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加快補齊縣城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大力發展縣域經濟,提高城鄉規劃、建設、治理融合水平”。2024年,我國新增3個“千億縣”,“千億縣”總數達到62個。“千億縣”以全國 1.3% 的陸地總面積,貢獻了全國 7.8% 的GDP。“千億縣”作為縣域經濟的領頭羊,數量和經濟總量持續壯大,有力推動我國經濟行穩致遠,“壓艙石”和“穩定器”的作用鞏固和增強。
62個“千億縣”GDP占全國 7.8% 縣域經濟“壓艙石”更厚
截至2024年,“千億縣”總數達到62個,GDP總量達到10.5萬億元,占全國比重達到 7.8% 同比提升0.2個百分點。昆山市、江陰市GDP均超過5000億元,張家港市、晉江市、常熟市GDP均超過3000億元,GDP超2000億元縣(市)達到10個。2007年全國第一次誕生3個“千億縣”,2022年新增“千億縣”10個,2023年新增5個,2024年新增3個,數量呈現持續增長態勢。
從經濟增速來看,2024年,62個“千億縣”中有45個(超七成)名義增速超全國同期,其中12縣(市)名義增速超 10% ,2023年為6縣(市)。
義烏市持續GDP增速位列第一。2023年,義烏市GDP同比增量220.1億元、名義增速12% ,均位列“千億縣”第一位。2024年,義烏市GDP同比增量447.9億元、名義增速 21.8% 均位列“千億縣”第一位。義烏市加快深化國際貿易綜合改革,2024年完成出口5889億元,同比增長 17.7% ,出口額超全國23個省(區)。
2024年,新沂市GDP同比增量121.4億元,名義增速 13.4% ,首次進入“千億縣”序列。全年工業產值和服務業銷售額均超千億元,新增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31家,完成進出口總額超百億元。
7個“超強縣”強擔當縣域經濟“成色”更好
昆山市、江陰市、晉江市、慈溪市、長沙縣、義烏市、張家港市等7個“超強縣”,在經濟總量、人口基數、財政收入、人均收入等在縣域中比較優勢突出,關鍵性指標達到或接近中等地級市、部分省會(首府)城市水平,具有較高的區域影響力和競爭力。
“超強縣”綜合實力鞏固提升。2024年,7個“超強縣”GDP達2.5萬億元,同比增長 6.7‰ 7個“超強縣”常住人口超1200萬人,規上工業企業數超1.3萬家,高新技術企業數超9000家。
昆山市、江陰市“雙子星”GDP超過一批大城市。2024年,昆山市、江陰市GDP均超5000億元,超過烏魯木齊、蘭州、呼和浩特等7個省會(首府)城市,同時超過蕪湖、贛州、遵義、淄博、岳陽、南陽、滄州、邯鄲、常德、菏澤、宿遷、衡陽、珠海等地級市,接近太原、南寧等省會(首府)城市。
昆山市關鍵指標繼續領先全國縣域。2024年,昆山市GDP達到5380.2億元,規上工業總產值1.2萬億元,增長 7.6% ;進出口總額超8000億元,占江蘇省外貿總值的 14.5%①lt; ,其中,出口額達到5369.2億元。全年戶籍人口凈遷入3.3萬人,推進人才友好型城市建設成效顯著。
高新技術企業突破3300家,產業科創動能更加強勁。
江陰市GDP跨越新門檻。2024年,江陰市GDP達到5126.1億元,跨越5000億元門檻;規上工業產值達到7500億元。推進完成規上工業企業數字化診斷全覆蓋,新增國家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2家,扎實推進傳統產業煥新升級行動,穩住經濟大盤。
中西部第一縣發展亮點頻現。2024年,長沙縣完成GDP2266.4億元,繼續領先中西部各縣(市、旗)。長沙縣踐行“大縣挑大梁、強縣強擔當”使命,積極拓展工程機械海外市場,推進汽車及零部件產業向高端化、綠色化轉型。湖南首家虛擬電廠、首個“園網共建”的新型電力系統示范區在長沙縣投入運營。
準“千億縣”蓄勢跨越縣域經濟“底盤”更穩
2024年,GDP超900億元的準“千億縣”達到21個。宜都、安溪、寶應、臨海等縣(市)GDP即將跨越千億元。象山、博羅、黃驊等縣(市)GDP同比增長超過百億元,靈武、肥城等5縣(市)GDP同比增速超 10‰ 其中,象山縣2024年GDP名義增速達到 20.9%
準“千億縣”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筑牢綠色生態發展根基,挖掘區域特色資源,加快形成品牌效應,推動縣域經濟持續快速發展。諸城汽車高端制造、大冶智能裝備、宜都綠色化等加快向新興業態躍升,嘉善數字經濟、肥東新能源電池等特色產業持續推進創新。招遠推動黃金全產業全鏈條發展,漢川加快紡織智能化轉型,安溪實施茶產業數字化改造,一批準“千億縣”加快重塑競爭優勢。黃驊發展海上風電裝備,靈武因地制宜發展綠氫產業,長興前瞻布局儲能產業鏈,準“千億縣”紛紛搶占產業新賽道。
“千億縣”成功經驗:關鍵要走好“四步棋
“千億縣”發展經驗顯示,發展壯大縣域經濟需以現代產業體系為根基、數字經濟為引擎、綠色低碳為底色、開放合作為紐帶,因地制宜走好鏈群升級、數智賦能、生態重構、全球鏈接四步棋,實現更高質量的跨越提升。
一是下好現代產業體系先手棋。推動傳統產業“發新芽”,新興產業“生強枝”,形成鏈群升級態勢。支持紡織、裝備制造等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培育新興產業集群,布局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氫能等未來產業。二是下好數字經濟賦能連環棋。平臺構建與場景應用雙輪驅動,深化“智改數轉網聯”行動,推廣工業互聯網平臺。三是下好綠色低碳發展妙手棋。綠色轉型與循環經濟協同發力,建設綠色工廠、零碳園區,打造低碳產業載體。四是下好高水平對外開放長線棋。對接“一帶一路”、長三角一體化等,區域協同與全球鏈接雙向突破,面向更大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