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F124;D6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5831(2025)03-0130-19
中國共產黨自1921年成立起,就帶領中國人民開始了現代化的艱難探索歷程[1]。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歷經四十余年的長期探索和實踐,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取得豐碩成果,尤其是在經濟、科技、教育、文化、社會保障、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在此偉大成就面前,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仍然強調,“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2,因此客觀分析評價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水平,尋求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最佳路徑,對我們推進實現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為此,本文依據黨的二十大以來中央對中國式現代化內涵與特征的指示精神,期待構建中國式現代化測度與評價指標體系,用以衡量中國式現代化的實現程度及其區域差異,并分析其動態演進趨勢,旨在更精準地展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與特色。
一、文獻回顧
在20世紀30年代,中國學者開始探討中國現代化問題[3],中國共產黨人對現代化的探索與實踐經歷了學習西方資本主義現代化、對蘇聯社會主義現代化模式的效仿與趕超,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路三個階段[4]。而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長期探索的經驗總結和新時代偉大實踐的理論升華[5]。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是在改革開放中不斷推進的”2]。現代化是一個多維度的概念,涉及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等多個領域的變革和發展,不同國家或地區在追求現代化過程中會受到社會制度、歷史條件、現實基礎和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響,從而在現代化道路的選擇和甄別上表現出多樣性[7]。與西方學界將現代化與西方發展模式等同的觀點不同,中國式現代化強調尊重和充分發揮本國的歷史、文化和社會制度特點[8-9],強調在保持自身特色和價值觀的前提下,根據國情和發展需求制定適合自己的現代化道路和策略[10]。這意味著中國不僅可以借鑒其他國家的成功經驗,也會結合自身情況進行改革和創新,以實現經濟繁榮、社會進步和人民福祉的綜合發展。因此,理解中國式現代化內涵特征的關鍵在于“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1]。黨的二十大報告將中國式現代化具化到人口規模巨大、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和平發展道路等五個維度[12-14],揭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特征,強調綜合考慮人口規模、共同富裕、物質與精神發展、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及和平發展的重要性,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思想指引。
關于現代化進程以及現代化水平評價,早期國外學者更多從西方現代化模式所倡導的經濟、政治、社會和文化等方面指標進行國家現代化水平評估[15]。譬如,英國早期現代化學者布萊克運用城市化、工業化、社會發展、教育和現代社會價值觀五個維度來評估國家現代化水平[16];英格爾斯則主要從經濟發展、農業現代化、社會結構變遷和社會價值觀變化四個維度評估國家現代化水平[17]。但這些評價指標體系過于強調城市化和工業化等經濟指標,沒有充分考慮到環境、文化和政治等其他重要因素的影響,以及不同國家在現代化進程中的特殊背景和條件。聯合國人類發展指數在國際現代化比較研究中也被廣泛應用,其主要通過綜合考量健康水平、教育水平和生活水平三個維度評估國家的現代化發展水平[18],這些指標綜合考慮了人的基本需求滿足程度、受教育程度和經濟福利,從而提供了一個相對全面的評估國家人類發展水平的指標。但人類發展指數也存在一些限制,如不能完全覆蓋所有與人類發展相關的因素,以及可能忽視國家內部的不平等問題。因此,在綜合評估國家現代化發展水平時,還需要考慮其他指標和因素的綜合影響。
國內學者對現代化的評價體系研究主要是參考借鑒國外現代化評價體系,強調將經濟增長作為現代化建設的主要驅動力[19-20],對生態文明、精神文明、共同富裕以及對外開放等方面關注不夠。部分學者還對某一具體領域的現代化水平進行研究,如教育現代化[21]、文化現代化[22]、治理現代化[23]農業現代化[24-25]、產業現代化[26]、城市現代化[27]等,但由于缺乏系統性和整體性,未能全面系統評價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水平及特征。近年來,隨著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部分學者圍繞新發展理念重新構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評價指標體系[28],并對其內涵特征[29-30]、基本原則[31]和實現路徑[32]等進行了闡釋。
綜上所述,國內外學者長期致力于完善和豐富對現代化內涵及外延的闡釋,同時積極探索其評價體系與實現路徑。然而,當前關于中國式現代化的研究仍存在以下不足之處:一是在指標體系構建方面,大多側重從經濟增長維度構建現代化指標體系,缺乏中國特色指標的融入;二是在樣本數據方面,大多從理論層面對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特征以及理論淵源進行闡述,較少對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進程及水平進行客觀測度,特別是缺乏對我國區域發展水平差異性的評價。基于此,本文在充分吸納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依據黨的二十大報告對中國式現代化五大特征的具化闡述,以及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2的有關精神,構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評價指標體系。同時,結合客觀數據,對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各區域間的現代化水平進行了測度與比較分析,旨在更精準地展現中國式現代化進程及其特色。
二、指標體系構建與研究方法
