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小麥貿易規模持續擴大,已成為全球糧食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生長具有較強的區域性,在氣候變化背景下,受到溫度、日照和降水等因素變化的影響,作物生長環境的水文狀況和養分狀況發生改變,造成了作物產量和潛在適宜種植區域的變化,最終影響糧食產量。[]全球多個小麥生產國,如俄羅斯和美國,都曾在不同歷史階段因自然災害或氣候變化而出現小麥產量下降的情況,導致全球市場的供需緊張。
我國小麥常年播種面積和產量均占糧食作物的 22% 左右,在口糧消費中占 40% 以上,是世界最大的小麥生產國和消費國,分別占全球小麥生產和消費總量的 17% 和 19% 。[2]作為全球最大的小麥生產國和消費國,國內市場將直接影響到國際市場的供需關系。此外,印度、俄羅斯、美國等主要生產國和消費國也影響了小麥供應鏈,尤其對于高度依賴小麥進口的中東、北非等地區,一旦這些地區的需求發生變化,將會直接影響全球小麥的流向和價格波動。隨著全球化進程加快,國際貿易壁壘和貿易政策的不確定性對小麥的流動性產生了深遠影響,一些國家通過限制出口使國際小麥市場面臨嚴峻考驗,比如:某些年份,俄羅斯因國內糧食短缺而實施出口禁限令,導致了全球市場小麥價格的波動;歐盟、印度等國家設定高關稅,也影響了全球小麥市場的公平競爭。
一、發展現狀
隨著全球經濟共同體的逐漸建立,小麥國際市場供應鏈與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生產和消費密切相關,國際貿易發展情況也受到多重因素的影響。以下將從全球小麥生產格局、主要小麥貿易流向與供需平衡、小麥價格波動與市場影響因素三個方面,探討全球小麥貿易的發展現狀。
(一)全球小麥生產格局
小麥生長極具地域性,主要集中在北半球的溫帶地區包括中國、烏克蘭、印度、俄羅斯、美國和歐盟等地。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數據顯示,全球小麥的總產量約為7億噸,我國是全球最大的小麥生產國和消費國,小麥年產量約為1.3億噸,占全球總產量的 18% 左右。作為全球最大的小麥生產國,我國實施的農業政策和糧食安全戰略對國際市場有著重要影響,但是國內市場體量大,小麥主要用于國內消費,很少出口。近年來,隨著我國提高了小麥的機械化、信息化水平,加大了高端技術投入,小麥單位面積產量逐年提高,但由于氣候變化和部分地區水資源短缺等問題的出現,小麥生長的穩定性依然面臨挑戰。除我國以外,印度的小麥產量也逐年增加,盡管印度的氣候條件和灌溉設施相對較差,但依靠北部和西部地區的傳統農業模式,通過農業技術的改進和品種種植,印度的小麥生產能力也得到了顯著提升。其次,黑海地區(指俄羅斯、烏克蘭和哈薩克斯坦三國)的產量也出現大幅增長。黑海小麥屬于低品質磨粉麥,價格相對低廉,深受亞非拉等國家的歡迎。[3]2023年俄羅斯小麥產量近9000萬噸,占全球市場的 15% 以上,俄羅斯憑借較低的生產成本、廣闊的土地資源和穩健的農業政策促進了小麥生產的穩定性,但俄羅斯目前正面臨地緣政治風險和氣候變化問題,未來小麥生產可持續性依然不確定。美國小麥產量和質量一直處于較高水平,美國農業部(USDA)的數據顯示,美國小麥年產量保持在約70-80百萬噸之間,以硬紅冬小麥、軟紅冬小麥和春小麥為主要品種,其憑借深厚的農田生產基礎,也成為了全球小麥出口大國。然而,隨著國內需求的變化和出口市場競爭的加劇,美國小麥的市場份額也面臨被擠壓的風險。歐盟小麥品種具有多樣性,包括硬麥和軟麥,能夠適應不同市場需求。其次歐盟實施的CAP農業政策,通過提供資金補貼和技術支持,穩定了國內小麥生產,但也同樣面臨著成本和環境壓力的挑戰。
(二)主要小麥貿易流向與供需平衡
主要小麥貿易流向是從幾個關鍵的出口國流向主要進口國(地區),如俄羅斯、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阿根廷、歐盟等主要出口國(地區)和埃及、印度、印度尼西亞、孟加拉國、土耳其等主要進口國。近年來,俄羅斯農業政策的支持和土地資源的優勢使其在全球市場中占據較大份額,使其成為了全球最大的出口國,在中東、北非地區市場的占有率顯著提高。美國在小麥出口方面也占據重要地位,北美、亞洲和中東市場對其需求相對穩定。在主要進口國中,埃及是全球最大的小麥進口國,年進口量在1000萬噸以上,主要依靠俄羅斯和歐盟的小麥供應。中東和北非由于自然資源匱乏和農業生產能力有限,成為全球小麥的主要進口地區。印度和孟加拉國等亞洲國家的進口量也在逐年增加,其需求主要由俄羅斯、美國和歐盟滿足。
