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科育人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核心載體,也是各學科彰顯育人價值的本質訴求與實施路徑。各學科通過特有的符號系統、話語體系與認知范式,建構起蘊含學科本質的意義網絡,形成具有學科特質的精神場域與文化空間。以研究數量關系與空間形式為本質的小學數學,其學科特征集中體現為符號化的形式表征、邏輯化的抽象思維與體系化的嚴謹結構。對于處于認知發展階段的小學生而言,數學課程不僅是承載數理概念、運算規則與幾何圖形等顯性知識的符號系統,還是通過解決問題、推理驗證、建模應用等思維活動,持續發展數學眼光、數學思維與數學語言的關鍵載體。這種靜態知識體系與動態認知過程的有機統一,使數學教育既遵循“數理邏輯\"的客觀規律,又契合“認知發展”的主體特性,在培養學生抽象思維、邏輯推理、創新意識等核心素養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育人價值。
一、基于立德樹人,拓展數學學科育人價值
探討數學學科育人價值,可從三個維度著手:首先,基于數學學科特性,研究設定以培養人為目標的數學學習目的;其次,考慮學生實際,研究數學內容與其日常經驗的聯系;最后,立足教學實踐,研究如何將數學知識轉化為學習活動。教師開展教學時,應深入挖掘數學與其他學科的聯系,以實現數學育人的全面立體效果。
(一)基于數學學科視角探討課程
數學不僅是工具性學科,還是一門語言,承載著豐富的思想、文化、精神,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基于此視角,數學教學應突出課程的知識性、思想性、方法性、文化性和精神性特征。教師在確定教學目標時,可從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展開,統一數學工具性與人文性、理論性與實踐性。通過平衡工具性與人文性,促進學生的數學學習,提升其學習能力,發展其數學核心素養。
(二)基于學生經驗視角研究數學課程
數學課程能豐富學生的基本活動經驗。既要正視學生經驗,引導學生數學建構,又要豐富、拓展學生經驗。換言之,教師一方面要讓教學切入學生經驗系統;另一方面要通過課程豐富、轉化、提升學生經驗。教師在教學中,應注重發掘課程與學生經驗、生活的關聯,將抽象知識直觀化、形象化,促進認知理解;要讓靜態課程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連。基于經驗視角探討,數學教學要求注重課程的實踐性特征,彰顯此價值能拉近課程與學生心理距離,使其在數學學習中更易內化知識,感受體驗知識就在身邊,體會課程改變生活和世界的價值。
(三)基于學生學習視角優化數學課程
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將靜態課程知識動態化,通過數學活動,將學科知識轉變為數學認知。教師需深入研究學生的認知、思維,探究規律,加工、改造、優化課程,使其更好地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形成。知識轉化要注重啟迪思維、催生想象。唯有如此,才能優化學生的數學認知、思維方式,真正促進其數學學力的提升和核心素養的生成。
從學科、經驗及學習視角探討數學課程,旨在將其育人價值立體化、綜合化。教師要把握課程內容間的關聯,把握其與學生生活經驗的關聯。通過凸顯育人價值,彰顯課程系統育人的結構化功能特征。
二、凸顯學科育人內涵,實現多維度關聯整合
從“教書育人\"的科學內涵出發,數學教學是學科育人的主陣地。就數學而言,教師非“教數學”,而是“用數學”育人。教師在教學中,要將“教書”與“育人\"高度融合,要將數學知識教學、思想方法教學與學生道德品質、審美素養、實踐能力等結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一)培育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依據《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數學教學要致力于提升學生學習能力,發展數學核心素養。其主要表現有三:一是用數學眼光觀察現實世界;二是用數學思維思考現實世界;三是用數學語言表達現實世界。立足核心素養的學科育人,要求教師充分發掘課程中相關認知、思維、探究、表達元素,豐富教學活動,有效培育學生數學認知、思維、語言等素養。
(二)培育學生的審美素養
審美素養是學生數學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學生數學認知、思維、表達時,教師應注重引導其欣賞數學之美,如抽象美、嚴謹美、奇特美等。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引導學生審美,還要立美、創美。通過教學活動培育學生審美素養,讓他們在學習中感受數學之美。教師要捕捉課程美育基因,尋繹數學符號美的歷程。通過數學美育,彰顯學生的美學氣質,激活其立美、創美實踐,讓數學之美蕩漾眼前、游弋學習過程、永駐學習場域。數學美育彰顯了教育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讓學生學習逐步超越實用功利工具主義,走向審美理性與解放理性。
(三)培育學生的主體性人格
