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好、提煉好、概括好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歷史由來、歷史作用和歷史經驗,就是要揭示我國多黨合作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實踐邏輯,深刻認識和把握多黨合作的發展規律,用多黨合作的奮斗歷程和偉大成就堅定信念、鼓舞斗志,用多黨合作的歷史經驗啟迪智慧、指引方向,用多黨合作的創新理論武裝思想、指導實踐,把中國新型政黨制度堅持好、發展好、完善好。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歷史是中國近現代以來政治文明發展歷史中最具創造性的篇章之一,是最生動、最有說服力的政黨政治教科書。總結好、提煉好、概括好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歷史由來、歷史作用和歷史經驗,就是要揭示我國多黨合作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實踐邏輯,深刻認識和把握多黨合作的發展規律,用多黨合作的奮斗歷程和偉大成就堅定信念、鼓舞斗志,用多黨合作的歷史經驗啟迪智慧、指引方向,用多黨合作的創新理論武裝思想、指導實踐,把中國新型政黨制度堅持好、發展好、完善好。
一、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歷史由來
(一)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確立的主要因素
中國新型政黨制度是多種因素合力的結果。它主要由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指引、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的法寶作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因、“五一口號”的號召、新政協會議的召開等因素合力而成,是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和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在探索建立中國政黨制度方面的偉大政治創造。
1.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為新中國成立和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確立根除了內憂外患,創造了社會條件。鴉片戰爭后,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為救亡圖存,從1898年戊戌維新到1948年,一代又一代中國人進行了各種政黨制度探索,但這些努力和實踐都失敗了。多黨制沒有給中國帶來民主,反而造成了政黨林立、政黨紛爭,“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混亂局面。蔣介石集團實行一黨專制,結果經濟上崩潰、政治上孤立、軍事上失敗,最終導致國民黨統治在大陸的崩潰。
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深刻改變了近代以后中華民族發展的方向和進程,深刻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命運,深刻改變了世界發展的趨勢和格局。”[1]中國共產黨發揮中流砥柱作用,全國軍民、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民主人士共同努力,1945年取得抗日戰爭勝利,贏得了民族獨立,捍衛了國家主權,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反對帝國主義的任務,為新中國的成立和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確立根除了外患。經過三年多人民解放戰爭,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民主人士積極合作下,推翻國民黨反動統治,解放了除臺灣等地區外的絕大多數國土。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反對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任務,為新中國的成立和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確立解除了內憂。
2.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新中國成立和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確立提供了思想理論基礎。在五四運動和俄國十月革命之后,馬克思列寧主義民主政治理論、統一戰線理論、政黨政治理論等社會主義思想開始在中國廣為傳播,中國革命有了科學的理論指導。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這一理論猶如壯麗的日出,照亮了人類探索歷史規律和尋求自身解放的道路。”[2]毛澤東和中國共產黨人深刻認識到,中國的政治制度必須從中國的歷史特點出發,資本主義制度會造成貧富懸殊的階級矛盾,從根本上不適用于中國,中國必須建立符合自己實際的先進社會制度。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1940年1月9日,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指出:“我們要建立一個新中國。中國革命必須分為兩個步驟。第一步,改變這個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形態,使之變成一個獨立的民主主義的社會。第二步,使革命向前發展,建立一個社會主義的社會。”[3]新中國的成立和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確立,是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結合而創立的毛澤東思想指引的結果、實踐的結果。
