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的現代化產業體系需要強勁的產業支撐,發展綠色低碳產業是做強產業支撐的重要抓手,構建綠色低碳產業體系是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應有之義。金堂縣作為成都市綠色低碳產業生態圈主承載地,以“圈鏈思維”因地制宜構建“1個”綠色低碳產業生態圈,因勢利導聚力發展“3個”重點產業鏈,“4環”相扣助推“圈”榮“鏈”強,產業共興,從而構建綠色低碳產業體系,推動綠色低碳產業高質量發展。其“1+3+4”"模式為縣域發展綠色低碳產業提供了實踐樣本,為破解縣域綠色低碳產業體系建設瓶頸提供了經驗借鑒。
2024年四川省委經濟工作會議全面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將“堅持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加快建設具有四川特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作為2025年重點任務之一,明確要求“做大做強六大優勢產業,全面推進重點產業‘建圈強鏈’”。自2021年實施產業建圈強鏈行動以來,成都市聚焦產業生態“建圈”,圍繞重點產業“強鏈”,不斷增強綠色低碳產業生態聚集力。2023年2月,成都市印發《關于聚焦產業建圈強鏈支持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十條政策措施》,提出聚焦產業建圈強鏈,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隨后,成都市產業建圈強鏈工作領導小組印發《成都市產業建圈強鏈優化調整方案》布局8個產業生態圈,主攻28個重點產業鏈。優化調整方案中明確將金堂縣(淮州新城)作為“成都市綠色低碳產業生態圈主要承載地”,支持淮州新城圍繞“綠色低碳產業生態圈”,主攻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生態環保三大重點產業鏈,金堂構建綠色低碳產業體系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構建綠色低碳產業體系的基本考量
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應有之義。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是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加快建設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要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產業、綠色環保產業、現代服務業。現代化產業體系是現代化國家建設的物質基礎,要準確把握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戰略意義,積極推進產業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建設具有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產業體系與產業發展相互作用,產業體系是產業發展的支撐,而產業發展則是產業體系優化的過程。良好的產業體系可以為產業提供健康的發展空間和創新潛力,強勁的產業發展也能有助于產業體系的優化和升級,二者在動態中實現平衡。建設高質量的現代化經濟體系需要強勁的產業支撐,發展綠色低碳產業是做強產業支撐的重要抓手,是培育綠色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舉措。綠色低碳產業發展需要逐步構建起完善的綠色低碳產業體系,以此為綠色低碳產業提供基礎和支撐,二者相輔相成,協調發展。因此,構建綠色低碳產業體系是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應有之義。
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舉措。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強調了新質生產力發展在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中的重要作用。新質生產力就是將創新作為主導,轉變傳統經濟增長方式和生產力的發展路徑,即是產業向“新”發展的一種趨勢,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綠色低碳產業是運用先進的技術、能源,或在生產、消費過程中實現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的環境友好型產業。培育綠色低碳產業并構建綠色低碳產業體系,必然要轉變傳統生產方式,摒棄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的發展模式,不斷加快產業向“新”發展,推動培育新質生產力。因此,構建綠色低碳產業體系是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舉措。
