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wordsdiabetes; technology anxiety; self-management behavior; the elderly; nursing
關鍵詞糖尿病;技術焦慮;自我管理行為;老年人;護理doi:10.12102/j.issn.2095-8668.2025.14.014
數字技術在醫療領域的應用已成為醫療變革的關鍵驅動因素[1]。數字技術的發展促使醫療行業飛速進步,新型就醫途徑和模式雖然給人們帶來便捷的就醫體驗,但由于老年群體生理機能下降、理解力和接受力有限等因素,時常感到無所適從,容易產生緊張心理,導致技術焦慮。技術焦慮是指個體對移動設備、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等數字技術產生的非理性害怕、緊張、焦慮和恐懼等負性情緒,可導致個體回避使用數字技術,其可能為信息化時代下老年人利用新技術進行健康促進的阻礙[2-3]。近年來,糖尿病在全世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逐年遞增,據國際糖尿病聯盟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糖尿病病人已超1.4億例4,財政支出巨大,但其預后仍不樂觀,許多老年糖尿病病人常年被周圍神經病變、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足及各種感染所困擾。因此,病人如何進行有效的自我管理是減少并發癥、改善其長期預后的關鍵因素[5]。本研究旨在探討老年糖尿病病人自我管理行為與技術焦慮的現狀及相關性,為降低老年糖尿病病人技術焦慮水平,改善病人自我管理現狀,提高就醫依從性提供參考。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采用便利抽樣法,選取2024年4月一7月于武漢市某三級甲等醫院就診的老年糖尿病病人258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年齡 ?60 歲,符合2020年美國糖尿病學會制定的糖尿病診斷標準[6;2)有良好的溝通交流能力和表達能力;3)知情同意并自愿參加。排除標準:1)合并惡性腫瘤或病情危重者;2)合并嚴重精神疾病者;3)有認知障礙者。本研究已通過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倫理號:HBZY2024-C31-01)。
1.2 方法
1.2.1 調查工具
1.2.1.1一般資料調查表
采用自行設計的一般資料調查表進行調查,包括年齡、性別、體質指數(BMI)、文化程度、每月退休金、居住地、居住方式、數字健康技術使用意愿等。
1.2.1.2 技術焦慮量表
采用由Khasawneh2編制、孫爾鴻等[漢化的技術焦慮量表進行調查,包括技術緊張(5個條目)技術害怕(5個條目)隱私安全擔憂(3個條目)3個維度,共13個條目。量表采用Likert5級評分法,“完全不符合”“比較不符合\"“不確定\"\"比較符合\"“完全符合\"依次計1、2、3、4、5分,總分 13~65 分,得分越高表明病人技術焦慮越嚴重。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數為O.911。
研究者自行聯系醫院,取得醫院同意。統一培訓5名調查員,先對20例老年糖尿病病人進行預調查。采取匿名方式收集資料。因視力不佳等原因不能自行填寫的病人由調查員采用問答方式代為填寫,問卷現場發放與回收,查缺補漏。依據要求樣本量至少為變量數的5~10倍,本研究變量數為24個,考慮 20% 的樣本流失率,樣本量應為 144~288 例。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265份,回收258份,有效回收率為 97.4% 。