(一)指標體系構建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提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論斷。與其他國家現代化相比,中國式現代化更加注重中國的國情和特色。我國擁有龐大的人口、廣泛的地域和復雜的發展現實,因此,中國式現代化必須緊密結合中國的國情。在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過程中,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并積極探索適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道路。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并從人口規模巨大、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和平發展道路等方面對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特征進行了詳細闡述。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重要抓手和實現路徑。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意義和總體要求進行了更深層次的闡釋,強調要“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2]。基于此,根據中國式現代化的基本邏輯和典型事實,構建與中國特色相適應的中國式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以科學、客觀的方式評估中國的現代化水平和進展,更好地理解和評估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有助于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決策依據和參考借鑒。
本文在黨的二十大報告關于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個特征闡釋基礎上,參考已有研究成果[33-36],并綜合考慮系統性、層次性和數據可獲得性,從人口現代化、經濟現代化、文化現代化、生態文明現代化、對外開放現代化五個方面構建了中國式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其中包括5個一級指標和27個二級指標。
1.人口現代化指標
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人口規模巨大是一個重要的特征。為龐大規模的人口提供充足的基本生活保障、教育、醫療、就業等資源,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福祉,需要通過人口政策與戶籍制度調整推進中國特色城鎮化進程,改善教育、醫療體系,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基于此,本文選擇城鎮化率、人均受教育年限、預期壽命和人口凈增長率指標衡量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
2.經濟現代化指標
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現代化的重要目標之一。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任務[2]。要求在經濟發展的同時,確保廣大人民群眾共享發展成果,實現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續提高和社會公平正義的實現[3。基于此,本文選擇人均GDP、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比、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恩格爾系數、第三產業占GDP比重和全要素生產率衡量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水平。其中人均GDP、第三產業占GDP比重和全要素生產率反映宏觀經濟發展狀況,恩格爾系數、城鄉居民可支配收人比和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反映居民生活水平狀況。
3.精神文明現代化指標
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是中國式現代化的一個重要特征。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不僅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更是包括了思想道德建設和教育科學文化水平的提高。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可以建立起更加富有活力和包容性的文化氛圍,使人們能夠在物質生活的基礎上獲得更高層次的精神滿足,這有助于提升整個社會的文明程度和人的幸福感,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在互聯網時代,互聯網平臺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成為促進精神文明繁榮的重要陣地,因此,除了物質形態的圖書資料、群眾文化設施建筑之外,還加入了移動互聯網用戶數的指標。同時,文化產業的整體繁榮程度也會影響到居民精神文明供需狀況。基于此,本文選擇人均擁有公共圖書館藏量、每萬人擁有群眾文化設施建筑面積、每萬人移動互聯網用戶數和文化產業增加值/GDP衡量精神文明的現代化。
4.生態文明現代化指標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指在現代社會發展過程中,人類與自然環境之間建立一種平衡和諧的關系,實現可持續發展。生態文明建設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途徑和手段,生態文明強調了保護生態環境、優化資源利用、促進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旨在實現人類與自然的和諧共生[38]。基于此,本文以建成區綠化覆蓋率、人均公園綠地面積、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污水處理率、城市空氣質量達二級標準天數比例、單位GDP能耗和環境保護支出/財政支出衡量生態文明的現代化。
5.對外開放現代化指標
走和平發展道路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特色之一。走和平發展之路,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前提條件和重要保障。它強調通過和平、穩定和合作的方式推進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道路,在經濟領域,通過積極參與全球經濟合作,推動貿易自由化和投資便利化,致力于打造開放型經濟。加強與各國的互利合作,推動構建開放、包容、平衡、普惠的經濟全球化,以實現共同發展目標。基于此,本文從經濟維度選取對外投資額、進出口總額、外商投資總額衡量對外開放的現代化水平。
(二)研究方法
