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 D90-05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3642(2025)02—0097—08
課題組
任何時代都有反映這個時代特性的問題,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往往會產生偉大的思想[1]習近平法治思想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人新時代、在解決為什么實行全面依法治國以及怎樣實行全面依法治國的過程中形成的偉大思想。在2020年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系統總結了全面依法治國的要求,明確提出了“十一個堅持”。這些內容作為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義,成為我們科學理解和系統把握習近平法治思想的基礎所在。習近平法治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法治篇”,是黨的法治思想之集大成,也是對黨的法治建設成就與經驗的深刻總結。自習近平法治思想被明確提出以來,學界對其內容、特點、邏輯和價值等方面展開了深入研究,形成了一大批具有較高價值的研究成果;但目前學界還比較缺乏從黨的百余年成就與經驗視角來研究習近平法治思想的論著等。從黨的百余年歷史之視角看,習近平法治思想是黨的法治思想的歷史結晶,是深刻總結黨的百余年法治建設重大成就與歷史經驗而形成的重要理論成果。從建黨一百多年的歷史視角來探討習近平法治思想,不僅是深刻把握習近平法治思想的客觀需要,也是學習和貫徹黨的二十大及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昂首闊步走好新征程的基本要求。基于此,本文擬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產生的時代背景與實踐價值為起點,對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時代價值、實踐淵源及方法論創新予以探討。
一、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時代價值
習近平法治思想是在黨的十八大之后因應我國依法治國需要而產生的旨在引領新時代法治中國行進之路的重要思想。習近平法治思想作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指導思想,是中國共產黨科學理性地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科學指南,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價值。
(一)以提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助力實現中國式現代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2。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逐漸成為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我國仍然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依舊處于需要通過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來實現發展、用發展來解決社會主要矛盾的關鍵階段。正是在這種背景下,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樣的目標和任務,并明確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3]。法治作為一種典型的規則之治和已經被人類社會歷史發展證明了的比較科學和理性的治理方式,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根本保證。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人類社會發展的事實證明,依法治理是最可靠、最穩定的治理。\"[4]63“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凝聚著我們黨治國理政的理論成果和實踐經驗,是制度之治最基本、最穩定、最可靠的保障。\"[5]正是基于對法治在治國理政中重要作用的認識,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立足于新時代我國法治建設的實際,從法治發展乃至整個國家發展的大局出發,明確提出“全面依法治國\"的目標和要求,將依法治國推進到全面依法治國的新高度,并在此基礎上逐漸形成并明確提出了習近平法治思想,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了思想指南。
當今時代的發展充滿著各種機遇和挑戰,對執政者的執政能力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法治作為一種制度理性之治,成為確保執政者始終保持理性、提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以推進現代化建設的可靠保障。“法治以其最具可預期性、穩定性和權威性而成為相對最值得依賴的治理模式。\"[6]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適應時代變化,加強各領域的法律法規制度建設,實現黨、國家、社會各項事務治理的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背景下,習近平總書記統籌國內外發展形勢和法治建設的要求,科學回答了如何在法治道路上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問題,明確指出全面依法治國是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保障。這是建立在對國內外復雜形勢正確判斷基礎上得出的科學結論,也是實現“中國之治\"的必然選擇。習近平法治思想堅持馬克思主義系統論,不僅提升了法治在我國國家戰略中的地位,也提出要確保法治的完整性、協調性和科學性。這有助于我黨運用法治思維應對風險和挑戰,系統謀劃法治中國的路徑和目標,助推中國式現代化的實現。
(二)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為全球治理尤其是發展中國家治理提供中國智慧