(三)價格波動與市場影響因素
小麥價格波動是國際糧食貿易中的一個突出問題。全球市場上的小麥價格受到供需變化、氣候條件、政治局勢等多重因素的影響。歷史數據顯示,近年來小麥價格在經歷了多次劇烈波動,全球小麥價格飆升。首先,氣候變化是影響小麥生產和價格波動的主要因素。極端氣候的出現,如干旱、洪水、冰霜等自然災害頻發直接影響了小麥的產量和質量,進而影響國際市場供給,例如,2018年,歐洲嚴重干旱導致小麥減產,促使全球小麥市場出現了供應短缺、供不應求的情況,推高了國際小麥價格。其次,政治因素是導致小麥價格波動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國際貿易政策的變化、關稅的調整以及出口限制措施等都可能對小麥價格產生顯著影響。例如,俄羅斯出于國內糧食安全考慮,曾多次宣布限出口令,導致全球小麥市場供應緊張,價格上漲。此外,貨幣波動和全球經濟形勢變化也對小麥價格產生重要影響,比如美元的強勢或弱勢、主要生產國的經濟波動和國際石油價格的波動等因素,會直接影響生產成本、運輸費用和貿易政策,進而間接影響小麥的全球市場價格。
二、存在問題
多年來,小麥貿易在全球糧食貿易中持續發展,但由于全球市場需求、氣候變化的影響以及國際政治、經濟環境的不確定性,小麥貿易仍面臨諸多挑戰。
(一)氣候變化與極端天氣
氣候變化對全球農業的影響日益顯著,尤其是在小麥生產領域,溫度、降水量和光照等環境因素的變化都對其產量和質量有直接影響。例如,2018年,歐洲夏季干旱導致了小麥減產,尤其法國、德國等地,小麥產量大幅下降影響了歐盟供給,間接推高了全球小麥市場價格。除此之外,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季風變化、澳大利亞的干旱及洪水等,都對當地的小麥生產鏈和供應鏈造成了干擾。氣候變化導致糧食作物生長周期變化,加大了全球小麥生產的不確定性,直接影響了國際市場的穩定性。
(二)糧食安全問題
糧食安全問題是當前國際社會面臨的一項重大挑戰。隨著全球人口的增加,發展中國家城市化進程加速,對小麥等糧食作物需求不斷增長。然而,生產和供應能力的局限使得小麥全球供應無法完全滿足日益增長的需求,尤其在貧困和發展中國家,糧食安全矛盾日益突出。部分國家和地區,高度依賴小麥進口,例如,埃及、土耳其、沙特阿拉伯等,根據FAO的報告顯示,埃及是世界上最大的小麥進口國,每年進口的小麥數量超過1000萬噸,如果全球小麥生產或貿易中出現供應短缺或價格波動,這些地區將受到嚴重影響,引發糧食危機或社會動蕩。此外,部分發展中國家的小麥自產能力較弱,對國外進口依賴程度較高,小麥價格的上漲,直接增加了這些國家的進口成本。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的數據顯示,烏克蘭和俄羅斯是全球農產品市場的主要參與者,多達25個非洲國家,其中包括許多最不發達國家,從這兩個國家進口的小麥占比超過其總需求的三分之一。[4]2022 年,俄烏沖突導致全球小麥價格飆升,許多國家面臨前所未有的價格壓力和供應風險。紅海危機爆發以來,紅海航運受阻,為了避免被襲擊和劫持的危險,全球多家航運巨頭的運糧船選擇南非好望角航線,導致航運里程增加、運輸成本增加、交貨時間推遲等一系列問題,全球糧食貿易被擾亂,歐盟和黑海地區的糧食經紅海出口亞洲和東非受到影響,加劇了市場對全球糧食安全的擔憂。[5]為了應對這一挑戰,國際社會需要建立更加完備的糧食援助機制,向發展中國家提供更為充足、穩定的糧食供應。此外,促進農業技術的轉移與發展,提高發展中國家的小麥自產自銷能力,也是保障全球糧食安全的重要措施。
(三)國際貿易政策與保護主義
據世界銀行信息,截至2024年6月26日,共有16個國家實施了22項糧食出口禁令,另有8個國家實施了15項出口限制措施。主要出口國的糧食貿易政策的變更會影響全球小麥貿易的良性發展,2022年俄羅斯和印度因自身原因限制小麥的出口,使得全球小麥供應趨緊,加劇了全球市場的不穩定。此外,歐美國家的農業補貼政策,也影響了全球小麥的價格和貿易流向一歐美國家農業補貼較高,使得小麥銷售價格低于生產成本,間接影響了其他國家的競爭力。價格的扭曲不僅導致了麥價格不穩定,還加劇了全球小麥貿易的不平衡。