本文實證分析思路如下:一是根據上述指標,運用熵權TOPSIS方法對2013—2022年我國各地區中國式現代化水平進行客觀評價,分析其現狀特征與演進趨勢;二是在此基礎上運用Dagum基尼系數法剖析各地區的現代化水平差異及其來源;三是運用Kemel密度法揭示各地區中國式現代化的演進趨勢。需要說明的是,由于數據的復雜性和廣泛性,本文僅能獲取到截至2022年相關數據,但這些數據足以說明和得出相關結論。
1.熵權TOPSIS方法
綜合評價需要綜合考慮多個因素和不同維度的指標,選擇適當的方法和合理確定指標權重對于確保評價結果的準確性和可信度至關重要。基于此,本文運用熵權TOPSIS方法對中國各地區的現代化水平進行客觀測度。具體做法為,首先使用熵值法確定各指標的權重,然后運用TOPSIS方法對中國各地區的現代化水平進行客觀測度,得到各地區各指標的現代化水平得分,從而對各地區進行客觀的比較和評價。為避免指標賦權的主觀性,本文采用熵值法對各級指標進行客觀賦權。
2.Dagum基尼系數法
由于各地區歷史條件和資源稟賦的差異,導致地區間現代化水平存在異質性。本文選用Dagum基尼系數方法對我國31個省份在現代化發展水平方面的區域異質性進行測算和分解。在區域劃分方面,參照徐雪和王永瑜的做法[39],將我國31個省份(未統計我國港、澳、臺地區,后同)劃分為東部地區、中部地區、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四大區域①。
3.Kernel密度法
Kernel密度法是一種用于估計連續變量的概率密度函數的非參數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將每個數據點周圍的核函數貢獻的加權和作為該點處概率密度函數的估計值。本文采用Kermel密度法估計分析全國和四大區域中國式現代化的分布位置、態勢、延展性以及極化趨勢。
三、中國式現代化水平測度
根據熵權TOPSIS方法求得2013—2022年我國31個省份的現代化水平,相關結果如表1所示。本文的所有基礎數據均來源于歷年《中國統計年鑒》。
(一)從時間維度看
中國的現代化水平呈現出穩步增長的態勢。與2013年相比,2022年的全國現代化平均水平實現了約20個百分點的顯著提升。這一數據明確表明,中國的現代化水平已得到明顯提高,現代化進程取得了顯著成效。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長期致力于推動經濟發展、科技創新、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進步等多方面工作,這些不懈努力對現代化水平的提升發揮了積極作用,不斷推動國家現代化水平邁向新高度。
(二)從空間維度看
東部地區的現代化水平顯著領先,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而其他地區的現代化水平則低于這一基準,尤其是西部地區,其現代化水平相對最低。這表明我國現代化水平在不同地區間存在顯著的區域差異。鑒于此,后文將對中國式現代化的區域差異展開更為深人的分析。這種差異可能映射出不同地區在經濟、社會和基礎設施發展等多方面的不均衡。東部地區在改革開放初期便獲得了較多的經濟發展機遇和政策扶持,積累了豐富的資源和優勢,因此其現代化水平相對較高。而其他地區,尤其是西部地區,受限于地理、歷史和發展條件,發展相對滯后,現代化進程也顯得較為緩慢。面對不同地區間現代化水平的顯著差異,黨和政府一直致力于推動東部地區與其他地區的協調發展。為此,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力求實現全國范圍內的均衡發展。例如,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等,旨在促進地區間的互補與協同,共同推動現代化水平的整體提升。
(三)從具體指標看
人口現代化水平位居榜首,隨后是生態文明現代化和經濟現代化,這三者的現代化水平均超越了整體現代化水平。相比之下,精神文明現代化和對外開放現代化水平則相對較低,這成為未來全面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過程中需要重點關注的領域。如表1所示。近年來,黨和政府持續推動教育、健康、就業和社會保障等領域的改革和發展,使得人口的素質和福利不斷提高,推動了人口現代化水平的提升。同時,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力度加大,致力于構建生態文明,通過推動節能減排、推廣清潔能源、保護生態環境等措施,我國在生態文明現代化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此外,經濟的快速發展是現代化進程的重要支撐,近年來在產業結構的升級、科技創新的推進、市場體系的完善等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推動了經濟現代化水平的提高。現代社會的多元化和個性化趨勢使得人們的價值觀念變得多樣化。在這種多元化背景下,如何在尊重個體差異的同時培養共同的核心價值觀,成為一個重要的挑戰。需要通過教育、宣傳和文化交流等途徑,加強對核心價值觀的引導和塑造。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對外開放方面取得了顯著的進展,通過實施改革開放政策,吸引外國投資、促進國際貿易和加強與其他國家的合作,但仍需要進一步加強與國際社會的互動和合作,推動對外開放水平的提高。
(四)從分指標分地區看
1.在人口現代化方面
東部地區的人口現代化水平較高,表現為較高的城鎮化率、人均受教育年限和預期壽命。東北地區和中部地區的人口現代化水平次之,而西部地區的人口現代化水平相對較低。如表1所示。具體表現為,以2021年為例,東部地區常住人口平均城鎮化率為 73.87% ,東北地區為 67.29% ,而中部地區為 60.75% ,西部地區僅為 57.89% ,地區間城鎮化水平差距明顯。在人均受教育年限方面,東部地區為10.19年,東北地區為9.72年,而中部地區為9.59,西部地區僅為8.86。在預期壽命方面,根據2020年人口普查統計數據資料顯示,東部地區平均人均壽命為80.23歲,東北地區為78.68歲,而中部地區為78.15,西部地區為76.45歲。這些差異表明在人口現代化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區域不平衡現象,特別是西部地區的人口現代化水平相對較低,這種地區間的差異受到多個因素的影響,包括經濟發展水平、教育資源、醫療保健水平和基礎設施建設等。
2.在經濟現代化方面
東部地區經濟現代化水平較高,其次為東北地區和中部地區,西部地區最低。如表1所示。具體表現為,以2021年為例,東部地區人均GDP達58897元,東北地區為34045元,中部地區為32339元,而西部地區為29356元,東部地區的人均GDP是西部地區的約2倍。在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方面,東部地區人均可支配收入為48671.4元,東北地區為30013.67元,中部地區為29762.17元,西部地區為27405.33,東部地區平均人均可支配收入是西部地區的1.77倍。除了在總量上的地區間差異,在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方面中西部地區仍然差距較大,東部地區農村居民占城鎮居民可支配收人的比重為0.49,而中部地區為0.44,西部地區僅為0.38。可見西部地區除了整體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外,城鄉居民之間的經濟差距也較大,需要進一步加強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收入增長,實現更加均衡的經濟現代化。基于此,西部地區將是未來現代化過程中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重點和難點區域。