3.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的法寶作用,為新中國成立和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確立凝聚了人心、凝聚了共識、匯聚了力量。中國共產黨把統一戰線作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三大法寶之一,把同中間黨派的合作視為統戰工作的重要方面。在推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中共在抗日根據地建立“三三制”政權。“共產黨員占三分之一,非黨的左派進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間派占三分之一。”[這種政權的實質就是團結非中共的民主人士。在“三三制”政權中,中共處于政治上的領導地位,民主協商成為中共與民主人士合作的基本方式。這一政權的建構和實踐,為日后中共與民主黨派團結合作、建立聯合政府積累了經驗。1947年12月25日,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擴大會議上作《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的報告,提出中共最基本的政治綱領:“聯合工農兵學商各被壓迫階級、各人民團體、各民主黨派、各少數民族、各地華僑和其他愛國分子,組成民主統一戰線,打倒蔣介石獨裁政府,成立民主聯合政府。”[5毛澤東認為,沒有一個包括全民族絕大多數人口的最廣泛的統一戰線,革命的勝利是不可能的。中共具體分析了民主黨派和無黨派民主人士的階級構成、政治態度、政治傾向,制定了統戰方針政策。此后,民盟和其他民主黨派成員及無黨派民主人士的絕大多數在中共的團結、教育、幫助、感召和人民革命戰爭不斷勝利的鼓舞下,拋棄了“中間路線”和對蔣介石國民黨的幻想,思想感情和政治主張的“天平”明顯趨向中共。顯然,統一戰線為新中國成立和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確立凝聚了人心、凝聚了共識、匯聚了力量。
4.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因,為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確立和發展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滋養。文化是制度之母,制度是文化的載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國人的思維和行為方式,為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形成發展提供了豐厚文化滋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新型政黨制度“不僅符合當代中國實際,而且符合中華民族一貫倡導的天下為公、兼容并蓄、求同存異等優秀傳統文化”[6]。中國新型政黨制度深深根植于中國的歷史土壤和文化傳統。“天下為公”與“民本思想”為多黨合作提供了價值基礎,形成了共同的初心使命;“和而不同”“協和萬邦”這種追求和諧共生的“和合文化”為多黨合作提供了“協商民主”的運行機制;政治協商會議以傳統文化中“議事以制”的現代實踐,通過協商而非對抗實現決策優化,體現了“兼容并蓄”的包容氣度和智慧;“六合同風,九州共貫”的“大一統”傳統為多黨合作提供了集中統一領導的文化認同,為“共產黨領導、多黨派合作,共產黨執政、多黨派參政”政治格局的形成提供了文化依據。這些優秀傳統文化為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確立和發展提供了豐厚的文化土壤,使其具有鮮明的中國傳統文化特色。
5.中共中央發布“五一口號”,一呼而天下應。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發布《紀念“五一”勞動節口號》,號召“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各社會賢達迅速召開政治協商會議,討論并實現召集人民代表大會,成立民主聯合政府”。“五一口號”的發布,使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看到了實現人民自由和解放、民族獨立和復興的曙光,立即得到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熱烈響應。他們紛紛表示“愿在中共領導下,獻其綿薄,共策進行,以冀中國人民民主革命之迅速成功,獨立、自由、和平、幸福的新中國之早日實現”。之后,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陸續開始從各地北上集結準備參加新政協。“五一口號”的發布,是多黨合作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事件,標志著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自覺選擇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走上了新民主主義、社會主義道路,多黨合作制度自此拉開序幕。
6.新政協的勝利召開,標志著中國新型政黨制度正式確立。1949年9月21日至30日,在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運動取得歷史性偉大勝利之際,由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無黨派民主人士參加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京中南海懷仁堂召開。會議通過了具有臨時憲法地位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等重要文件及國都、紀年、國旗、國歌等四個決議,選舉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宣告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新型政黨制度正式確立。
(二)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堅持、發展、完善和趨于成熟定型
