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在“小課堂”與“大課堂”上下功夫,致力于把思政課講深、講透、講活,不斷提升思政課的政治性和吸引力。
2025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思政課建設和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同步推進、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同向同行,把思政教育“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有效融合起來,把德育工作做得更到位、更有效。這一重要論述不僅為新時代思政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更為紅色資源富集的江西指明了實踐方向。
紅色文化以馬克思主義為思想靈魂,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精神根基,以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為精神內核,以革命遺跡等紅色資源為載體,通過創新教學方式方法,把紅色資源轉化為生動教材,將紅色故事融入課堂教學,使學生在“小課堂”中感受紅色文化的思想偉力。同時,組織學生深入革命遺址、紀念館等場所開展實踐教學,讓“大課堂”成為傳承紅色基因的重要陣地。“小課堂”與“大課堂”的有機結合,實現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的深度融合,推動思政課建設高質量發展,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
江西到處傳頌著革命先烈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承載著中國共產黨人鮮活的集體記憶。從井岡山八角樓的燈光到瑞金沙洲壩的紅井,從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的吶喊到方志敏《可愛的中國》的深情告白,這片土地上的紅色基因,既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生動實踐,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升華。這些浸潤著理想信念的紅色資源,構成了思政教育的鮮活教材,為構建“大思政課\"格局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優勢。
面對新形勢、新挑戰,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思政課建設的重要論述,堅持“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把紅色基因傳承下去,確保紅色江山后繼有人、代代相代新人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一、價值維度:紅色文化的精神特質與鑄魂育人功能耦合
在江西紅土地上星羅棋布的革命文物及其背后的歷史事件、英雄人物和革命精神,是黨的光輝歷程、取得的重大成就的深刻見證,是黨的紅色基因和紅色血脈的鮮活體現,是優質教育載體,是思政課提質增效“凝聚資源之力”
其一,紅色文化厚植思想偉力,為思政課建設錨定航向。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結晶,紅色文化深刻印證了“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的歷史之問,生動詮釋了“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的真理力量。從《反對本本主義》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紅色基因始終為思政課建設夯實理論根基,確保鑄魂工程方向不偏、航向不移。其二,紅色文化涵育精神品格,為思政課建設固本培元。在江西這片紅土地上孕育的井岡山精神、蘇區精神等精神譜系,既承載著中華民族看中國共產黨人敢為人先的精神特質。這些跨越時空的精神密碼,為思政課教學提供了鮮活的案例,在歷史與現實的對話中堅定文化自信,在傳承與創新的融合中挺起精神脊梁。其三,紅色文化筑牢信仰根基,為思政課建設鑄魂塑形。遍布贛鄱大地的革命舊址、歷史遺存,不僅是理想信念教育的立體教材,更是共產黨人初心使命的具象表達。從方志敏“敵人只能砍下我們的頭顱\"的錚錚誓言,到\"蘇區干部好作風”的為民情懷,這些紅色資源將黨的性質宗旨轉化為可感可知的育人元素,為青年學生培植信仰之根、補足精神之鈣。其四,紅色文化創新育人載體,為思政課建設提質增效。江西現存的革命文物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構成思政教育的立體課堂。通過\"革命文物 + 數字技術\"\"紅色故事 + 藝術演繹\"等創新轉化,將靜態的歷史記憶轉化為動態的教育資源,既增強了思政教育的感染力,更構建起課內課外貫通、線上線下聯動的育人新格局。
二、場域創新:課堂教學的紅色資源轉化方法論
作為鑄魂育人的主陣地,課堂教學必須深刻把握紅色文化形成的內在邏輯,充分展現其科學性、政治性和引領性,將其中蘊含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精神境界轉化為鮮活的教育資源,在守正創新中提升育人實效。推進紅色文化融入思政課堂,需要構建科學的教學體系。要精準把握不同學段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成長規律,將紅色文化有機融入思政課各章節,既注重理論闡釋的深度,又強化情感共鳴的溫度。教師要善于運用紅色“小故事\"講清\"大道理”,通過啟發式、案例式、情景式等多元化教學方法,讓紅色文化在課堂中\"活\"起來,在互動中“火”起來,真正實現入腦入心。面對歷史虛無主義等錯誤思潮,教師要善用江西豐富的紅色資源,通過史料實證、比較研究等方法,在“為什么只有共產黨能救中國\"“井岡山為何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開篇”\"蘇區精神為什么不過時\"等核心問題上正本清源,筑牢意識形態防火墻。
三、載體活化:構建革命文物的教育再生
江西作為革命文物資源大省,現存不可移動革命文物2960處,這些鐫刻著紅色記憶的物證,為新時代思政課改革創新提供了豐厚滋養。要運用數字化、可視化、智能化技術,讓革命文物“動”起來、“活”起來。通過虛擬現實等技術,打造“云上紀念館”\"數字博物館”,讓八一起義、井岡山會師等歷史場景沉浸式再現。推動革命文物場館與高校建立協同育人機制,在課程開發、教材編寫、教學設計等方面深度合作,構建“場館 + 課堂\"的立體化育人體系。創新實踐育人模式,鼓勵學生以頂崗實習、志愿服務等方式走進革命文物場館,在講解實踐中深化認知。邀請文物專家、講解員參與思政課教學,通過開設\"文物背后的故事\"等特色課程,讓革命歷史可感可知。學校要立足自身特色,通過精品展陳、研學實踐、文藝創作等方式,打造“行走的思政課”品牌,實現以物證史、以物感人、托物傳志。
四、生態建構:“大思政課”協同育人的系統化突破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使現實生活成為思政課的豐富源泉。江西省率先打造全國首個紅色文化數字展館矩陣,正著力構建具有紅土特質的育人新格局。以“大思政課\"渠道打造紅色文化育人體系,需要堅持“循序漸進、分層遞進”原則,在小學階段突出“知史愛黨”的情感培育,中學階段強化“明理增信\"的認知提升,大學階段注重“崇德力行”的實踐養成。在全省建立“大思政課”一體化建設聯盟,實現課程、教材、教學、隊伍、資源的“五維\"貫通。創新立體化育人載體,依托長征國家文化公園(江西段)建設,打造“重走長征路\"實景課堂;以贛南等原中央蘇區為重點,開發“紅色記憶\"研學路線;利用井岡山、瑞金等革命舊址,建設沉浸式體驗基地。健全協同化育人機制,發揮全國“大思政課\"建設綜合改革試驗區示范效應,建立政府主導、學校主責、社會協同的工作體系。高校要通過創新“紅色文化 + ”育人模式,將革命文化融入學科教學、社會實踐、創新創業全過程。學校要通過“班級 + 紅色基地\"結對共建,實現教育資源共建共享;建立“大思政課”質量評價體系,將紅色文化育人成效納入學校考核指標,推動育人工作提質增效。江西著力推進資源橫向貫通,將井岡山革命博物館等128個省級實踐教學基地串珠成鏈,打造實踐育人矩陣。創新主體協同貫通,建立由老紅軍后代、黨史專家、金牌講解員組成的“紅色導師庫”,形成“‘五老'講傳統 + 專家講理論 + 青年講實踐”的協同育人機制。 ? (作者單位:井岡山大學)
【本文系基金項目2022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西部項目(編號22XDJ026)、江西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項目(編號JD22069)、吉安市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編號25GHB048)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