表12013—2022年各地區中國式現代化水平
3.在精神文明現代化方面
東部地區精神文明現代化水平較高,其次為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中部地區精神文明現代化水平相對較低。如表1所示。具體表現為,2021年東部地區人均擁有公共圖書藏量為1.36冊/人,東北地區為0.96冊/人,西部地區為0.72冊/人,中部地區為0.65冊/人,東部地區人均擁有公共圖書藏量約為中部地區的2倍。公共圖書館作為重要的文化設施,能夠滿足人們獲取知識、文化和藝術的需求,對精神文明現代化起著重要作用。在每萬人擁有群眾文化設施建筑面積方面,2021年東部地區平均為451.16平方米,西部地區為411.43平方米,東北地區為300.30平方米,而中部地區為258.28平方米。東部地區的每萬人擁有群眾文化設施建筑面積較大,說明該地區在提供文化設施和場所方面更加充足。這些文化設施為人們提供了豐富的文化體驗和參與機會,促進了精神文明的現代化發展。隨著數字時代的到來,互聯網在精神文明建設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人均移動互聯網用戶數方面,東部地區平均為1.14戶,東北地區為0.99戶,西部地區為0.98戶,中部地區為0.89戶。東部地區的人均移動互聯網用戶數相對較高,說明該地區的人們更容易獲取信息、參與互動和享受數字化文化產品,推動了精神文明的現代化進程。
4.在生態文明現代化方面
東部地區生態文明現代化水平較高,其次為中部地區,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相對較低。如表1所示。具體表現為,2021年東部地區平均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為 42.44% ,中部地區為 43.55% ,西部地區為 40.53% ,東北地區為 40.10% 。較高的綠化覆蓋率意味著更多的植被覆蓋,有助于改善城市環境質量、調節氣候、保護生態系統。在人均公園綠地面積方面,東部地區為15.24平方米/人,中部地區為14.45平方米/人,西部地區為14.26平方米/人,東北地區為13.53平方米/人。公園綠地是城市居民休閑娛樂、健身運動和與自然互動的重要場所,它不僅滿足了人們對自然環境的需求,還提供了社交和文化活動的場所。
5.在現代化的對外開放方面
東部地區現代化的對外開放程度較高,其次為中部地區,東北地區和西部地區相對較低。如圖表1所示。2021年東部地區省份平均進出口總額達4817.40億美元,而同期中部地區平均為799.98億美元,東北地區平均為683.97億美元,西部地區平均為456.32億美元。東部地區在國際貿易方面有較大的優勢,與國際市場的互動和合作較為緊密,進出口總額較大,東部地區平均進出口總額約為西部地區的10倍,地區間對外貿易水平差異較大。在對外投資方面差距同樣較為明顯,2021年東部地區省份平均對外投資為63.34億美元,中部地區省份為63.34億美元,西部地區省份為11.56億美元,東北地區省份為7.98億美元,東部地區省份平均對外投資是東北地區的約8倍。東部地區在對外投資方面有較大的活躍度,通過對外投資可以擴大市場份額,獲得技術和資源優勢,促進企業的國際化發展。
四、中國式現代化水平的區域差異及分解
通過上文分析發現,各地區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存在明顯的區域差異,但這種區域差異程度如何?差異來源于何處?有待進一步分析。基于此,運用Dagum基尼系數方法對我國31個省份的現代化水平進行測算和分解。
(一)中國式現代化水平區域差異演變的總體趨勢
2013—2022年地區間總體現代化水平差距呈不斷縮小趨勢,基尼系數由2013年的0.25下降至2022年的0.22。如圖1(a)所示。從導致地區現代化水平差異的來源看,區域間基尼系數貢獻率超過 70% ,區域內的基尼系數貢獻率在 20% 以內,由此可見區域間的現代化發展水平差距是導致整體差距的主要原因。如圖1(c)所示。
圖12013一2022年中國式現代化水平差異及來源變化
1.在區域間差異方面
東部地區和西部地區的區域間現代化水平差異最大,其次為東部地區和中部地區,東部地區和東北地區,而東北地區、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間的現代化差距相對較小。長期以來東部地區經濟發展較快、基礎設施較為完善、人才集聚等發展優勢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其現代化水平的相對較高。如圖1(b)所示。因此,未來全面均衡地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要著重關注東部地區與其他區域的均衡協調發展。從區域間差異的變化趨勢看,各地區間的現代化差距呈不斷下降趨勢。隨著中國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實施,各地區之間的差距逐漸減小。政府通過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加大對中西部地區的支持力度,推動基礎設施建設、產業轉移、人才引進等方面均衡發展。這種努力推動形成了地區間現代化水平的均衡化發展趨勢。
2.在區域內差異方面
東部地區基尼系數最大,其次為西部地區,中部地區和東北地區基尼系數相對較小。由此可見,雖然東部地區整體現代化水平相對較高,但地區內部現代化差距較大,而中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內部各省份間的現代化發展水平差距相對較小。因此為了實現全面均衡的現代化,需要關注地區內部現代化差距的問題。政府可以采取措施,加大對相對落后地區的扶持力度,提升其經濟發展水平、基礎設施建設、教育醫療水平等方面的能力。同時,還可以加強地方之間的合作與交流,促進資源優勢互補和共同發展。這樣有助于縮小地區內部現代化差距,推進全面均衡的現代化進程。
(二)分類別的中國式現代化水平區域差異
從各二級指標的差異程度看,地區間對外開放現代化水平差異最大,其次為精神文明現代化、經濟現代化和生態文明現代化,而人口現代化的地區間差異相對較小。如圖2所示。其原因在于,受地理、歷史、經濟結構等因素差異的影響,各地區在對外開放、精神文明、生態文明和經濟發展方面的政策存在較大的差異,但人口現代化所面對的教育、醫療等福利在全國范圍內具有一定的統一性,例如義務教育的普及和基本醫療保障的實施。
圖22013一2022年各指標現代化水平差異變化
(三)中國式現代化水平區域差異來源分析
由上文分析可知,各地區各類現代化水平存在明顯的區域差異,但這些差異來源為何,本文將進一步分析其區域差異來源及貢獻率。總體來看,各類現代化的差異主要源于區域間的差異,各指標的區域間基尼系數貢獻率均超過 60% 以上,區域內的差異相對較小,基本維持在 20% 左右的水平,而超變密度貢獻率基本在 10% 以下。這意味著不同地區之間的差異是造成整體現代化水平差異的主要因素。這些差異可以歸因于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基礎設施建設、人力資源配置、政策支持等方面的差異。由于區域內部相對統一的政策環境、文化傳統、福利制度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縮小了地區內部的差異。因此,為了促進全面均衡的現代化發展,需要重點關注和解決區域間的差異,制定差異化的政策和措施,推動相對落后地區的發展,并在同一地區內部保持合理的均衡發展。
由此可見,區域間的差異是導致中國式現代化出現各地區差異化的主要因素。但是,哪些區域間的差異更為顯著呢?