1.中國新型政黨制度堅持和曲折發展于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在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前這段時期,新型政黨制度經歷了堅持和曲折發展的過程。新中國成立后,部分民主黨派認為自己的使命已經完成,沒有必要繼續存在,有的宣布解散,有的準備解散,有的進行了合并。當時,黨內外對民主黨派有沒有必要繼續存在這個問題莫衷一是。在這個是否堅持多黨合作制度的重要時刻,中共中央領導人以偉大的政治智慧和政治遠見,及時做工作保留了八個民主黨派。1956年4月25日,毛澤東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的講話《論十大關系》中明確指出:“究竟是一個黨好,還是幾個黨好?現在看來,恐怕是幾個黨好。不但過去如此,而且將來也可以如此,就是長期共存,互相監督。”[7同年9月召開的中共八大正式確立了“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八字方針。這為新型政黨制度的堅持和發展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和政策基礎。
2.中國新型政黨制度不斷鞏固和完善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新型政黨制度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取得了巨大的理論創新成果和實踐創新成果,為多黨合作事業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政策基礎和法治基礎。一是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報告把“八字方針”發展為“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十六字方針。二是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報告提出“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表述。這是首次對新型政黨制度進行完整表述,是理論上取得的一個重大成果。三是1989年12月中共中央頒布《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意見》。這一文件首次明確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首次提出參政黨概念;進一步明確規定“中共對各民主黨派的領導是政治領導,即政治原則、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針政策的領導”“民主黨派享有憲法規定的權利和義務范圍內的政治自由、組織獨立和法律地位平等”;首次明確了民主黨派參政的基本點,即“一個參加,三個參與”。這一文件是在總結新中國成立40年以來正反兩個方面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制定的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綱領性文件,標志著多黨合作制度開始走向科學化、規范化、制度化。四是1993年3月召開的八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把“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將長期存在和發展”載入憲法,既是對其歷史貢獻和現實作用的肯定,更是通過國家根本大法確保其長期穩定性,為其奠定了堅實的法治基礎。五是在2000年12月召開的全國統戰工作會議上,江澤民把我國政黨制度的顯著特征概括為“共產黨領導、多黨派合作,共產黨執政、多黨派參政”。六是在2011年1月中共中央召開的黨外人士迎春座談會上,胡錦濤提出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要同中國共產黨“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標上同心同向、行動上同心同行”的“同心思想”,揭示了多黨合作的本質要求。
3.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中國新型政黨制度不斷發展完善,趨于成熟定型。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共中央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深刻把握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展規律,系統總結多黨合作制度建設的實踐經驗,持續推進多黨合作制度理論和實踐創新,推動中國新型政黨制度不斷發展完善,趨于成熟定型。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堅持好、發展好、完善好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重要論述,內涵豐富、博大精深,是對中國政黨制度的規律性認識。這一重要論述的核心要義主要體現為“十個明確”:一是明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中國新型政黨制度;二是明確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根本特征,要堅持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基本方針;三是明確中國新型政黨制度反映了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四是明確中國新型政黨制度有鮮明特色和獨特優勢;五是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新時代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礎;六是明確民主黨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無黨派人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力量,要做中國共產黨的好參謀、好幫手、好同事;七是明確發揮人民政協作為實行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重要政治形式和組織形式的作用;八是明確更好體現中國新型政黨制度效能的著力點是發揮好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的積極作用;九是明確中國新型政黨制度是我國政治格局穩定的重要制度保證;十是明確中國新型政黨制度是對人類政治文明的重大貢獻。