1.2.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5.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定量資料采用均數 ± 標準差描述,定性資料以例數、百分比 (% )描述。單因素分析采用 t 檢驗和方差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多重線性回歸分析。相關性分析采用Spearman法。采用分層線性回歸分析探索老年糖尿病病人自我管理行為的影響因素。以Plt;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1.2.1.3中文版老年糖尿病病人自我管理行為量表 2 結果
該量表由韓國學者Seo等[8]編制,梁瑋等[9]翻譯漢化并檢驗其信效度。量表包括積極鍛煉(2個條目)、健康飲食(2個條目)目前藥物治療(1個條目)血糖監測(1個條目)處理問題(1個條目)積極應對(2個條目)降低風險(5個條目)7個維度,共14個條目。條目1~8采用Likert4級評分法,“從不\"計0分、“偶爾”計1分、“經常\"計2分、“總是\"計3分;條目 9~14 由病人選擇“是”和“否”。條目9中“是”計3分、“否”計O分,條目 10~14 中“是\"計0.6分、“否\"計0分。總分為0~30 分。分數越高,表明老年糖尿病病人自我管理行為越好。量表總的Cronbach's α 系數為0.738,各維度的Cronbach'sα系數為 0.638~0.687 ○
1.2.2 資料收集方法
2.1老年糖尿病病人技術焦慮與自我管理行為現狀
病人技術焦慮總分為 (33.36±11.72) 分,技術緊張維度為 (14.75±5.52) 分,技術害怕為 (11.30±4.23) 分,隱私安全擔憂為 (7.30±3.01) 分;自我管理行為得分為 (20.53±4.99) 分,處于中等偏上水平,其中健康飲食[ (2.17±0.62) 分]、積極鍛煉 (2.30±0.91) 分]和目前藥物治療[ (2.70±0.57) 分]3個維度得分較高。此外,195例 75.58% 老年病人用藥依從性良好,但有105例 (40.70% )老年病人存在血糖監測依從性差的問題。
2.2老年糖尿病病人自我管理行為的單因素分析(見表1)



2.3老年糖尿病病人技術焦慮的單因素分析(見表2)



2.4老年糖尿病病人技術焦慮與自我管理行為的相 關性(見表3)

2.5老年糖尿病病人自我管理行為的多因素分析
以自我管理行為總分為因變量,以單因素分析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變量及技術焦慮為自變量,采用逐步回歸法 (αλ=0.05 αΨ=0.10? 進行分層線性回歸分析。考慮到文化程度與每月退休金呈現高度相關性中 1=0.683) 。為避免模型出現估計偏差以及參數估計不穩定等問題,基于本研究的核心理論框架與研究假設,選擇保留每月退休金進入分層線性回歸模型,同時將文化程度變量予以剔除。先以一般資料為控制變量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將技術焦慮加入模型。結果顯示,控制一般資料后,技術焦慮可單獨解釋老年糖尿病病人自我管理行為總變異的 12.1% 。變量賦值情況見表4,分層線性回歸分析結果見表5。



2.6老年糖尿病病人技術焦慮的多因素分析
以技術焦慮得分作為因變量,將單因素分析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變量和自我管理行為作為自變量進
行多重線性回歸分析,自變量賦值情況見表4,多重線性回歸分析結果見表6。

3 討論
3.1老年糖尿病病人的技術焦慮現狀及影響因素
3.1.1老年糖尿病病人的技術焦慮現狀
本研究結果顯示,老年糖尿病病人技術焦慮得分處于中等水平[ (33.36±11.72) 分],技術緊張維度得分為L ?14.75±5.52? 分,隱私安全擔憂為 (7.30±3.01) 分,技術害怕為 (11.30±4.23) 分。年齡老化、身體機能減退致使老年病人難以快速適應新技術、新設備;智慧醫療服務的快速發展,也加劇了老年人面對數字技術時的緊張、恐懼心理。本研究結果顯示,老年人使用網絡時普遍擔憂個人信息泄露,對手機等電子產品的使用多局限于微信電話、刷短視頻等基礎功能,對瀏覽器、掌上醫療和各種健康監測應用程序(APP)等新技術存在抗拒和懷疑。此外,老年人常伴有孤獨、自卑等負性情緒,人際交往中較難主動接受他人幫助學習新技術[10]。相關研究表明,技術焦慮會阻礙病人通過信息技術獲取有用的健康信息,對心理健康和疾病的恢復與轉歸不利[11]