(四)小麥生產的區域集中性
全球小麥生產存在較高的區域集中性,生產易受自然災害、政治動蕩或經濟危機的影響。例如,2022年,俄烏沖突爆發后,烏克蘭的小麥出口大幅減少,小麥供應緊張,價格飛漲。而且部分小麥生產國仍然高度依賴傳統的種植方式和技術,尚未建立起高效的生產體系。尤其發展中國家的小麥生產受限于水資源、耕地面積和生產技術,這使得全球小麥供應在某些年份出現短缺。
(五)供應鏈不穩定性與物流成本
全球供應鏈的不穩定性是全球小麥貿易的另一大挑戰。全球化和貿易自由化便利了跨國貿易,但在極端事件出現時,國際物流系統也暴露出脆弱性。這種供應鏈的不穩定性體現在多個方面,首先是運輸成本的波動,疫情期間,全球航運和物流運輸受阻,許多國家的糧食進口遭遇延期,破壞了供應鏈。其次,全球小麥生產物流體系在面對供應鏈中斷、價格波動和運輸瓶頸等問題時韌性不足,運輸小麥成本較高,物流網絡建設滯后,國際航運成本增加,油價波動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小麥的運輸成本,加大了供應鏈的不穩定性。此外,全球區域之間的物流協調問題也影響了供應效率,不同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差異、海運和鐵路運輸的銜接問題,都影響了小麥的流通速度和成本。為應對這一挑戰,各國政府和企業應合力加強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提高供應鏈的抗風險能力,利用現代化物流和信息化技術,提高運輸效率,降低運輸成本,提升全球小麥供應鏈的穩定性。
三、對策建議
針對小麥在國際糧食貿易中面臨的挑戰,提出了以下五個對策建議,旨在提高小麥生產的可持續性、穩定性和全球供應鏈的韌性。
(一)加強氣候適應性農業技術的研發與推廣
氣候變化是全球小麥生產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影響著作物的產量、質量以及全球供應的穩定。因此,提升小麥生產的氣候適應性,減少氣候變化帶來的負面影響,是確保全球小麥供應穩定的首要任務。首先,應該加大對耐旱、抗寒、抗病蟲害等具有高適應性品種的研發,例如,采用基因組學、分子育種等現代農業技術,通過基因編輯和遺傳改良提高小麥的抗逆性,減少自然災害對小麥生產的影響。此外,應加強智能農業技術的研發,包括氣候預測、精準灌溉、土壤監測等,以實現精細化管理,提升農作物對氣候變化的適應能力。其次,加強農業部門與科研機構合作,建立氣候適應性農業示范區,推廣先進的農業技術和管理經驗,鼓勵農民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提升農民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最后,還需建立完善農業氣候風險預測系統,預警和規劃小麥種植周期,減緩氣候變化對全球小麥生產的沖擊。在應對氣候變化的過程中,跨國合作也至關重要,通過國際技術轉移與合作,比如在發展中國家推廣先進的農業氣候適應技術,可以有效提高全球小麥生產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
(二)推動全球糧食安全治理,加強國際合作
全球小麥價格波動和供應短缺可能引發糧食危機。為了應對這一挑戰,全球各國需要協同發力,共同保障糧食安全,確保世界糧食的穩定供應。國際社會應加強糧食應急儲備機制的建設,提升全球糧食應急反應能力,例如,世界糧食計劃署(WFP)和聯合國糧食和農業組織(FAO)可以進一步強化糧食援助和提高物資儲備,尤其是在貧困和糧食不安全的地區,確保在緊急情況下能夠快速提供糧食援助,還應加強對發展中國家的農業投資的支持,通過技術轉移和資金支持,推動發展中國家提高糧食自給率,減少對外部市場的依賴。其次,各國可以通過多邊合作,建立跨國糧食應急儲備,提升全球糧食安全的協調性和加快應急響應速度。
(三)改善國際貿易規則,推動公平與可持續的全球小麥貿易
