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初中語文;SOLO分類理論;思維進階;語文教學設計;《蒹葭》【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5)23-0042-04【作者簡介】,江蘇省揚州中學教育集團樹人學校(江蘇揚州,225002)教師,高級教師
語文教學旨在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思維發展、審美鑒賞與文化自信等方面的能力,而科學合理的教學設計是達成教學目標的關鍵。有效的學習任務是驅動學生深度學習,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發展和思維品質提升的關鍵。香港大學比格斯教授首創SOLO分類理論,其聚焦學生學習成果的思維結構,劃分不同層次,助力教師精準把握學情,設計契合學生思維進階規律的教學任務。本文以兼具文學性與思想性的《兼葭》教學設計為例,探究基于SOLO分類理論的教學模型建構對優化語文教學實踐的意義。
一、SOLO分類理論概述
SOLO分類理論將學生學習成果在認知層面的表現劃分為五種結構水平。1第一水平為前結構水平,學生對知識幾乎沒有形成深入理解,無法把握問題關鍵與相關信息聯系。第二水平為單點結構水平,學生能聚焦問題的某一孤立面,運用單一知識點或信息片段解決問題,但缺乏對知識的整體審視。第三水平為多點結構水平,學生可關聯多個孤立的知識點或信息塊回答問題,能整合多條線索,但未能深挖內在的邏輯關聯。第四水平為關聯結構水平,學生可將諸多知識點構建成連貫的整體,深度理解、靈活調配,實現綜合運用知識的目標。第五水平為抽象擴展結構水平,學生能夠超越具體情境與給定的問題,將知識遷移至新情境中進行創新應用,展現高階思維與創造力。
二、基于《兼葭》教學設計剖析SOLO分類理論應用
在SOLO分類理論的指導下,筆者在《蒹葭》教學中設計了五個環節,即“我讀準了”“我讀懂了\"\"我發現了”“我的創新理解和運用\"\"我的誦讀演繹”。這幾個環節分別指向認知層面的五種結構水平。
1.“我讀準了”環節對應前結構、單點結構
“我讀準了\"環節涉及“字音、斷句\"的學習任務,部分學生對《兼葭》生字詞的讀音、詩句斷句處于前結構水平,如對“蒹葭”\"溯洄”“坻\"等字音憑模糊印象來讀,斷句完全不符合古詩的韻律節奏。這些現象反映其未儲備古漢語字詞認讀及韻律的基礎知識。因此,教師在教學時需帶領學生讀準字音、總結斷句規律,如明確“溯洄(suhui)從之\"的讀音和“蒹葭/蒼蒼,白露/為霜”的斷句,為其深人學習奠定基礎。
這一環節是學生在語文基礎知識層面的跨越,后期可以在學習中進一步鞏固,進而逐步積累相關知識,夯實基礎。
2.“我讀懂了”環節體現多點結構
在\"我讀懂了\"環節中,教師應鼓勵學生對詩歌講述的故事及傳遞的情思進行剖析。學生根據故事內容,自主整理概述事件的信息點,如“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等,可以通過整合“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溯游從之\"等信息,梳理概括追求者對“伊人”不懈追尋卻難覓蹤跡的情形。在情思層面,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反復求索卻求而不得的情境,領會愛慕、失落、痛苦、無奈、執著等交織的情感。此時,學生不再局限于單點的知識認知,而是將文本信息進行多點關聯概括,到達多點結構階段。
