步豐富課程教學內容。通過現場伴奏,完成傳統井陘拉花舞蹈劇目的課堂傳承。最后,學校加大實踐教學力度。在非遺民間舞蹈課程基礎上,積極推進“井陘拉花匯報展演”成果演出活動。通過匯報演出形式,進一步彰顯井陘拉花的民俗性與舞蹈性,并傳承與改良民俗舞蹈中的音樂伴奏、隊形變化,使民間舞蹈教學富有趣味性,豐富學生的體驗感,進一步傳承、發展與創新河北地域舞蹈。
3結語
創新與改革舞蹈專業課程教學成為高校培養舞蹈專業人才的重要路徑。高校需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建立舞蹈專業課程教學體系,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入手,不斷優化專業課程教學活動,全面提高舞蹈專業學生的綜合素養,增強其市場競爭力,更好地滿足社會對舞蹈綜合型人才的需求。
參考文獻:
[1]蒙璐.高校舞蹈專業民族民間舞課程改革與創新路徑探索[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25,8(1):29-31.
[2]王晨露.普通高校舞蹈學專業芭蕾基訓課程教學特性與改革建議:以師范類高校舞蹈學專業為例[J].戲劇之家,2024(13):147-149.
[3」閔雪.綜合類高校舞蹈專業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改革研究與實踐[J].山西青年,2018(12):61-62.
[4」楊麗珍,譚建斌.普通高校舞蹈學專業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改革與實踐:以《劇目排練》課程為例[J].戲劇之家,2023(3):136-138.
[5]張永剛.高校體育類舞蹈專業學生的體能特點及訓練研究[J].體育科技,2016,37(2):165,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