為了實現全球小麥貿易的長期可持續發展,各國應加強國際合作,建立多邊貿易框架,倡導糧食貿易的自由化與公平化,強化糧食安全方面的國際規則制定和監管,推動貿易公平和市場透明化,避免各國出臺過度保護性措施和過度的貿易壁壘。例如,世界貿易組織(WTO)可以加強對農業貿易政策的監管,確保各國在遵循全球貿易規則的同時,保障糧食安全的基本需求。全球糧食市場應該注重供需平衡,特別是在價格波動較大的情況下,國際市場應提供更多的穩定支持,減少不合理的貿易壁壘。國際社會應加強對小麥生產和貿易的環境影響評估,推動小麥貿易的可持續發展。例如,建立環境友好型農業標準,促進低碳、綠色貿易,減少小麥生產過程中對環境的負面影響。通過推動可持續的小麥生產和貿易,既能保障全球糧食供應,也能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人類是命運共同體,各國之間休戚與共,要解決保護主義等逆全球化之風的關鍵,是繼續積極踐行多邊主義,加強全球合作。[7]
(四)提高小麥生產的多樣性與區域分散性
當前全球小麥生產集中在少數幾個主要生產國,這種對特定區域的深度依賴格局,使得全球小麥貿易體系容易受到區域性突發性事件的影響。因此,小麥生產的區域分散性和多樣性是保障全球小麥供應穩定性的關鍵。首先,各國應積極推動小麥種植區域的多元化,鼓勵擴大小麥種植面積,減少對傳統小麥生產大國的依賴,有效分散小麥生產風險,提高全球供應鏈的穩定性。其次,應該加強技術轉移與合作,幫助生產條件較差的地區增強生產力。例如,對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區提供技術支持、設備和資金援助。此外,改善小麥生產的基礎設施也是提升生產多樣性的關鍵,尤其是發展中國家應該提高農業灌溉、種植技術,完善交通物流等基礎設施建設,減少自然災害對小麥產量的影響。
(五)優化小麥供應鏈,降低物流成本與提高抗風險能力
全球小麥供應鏈的穩定性與小麥貿易的順暢與效率高度相關。在全球化和貿易自由化的背景下,優化小麥供應鏈、降低物流成本以及提高供應鏈的抗風險能力,是保障小麥供應穩定的必要措施。首先,應加強國際物流合作,特別是在運輸、倉儲和配送等環節,通過加強港口、鐵路、公路等運輸網絡的建設,降低運輸成本,可以提高小麥的流通效率,確保小麥能夠及時送達需求地,促進全球小麥貿易暢通。此外,可以推動數字化物流和智能供應鏈技術的應用,利用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提高供應鏈的透明度和靈活性,增強小麥供應鏈的抗風險能力。其次,為應對氣候變化的挑戰,全球小麥供應鏈需要逐步過渡到綠色物流,推廣低碳、環保的運輸方式,減少運輸過程中的碳排放,推動可持續物流體系建設。再者,各國應通過政策協調和物流網絡建設,減少供應鏈中的瓶頸和障礙,加強小麥產區之間的互聯互通,確保全球市場的流通暢通無阻,確保小麥在極端天氣、國際局勢波動等外部因素影響下依然能夠穩定有序地跨國流通。
結語
綜上所述,小麥作為全球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承擔著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責任。然而,隨著氣候變化、政治動蕩、國際貿易政策等多重因素的影響,全球小麥供應面臨諸多挑戰。本文建議通過加強氣候適應性技術的研發與推廣、優化全球糧食安全治理、推動公平與可持續的貿易規則、提高小麥生產的區域分散性,以及提升供應鏈的韌性等對策,來緩解當前面臨的風險,增強全球小麥供應鏈的穩定性。未來,全球各國應共同應對全球小麥生產與貿易的挑戰,確保全球糧食市場的長期穩定與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孫昊蔚.氣候變化對中國小麥產量和適宜種植區的影響[D].咸陽: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24.
[2]劉錄祥.我國小麥產業科技創新發展現狀與展望[J].寒旱農業科學,2024,3(06):491-494.
[3]張肖肖,劉培培.全球視角下的小麥國際貿易對策和建議[J].中國市場,2019,(28): 69+79 元
[4]劉燕春子.國際組織呼呼保持全球糧食貿易開放[N].金融時報,2022-06-01(008).
[5]劉慧.紅海危機擾亂糧食貿易秩序[N].經濟日報,2024-02-01(005).
[6]徐佳利,劉威.國際糧食供應鏈治理的中國方案[J].中國外資,2024,(17) : 34-36.
[7]劉燕春子.以多邊主義應對逆全球化是根本之策[N].金融時報,2022-12-27(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