1.在人口現代化方面
根據差異格局,東部地區和西部地區之間的差異最大。東部地區相對具有更高的人口現代化水平,包括教育水平、醫療保障和社會福利等方面,而西部地區的人口現代化水平相對較低。其次是東北地區和中部地區之間以及東北地區和西部地區之間的差異,其他地區間的人口現代化差異相對較小。如圖3(a)所示。從差異演變趨勢看,各地區間的人口現代化差異呈現縮小的趨勢。這意味著在區域發展戰略和政策引導下,不同地區的人口現代化水平逐漸趨于均衡,地區間的差距在逐步減小。
2.在經濟現代化方面
在經濟現代化的區域間差異方面,東部地區和西部地區間的差異最大,但呈不斷下降趨勢;在人均GDP方面,2022年東部地區是西部地區的約2倍,地區經濟發展差距明顯。其次東部地區與中部地區、東部地區與東北地區的差異也相對較大。如圖3(b)所示。而東北地區、中部地區與西部地區間的經濟現代化差異相對較小,2022年東北地區人均GDP約為34045元,中部地區人均GDP約為32 339元,兩地經濟發展水平差距不大,故地區間經濟現代化基尼系數相對較小。整體上看,在人均GDP方面,僅東部地區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而其余地區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受到地區經濟結構、資源稟賦、產業發展水平等因素的影響,東部地區與其余地區的經濟現代化差異明顯。
3.在精神文明現代化方面
在精神文明現代化的區域間差異方面,東部地區和中部地區間的差異較為明顯,其次是東部地區與西部地區間、東部地區與東北地區間的精神文明現代化差異也相對較大,東北地區、中部地區與西部地區三地區間的精神文明現代化差異相對較小。如圖3(c)所示。這種差異主要源自地區文化傳統、思想觀念、教育水平等方面。為了推進全國范圍的精神文明現代化進程,應注重加強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的文化建設和教育發展,促進區域間的精神文明差距縮小。
4.在生態文明現代化方面
在生態文明現代化的區域間差異方面,東部地區與西部地區間、東部地區與東北地區間的生態文明現代化差異較為明顯,這意味著在環境保護、資源利用、生態平衡等方面,這些地區之間存在明顯的差異。如圖3(d)所示。其次由于地理位置、資源分布和經濟結構等因素的不同,導致東北地區、中部地區與西部地區三地區間的生態文明現代化差異仍然突出,東部地區與中部地區間的生態文明現代化差異相對較小。
5.在對外開放現代化方面
在對外開放現代化的區域間差異方面,東部地區與西部地區間以及東部地區與東北地區間的對外開放現代化差異較為明顯。如圖3(e)所示。這表明在國際經貿合作、外商投資、開放政策等方面,這些地區之間存在明顯的差異,受經濟發展、地理位置和政策優勢等因素的影響,東部地區對外開放的現代化程度相對較高。其次東部地區與中部地區間、東北地區與西部地區間、中部地區與西部地區間的對外開放現代化差異仍然突出,雖然這些地區都在積極推進對外開放,但由于地理位置、交通條件和資源優勢等方面的不同,導致它們在對外開放現代化水平方面存在較大差異。東北地區與中部地區間的對外開放現代化差異相對較小。
五、中國式現代化水平的分布動態及演進
本文根據Dagum基尼系數對中國式現代化的地區差異及其來源進行了分析,但Dagum基尼系數主要反映的是測量結果的相對差異或不平等性。為了反映絕對差異,本文利用Kemel密度估計分析中國式現代化的絕對差異和動態演進。
(一)中國式現代化的整體演進趨勢
整體來看,2013—2022年間中國式現代化的Kermel核密度曲線的波峰不斷向右移動,這表明我國31個省份中國式現代化水平正在逐步提高,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如圖4(a)所示。其次,中國式現代化的Kermel核密度曲線的峰值持續增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31個省份中國式現代化水平分布呈集中趨勢。具體而言,2013年中國式現代化水平得分在0.3以上的省份有8個,得分在0.2~0.3的省份有14個;到2022年得分在0.3以上的省份有11個,得分在0.2~0.3的省份有16。此外,中國式現代化水平分布的“右拖尾\"呈現擴寬態勢,這說明中國式現代化水平的差異正在逐步擴大,意味著中國式現代化水平高的省份(如廣東、上海、北京等)與中國式現代化水平低的省份(如甘肅、貴州等)之間的差異逐漸拉大。這種差異擴大受到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人力資源配置、地理位置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最后,2013—2022年中國式現代化水平的Kermel核密度曲線呈現一個主峰和一個側峰的分布,表明中國式現代化水平的地區差異逐步演變為兩層次并存的分化式發展結構。這意味著在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中,一部分省份在發展中取得了較高水平的成就,而另一部分省份的發展水平相對較低。值得注意的是,左側峰值較高,右側峰值較低,說明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水平高的省份數量比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水平較低的省份數量要少。
圖42013一2022年各地區中國式現代化分布的動態演進
(二)各區域的中國式現代化演進趨勢
分地區看,東部地區中國式現代化的Kermel核密度曲線的波峰不斷向右發生移動,說明東部地區中國式現代化水平在考察期內不斷提高;Kemel核密度曲線波峰高度降低,波峰寬度增大,說明東部地區內各省份中國式現代化水平差距增大;在2019年、2022年均出現了多峰形態,說明在此期間,東部地區中國式現代化發展出現了多極分化現象。如圖5(b)所示。中部地區中國式現代化的Kermel核密度曲線的波峰不斷向右發生移動,表明中部地區的中國式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核密度曲線波峰高度上升,波峰寬度基本保持不變,說明中部地區內各省份中國式現代化水平差距縮小;2013年、2016年、2019年、2022年均出現了雙峰形態,說明此期間中部地區的中國式現代化發展存在多極分化現象。如圖4(c)所示。在西部地區,中國式現代化的Kemel核密度曲線的波峰同樣向右發生移動,表明2013—2022年間西部地區的中國式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核密度曲線波峰高度呈下降趨勢,且波峰寬度縮小,說明西部地區內各省份中國式現代化水平差距縮小;2013年、2016年出現了多峰形態,但到2019年、2022年波峰數量減少到2個,表明西部地區中國式現代化發展存在多極分化現象,但這種極化現象得到有效緩解。如圖4(d)所示。在東北地區,2013—2022年間中國式現代化的Kemel核密度曲線的波峰向右發生移動,表明東北地區的中國式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波峰高度呈明顯上升趨勢、波峰寬度縮小說明東北地區中國式現代化水平差距減小。東北地區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核密度曲線呈單峰分布形式,表明東北地區各省份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水平逐漸趨向一致,不存在多極分化現象。如圖4(e)所示。