助力縣域碳達峰的現實需要。加快構建綠色低碳產業體系,不僅是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舉措,也是實現我國碳達峰、碳中和“雙碳”目標的必然要求。為回應全球生態文明建設難題,2020年,黨中央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提出了實現“雙碳”的目標。全國各地為實現“雙碳”目標,積極謀劃降碳減排的施工圖。金堂縣作為千里沱江第一城,應發揮好生態、環境、資源等稟賦,推動綠色、低碳為特征的高質量發展,為實現“雙碳”目標開展縣域實踐。研究發現,金堂縣2020年碳排放總量達到478.06萬噸,較2010年增加了 73.27%° 2015—2020年,金堂縣單位GDP碳排放累計下降 17.96% ,2020年降至0.72噸/萬元,但仍遠高于成都市總體水平0.38噸/萬元,縣域碳排放強度仍然過大。從碳排放源來看,金堂縣電力碳排放前三位的行業為工業、公共服務及管理組織、批發和零售業,其中工業領域的電力碳排放總量占比始終維持在 70% 以上,工業領域的降碳減排對金堂縣實現碳達峰具有決定性作用。因此,金堂縣應抓牢“雙碳”機遇,積極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助力縣域碳達峰。
建設綠色低碳產業體系的金堂實踐
“圈鏈思維”是產業發展由“點”到“鏈”再到“面”的一種策略思維,強調產業發展不僅要關注單個企業也要關注企業間的協作,形成產業鏈并構建產業生態圈。金堂縣作為成都市綠色低碳產業生態圈主承載地,不斷深化“圈鏈思維”,積極推進產業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發展。基于此,金堂立足于成都市8個產業生態圈、28個重點產業鏈,謀劃推進本縣綠色低碳產業發展,打造產業鏈條,積極構建綠色低碳產業生態圈。在“圈鏈思維”引導下,金堂縣通過構建“1圈”即綠色低碳產業生態圈,重點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生態環保“3個重點產業鏈”,運用建鏈、補鏈、延鏈、穩鏈“4鏈”銜接方式,形成‘ ?1+3+43 踐行路徑,推動圈榮鏈強,實現產業共興。
因地制宜構建綠色低碳產業生態圈一“1圈”。事實上,金堂縣多年前就已開始前瞻布局節能環保產業,因產業發展成效顯著,被確定為“成都市節能環保產業基地”。2016年,金堂縣被工業和信息化部評選為全省唯一國家五星級“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節能環保產業)”。金堂節能環保產業具有一定的基礎和優勢。“雙碳”背景之下,金堂更需前瞻性思維,積極構建以綠色低碳產業為主導的現代化產業體系。這不僅是大勢所趨,也是產業發展規律的必然選擇。對此,金堂發揮節能環保基礎優勢,推動金堂綠色低碳產業不斷聚集成勢,在量的不斷增長之下,實現縣域業態邁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
因勢利導聚力發展重點產業鏈—一“3鏈”。“雙碳”目標要求提出后,金堂遵循縣域碳排放的基本特征,進一步細化縣域“碳達峰”的解題思路。一方面是做好縣域“碳達峰”的減法,重點以“綠色低碳 + 傳統產業”為抓手,推動產業鏈升級、價值鏈提升,持續做好節能減排、減污降碳,有效降低縣域碳強度;另一方面是做好國家、省、市“碳中和”的加法。重點做強新能源、儲能產業、節能環保產業等具備前沿技術驅動、先發鎖定特征的戰略性綠色低碳產業,服務國家、省、市“雙碳”目標全局。在“圈鏈思維”引導下,金堂聚力發展以新能源、新材料及節能環保為主的綠色低碳產業,培育形成以晶硅光伏、新型鋰電為核心的綠色低碳產業體系。
環環相扣助推“圈”榮“鏈”強——“4環”。一是建鏈。從零到一,建設產業鏈。聚焦綠色低碳優勢產業賽道,扭住主攻方向不放松,招引綠色低碳龍頭企業,利用其強勁的帶動力,吸引眾多配套企業落戶金堂。例如金堂晶硅光伏產業鏈建設初始,首先引進了一家行業龍頭企業一一通威太陽能。通威太陽能金堂項目位于淮州新城產業功能區,是全球光伏行業首個5G應用基地,已實現5G應用全園區、全流程、全覆蓋。金堂基地規劃建設四期,其中一期有17條智能生產線,每天能產出250多萬片的電池片。然后,通過分析龍頭企業所在的晶硅光伏產業鏈發展情況,根據這家龍頭企業在產業鏈上所處位置,梳理與其相關聯的配套企業進行逐步招引,并集聚配套產業,從而科學構建產業生態發展路線圖,培育形成完整的產業生態鏈。
二是補鏈。通過制定產業藍圖,不斷補齊產業鏈薄弱環節。創新招引方式,將產業的配套項目先行引入,做好鋪墊,隨后招引該產業中的龍頭企業。例如,2013年金堂招引中節能集團之初,該項目多次考察金堂淮口鎮、三溪鎮等地,但對是否落地金堂猶豫不決。在此期間,金堂縣通過分析研判后,積極招引中節能公司的合作伙伴、上下游配套企業,先后有13家中節能集團的合作企業決定到金堂發展,選址就在為中節能預留的項目附近。待這些配套企業都落戶后,中節能這一龍頭企業落戶便水到渠成。通過金堂縣“反其道而行之”的招引方式,中節能集團最終決定落子金堂。