然而,情節、情感點的聯系不夠緊密,未能清晰勾勒出內在的邏輯關系。如對“伊人”的意義與情感的理解尚淺。此環節應借力多文本的比較遷移,加深對詩歌意象的理解和情感的多角度挖掘。如提問“為何反復追尋伊人不得卻仍不放棄?”“其他詩歌中有沒有類似的情況?”等。關于“伊人”象征意義的解讀,可搭建進階支架促成思維拓展,進而實現完整表達。教師可以提問:“魯迅面對流言與暗殺,依然無所畏懼,力求喚醒民眾,他追尋的‘伊人'叫‘啟蒙’;鄧稼先踏遍戈壁,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他追尋的‘伊人'叫‘振興中華’;徐夢桃從4歲到35歲,堅持訓練,百折不撓,完成人生逆襲,她追求的‘伊人'叫‘冠軍夢’。你覺得‘伊人'指的是什么?你的‘伊人'又是什么?”以此可以幫助學生梳理詩歌敘事、抒情脈絡,提升文本解讀高度,促成思維由“多點結構”向“關聯結構\"進階。
3.“我發現了”環節邁向關聯結構
該環節聚焦詩歌押韻、疊詞、句式段落特點及意象特征、畫面營造、主題歸納等方面,可達成關聯結構的思維進階。
在押韻方面,探究“ang和i\"等的押韻和換韻,體味章節內部的韻律協調和章節之間的韻律參差之美。在疊詞方面,探究“蒼蒼”“萋萋”“采采\"等繪景中的節奏感、畫面感、音韻美。在句式段落方面,探究回環往復、重章疊句手法,體悟情感的起伏。在意象方面,探究“蒹葭”“白露\"“秋水\"\"伊人\"等事物的含義,“蒹葭\"指柔弱但堅韌不拔,“白露”“為霜、未晞、未已”反映時間變化,“伊人”象征求索美好的不易。這些意象又共同營造朦朧的、縹緲的意境,側面烘托求索過程中的期待、迷茫與堅忍執著的情感。
在關聯結構下,從形式、意象至主題,構建了緊密的知識網。挖掘文本的深層價值,為鑒賞同類詩作筑牢思維根基,進而于文學鑒賞、文化體悟維度實現認知升華。
4.“我的創新理解和運用”契合抽象擴展結構
《詩經》中的音韻、重章疊句、起興等都是最簡單的詩歌寫作技巧,卻是中國詩歌創作的源頭。這些源于鄉村田野的詩作開啟了中國詩歌空靈朦朧的帷幕。故本節課設計“我的創新理解和運用\"環節,通過跨文化推薦與創作實踐來實現知識的抽象擴展結構進階。
例如,在向外國朋友推薦《蒹葭》的環節中,鼓勵學生介紹《詩經》“賦、比、興\"的手法、“風、雅、頌”的內容、重章疊句的方法以及印象深刻的具體篇目等,甚至可用英文介紹,這是跨文化的抽象概括與遷移應用。在創新寫作環節,教師應鼓勵學生借詩句靈感、化用技巧創作,如創作散文、戲劇、現代詩等,也可鼓勵學生在表達方式和表現手法等角度進行創新。例如,有的學生以自已喜愛的方式再現詩歌意境:“蒹葭蒼蒼映白露,伊人倩影心湖中。輕舟漾漾逐蹤跡,回首伊人又遠離。情意綿綿思無盡,夢中相逢總無期?!币灿械膶W生于習作中仿“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創寫“心中綺夢,于林之幽”,豐富情境。
借SOLO分類理論驅動,從文本輸入到能力輸出,學生在新情境中對經典進行傳承與創新運用,提高了語言建構、跨文化交流、思維創新等語文核心素養。
5.“我的誦讀演繹”鞏固“關聯—抽象擴展結構”
誦讀環節是關聯詩歌內容、情感、表達技巧的綜合實踐。筆者借助坐標系、誦讀符號、評價量表構建體系化支架,給予學生多維度的指導和幫助。如借助坐標系,讓學生自行梳理情感起伏脈絡,整體把握詩歌的情感走向;借助誦讀符號的細化標注,讓誦讀細節可視化。而評價量表涉及“吐字清晰、發音標準、聲音洪亮\"等發音技巧,以及“語氣、語調、停頓、重音、舉止儀態\"等方面的表達技巧,讓學生有章可循。
而后,教師應引導學生在配樂、舞臺呈現創新方面融人個人理解,力爭進入抽象擴展階段。實踐證明,學生能夠依此精準傳達情感、演繹詩意。例如,為《蒹葭》選配空靈的音樂,剪輯深秋關于蒹葭的朦朧視頻,身著唯美飄逸的古裝,設計古風舞臺動作…這樣將文本聲情并茂地表達出來,既可以沉浸式詮釋經典作品的獨特魅力,又能夠強化將語文知識多元運用與創新融合的能力,真正實現由關聯結構至抽象擴展結構的融合進階。
三、基于SOLO分類理論的語文教學設計模型建構策略
1.錨定分層學情
教師在教學前,依SOLO分類理論的五種結構水平檢測學生情況,對《蒹葭》相關的古漢語知識、詩歌鑒賞能力進行摸底。如預習問卷設置基礎字音、典故(前結構、單點結構),詩意概括、意象列舉(多點結構),形式技巧與情感邏輯關聯(關聯結構)等方面的題目。教師還可以依結果進行分層分組,為差異化教學提供依據,為精準定位提供支點。如對基礎薄弱組強化字詞、韻律單點突破,對高水平組重深度鑒賞、創新實踐引導等。