(三)不同類型中國式現代化的演進趨勢
分指標來看,根據人口現代化的Kernel核密度曲線,波峰向右發生移動,表明2013—2022年間全國人口現代化水平在考察期間不斷提高;波峰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變動趨勢,意味著全國人口現代化發展逐漸向一個穩定點靠攏;人口現代化的核密度曲線呈現出雙峰形態,說明人口現代化的區域分布存在兩極分化現象,即受經濟發展水平、教育資源、醫療條件等因素的影響,一些地區的人口現代化水平較高,而另一些地區的水平相對較低。如圖5(a)所示。在經濟現代化方面,2013—2022年間Kemel核密度曲線波峰隨時間推移不斷向右移動,表明經濟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經濟現代化的核密度曲線呈現出多峰形態,說明受地區經濟基礎、產業結構、市場規模等因素的影響,經濟現代化存在一定梯度效應,呈現出輕微的兩極分化趨勢。如圖5(b)所示。在精神文明現代化方面,Kemel核密度曲線波峰隨時間推移呈向上移動趨勢,總體上空間差距逐漸縮小,這與上述基尼系數演變規律基本相似;從波峰形態看,精神文明現代化發展水平分布的“右拖尾\"呈現擴寬態勢,這說明受地區教育資源、文化傳承、社會發展等因素的影響,中國精神文明現代化水平的差異正在逐步擴大,意味著精神文明現代化發展水平高的省份(如上海、浙江、北京等)與精神文明現代化發展水平低的省份(如安徽、云南等)之間的差異逐漸拉大。如圖5(c)所示。在生態文明現代化方面,2016年相較于2013年核密度曲線的主峰位置向左移,而2019年和2022年主峰位置向右移,生態文明現代化差異呈先下降后上升趨勢;核密度曲線的波峰高度呈下降趨勢,波峰寬度也呈擴大趨勢,說明生態文明現代化水平的絕對差異有所擴大。如圖5(d)所示。在對外開放現代化方面,2013—2022年間核密度曲線的主峰位置向下移,波峰寬度不斷變窄,表明對外開放現代化發展水平變動相對較小,絕對差異呈現縮小的趨勢;核密度曲線呈現一定的右拖尾現象,右拖尾逐漸拉長,說明有些省份(廣東、上海、浙江、江蘇等)的對外開放現代化水平發展較高,而有些省份(寧夏、青海、甘肅等)的對外開放現代化水平發展較慢,兩者之間形成了較大的差距。如圖5(e)所示。
圖52013一2022年中國式現代化各指標分布的動態演進
六、結論與啟示
(一)研究結論
本文基于對中國式現代化科學內涵的研究,構建了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水平指標評價體系,并且利用熵權TOPSIS方法客觀測度了2013—2022年我國省級層面的現代化發展水平,并依據測度到的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水平得分,結合Dagum基尼系數法和Kernel密度估計法,進一步分析了中國四大地區的區域差異和演變特征。
1.我國現代化水平不斷提升
2013—2022年我國的整體現代化水平呈穩步增長的態勢,相比較于2013年,2022年的全國平均現代化水平提升了約20個百分點,但整體水平還相對不高。分指標看,樣本期間人口現代化水平最高,其次為生態文明現代化和經濟現代化,這三類現代化水平高于整體現代化水平,而精神文明現代化和對外開放現代化水平相對較低。
2.我國各地區現代化推進程度呈現出明顯的區域差異性
從空間維度看,2013—2022年間,東部地區的現代化水平最高,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而其他地區的現代化水平則普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其中西部地區的現代化水平最低。分指標看,東部地區在各方面的現代化發展水平均高于中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西部地區在人口現代化、經濟現代化和對外開放現代化方面的發展程度最低,中部地區精神文明現代化方面的發展程度最低,東北地區在生態文明現代化方面的發展程度最低。通過基尼系數分解發現,整體上中國式現代化水平的基尼系數呈現下降趨勢,地區間差距是總體差距的主要來源。地區間差距東部地區和西部地區之間最為突出,其次為東部地區和中部地區,東部地區和東北地區,而東北地區、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間的現代化差距相對較小。地區內基尼系數東部地區基尼系數最大,其次為西部地區,中部地區和東北地區基尼系數相對較小。
3.我國現代化發展水平表現出一定的極化現象
根據Kernel密度估計的結果,可以觀察到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不同地區以及整體的密度函數呈現右移的趨勢。這意味著中國的總體現代化水平在考察期間有所提高。然而,不同地區之間存在著波峰特征、分布延展性和極化趨勢的差異。整體、中部地區和東北地區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水平分布總體上呈現主峰高度升高、帶寬縮小的變化走勢,且均向右拖尾,極化趨勢分別表現為多極分化和兩極分化。東部地區和西部地區總體上呈現波峰高度降低、帶寬增大的演變態勢,且無右拖尾現象,但波峰數量均出現了多峰形態,表現出明顯的極化現象。
(二)政策啟示
1.充分認識中國式現代化的現實特征和短板,進一步激發中國式現代化的內生動力
在發展趨勢上中國式現代化水平不斷提升,但發展程度上仍然相對較低。從結構上看,人口、生態文明、經濟現代化取得長足進步,但精神文明、對外開放的現代化水平還有待進一步提升。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也再次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因此,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迫切需要深化體制機制改革與制度創新,進一步激發中國式現代化的內生動力,在確保不斷推進人口、生態文明、經濟現代化建設的同時,打造精神文明高地和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40]。一方面,優化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供給機制,大力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不斷提升民眾的文明素質和社會整體的文明水平。同時,積極推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發展,大力弘揚革命文化,傳承并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為他們提供更多高質量的文化產品。另一方面,要進一步推進高水平的對外開放,充分利用我國超大規模市場的優勢,通過國內市場的良性循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增強國內外市場的聯動效應,從而提升貿易投資合作的品質和水準。