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創吧”成立以來,憑借九三學社科技界別的獨特優勢,迅速構建起涵蓋項目路演、投融資對接、科技服務和產業賦能的全鏈條支持體系。實踐中,我們針對早期科創項目的瓶頸,提出一系列核心對策,形成了共創共贏的新格局。展望未來,“九三創吧”將繼續發揮“連接器”與“加速器”作用,助力我國新質生產力蓬勃發展。
“九三創吧”平臺:從起步到品牌
2023年6月,走廊聯合啟動“九三創吧”項目,旨在打通科技成果向市場轉化的“最后一公里”。平臺立足“鏈接高校科研、科創企業和投融資機構”,聚焦從實驗室到產業化的關鍵節點,填補政府、市場、社會服務三方協同的空白。“九三創吧”由6位核心社員牽頭,設省市縣三級聯絡網絡,與科技局、發展改革委、高校、園區保持常態化溝通。平臺通過“社員+專業團隊 ?+ 第三方機構”模式,為項目提供一站式全流程支持。2024年,在九三學社浙江省委會指導下,“九三創吧”升級為省級共建品牌。
短短一年多,平臺已先后落地兩處線下科創服務基地,舉辦產學研交流活動30余場,主題涵蓋數字經濟、生物醫藥、新材料等領域。組織100多個早期項目路演,線下參與超2000人次,線上直播與推文覆蓋5萬余人次。促成意向投資超2億元,達成2100萬元的科研項目落地,推動三個人才項目在大走廊地區落地實施,有效助推浙江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和新質生產力發展。
洞見:早期科創項目的三大瓶頸和三大 卡點
在平臺運營過程中,我們深刻認識到,科技成果轉化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絕非單一環節的突破即可奏效,而是需要同步破解人才、資本與產業三方面的關鍵瓶頸。從科技成果萌芽到形成一家具有持續競爭力的創新型企業,通常要經歷技術領先一產品領先一市場領先三個典型發展階段,每一階段均對應不同的發展任務與挑戰。
首先,在技術領先階段,初創項目往往擁有較強的科研創新基礎,但市場應用尚不明晰。此時,項目須盡快找到技術可以切入的細分市場,完成從實驗室成果到商業原型的初步驗證。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項目通常需要獲取小規模試制與中試的資金支持,搭建最小可行產品(MVP),并尋找產業鏈上下游合作伙伴,建設初步的小批量交付與測試能力。缺乏這一階段資源的支撐,很多科技成果止步于概念驗證,難以跨越“死亡谷”。
其次,在產品領先階段,即便技術可行,能否在目標市場形成具備競爭力的產品,成為項目成敗的關鍵。此時,項目需要圍繞客戶真實場景,不斷迭代優化產品設計與功能,提升產品的可制造性、可維護性和成本控制能力。同時,需要逐步建立起穩定可靠的供應鏈體系,尋找適合量產的合作工廠,搭建售后服務框架,支撐產品的規模化交付與市場拓展。這個階段對企業資源整合、運營管理和產業協同的要求顯著提升。
最后,在市場領先階段,項目進入白熱化競爭區間。市場對產品成熟度、品牌影響力、交付能力和綜合運營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項目需快速完善管理體系,引進各類專業人才,加強經營管理、財務規劃與市場拓展,建設數字化運營系統,實現內部流程與外部市場需求的高效匹配。此階段不僅需要資源聚合能力,更考驗企業領導團隊的戰略眼光與執行能力。
總的來看,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市場”,不僅需要卓越的創新能力,更需要系統性的資本投入、完善的產業鏈支持與復合型人才團隊的持續賦能。只有科學識別每一階段的轉化需求與資源配置邏輯,才能有效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成功率,真正釋放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支撐作用。
在服務實踐中,尤其是針對早期科技創業項目,我們逐步清晰地發現,目前科技成果轉化主要面臨三大突出卡點。
首先,國有資本支持存在“不敢投、不愿投、不會投”的困局。早期科技項目普遍具有高風險、長周期、小體量、強專業的特點,傳統投資邏輯更偏向于后期項目,導致社會資本普遍“重后期、輕早期”。2025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促進政府投資基金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要鼓勵設立創業投資類基金,著力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杭州資本體系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成立了千億級科創母基金,聯合銀行、保險、高校等社會力量出資,快速設立系列天使基金,力圖破解早期項目“第一筆錢難”的結構性瓶頸。這一趨勢為早期科創項目注入了新活力,也為成果轉化打開了重要窗口。