當今世界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面臨的國內外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正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這對黨的執政能力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我們只有奉行規則之治、制度之治,才能更好地應局和破局。法治作為最重要而且也是最基本的規則之治、制度之治,就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提高治國理政的必然選擇。此外,伴隨著我國綜合國力以及國際地位的提升,我國越來越多地承擔起一個大國所應承擔的國際責任。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國的法治建設相互影響,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格局。這種情勢需要我國厲行法治,融入國際法治建設的偉大進程之中,承擔起大國的責任,“努力以中國智慧、中國實踐為世界法治文明建設作出貢獻\"[8]。習近平法治思想正是在這樣一種復雜的國際背景下,著眼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需要,統籌國內、國外兩個大局形成并提出的、旨在回答法治中國之路該向何處走以及如何走的重要思想。習近平法治思想“從歷史和現實相貫通、國際和國內相關聯、理論和實際相結合上深刻回答了新時代為什么要實行全面依法治國、怎樣實行全面依法治國等一系列重大問題\"9],是全面深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走好法治之路的根本遵循,也是我們國家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勇擔大國責任、為全球治理尤其是發展中國家治理提供中國智慧的必然選擇。
就其特質而言,中國共產黨是一個胸懷天下的使命型政黨。堅持胸懷天下是中國共產黨一百多年來奮斗的重要歷史經驗,也是一個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的責任擔當。習近平法治思想是這種胸懷與擔當的直接產物。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洞察時代發展之大趨勢,把握歷史主動,堅持統籌推進國內法治和涉外法治,積極回應全球法治治理的愿望和呼聲,高舉合作共贏的旗幟,“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10],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為應對全球性挑戰指明了方向,為維護國際法治秩序、推動全球治理變革提供凝聚著中國智慧的法治方案。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的成功治理不僅是我國自身建設的偉大成就,也是對全球治理尤其是發展中國家治理作出的重要貢獻;簡言之,“中國之治\"可以為廣大發展中國家提供國家治理的中國智慧,為實現全球治理作出了一份應有的貢獻。習近平法治思想是當代“中國之治”的法治指引和保障,是中國共產黨為全球治理尤其是發展中國家治理貢獻的法治智慧。
(三)在新征程中為確保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思想指引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國人民共同的夢想,也是中華民族不解奮斗的動力所在。一百多年來,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不斷探索、努力奮斗,創造了令全世界矚目的“四個偉大”成就。中國共產黨一百多年發展的歷史乃至整個中國近現代史表明,法治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最有力保障。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征程上,堅持并深人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主要保障和重要基石。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結合歷史經驗教訓和實踐發展的新要求,著眼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現實需要,建立并完善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取得了新成就。在此過程中,習近平法治思想逐步形成并發展成熟。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踏上新征程。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領導核心的中國共產黨,其中心任務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時代、新征程、新任務必然要求我們黨直面新挑戰、適應新要求、取得新功業,必然需要回應廣大人民群眾對社會治理以及國家治理科學化、法治化的期待,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習近平法治思想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堅持用法治思維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需要直面的問題,用法治理論確保國家治理與社會治理取得新成效,為法治中國建設之路指明了方向。這無疑有助于我們走好新征程、實現黨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二、習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實踐淵源:百年依規治黨與依法治國的經驗總結
