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將“持續增強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置于首要位置,凸顯出糧食安全作為國家安全與國家發展的重要基石,始終受到高度重視。自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始終將解決全國人民的吃飯問題作為治國理政的核心任務,提出“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糧食安全觀,并明確確立“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
習近平總書記在聽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匯報時強調,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農業大省、糧食大省必須肩負的政治責任。東北地區作為我國糧食安全的“壓艙石”,其糧食產業的發展不僅直接關系到國家糧食供給能力,也對維護國家長治久安和經濟社會穩定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了解東北地區糧食產業發展情況,對于夯實國家糧食安全根基至關重要。
一、東北糧食產業發展現狀剖析
(一)產業規模與生產能力
東北地區作為我國重要的糧食主產區,擁有廣袤的耕地資源,糧食種植面積大且穩定增長。國家統計局統計數據顯示[1],2024年東北地區糧食播種面積達到311961萬公頃,占全國糧食播種總面積的 26.1% 。其中,黑龍江省的糧食播種面積達到1475.40萬公頃,吉林省為585.38萬公頃,遼寧省為357.75萬公頃,內蒙古自治區為701.18萬公頃。從種植面積增長情況來看,自2012年以來,東北地區糧食播種面積總體保持增長,12年間增長了約0.94億畝,年均增長率約為 2.1% 。
在糧食產量方面,東北地區的表現同樣亮眼。2024年,東北地區糧食總產量高達18868.5萬噸,占全國糧食總產量的 26.7% 。其中,黑龍江省糧食產量高達8001.7萬噸,連續多年位居全國首位;吉林省糧食產量為5853.8萬噸;遼寧省糧食產量為3577.5萬噸;內蒙古自治區糧食產量為7011.8萬噸。在過去幾十年間,東北地區糧食產量實現了大幅增長。以黑龍江省為例,2012年糧食產量為5761.5萬噸,到2024年增長至8001.7,增長了近 38.9% 。
(二)產業發展的優勢
1.土地肥沃。黑土地是地球上珍貴的土壤資源,具有黑色或暗黑色的腐殖質層,是一種土壤肥沃,適合農業種植的優質土地[2]。東北地區黑土地面積廣闊,根據全國水土保持規劃編制工作領導小組數據,東北地區黑土地總面積達到王地總面積109萬平方千米,其中耕地1853.33萬公頃。據東北地理所研究發現[3],東北黑土區有機質含量大于 30g/kg 的耕地面積占比高達68.31% ,這種高肥力的土壤能夠為農作物提供豐富的養分,從而提高糧食的產量和品質。黑龍江省黑土地上種植的水稻,米粒飽滿,口感軟糯,香氣濃郁,在市場上備受青睞。黑龍江的五常大米更是市場中的“明星”產品,以其獨特的品質,成為了高端大米的代表。吉林省的玉米,顆粒飽滿,淀粉含量高,是優質的飼料原料和工業原料。肥沃的黑土地不僅是東北地區糧食產業發展的天然優勢,也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基礎,使得東北地區能夠在糧食生產上具備強大的競爭力。
2.機械化水平高。黑龍江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 99.07% ,穩居全國首位。2024年,全省植保無人機保有量和無人機航化作業面積均位于全國首位,其中植保無人機3.3萬架,無人機航化作業面積3400 萬公頃以上[4]。吉林省和遼寧省的農業機械化水平也不斷提高,各類農業機械在農村地區廣泛應用,從耕地、播種到收割、運輸,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基本實現了機械化作業。東北地區的農業機械化水平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這為糧食產業的規模化、高效化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3.政策支持力度強。國家高度重視東北地區糧食產業的發展,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支持,為產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在糧食補貼方面,實施了耕地地力保護補貼、種糧農民一次性補貼、玉米大豆生產者補貼等多項補貼政策,直接降低了農民糧食種植成本,提高了農民的種糧積極性。2024年,黑龍江省發放耕地地力保護補貼,每畝補貼標準為75.61元,惠及全省1000多萬農戶。在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政府加大了對東北地區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投入,優化了農田的灌溉水源的調配和輸送、完善了排水設施,提升了農田應對洪澇災害的排澇能力。