此外,還應更加重視吸引外商投資,穩定外貿外資的基本盤,為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2.針對中國式現代化存在的區域差異問題,積極推進區域協調發展的現代化由于地區總體差異形成的最主要來源是區域間差異,因此需要因地制宜地制定政策措施。針對西部地區的人口現代化、經濟現代化和對外開放現代化短板弱項,應加大對西部地區的教育投入,提高教育水平,促進人口素質的整體提升;實施人才引進政策,吸引外部高素質人才來西部地區工作和生活,帶動人口結構的優化。同時,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交通和通信設施,降低物流成本,提升西部地區與外部的連通性;鼓勵發展特色產業,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高經濟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此外,還應深化對外開放合作,加強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的經貿往來,擴大貿易規模,提升對外開放水平;增加設立開放型經濟試驗區或自由貿易區,推動西部地區參與全球產業鏈和價值鏈的分工合作。針對中部地區在精神文明現代化方面的不足,應進一步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如博物館、圖書館、文化活動中心等,提升文化服務水平;推動文化產業發展,鼓勵文化創新和創意產業發展,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教育,提升公民道德素質和文明程度。針對東北地區在生態文明現代化方面的發展短板,應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嚴格執行環保法規,加大對污染企業的整治力度;推動綠色產業發展,鼓勵清潔能源和環保技術的研發與應用,促進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提升公眾的環保意識,加強環保宣傳教育,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良好氛圍。
3.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進程中,更加注重中國式現代化水平的極化趨勢
既要持續堅持以縮小地區間、省域間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水平差距為主導方向,同時也要兼顧區域間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水平提升速度的協調性。特別是對于中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等相對落后的地區而言,政策傾斜和發達省份的對口支援等有利條件可以起到積極的作用,但這并不是促進這些地區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關鍵因素。關鍵在于通過深化改革激發這些地區自身的內生動力,增強其現代化發展的活力,才能從根本上助力中國式現代化的持續推進。一方面,深化改革,釋放發展活力。深化市場化改革,完善產權保護制度,激發企業和個人的創新活力;推進政府職能轉變,簡化行政審批流程,提高政府服務效率,為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環境;加強法治建設,保障公平競爭,維護市場秩序,為經濟發展提供穩定預期。另一方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優化發展環境。加大投入力度,完善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礎設施網絡,提高區域互聯互通水平;推動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如數字經濟、人工智能等領域的發展,為現代化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同時,培育特色產業,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結合地區資源稟賦和市場需求,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特色產業,形成產業集群效應;加強與發達地區的產業合作與對接,引進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此外,加強人才培養和引進,提升人力資源水平。加大教育投人,提高教育質量,培養高素質人才;建立人才引進機制,吸引外部優秀人才來本地區工作和發展;加強職業培訓和繼續教育,提升勞動者技能水平,適應現代化發展需求。建立區域合作機制,加強中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與東部地區的合作與交流,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推動跨地區產業協作和產業鏈整合,形成區域協同發展的良好格局。
參考文獻:
[1]康鳳云,麥中堅.中國式現代化新敘事:對西方現代性的批判與超越[J].江漢論壇,2023(6):34-40.
[2]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EB/OL].(2024-07-21)[2024-07-21]. https://www. gov. cn/zhengce/202407/content_6963770. htm.
[3]羅榮渠.論現代化的世界進程[J].中國社會科學,1990(5):107-126.
[4]徐艷玲,徐林芳.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演進、鮮明特征與經驗啟示[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3):9-17.[5」洪銀興.貫徹新發展理念的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J」.經濟學家,2022(11):5-12.
[6]吳曉求.如何實現中國式現代化[J].財貿經濟,2022(12):13-14.
[7]顏曉峰.中國式現代化本質要求蘊含的規律體系[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4):7-17.
[8]駱郁廷.中國式現代化:共同特征與中國特色[J].馬克思主義研究,2023(1):56-63,159-160.
[9]王立勝.中國式現代化:共同特征與中國特色[J].近代史研究,2023(2):4-10.
[10]程贊,吳俊.論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3):10-19.
[11]劉偉.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特征與內在邏輯[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23(1):1-18.