無疑,學科教學是育人主陣地。數學教學的終極目標在“成事”“成人”,而非將學生塑造異化為“物”。培育主體性人格是重要教學目標。主體性人格包括道德、情操、品質等,主要體現在三方面:其一是自主性,即學生能按自己意愿行事,有主張。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獨立思考探究數學知識,本身即培育其自主性學習品質,助其成為具有自主性人格者。其二是能動性,即學習過程非被動接受,而是主動創造。教師要鼓勵學生超越外在干擾束縛,主動將想法付諸實施。能動性不僅是心理品質,還是行為特性。其三是創造性,即學生在學習中能主動創新實踐。
數學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揮多樣化學科的育人功能。教師要澄清模糊認知,重建學科整體系統結構育人的教學范式。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立足學科視角,還要立足學生立場、學習視角設計和實施課程。課程實踐過程是學生與數學相遇的過程。相遇的根本標志是學生與課程積極主動對話、交往。教師要注重課程與學生素養發展的關聯,注重靜態教材與學生廣闊生活的關聯,注重外顯物化成果與內隱學習體驗的關聯。
三、構建開放融通場域,實現學科育人的轉向
唯有構建開放融通場域,方能實現學科育人根本轉向。數學教學需從急功近利應試教學轉向注重學生核心素養、審美素養、主體人格等的教學,即引導學生從功利應試性學習轉向價值素養性學習。唯此,才能真正實現課程多維度育人的初衷。
(一)從“教數學”轉向“學數學”
從“教授\"轉向“學習”,關鍵在于轉變傳統模式,不再讓“教師思路\"主導課堂,不再僅靠“教師提問\"推進進度,不再以“講解”取代思考。其核心是讓學生成為“課堂中心”。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促進學習方法轉變,數學課程教育功能方能充分展現。教師應創建開放包容的環境,積極采納\"以學習為中心”“學生為主導\"模式;要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調動積極性;要引導學生自主探索,擴展他們思維空間,鼓勵他們勇于表達,把對課堂難題進行啟發、引導、點撥作為主要活動。
(二)從“小數學\"邁向“大數學”
從“小數學”邁向“大數學”,意味著突破傳統局限,不再限于教科書內容、課堂時空、被動玲聽方式。教師應實施\"以內帶外\"策略,挖掘課程中知識、技能、美感、道德、文化等多維價值,使數學學習與外部世界、日常生活緊密相連。例如,在“百分數的意義\"的學習中,學生可從基本概念、與分數比較入手,深入探討“比率\"的含義,聯系生活實際應用。教師在教學中,應充分利用“比率\"的教育價值,探索在金融、稅務、折扣、成數等領域的應用,如利率、稅率、折扣率、成活率、死亡率、出油率、出粉率、命中率、支持率、出勤率、缺勤率等。通過結合生活經驗,學生視野更寬廣,學習時能思緒萬干、視野開闊。數學與生活的內外融合,可充分展現學科教育功能,形成深度立體教學模式。
(三)從“淺數學\"過渡到“深數學”
從“淺數學\"過渡到\"深數學”,意味著轉變傳統以知識為中心、任務目標為導向的功利性方向,旨在摒棄傳統方法導致的學生缺乏思考、表面探究、淺薄想象的學習方式(如蜻蜓點水、浮光掠影、淺嘗輒止)。教師應依托課程,深挖育人潛力,積極運用精細教學和深度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全身心投入學習。教師應鼓勵學生專注傾聽、深入思考、深刻感悟,將學科知識轉化為數學素養。例如,教師在教授“百分數的意義\"時,不僅要引導學生認識理解其意義、與分數的差異,還應推向更深層,如想象“千分數”“萬分數”,思考“百分數何時不大于1,何時可大于1”,并與統計圖表結合。此法或使部分學生深思時暫難清晰認識,但正是培養深度思維、發揮課程育人作用、提升綜合素養的必要途徑。
四、結語
教師應將育人價值轉化為學生個人生命成長價值,促進其數學素養提升和生命成長。為此,教師應重視學生反饋,包括補充性、啟發性和激勵性反饋。通過回顧性提問、對話、啟發、點撥,激發學生反思反省,引導其深入思考咀嚼,助其更好消化吸收知識。這樣,方能重構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的數學教學新框架。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尊重課程固有的知識價值,深入挖掘教學價值,展現育人價值。教師不僅需要有扎實的學科知識,還應具備將課程轉化為育人價值的能力,通過深入發掘、展現、轉化育人價值,讓課程超越教材知識本身,努力構建更廣闊的育人視野、格局和情懷。
教師應立足學生生命成長視野,以促進學生終身發展為導向,著力構建開放融通的育人場域。具體而言,教師應整合校內外教育資源,突破傳統課堂邊界,通過跨學科主題學習、家校社協同共育等途徑,創設具有真實情境的成長生態圈。在課程實施層面,教師要深度挖掘各學科獨特的育人價值,既要注重結合學科核心素養設計主題式探究活動,又要善于捕捉生成性教育契機,引導學生在參與中體悟知識的生命意蘊。同時,教師應用分層實施策略和動態評價機制,將課程內涵轉化為可操作的育人實踐。這種教育樣態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內生動力,還能構建起涵蓋品格塑造、思維發展、審美涵養等多維度的成長空間,最終使學生在獲得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實現精神成長與生命價值的雙向豐盈,真正開辟出既有實踐活力,又富有人文意義的成長新天地。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朝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