2024年,東北地區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和資金投入創歷史新高。遼寧省完成建設2107萬公頃,占永久基本農田比重達到 61% ,提高4個百分點。吉林省計劃完成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20萬公頃以上。黑龍江省計劃建設高標準農田69.33萬公頃。在糧食收儲政策方面,實施了最低收購價政策和臨時收儲政策,穩定了糧食市場價格,保障了農民的利益。這些政策的實施,為東北地區糧食產業的穩定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促進了糧食產業的健康發展。
二、東北糧食產業面臨的問題
(一)黑土地退化
氣候變化是黑土地退化的原因之一。隨著全球氣候變暖,黑土地區年均溫度普遍升高,土壤中的微生物活性增強,這導致了土壤中的腐殖質分解過度,腐殖質積累量逐漸減少。此外,東北黑土區典型的地貌是漫川漫崗,坡緩且長,同時黑土地表層基質多為團粒結構,而底層基質質地常黏重,這種性質差異致使表層黑土在風力侵蝕和流水沖刷下極易被剝蝕。這些因素共同導致黑土積累量受到影響,進而引起黑土地退化。另一方面,人類過度開發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黑土退化。《東北黑土地白皮書(2020)》顯示,高強度的農業開發作業也是導致黑土地退化的原因之一。人類大面積開墾黑土用于耕作,破壞了原生植被和自然地理環境,使黑土形成更為困難。過度開墾、深耕等破壞土壤結構的耕作方式,使得黑土層變得更加脆弱,更容易受到水流與風沙的侵蝕,進而導致土層不斷變薄。黑土地退化使得農作物生長環境惡化,糧食產量和質量受到影響,給東北地區糧食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了巨大挑戰。
(二)科技創新能力不足
從科技投入來看,東北地區糧食產業的研發投入相對較低。與發達地區相比,東北地區在農業科研經費、科研設備購置等方面的投人存在明顯差距。經濟發展水平相對發達的省份地方財政科學技術支出在一般公共預算支出中占比較高且呈進一步增長態勢,而東北地區其地方財政科學技術支出占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重較小且近年來相關支出還表現出減弱態勢[5]。此外投人不足,可能導致農業科研機構和企業的研發能力受限,難以開展前沿性、關鍵性技術的研究和創新。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東北地區也面臨著較大的困難。部分農業科研成果未能有效地轉化為實際生產力,科技成果轉化率較低。一方面,科研成果與實際生產需求不一致,科研人員在開展研究時,其研究內容大多數不會考慮糧食生產和加工企業的實際需求,而是考慮研究如何能夠產出與課題相符合,這導致一些科研成果很難在實際中應用。另一方面,科技成果轉化的渠道和機制不完善,缺乏有效的技術推廣和服務體系,使得企業和農民難以獲取和應用最新的科研成果。科技創新人才短缺也是東北地區糧食產業面臨的重要問題。
(三)產業集群難以形成
東北地區糧食加工產業整體規模較小,產業集中度較低,缺乏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大型龍頭企業。大多數企業以初加工為主,產品附加值低,市場競爭力較弱。例如在大米加工領域,許多企業只是生產普通大米,沒有對大米進行深加工生產米制品等產品附加值高的產品。據中國糧食加工行業現狀深度分析與發展趨勢研究報告顯示,東北地區糧食加工企業的平均產值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 60% 。產業上下游之間發展的協同性不足,糧食生產、加工、銷售等環節之間難以產生有效的溝通與合作,產業鏈條較短,未能充分發揮產業協同效應,導致糧食產業的經濟效益較低,農民從糧食生產中獲得的收入也相對較少。東北地區糧食產業的一二三產業融合尚處于初級階段,整體融合程度較低。在產業融合方面,雖然出現了一些“企業 + 農戶”和“合作社 + 農戶”等模式,但這些模式大多通過訂單形式進行合作,在市場價格產生較大波動時,雙方容易出現違約現象。
三、建議及對策
(一)加強黑土地保護與利用
自2015年開始,農業農村部辦公廳因地制宜,積極推行東北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項目,對東北地區不同省份和區域制定了不同黑土地保護利用措施[。2025中央1號文件也指出要強化耕地保護和質量提升。面對黑土地退化的問題,應進一步深入推動“梨樹模式”和“龍江模式”實施。“梨樹模式”是一種創新性的農業種植技術模式,其核心是通過秸稈全量覆蓋以及免耕播種等技術手段,實現土壤水分保持、土壤風蝕與水蝕的有效防治、土壤肥力提升、土壤耕作次數以及農業生產成本降低等多重目標[7]。“龍江模式”是依據黑龍江省黑土地分布區域的地形地貌特征、氣候條件、土壤類型以及作物種植結構等相關因素,提出的一種因地制宜的黑土地保護與利用技術模式[8]。該模式將秸稈翻混、碎混和覆蓋還田,有機肥深混培肥土壤和大豆參與的輪作及保護性耕作等多種技術手段的結合,實現黑土地的可持續利用和農業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此外,對于不同厚度的黑土層應聚焦不同保護方向。中厚層黑土保護應聚焦在如何減緩黑土層中有機質減少,實現中厚層黑土的長期利用;薄層黑土應聚焦在如何利用新技術通過耕作使黑王層有機質含量到中厚層黑圖層含量標準。
