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思政教育;教學模式;育人方式;民族地區【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5)23-0082-03
【作者簡介】,教師,高級教師。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在服務邊疆穩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戰略目標下,新疆伊犁地區中職思政教育的特殊性體現為多民族文化交融與職業教育類型化需求相融合的雙重屬性。本文立足新疆伊犁地區職業教育發展實際,針對當地中職思政教育存在的課程內容同質化、區域文化適配性不足、專業教育與思政育人協同度偏低的突出問題,探索構建既符合國家戰略又契合地域特質的思政教育體系。筆者通過在職業技能培養中融入國防教育、民族團結與跨文化理解等內容,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同頻共振,形成了“專業嵌入一文化融合一實踐轉化\"三位一體的教學優化模式。
“專業嵌人—文化融合一實踐轉化\"教學模式從三個維度創新課堂教學:一是在專業教學中深度滲透思政元素,強化職業場景中的價值引領,使學科育人與思政育人同頻共振;二是在文化闡釋中有機融合多元民族文化,構建認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話語體系,以文化浸潤促進民族團結;三是在實踐轉化中精準對接邊疆發展需求,提升職校學生服務國家戰略的能力,實現知識學習與社會服務的無縫銜接。
一、專業嵌入,強化職業場景中的價值引領
專業為體,思政為魂。以機械加工技術專業為例,教師可通過構建“技能習得一價值體認”的雙螺旋教學模型,實現專業能力培養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耦合。中職思政課教師應從課堂實踐出發,進行課程思政教學理論層面的系統設計。
首先,教師需精心創設教學情境,設定三維教學目標。在認知維度上,要求學生在學完專業課內容后,理解技術革新背后的社會需求驅動機制;在技能維度上,要求學生掌握曲軸加工的工藝參數優化方法;在價值維度上,讓學生深刻體認工匠精神的時代內涵,即精益求精、創新突破與產業報國。在課程導入環節,教師可運用情景教學法,播放提前準備好的企業曲軸加工技術升級視頻資料,展示工作場景,讓學生了解企業生產現場的實際情況,感受技術革新帶來的變化,進而引出工匠精神在其中的關鍵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
其次,教師可通過PPT展示《中國制造2025》文件對產業發展的宏觀引導作用,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向學生闡述我國制造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從教材內容出發,強調技術革新是應對挑戰、把握機遇的關鍵,而工匠精神是推動技術革新的動力。教師可現場連線企業技術骨干,邀請其詳細講解從設備更新到工藝改進的全過程,重點講述工作人員如何發揚工匠精神,克服重重困難,實現技術突破。現場連線后,教師應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學生結合所學專業,討論實訓操作中工匠精神的體現,以及學習后自己對工匠精神的新認識
最后,教師在進行課堂總結時應強調工匠精神在車工實訓中的重要性,鼓勵學生課后撰寫“技術迭代中的工匠精神”主題日志,思考如何將工匠精神融入職業生涯中,從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形成強烈的職業責任感。
總之,教學設計以實際項目為依托,既提升了學生的專業技能,又引導學生在技術實踐中體悟工匠精神。教師通過精心設計教學目標、現場演示、組織問題研討并及時反饋,充分發揮教學引導、知識傳授與思想啟迪的綜合效能,實現專業技能教育與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
二、文化融合,以文化浸潤促進民族團結
文化為根,實踐為徑。基于民族區域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地域特色,建設具有地方特色的思政課程體系,既是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也是對中職教育課程創新的一次積極探索。
以“民族服飾設計與制作\"課程為例,我們積極尋求與當地民族服飾制作工坊的合作,結合當地的刺繡、木雕等傳統手工藝特色,特別邀請技藝精湛且對傳統文化充滿深厚感情和獨特理解的民間藝人走進校園,為學生親授手工藝技巧。同時,我們積極開展實踐活動,組織學生參與服飾的設計、裁剪、縫制。學生在體驗民族服飾的制作工藝和親手制作的過程中,深刻體會民族服飾所承載的文化內涵,感受民族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激發了對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和尊重。
這樣的課程設計拓寬了傳統的教學空間,引領學生在親身體驗中深刻理解民族文化的內涵和價值。同時,實踐活動也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團隊協作能力和社會責任感,實現了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思政教育強化的雙重目標。
三、實踐轉化,提升服務國家戰略的能力
實踐為基,思政為導。職業學校以培養職業技能為目標,其教育的核心在于提升學生直接應用于未來職業崗位的實踐能力。實踐體驗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幫助他們更好地適應社會和職場環境,同時確保職業教育與社會需求的有效對接。在職業學校的思政教育中,應將實踐轉化放在重要位置。思政教師要幫助學生實現從知識到能力的轉化,為未來的職業發展做好充分準備。下面,筆者以不同專業教學為例,談如何進行實踐轉化。
在商貿專業綜合實踐課程中,教師可模擬國際商貿洽談場景,讓學生分別扮演出口商、進口商、物流供應商等不同的角色,并巧妙融人愛國主義、國際視野、誠信經營等思政教育內容。學生通過模擬洽談,分析中國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和成就,深刻認識中國在全球經濟中的重要作用,從而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懷;學生通過談判,認識誠信經營的重要性,從而樹立正確的商業道德觀;學生通過模擬活動,了解不同國家的貿易政策和文化差異,從而形成國際視野,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
在物流專業綜合實踐課程中,教師可模擬物流配送中心的貨物分揀與調度場景,并融入團隊協作、責任擔當、效率意識等思政教育內容。如讓學生分組負責不同分揀任務,體會團隊成員相互配合與支持的重要性,強化團隊協作精神;設置緊急訂單處理情境,讓學生在高壓環境下學會承擔責任、提高效率,形成責任擔當意識和效率意識。通過模擬真實工作場景,學生既掌握了物流操作技能,又形成了良好的職業道德素養。
總之,“專業嵌入一文化融合一實踐轉化”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實現了三大維度的教學革新。一是突破傳統知識灌輸范式,通過專業場景中的思政元素滲透,將價值引領融人職業技能培養的全鏈條。例如:教師引導機械加工專業學生通過曲軸工藝優化項目,在技術迭代中領悟“工匠精神\"與“產業報國”的深層聯結。二是超越文化符號的表層陳列,以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紐帶,在尊重差異中實現創造性轉化。例如:我們在民族服飾設計課程中將傳統手工藝特色與現代設計思維相結合,將文化傳承轉化為創新設計的內生動力。三是打破課堂空間局限,將思政教育對接共建“一帶一路”跨境合作等國家戰略需求。例如:在商貿專業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模擬國際洽談場景,讓學生在貿易博弈中深化對國家利益與商業道德的辯證認知。
隨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發展,職業教育的思政育人課程建設將持續深化,在賦能學生職業技能發展的同時,幫助其筑牢思想信念根基,為培育兼具技術素養與家國情懷的新時代成邊人才提供系統性解決方案,為筑牢西北邊疆意識形態安全防線貢獻教育智慧。國
【參考文獻】
[1艾萊提·托洪巴依.新疆跨界民族問題研究[J].實事求是,2011(2):86-90.
[2]黃睿,殷紅衛.職業教育旅游管理專業課程思政建設內涵與融合教學模式探討[J].江蘇高職教育,2022,22(5):73-78.
[3]胡瑩丹,遇艷萍.產教融合背景下高職食品類專業課程思政實施路徑的研究[J].煙臺職業學院學報,2021,16(1):72-74.
[4]李雅靜,劉芬.思政融合的高等職業教育新工科電類專業基礎課程教學策略研究[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5,38(3):106-107,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