2.設定目標層級
緊扣SOLO分類理論五種結構水平設定教學目標,基礎層級設為“準確認讀字詞、復述詩歌內容\"(單點結構、多點結構),中等層級設為“解析詩歌形式與意象關聯、體悟情感脈絡”(關聯結構),高等層級設為“跨文化解讀、創作衍生作品”(抽象擴展結構),層級遞進,兼顧差異,確保不同起點的學生有對應的提升路徑,在“跳一跳,夠得著”的學習中驅動思維進階。
3.設計序列活動
教師要從最基礎的知識夯實起步,將SOLO分類理論化身為“腳手架”。初讀《蒹葭》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聚焦字詞,在梳理文意中,筑牢根基;隨著教學深入,開始邁向素養拔升層面,啟發學生剖析詩歌意境、人物情感,乃至挖掘背后的文化隱喻,學生思維呈現螺旋式上升狀態,逐步從單點結構、多點結構,向著關聯結構、拓展抽象結構進階,真正觸摸到古典詩詞的內核。
在類似的古詩文教學中,同樣可以按此序列設計活動。如導入時用古音猜謎、詩句接龍激活前結構;新授部分先進行字詞認讀(單點結構),再進行故事拼圖、意象群分析(多點結構),接著以形式一情感關聯探究(關聯結構),之后進行跨文化改編、創意續寫(抽象擴展結構);拓展延伸部分讓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舉辦文化展,內容包括翻譯、繪畫、文創等。
4.適配多元評價
評價應圍繞學生閱讀文學作品的過程性表現進行,2SOLO評價體系依各環節對應層次設定標準。在診斷性評價中設定預習起點,在形成性評價中重視課堂表現,在終結性評價中重視作品成果。以評促教、以評促學,反饋貫穿全程,持續校準學生在《兼葭》學習中思維成長的軌跡。如在誦讀技巧、寫作借鑒、創新呈現、深度挖掘等方面,依據學生完成質量進行分層次賦分。
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掌舵者,巧妙運用SOLO分類理論進行評價,可以全面優化教學設計。課堂不再是教師的“一言堂”,而是師生思維碰撞的活力場域。分層的教學任務、適切多元的評價標準,將激發每個學生的參與熱情。他們或是沉浸于詩歌韻律之美,或是追尋“伊人\"的執著情思,讀寫能力、審美鑒賞力自然在潛移默化中得以培育。
四、研究結論與展望
基于《兼葭》教學設計,SOLO分類理論為語文教學搭建思維進階的階梯,精準對接學生從夯實基礎到提升素養等認知的各個階段。教師運用此理論,能優化設計、激活課堂、培育能力。然而,SOLO分類理論落地語文教學時,也暴露出諸多棘手問題。如層次界定模糊,學生思維發展速度與程度各異,教師很難精準框定每個學生所處的SOLO層次,教學易陷入“一刀切\"或“抓不準\"的困境;教學時長把控更是一大挑戰,分層教學、深度探究耗時費力,教學進度緩慢。
面對這些情況,一方面,教師要深挖教材,潛心鉆研,以文體為單位梳理經典篇目,搜集、整理并建成專屬的SOLO教學案例庫,為教學提供充足儲備。另一方面,教師要緊跟時代步伐,積極引入信息化工具,借助智能評測系統,實時、精準洞察學生思維動態,有的放矢地調整教學策略。當然,強化教師培訓不可或缺,專題研討、示范課觀摩等多管齊下,讓教師深刻理解SOLO分類理論的精髓,熟練掌握實操技巧。同時,還要倡導融合多元教學法,博采眾長,有機融入情境教學、項目式學習等方法。如此,SOLO分類理論方能深深扎根語文教學土壤,為語文教學改革賦能。國
【參考文獻】
[1]楊賢達.基于SOLO分類理論的文言文學習任務設計策略[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下半月刊,2024(9):9-14.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