其次,科學家作為創始人,普遍存在企業家能力短板。雖然當前大部分科技成果轉化項目能夠通過各類“人才計劃”獲得第一筆政策資金,但在市場開拓、企業經營、產品營銷等方面,科研主導型團隊普遍經驗不足,導致項目成長初期即面臨管理與運營挑戰。以浙江大學系高校轉化項目的跟蹤調查為例,教授直接擔任CEO的創業公司,三年后仍能存續者寥寥;大多數成功進入下一輪融資的項目中,教授已轉為擔任首席科學家或首席技術官等技術角色,由他人負責經營管理。針對這一現象,“九三創吧”聯合杭州市技術轉移中心,策劃并組織了多期科學家專項交流活動,邀請高校教師與創投界、企業界社員深度共創,打破高校與市場之間的認知隔閡,初步取得了積極反響。
最后,科研成果與產業需求之間存在脫節,“各說各話”問題突出。高校科研評價體系重視論文發表、國際頂刊、技術先進性,而企業則更關注成本可控性、工藝成熟度與量產可行性,二者導向存在明顯偏差。在實踐中,我們曾協助一家浙江本地產業龍頭企業尋找技術解決方案,收集了來自多所高校團隊的數十項技術提案,但最終有 80% 以上因成本過高、缺乏工程化路徑等原因未能落地。由此可見,僅依靠單向輸出式科研成果,難以滿足實際產業鏈升級需求。要真正優化創新生態,亟須推動創新鏈與產業鏈“雙向奔赴”,引導高校科研團隊從產業痛點出發定義課題,提前融入產業鏈上下游資源,推動創新成果與實際應用場景的有機結合,提高轉化落地率。
三大對策:構建高效轉化機制
針對存在的突出問題與挑戰,結合平臺運營實踐與服務經驗,2025年,我們明確提出三項著力方向,力求通過系統化布局與重點突破,進一步完善早期科技成果轉化生態,加快創新要素高效流動與精準對接,持續推動“九三創吧”平臺向更高質量、更高水平發展。
首先,推動地方打造“投早投小投長期”的創新資本生態。在科技成果轉化初期階段,早期投資至關重要。針對當前國有資本投資周期偏短、早期投資意愿不足的問題,建議積極爭取政策突破,例如將國有資本的投資周期由現行5年延長至8—10年,適當拉長退出周期,匹配科技項目成長規律;同時,將早期投資的風險補償比例由 30% 提高至 50% 一 60% ,增強投資機構布局早期項目的動力。2025年,我們也將重點聯合九三學社創投界社員,重點調研浙江金控、杭州資本、西湖科創投等國資平臺,推動“杭州科創天使基金”的設立和管理,實現國資系天使投資的市場化、專業化、常態化運作,真正打通科創項目“從0到1”的資本供給體系。
其次,繼續構建面向產業的開放式創新生態。科技成果轉化落地,最終要服務于產業升級與實體經濟發展。我們將持續深化“產學研”跨界融合機制,積極承辦以促進科學家、企業家與金融家深度交流為目的的“之江同心·新知新質”圓桌會,重點圍繞企業家提出的技術需求,策劃專題研討、項目對接與聯合開發。同時,我們也希望進一步拓展平臺輻射半徑,走出浙江,在長三角乃至全國范圍內,建設更大規模的項目庫、企業庫與人才庫,形成跨區域聯動與資源共享,推動更多優質科技項目在更廣闊的產業鏈條中加速孵化與轉化。
最后,持續整合社會各方力量,構建多元協同參與機制,助力科技成果市場化全過程加速推進。科技創業是一條充滿挑戰、九死一生的道路,尤其需要社會各界的長期陪伴與多元支持。2025年,我們將繼續對接更多法律、財務、知識產權、市場推廣等專業服務機構,引導社會資本、公益組織、行業協會等積極參與平臺建設,不僅為早期科創項目提供更多發聲展示機會,還將為社會力量參與成果轉化搭建共創共贏的橋梁。
展望與結語
展望未來,“九三創吧”將繼續依托九三學社科技界別的獨特優勢,緊扣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化產學研協同合作,積極發揮科技成果轉化的“連接器”和“加速器”作用。我們堅信,只要有更多科學家敢于“走出實驗室”,更多資本愿意“雪中送炭”,更多企業學會“仰望星空”,必將形成協同創新、融合發展的強大合力,激蕩起新質生產力澎湃奔涌的時代浪潮,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作者為九三學社社員,“九三創吧”發起人,每日互動股份有限公司資深數據專家)責任編輯:馬莉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