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產業園區作為優勢產業和要素匯聚之地,已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主引擎、科技創新的主陣地、產業升級的主力軍和招商引資的窗口,在縣域經濟發展中發揮著平臺、引領、集聚作用。
近年來,沿灘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加快從傳統園區向現代產業園區跨越,展現出了強勁的產業集聚效應和區域經濟帶動力。2024年,沿灘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營業收入402.13億元,增速達 15.7% ,其中規上工業企業營收276.30億元,同比增長22.49%00 同時在推動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產業結構升級和競爭力提升等方面取得突出成效,為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鏈式招商加快產業集群成勢
園區建設如筑巢,目的在于“引鳳”。沿灘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立足資源優勢和產業定位,精心構建“圖譜導航一鏈主引領一協同配套”招商生態,推動產業從單打獨斗到集群成勢發展。
據介紹,園區搶抓四川國家戰略腹地建設及關鍵產業備份的歷史機遇,深入分析區域資源優勢和產業特色,立足自貢市本地豐富的鹽鹵、天然氣資源優勢,精準繪制氟硅新材料產業鏈“產業鏈圖、技術路線圖、應用領域圖、重點企業表”三圖一表,做實做細精準招商的案頭工作。
鏈主企業是產業鏈招商的“關鍵少數”,對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具有較強的虹吸效應。沿灘區采取“鏈主帶產、沿鏈入駐”模式,如在氟硅化工新材料產業板塊,根據重點企業名錄,聚焦行業龍頭,赴成渝、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等地區開展“敲門行動”和“小分隊”招商。同時,園區還拓展招商引資渠道,開展活動招商和產業協作招商,赴成都、杭州、金華等地參加產業活動,采用多載體多形式宣傳沿灘區發展環境和產業需求。此外,主動對接新津天府智能制造產業園、銅梁高新區等兄弟園區,推動需求鏈、產業鏈、技術鏈、人才鏈“四鏈協同”,以飛地園區、合作共建等模式引入重點企業和項目。
“為了滿足中化藍天電解液等鋰電材料項目的上游配套需求,園區引進了投資113億元的瑞柏集團電子化學品及配套項目;針對中昊晨光、昊華氣體等氟材料項目的上游需求,引進了投資50億元的福建永晶氫氟酸及配套項目,逐步構建了‘鹽一氯堿化工一氟硅新材料一能源新材料’全產業鏈。”沿灘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有關負責人介紹,同樣通過“精準招商、鏈主帶動、沿鏈引企”,園區的食品產業園引進了山東德利斯、廣東鼎一等企業,配套建設西南最大的兔肉加工基地,打造預制菜“研發一中試一生產一冷鏈”全產業鏈,形成“原料種植一精深加工一市場銷售”閉環生態。
園區發揮央企在產業鏈中的強帶動作用,通過招引央企鏈主,吸引民企沿鏈入駐。事實上,在沿灘產業園區,央企的帶動作用不僅體現在“帶進來”,更體現在“帶發展”。園區探索黨建引領、產業協同、創新驅動發展路徑,在園區逐步構建“央企主導產業鏈、民企深耕分領域”協同發展格局。據介紹,通過組建“央企帶民企”產業聯盟,搭建交流平臺,促進央企和民企資源共享、協同發展,園區企業主體正在從單點突破走向群體躍升。

優化保障彰顯產業發展“沿灘速度
引進的企業是否留得下來、能否發展得好,有力的要素保障和優越的營商環境至關重要。沿灘高新技術產業園區一方面發揮園區載體優勢,強化土地、人才、資本、技術等核心要素的集聚效應,完善全要素供給體系;另一方面,不斷推動營商環境優化迭代,打造“審批極簡一機制創新一服務提升”營商環境體系,營造企業發展最優生態圈。
為保障項目的土地要素供給,園區根據企業需求合理調整優化報批計劃和時序,重大項目用地采取“用地保姆”服務機制,從報件編制到審查全程跟蹤,及時化解難點堵點。在引進項目時,還將供地方案編制提前至招商談判階段,實現簽約即可供地。實施“騰籠換鳥”戰略,有效盤活閑置土地和廠房資源,提升土地利用效率。為保障產業發展的人才需求,園區選派企業人才服務專員深化“需求一培訓—就業”聯動機制改革,完善“縣一鄉一村”三級勞務服務體系、組織企業到高校招聘高素質、柔性引進專家型人才,推廣新型學徒制等校企聯合人才培養模式。為保障企業發展的資金需求,園區構建政府、企業與銀行的溝通橋梁,通過改造升級在線系統提升貸款服務便捷性,積極協調幫助企業申請貸款業務。