三是強鏈。筑強產業鏈的關鍵期,金堂十分重視綠色低碳產業企業的競爭優勢,積極建強產業鏈。推動產業發展不僅要注重產業集聚度和總量的提升,更要積極推動產業鏈上的企業提升行業競爭力,這是為提高產業鏈發展韌性,帶動產業鏈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同時是促進地方打造“國家級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構建完善的綠色制造體系。成都巴莫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下稱“巴莫科技”)是金堂新型鋰電產業鏈上的龍頭企業,主要生產包括高鎳、三元及鉆酸鋰等電池的正極材料,廣泛應用于新能源汽車及3C產品等終端,2022年,這家企業成為全球首家正極材料“零碳工廠”。面臨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對中國出口企業帶來的挑戰,在發達國家開始征收碳關稅的情況下,作為全球正極材料“零碳工廠”的巴莫科技,其產品出口到海外,相對其他普通工廠生產的正極材料更占優勢。所以,應當重視并鼓勵企業綠色低碳化發展,積極培育出更多像巴莫科技這樣的企業,降碳減排,帶動整個園區乃至產業鏈實現低碳轉型升級。
四是穩鏈。產業落地后,為了穩定產業鏈發展,對企業開展全生命周期服務。一方面聚焦重點企業及優勢產業。金堂注重發展晶硅光伏、新型鋰電兩大優勢產業,并聚焦通威太陽能金堂基地、通合新能源、巴莫科技等“鏈主”企業,積極建立對該類企業跟蹤服務清單化管理機制,以企業訴求為出發點,上下聯動、橫向協同,幫助企業解決發展中的難點堵點,為企業打造良好的發展環境。例如,2020年為保障通威項目順利落地投產,針對其37條期盼需求,金堂對照形成了47條解決措施,并掛圖作戰、逐項落實、全力保障;另一方面針對縣域內的中小企業,則強化政策支持力度,著力解決企業申請政策的盲點難點。同時,采用數字化手段,為企業提供政策解讀及個性化匹配服務。
縣域構建綠色低碳產業體系的啟示
金堂綠色低碳產業不斷發展,為構建綠色低碳產業體系提供強勁產業支撐。目前,晶硅光伏產業已在金堂集聚成勢,切片、電池片、組件等主鏈環節已打通,核心配套企業不斷聚集,落地通威太陽能、通合新能源等產業鏈頭部企業及核心配套企業5戶。2023年,晶硅光伏產業產值達306.9億元、同比增長 67% 。與此同時,金堂的新型鋰電產業也持續壯大,鋰電池正極材料及關鍵材料不斷做強,已落地巴莫科技、寧德時代等重大項目5個。2023年,新型鋰電產業產值達270.9億元。金堂以“圈鏈思維”作引領,踐行 *1+3+4* 發展模式,為縣域建設綠色低碳產業發展提供了實踐樣本,對破解縣域綠色低碳產業體系建設瓶頸提供了經驗借鑒。
始終聚焦綠色低碳產業優勢賽道。需要正視的是,目前成都市的綠色低碳產業規上企業中,金堂總量占全市比重僅有 13.8% ,龍頭企業不多,鏈主企業僅有3戶,金堂綠色制造企業規模效應仍需提升。晶硅光伏、新型鋰電產業受市場影響,產品價格波動較大,勢必影響工業增加值增速回落,金堂兩大產業鏈抗風險能力有待提升。
基于經濟社會發展與化石能源消費增長脫鉤的大勢,各地要積極把發展非化石能源放在突出位置,始終聚焦綠色低碳發展,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綠色低碳轉型。例如,成都市新都區積極發展氫能產業;簡陽市積極發展綠色建筑產業;成都市龍泉驛區積極發展綠色低碳服務業、動力電池產業。而金堂縣要始終聚焦于綠色低碳產業優勢賽道,集中攻堅破解優勢產業量小質弱的現實問題,提升引育能力。同時前瞻該賽道中特色產業及新興產業的發展趨勢,積極培育發展低空經濟,注重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發展,積極支持完善廢舊光伏電池、鋰電池等回收和再生利用體系。企業要明確自身在縣域經濟發展中的定位,發揮市場主體作用,把握發展趨勢,選準產業發展的賽道。尤其是在當前能耗雙控轉向碳排放雙控的背景下,要主動優化用能結構,實現低碳轉型,帶動行業乃至經濟綠色發展。
以科技創新引領推動綠色低碳產業高質量發展。目前,縣域培育發展企業主要依靠引進、模仿以及技術擴散等方式,金堂淮州新城部分綠色低碳產業企業主要為制造基地,研發投入不足,技術創新驅動尚未形成,這對產業鏈的韌性以及穩定性有所削弱。
對此,政府要引導并支持企業加快提升自主創新能力、促進資金、人才、技術等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聚集。要積極發揮金堂國際職教城資源優勢,整合駐地高校、企業智力資源,通過校地企、產學研合作方式,激發創新動力。企業要主動融入綠色低碳發展大局,加強自身科技創新和管理,不斷提升綠色低碳產業的競爭力和市場影響力。
協同聯動助推綠色低碳產業建圈強鏈。縣域要始終堅持“圈鏈思維”,按照區域發展規劃要求,加強與區域內兄弟區縣協同聯動,實現功能互補、錯位發展。要優化發展自身傳統產業,突出發展優勢產業,加快發展特色產業。同時,還要與區域外的縣(市、區)協同聯動,構建穩定的綠色低碳產業鏈。“鏈主”企業提升組織號召力,積極帶動供應鏈上下游企業,從而提升整條產業鏈的綠色制造能力。要通過“鏈主”企業的引領帶動,促進產業上下游企業共同實現生產環節的節能降耗,通過切實可行的監督手段和量化指標約束規范企業生產,共同筑牢產業“綠色”基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