[12]趙義良.中國式現代化與中國道路的現代性特征[J].中國社會科學,2023(3):47-59,205.
[13]袁銀傳,蔣彭陽.中國式現代化的核心要義、基本特征和歷史意義[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3(4):1-10,181.
[14]文豐安,陳明月.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鄉村共同富裕研究[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2):245-259.
[15]ACEMOGLUD,JOHNSONS,ROBINSONJA,et al.Reevaluating the modernizationhypothesis[J]. Journalof MonetaryEconomics,2009,56(8) : 1043-1058.
[16]PRZEWORSKIA,LIMONGIF.Modernization: theories and facts[J].World Politics,1997,49(2):155-183.
[17]ARELLANO-GAULT D.The evaluation of performance in the Mexican federal government:a study of the monitoringagencies'modernization process[J].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2012,72(1):135-142.
[18]SYLLAR.Financial systemsand economic modernization[J].The Journalof Economic History,2O02,62(2):277-292.
[19]胡鞍鋼.中國式經濟現代化的重大進展(2012—2021)[J].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6):1-25,109.
[20]蔣永穆,廖浩君,謝強.推進中國式經濟現代化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J].政治經濟學評論,2023(3):22-41.
[21]季誠鈞,莫曉蘭,朱亦翱,等.中國式教育現代化:內涵、問題與路徑[J].浙江社會科學,2023(6):90-97,159.
[22]李鳳亮,陳能軍.中國式文化現代化建設論綱[J].廣東社會科學,2023(3):5-14,289.
[23]呂文飛,王英.中國鄉村生態治理現代化多元主體共治探究[J].現代經濟探討,2023(5):127-132.
[24]孫迪亮.中國式農業現代化的三維審視[J].齊魯學刊,2023(3):42-55.
[25]程靜.中國式農業現代化道路的歷史生成、創新特質與實踐價值[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4(4):174-181.
[26]孫久文,劉瑞雪,蘇璽鑒.中國式區域產業現代化:時代特征、理論基礎和實踐路徑[J].上海經濟研究,2023(5):41-49.
[27]師博,明萌.中國式城市現代化的理論內涵及評價研究[J].西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1):120-131.
[28]蔣永穆,李想,唐永.中國式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J].改革,2022(12):22-35.
[29]王駿,李曉光.論中國式現代化的科學內涵、鮮明特征及其世界意義[J].貴州社會科學,2022(12):13-19.
[30]詹國輝,王嘯宇.中國式現代化:本質內涵、特征意蘊與路徑選擇[J].理論月刊,2023(4):17-25.
[31]付文軍.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四重闡釋及其整合[J].探索,2022(3):15-28.
[32]韓保江,李志斌.中國式現代化:特征、挑戰與路徑[J].管理世界,2022(11):29-43.
[33]孫紹勇.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意蘊[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5(3):272-283.
[34]石建勛,楊璐,柳婷.中國式現代化的演變歷程、深刻內涵及推進路徑[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1) :73-82.
[35]裴長盛,曲建武.中國式現代化的統計測度及推進路徑[J].工業技術經濟,2023(6):124-133.
[36]李寶榮.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推進公共服務的戰略路徑與理論創新[J].公共管理與政策評論,2024(4):3-9.
[37]張震,袁周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之法治體系與方略[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196-208.
[38]胡博成,朱憶天.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共同富裕向度及世界意義研究[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5):267-277.
[39]徐雪,王永瑜.中國鄉村振興水平測度、區域差異分解及動態演進[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22(5):64-83.
[40」何偉光.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營經濟發展重要論述的核心要義、鮮明特征及實踐路向[J/OL].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5:1-13. https://link.cnki.net/urlid/50.1023.C.20250304.1920.002.
Measurement, regional differences,and dynamic evolution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Studying and implementing the spirit of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2Oth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XIONG Xingab,YU Xinghouab,HE Wenhonga (a. Institute for Chengdu-Chongqing Economic Zone Development ; b. School of Economics,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Chongqing 40oo67,P. R. China)
Abstract: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2Oth Central Commi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emphasized that the current andupcoming period is a critical phase for comprehensively advancing the great endeavor of building a strong nation and achieving national rejuvenation through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Accurately understanding the practical foundation and evolving trends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is of significant and urge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mportance for its advancement.Therefore,based on the spirit of the 2O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of China,a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has been constructed from five dimensions: population modernization,ecological civilization modernization,economic modernization,cultural modernization,and modernization of opening-up. By comprehensively applying the entropy weight TOPSIS method,the Dugam Gini coeficient,and the 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 we have measured and analyzed the level of modernization and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t the provincial level in China from 2013 to 2022,and explored the regional heterogeneity and evolution trends. The study finds that the level of modernization in China showeda stable growth trend from 2O13 to 2022,but the overall level of modernization still has considerable room for improvement.From a detailed perspective, significant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inthe fields of population modernization,ecological civilization modernization,and economic modernization,highlighting positive results in optimizing population structure, protecting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and developing the economy.In contrast,the progress in 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of opening-up has been relatively slower,becoming weak links that need to be strengthened in the current modernization process.Moreover,the spatial patern significantly reflects regional disparities,withadistinct east high,westlowcharacteristic.This regional difference notonly exacerbates the polarization of development levels but also poses more urgent requirements for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nationwide. In the future,precise policies need to be implemented to promote balanced development and advance the comprehensive construction of a socialist modernized country.
Key words: spirit of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2Oth Central Commi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hinese-stylemodernization;populationmodernization;economicmodernization;cultural modernizati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modernization; modernization of opening-up; regional disparities; dynamic evolution
(責任編輯 彭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