3.1.2老年糖尿病病人技術焦慮的影響因素多因素分析結果表明,年齡、文化程度、居住地、數字健康技術使用意愿及自我管理行為是老年糖尿病病人技術焦慮的影響因素 (Plt;0.05) 。隨著年齡增長,病人認知和生理機能下降,難以適應復雜的數字健康技術,更易產生焦慮情緒。文化程度較高的老年病人對新鮮事物接納和理解能力更強,面對陌生數字技術時,能以更積極平和的心態學習使用[12]。不同居住地的病人技術焦慮水平存在差異,農村老年糖尿病病人的技術焦慮水平高于城市者,與農村數字健康技術普及率低,老年人接觸少、了解不足,易產生負性情緒有關[13]。本研究結果顯示,具有數字健康技術使用意愿的病人,因能主動積極接觸學習,技術焦慮水平更低。自我管理能力強的老年人更加重視疾病管理,日常生活中從多渠道獲取健康知識,進而緩解技術焦慮。
3.2老年糖尿病病人自我管理行為現狀及影響因素3.2.1老年糖尿病病人自我管理行為現狀
本研究結果顯示,老年糖尿病病人的自我管理行為處于中等偏上水平[ (20.53±4.99) 分],其中,健康飲食、積極鍛煉及目前藥物治療3個維度得分較高,這得益于國家和衛生部門在糖尿病飲食與運動知識宣傳推廣方面的積極作用,有效助力病人控制血糖和管理疾病。其中,195例老年糖尿病病人用藥依從性良好,高齡病人因家屬或護工協助,藥物漏用現象較少。但老年病人在處理問題、監測血糖及降低風險方面能力較弱。105例老年病人存在血糖監測依從性差的問題,主要原因包括:血糖儀及試紙費用高昂且醫保報銷有限;設備操作復雜;部分老人對指尖采血疼痛較為抗拒[14]。這一現象折射出病人對糖尿病發病原因、危險因素及并發癥等專業知識的認知不足。
3.2.2老年糖尿病病人自我管理行為的影響因素
多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居住方式、數字健康技術使用意愿及技術焦慮為老年糖尿病病人自我管理行為的影響因素。在心理層面,老年人因隱私擔憂規避健康信息,加劇對新技術的畏懼[15];在社會支持維度上,獨居老人因社會活動受限、家庭支持不足,缺乏精神慰藉,導致疾病應對信心薄弱,自我管理能力低于非獨居者。針對以上情況,可采取以下措施助力老年人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對技術焦慮程度不同的老年人進行分層教學,配備心理疏導,從而緩解技術焦慮;開發適老化健康平臺,提高老人數字技術使用意愿;關愛獨居老人,通過社區、家庭、志愿者多維幫扶,給予老人生活和情感支持。
3.3老年糖尿病病人技術焦慮與自我管理行為的相關性
自我管理是糖尿病病人治療和管理的基礎,可改善預后、降低并發癥并提升生命質量[16]。本研究結果顯示,老年糖尿病病人的技術焦慮水平與自我管理能力呈負相關。技術焦慮作為一種消極的技術壓力反應,會阻礙老年人獲取健康知識,影響其日常生活狀態與疾病康復進程[17]。技術焦慮水平低的老年糖尿病病人通常更易積極面對新事物,更加頻繁使用網絡信息,加強自我健康管理[18]。同時,技術焦慮與糖尿病自我管理行為中的降低風險和積極應對維度呈負相關,直接影響糖尿病并發癥的發生率[19]。此外,技術焦慮水平低的病人技術接受度高,能更好地控制并發癥、管理心理壓力并及時求助,進而改善睡眠質量、促進醫患和諧、提高用藥依從性[20-21]。因此,在制訂糖尿病自我管理能力提升方案時,應充分考慮病人技術焦慮水平。對于技術焦慮水平高的老年人,實施一對一健康指導并動員家庭成員參與;對技術焦慮水平高的老年人,可通過知識講座、公眾號視頻等方式促進其自學。此外,醫療機構需健全就醫服務管理制度,規范流程,應用智能技術,開展健康知識和智能技術培訓;相關部門應完善老年人數字權利政策法規,保障網絡信息安全[22]
4小結
老年糖尿病病人技術焦慮處于中等水平,年齡、文化程度、居住地、數字健康技術使用意愿及自我管理行為是技術焦慮的影響因素。老年糖尿病病人的自我管理行為得分處于中等偏上水平,居住方式、數字健康技術使用意愿、技術焦慮是自我管理行為的影響因素。鑒于此,醫護人員在治療護理時,需重點關注年齡大、文化程度低、農村地區、獨居及缺乏數字健康技術使用意愿的病人,通過個性化干預措施,構建良好社會支持網絡,幫助病人增強技術使用信心與能力,降低技術焦慮,促進疾病自我管理。然而本研究仍存在不足之處,因采用便利抽樣法,樣本年齡分布不均衡,或影響回歸分析結果。未來可運用分層抽樣法開展多中心研究,進一步驗證結論,并深人探尋提升老年糖尿病病人自我管理能力的有效方案。
參考文獻:
[1]謝衛紅,鄭迪文,李忠順,等.數字技術驅動的產業變革:研究綜述與展望[J].科研管理,2024,45(5):11-21.