(二)加大對糧食生產相關科技的研發和成果的轉化
科技創新是推動東北糧食產業升級發展的核心動力,對于提升產業競爭力、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關鍵作用。政府應加大農業生產相關科技的投入。政府可以設立專項科研基金,用于支持糧食產業的科技創新項目,重點聚焦于黑土地保護、糧食種植技術創新、糧食加工技術研發等領域的研究。同時政府可以鼓勵企業增加研發投入,對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比例達到一定標準的企業,給予稅收優惠和財政補貼。在人才培養與引進方面,政府應主動加強與高校、科研機構的合作,建立人才培養基地。東北地區的高校例如東北農業大學、吉林農業大學等,可與糧食企業聯合建立人才培養基地,開設糧食種植、加工、管理等相關專業課程,為糧食產業培養專業人才。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搭建科研機構與企業之間的溝通橋梁至關重要。建立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平臺,為科研機構和企業提供信息交流、技術轉讓、成果評估等服務。定期舉辦科技成果對接會,邀請科研機構展示最新的科研成果,企業根據自身需求進行對接合作。加強技術推廣和服務體系建設,培養一批專業的技術推廣人員,深入農村和企業,為農民和企業提供技術指導和服務。
(三)促進產業融合發展
構建產業融合模式,是推動東北地區糧食產業發展的關鍵措施。當地政府可以積極推廣“糧食種植 + 加工 + 銷售”一體化模式,實現產業鏈的延伸。例如糧食加工企業與種植戶通過訂單農業、土地入股等方式,實現糧食生產與加工的高效對接。同時糧食加工企業與當地種植戶簽訂長期訂單,企業為種植戶提供種子、化肥、技術指導等服務,幫助當地種植戶;種植戶則按照企業的要求進行標準化種植,收獲的糧食直接售賣給企業,實現互利共贏。“糧食產業 + 生態農業”
模式也是產業融合的重要方向。在糧食種植過程中,推廣綠色種植技術,減少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量,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綠色防控技術,降低農業面源污染,保護生態環境。同時,發展生態養殖,實現畜禽糞便的資源化利用,減少畜禽養殖對環境的污染。“糧食產業 + 鄉村旅游”模式能夠充分利用東北地區的自然風光和農業景觀資源,促進糧食產業與旅游產業的融合發展。打造田園綜合體、農業觀光園等旅游項目,吸引游客前來觀光、體驗和消費。此外,企業可以利用互聯網技術,發展糧食電商,拓寬銷售渠道,提高糧食產品的市場占有率。企業也可以開發糧食文化創意產品,如糧食主題的工藝品、紀念品等,增加糧食產業的文化內涵和附加值。
參考文獻:
[1]國家統計局.2024年全國糧食播種面積、單位面積產量和總產量情況[EB/OL].(2024-12-13)[2025-07-08].https://www.stats.gov.cn/zwfwck/sjfb/202412/t20241213_1957744.html.
[2]楊陽.“龍江模式”與黑土地保護——訪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韓曉增[J].中國農村科技,2022,(01):12-15.
[3]LiY,ZhengS,WangL,etal.Systematicidentificationoffactorsin-fluencing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ofsoil organicmatterincroplandswithinthe black soil region of northeastern China acrossmultiplescales[J].Catena,2025,249.
[4]周靜.為農業現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N].黑龍江日報,2024-10-10(001).
[5]王蒙.東北地區糧食生產與經濟協調發展中的問題及政策建議[J].中國財政,2023,(03):50-52.
[6]韓曉增,鄒文秀,楊帆.東北黑土地保護利用取得的主要成績、面臨挑戰與對策建議[J].中國科學院院刊,2021,36(10):1194-1202.
[7]關義新.東北黑土保護與利用的\"梨樹模式\"[J].中國農村科技,2021,(04) : 18-21.
[8]韓曉增,鄒文秀,嚴君,等.黑龍江省打造黑土地保護利用的“龍江模式\"[J].中國農村科技,2021,(04):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