這“十個明確”是一個內容豐富、相互貫通、系統完備、邏輯嚴密的理論體系,各要點之間呈現遞進支撐、多維統一的辯證關系。一是結構上呈現“本體論一認識論一方法論一價值論”的哲學鏈條;二是功能上實現“本質界定一優勢論證一主體規范一機制構建一文明貢獻”的完整閉環;三是實踐上遵循“黨的領導一多黨合作一政治穩定一文明互鑒”的政治邏輯。這種嚴密的邏輯體系既體現了對馬克思主義政黨理論的守正創新,又構建起講清楚中國政黨制度優越性的理論范式,為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提供了制度保障和理論支撐。“十個明確”是長期以來特別是新時代以來新型政黨制度發展經驗的集中體現,是新時代新征程堅持好、發展好、完善好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根本遵循,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落實,并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
二、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歷史作用
中國新型政黨制度在革命、建設、改革和新時代各個歷史時期,主要發揮了以下歷史作用。
(一)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和新中國的成立作出歷史性貢獻
一方面,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建立了廣泛的統一戰線,共同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這種團結合作凝聚了社會各階層的革命力量,使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戰爭中贏得廣泛的社會支持和良好的民主聲譽,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創造了良好政治基礎。另一方面,新中國成立前夕,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通過政治協商的方式,共同籌備新中國的建立,使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順利召開。這一過程體現了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協商民主精神,確保了新中國的成立具有廣泛的代表性和合法性。
(二)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為我國政治格局穩定提供重要制度保障
中國新型政黨制度中包括中國共產黨和八個民主黨派,以及無黨派人士。在這一政治格局中,民主黨派是接受中國共產黨領導、同中國共產黨通力合作的親密友黨,是中國共產黨的好參謀、好幫手、好同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中國共產黨同各民主黨派實行“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基本方針,團結、合作代替了對立、爭斗,有效避免舊式政黨之間互相傾軋、爭權奪利、政權頻繁更迭、政治動蕩、社會分裂的弊端。在這一政治格局中,通過協商民主機制將社會各方面力量納入政治體制之中,暢通了社會各方利益表達渠道,拓展了公民參與政治生活的方式,保障了公民平等參與政治生活的權利,提高了決策的民主性和科學性,提高了國家治理效能,為實現人民福祉創造了穩定的政治環境。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之所以能夠實現社會長期穩定和經濟高速發展“兩大奇跡”,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新型政黨制度為其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
(三)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為全過程人民民主提供實踐載體
一方面,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確保民主參與的廣泛性和持續性。長期以來,特別是新時代,新型政黨制度的科學化、規范化、制度化程度全面加強。中國共產黨通過頒布黨內法規,將多黨合作實踐中的經驗做法轉化為制度性安排,完善了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的運作機制,保障了多黨合作的有序運行,激發了民主黨派參與國家治理的內在活力,在國家治理中展現出強大生命力。另一方面,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為民主實踐提供了一個廣泛而真實地參與政治生活的平臺。它通過人民政協這一專門協商機構,各黨派各界別代表人士圍繞國家大政方針廣泛協商,確保決策的科學性和民主性。在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進程中,新型政黨制度實現了“民有所呼,政有所應”的良性循環,實現了有事好商量,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體現全社會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約數這一人民民主的真諦。
(四)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作出重大貢獻
中國新型政黨制度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確保了國家發展的正確方向。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為國家發展制定科學戰略和長遠規劃。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不忘初心使命,共同致力于國家現代化建設和民族復興偉大事業。這種統一的政治共識,確保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持續發展。在實現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征程中,中國新型政黨制度通過共商共建凝聚共識、群策群力匯聚力量,為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歷史性飛躍提供了堅實的政治保障,展現了巨大的優越性和生命力。
(五)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為人類政治文明作出重大貢獻