[2]KHASAWNEHOY.Technophobia:examining its hidden factorsand defining it[J].Technology in Society,2018,54:93-100.
[3] FAGHERAZZI G,GOETZINGER C,RASHID M A,et al.Digital health strategies to fight COVID-19 worldwide:challenges,recommendations,and a call for papers[J].Journal of MedicalInternet Research,2020,22(6):e19284.
[4]秦慧民,岳世強,葉偉江,等.D-阿洛酮糖的高效生物催化合成研究進展[J].食品科學技術學報,2025,43(2):19-28.
[5]CUIGH,LISJ,YINYT,etal.The relationship among socialcapital,eHealth literacy and health behaviours in Chinese elderlypeople:a cross-sectional study[J].BMC Public Health,2021,21(1):45.
[6]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2.Classification and diagnosis ofdiabetes:standards of medical care indiabetes 2O2o[J].DiabetesCare,2020,43(Supp11):S14-31.
[7]孫爾鴻,高宇,葉旭春.技術焦慮量表的漢化及其在老年群體中的信效度檢驗[J].中華護理雜志,2022,57(3):380-384.
[8]SEO K,SONG M,CHOI S,et al.Development of a scale tomeasure diabetesself-management behaviorsamong olderKoreanswithtype 2 diabetes,based on the seven domains identified by theAmerican Association of Diabetes Educators[J]. Jpn JNurs Sci,2017,14(2):161-170.
[9]梁瑋,趙慧華,黃慧群,等.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為量表的漢化及信效度評價[J].護士進修雜志,2019,34(12):1075-1078;1099.
[10]IDA S,KANEKO R,IMATAKAK,et al.Factors associatedwith social isolation and being homebound among older patientswithdiabetes:a cross-sectional study[J].BMJ Open,2O2O,10(11):e037528.
[11]NIMROD G.Not good days for technophobes:older Internet users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J]. Educational Gerontology,2021,47(4):160-171.
[12]雷瓊,何平平,彭婷,等.冠心病急診PCI術后患者健康賦權的現狀及影響因素[J].中南醫學科學雜志,2022,50(2):279-282.
[13]陸杰華,韋曉丹.老年數字鴻溝治理的分析框架、理念及其路徑選擇——基于數字鴻溝與知溝理論視角[J].人口研究,2021,45(3):17-30.
[14]林娟,江平湖,林麗娜,等.社區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血糖監測情況調查分析與對策[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5,12(2):89-91.
[15]彭麗徽,湯林峻,李茜丹.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下老年人健康信息規避行為關鍵影響因素研究[J].科技情報研究,2024,6(2):100-114.
[16]劉芳,李樂之,徐蓉,等.成人初顯期1型糖尿病患者社交回避與苦惱現狀及其與自我管理水平和血糖控制的相關性[J].中南大學學報(醫學版),2020,45(7):834-839.
[17]高冰潔,張寧.老年人在線健康信息行為的研究現狀與前沿展望[J].圖書館學研究,2020(6):9-16;77.
[18]劉冰,夏韜穎.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老年用戶信息公開滿意度影響因素模型構建——以成都市為例[J].情報理論與實踐,2024,47(1):92-100.
[19]楊璐,陳倩,齊翠萍,等.基于信息技術的居家糖尿病老人長期照護路徑的構建及應用研究[J].護理研究,2022,36(5):780-787.
[20]李敏,周敏,王肇元,等.糖尿病足患者就醫延遲的研究進展[J]護理學雜志,2023,38(19):125-128.
[21] 易子涵,李茜,張海茹,等.自我調節疲勞在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睡眠質量與自我管理行為間的中介作用研究[J].重慶醫學,2021,50(8):1394-1398.
[22]牛玲捷.文化養老視閥下公共圖書館老年人數字素養服務實踐及啟示[J].圖書館,2024(8):63-68.(收稿日期:2024-10-09;修回日期:2025-06-20)(本文編輯賈小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