在產業發展的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沿灘區及產業園區集中梳理區域內的教育、醫療、餐飲等9大類65項配套資源,為園區企業職工及城鄉居民提供涵蓋衣食住行的全方位解決方案。通過開設公交專線、鋪設共享充電站、提供多樣化住房和醫療教育資源,形成“以產興城、以城促產”的融合發展態勢。
瑞柏集團項目從簽約到開工用時僅90天,較傳統流程縮短了120天——項目實施團隊切實感受到了良好的營商環境帶來的“沿灘速度”。
據了解,為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園區首創“園局合一”模式,整合區投促局、科技經信局等職能部門與園區管委會合署辦公,“三塊牌子、一套班子”運行,行政審批“一站式”服務,實現了項目審批時間縮短 90% 以上。園區通過設立審批中心,承接28項市級全縣,優化企業開辦流程,實施“極簡審批”“個轉企”幫代辦及“急速審批”項目。全面開展“承諾制 + 獨立并聯審批”優化投資建設審核流程,行政審批周期縮短 50% 。園區還設立“企業法治服務中心”,整合公檢法司職能,涉企案件快辦率達 90% 、矛盾糾紛協調率 100%
此外,沿灘區建立“縣級領導 + 服務專員”雙掛包機制,項目配備服務專班,區級領導聯系企業,提供全生命周期代辦、領辦、協辦服務。利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探索打造全省首個區級“惠企政策計算器”平臺,建立了關鍵“政策超市”,搭建企業聯通橋梁,集成37項政策,線上兌現獎補資金1.6億元,企業政策知曉率達100% ,營商環境實現全面迭代優化。

創新引領搭建“政產學研用”平臺
產業集聚是園區的突出特點。園區可以依托產業集聚有利條件,針對產業鏈需求搭建“政產學研用”創新平臺,引進和培育高素質人才,深化與科研院所的合作,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促進研究成果的轉化應用,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提升縣域經濟核心競爭力。
沿灘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強化硬核科技引領,與吉林大學共建“吉林大學自貢市沿灘區技術轉移中心”,開展技術咨詢、技術攻關、科技成果轉化、聯合申報、產學研對接、技術培訓等業務,推進新材料產業創新發展。促成盛鑫源、德清鍛造、金成硬合等企業與四川大學、重慶大學、四川輕化工大學等高校開展技術研究合作,成功解決10余項技術問題,建立“車銑復合加工中心”,創新平臺成效斐然。
園區充分利用“鹽都英才”政策,引進中科院、清華大學等高層次人才,建成化工安全實訓基地、吉林大學教學實踐基地。創新打造“團式引才、塔式育才、量式用才”三大工程,聚合博士生導師、博士等高素質人才,為企業創新發展儲備人才資源。同時,推動“高新技術企業倍增計劃”,對企業研發投入給予補貼,激勵企業提升自主創新能力。2024年新增省級企業技術中心3戶,中天勝成為沿灘區首個“瞪羚企業”,攻克“卡脖子”技術12項,成功應用于中藍系能源電解液項目。
產業園區也是深入貫徹綠色發展理念的良好載體。沿灘高新技術產業園以綠色轉型為鮮明底色,努力實現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雙贏局面。
一方面,園區在招商的引進上嚴格招商項目環境準入和能耗準入,嚴守“三線一單”和規劃環評要求的環境準入底線,嚴控“兩高項目”入園。另一方面,扎實推進傳統產業“智改數轉”和綠色低碳轉型,推進園區新設備代替舊設備、新產能代替舊產能,鼓勵企業生產建設中減污降碳。此外,還先后投資5億余元用于園區環保設施建設,確保園區企業廢水、廢氣、廢渣規范處理,實現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綠色循環發展。
園區大力構建清潔能源應用體系,依托頁巖氣資源建成日供氣30萬立方米配氣站,實現清潔能源占比達 35% ;推進分布式光伏建設,促進氯堿行業由傳統能耗行業向清潔能源行業耦合;依托化工園區企業副產氫氣,積極拓展氫氣儲能、氫氣發電及其他儲能等清潔能源應用業務,推進氫能產業鏈延伸。
沿灘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建成以來,立足優勢精準招商、優化保障為企業排憂解難、驅動引領企業創新綠色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園區正在成為自貢市工業發展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