中國新型政黨制度不同于西方國家的多黨制或兩黨制,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開創了非競爭性政黨關系的新模式,打破了多黨競爭與輪流執政、選舉中心主義、意識形態與政策分野的西方政黨制度模式,展現了政黨制度的多樣性。中國新型政黨制度不僅符合當代中國實際,而且符合中華民族一貫倡導的天下為公、兼容并蓄、求同存異等優秀傳統文化,其成功實踐證明,各國要根據自身歷史、文化和國情探索適合的政治發展道路。中國新型政黨制度以合作、協商、效能為核心特征,保障了國家長治久安和繁榮發展,推動了高效的國家治理,為全球治理效能提升提供了“中國方案”,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一種具有“合作性、包容性、民主性、和平性”文明特征的政黨制度新選擇,增強了發展中國家自主探索政治制度的信心。
三、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歷史經驗
多黨合作的歷史是團結奮斗史和偉大精神史的有機統一。中國新型政黨制度在合作奮斗中積累了豐富的歷史經驗。這些歷史經驗對堅持好、發展好、完善好中國新型政黨制度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一)堅持政治共識,匯聚智慧力量
政治共識是多黨合作的基石。長期以來,各民主黨派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始終保持與黨同心、精誠合作、團結奮斗的政治本色。新時代新征程上,民主黨派要把凝聚政治共識作為履職工作中心環節。首先,各民主黨派要堅持把加強思想政治引領作為首要任務,筑牢共同團結奮斗的思想政治基礎。其次,各民主黨派要把凝聚政治共識貫穿履行職能全過程,建言獻策、優化決策、增進共識、凝聚力量。再次,要充分發揮各民主黨派組織優勢,通過“上下結合”的機制,“自下而上”的意見表達與“自上而下”政策表達相結合,創新平臺渠道,把廣大成員和所聯系群眾的意見建議集中起來,把中共中央的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轉化為廣大成員和所聯系群眾的共同意志和行動。最后,要充分發揮人民政協職能作用,完善建言資政和凝聚共識雙向發力的協同機制,在履職中增進團結和凝聚共識,既為黨和國家決策提供智力支持,又團結動員各界人士同心奮斗,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出積極貢獻。
(二)堅持愛國為民,不忘初心使命
愛國為民是多黨合作的初心使命。長期以來,各民主黨派始終不忘初心,為了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不懈奮斗,始終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履職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新時代新征程上,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要把愛國為民作為自己的永恒追求。一是要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把愛國為民的初心轉化成為國履職、為民盡責的具體行動,轉化成有效的良策。二是要關注民生、服務百姓。深入基層,傾聽群眾意見,反映社情民意,幫助黨和政府更好地了解民情、集中民智、凝聚民心,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的問題,推動各項政策更加符合人民群眾的利益和愿望。三是要敬業奉獻,服務社會。愛崗敬業、銳意創新、勇于擔當,在本職崗位上建功立業,奉獻社會。
(三)堅持守正創新,不斷與時俱進
守正創新是多黨合作的理論品質。守正與創新如同鳥之雙翼,相輔相成,共同驅動多黨合作這艘巨輪行穩致遠。長期以來,多黨合作以守正為本,不斷開拓創新,使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理論體系不斷完善,實踐內容不斷豐富,制度效能不斷釋放。新時代新征程上,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既要堅持多黨合作的政治根基,賡續優良傳統,鞏固制度優勢,又要回應新時代新要求的理論發展,使多黨合作制度煥發更大生機活力,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注入更強動力。在堅持好、發展好、完善好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過程中,既要避免“削足適履”的全盤否定,也要防止“刻舟求劍”的保守停滯,實現“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可持續發展,從而使其更加完善、更加趨于成熟定型。
(四)堅持自身建設,更好履行職能
自身建設是參政黨的力量之源。長期以來,民主黨派加強自身建設,提高綜合素質,積極發揮職能作用。新時代新征程上,民主黨派要進一步全面加強思想政治建設、組織建設、履職能力建設、作風建設、制度建設,不斷提高政治把握能力、參政議政能力、組織領導能力、合作共事能力和解決自身問題能力,把民主黨派建設成為政治堅定、組織堅實、履職有力、作風優良、制度健全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做中國共產黨的好參謀、好幫手、好同事,共同把中國的事情辦好。
注釋:
[1]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21年7月2日。
[2]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8年5月5日。
[3]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2-711頁。
[4]《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42頁。
[5]毛澤東:《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43-1260頁。[6]習近平:《在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上參加政協委員聯組討論時的講話》,《人民日報》,2018年3月5日。
[7]毛澤東:《論十大關系》(《1956年4月25日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的講話》),《人民日報》,1976年12月26日。
(作者為九三學社威海市委會原主委,九三學社中央思想建設研究中心顧問,九三學社中央參政黨理論研究中心研究員)
責任編輯:王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