2021年11月召開的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對建黨百年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奮斗的偉大成就和歷史經驗進行了全面總結,法治建設的成就與經驗也在其中。實際上,從法治理論與實踐關系的角度看,習近平法治思想是建黨百余年來黨的法治建設的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總結,凝聚了全黨法治探索的智慧,是站在百余年黨史、數千年中國史與世界史的維度對當代中國法治之路進行有益探索的理論成果與智慧結晶。作為指引新時代法治中國建設的一套科學理論,習近平法治思想既傳承經典又獨具創新,在形成過程中吸收了包括毛澤東、董必武、朱德、劉少奇、鄧小平、彭真、江澤民、胡錦濤等眾多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法治智慧。例如,董必武同志在中共八大上提出了“黨中央號召公安、檢察、法院和一切國家機關,都必須依法辦事”的號召[11]352,主張在推進法制建設的過程中發揮執政者的先鋒模范作用,認為“要使群眾守法,首先就要求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特別是領導者以身作則\"[11]22。這無疑成為習近平法治思想中“堅持抓住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的重要思想來源。劉少奇同志作為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極為重視加強憲法建設,注重發揮憲法和法律的權威性,指出憲法作為我國根本大法是全體人民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必須嚴格遵守的,并要求制定系統完備的法律體系。這與習近平法治思想中的“堅持依憲治國、依憲執政\"無疑具有一致的目標導向。鄧小平同志在改革開放初期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12]147的目標要求,不僅直接推動了我國法治建設的進程,而且成為習近平法治思想中“堅持全面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這一論斷的重要理論淵源。毛澤東同志有關黨內法規的論述則成為習近平法治思想中有關依規治黨論述的重要思想來源。上述黨和國家領導人有關法治建設的論述都對習近平法治思想的形成產生了重要影響、發揮了重要作用。就此而言,習近平法治思想是在凝聚全黨智慧的基礎上形成的,是黨的法治思想的集體結晶。可以說,習近平法治思想是黨在百余年發展進程中不斷探索法治理論和法治道路,深刻總結黨的建設、國家和社會治理實踐經驗基礎上形成的一種法治思想,是建黨百余年來黨的法治建設成就與經驗的系統總結。
(一)習近平法治思想是中國共產黨百余年依規治黨成就與經驗的總結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將黨內法規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使之成為與國家法律相互配合、相互支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并提出:“依法執政,既要求黨依據憲法法律治國理政,也要求黨依據黨內法規管黨治黨”[13]。中國共產黨自建黨以來就高度重視黨內法規制度建設,并在百余年發展史中不斷探索,積累了依規治黨的豐富經驗。
中國共產黨成立初期尚未掌握國家政權,也沒有有效參與治國理政。因此,黨對法治事業的探索實際上是從管黨治黨、制度治黨開始的。黨自誕生之日起就高度重視并不斷強化黨內法規制度建設,不斷在黨內強化紀律意識和法治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前后,就開始探索建黨的道路與方針,認識到按照馬克思列寧主義政黨理論,建立的政黨必須具有公開的綱領和鐵一般嚴密的組織紀律。\"[14]1921年,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制定并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第一個綱領》,明確規定了黨的名稱、綱領、組織原則、監督機制等內容,是中共黨史上第一部關于黨的建設的馬克思主義文獻,也是黨的歷史上第一部黨內法規。1922年,中共二大通過了黨的歷史上第一部《中國共產黨章程》,進一步強化了黨規之治,加強了黨的紀律建設。此后,中國共產黨便在黨章的引領下,從黨內到黨外,一步步開始了對法治道路的艱辛探索。1938年,黨的六屆六中全會召開之前,鑒于黨內屢屢發生破壞黨紀的現象,毛澤東同志在六屆六中全會報告中提出:“除了上述四項最重要的紀律外,還須制定一種較詳細的黨內法規,以統一各級領導機關的行動。\"[15]這些黨內法規“一經制定之后,就應不折不扣地實行起來,以統一各級領導機關的行動,并使之成為全黨的模范\"[16]。這是黨在歷史上首次提出并使用黨內法規這樣的概念,表明了黨對黨內法規的高度重視。正因為黨不斷推進黨內法規制度建設,全黨實現了空前的團結統一,黨的事業越來越走上康莊道路,黨最終領導人民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偉大成就。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成為執政黨,黨的地位、角色和任務的轉換對黨的領導活動和自身建設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黨通過黨內法規實現依規治黨,并借助依規治黨引領和帶動法治建設,以更好地實現治國理政,成為黨面臨的必然選擇。1956年,中共八大通過了中國共產黨執政后的第一部黨章,以黨內法規的形式對黨在執政初期探索黨的建設與國家治理的經驗進行了總結,并在此基礎上繼續推進黨內法規制度建設。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文革\"前夕,中國共產黨制定了57份黨內法規[17],這一時期的黨內法規回應了執政黨建設的新形勢、新特點,既借鑒了革命時期黨的建設的成功經驗,又注重建立健全領導法規,實現了黨對國家權力機關的堅強領導,成為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黨探索法治建設道路的重要成果。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在汲取歷史教訓的基礎上,高度重視法治思維在管黨治黨領域的運用,黨內法規制度建設得到了恢復和發展。1978年,鄧小平同志指出:“沒有黨規黨法,國法就很難保障。\"[12]147這是黨中央第一次明確闡釋黨內法規與國家法律之間的關系,成為黨在法治建設中對黨規國法關系進行探索的重要成果之一。1990年7月,中共中央頒布了《中國共產黨黨內法規制定程序暫行條例》,首次將黨內法規制度建設納入黨內法規的范疇,表明黨內法規建設進人一個新階段。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對黨內法規更加重視,以前所未有的力度不斷強化黨內法規制度建設。2012年,中共中央印發了《中國共產黨黨內法規制定條例》,將黨內法規制定工作納入法治化軌道。之后,黨中央不僅明確將黨內法規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而且先后于2013年、2018年印發了中央黨內法規制定工作五年規劃,并于2016年12月印發了《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內法規制度建設的意見》,對黨內法規制度建設進行了統籌安排。2019年,中共中央修訂了《中國共產黨黨內法規制定條例》,并出臺了《中國共產黨黨內法規執行責任規定(試行)》,對提升黨內法規的立規質量和執規水平提出了更嚴格的要求[18]。2021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宣布,我們黨已經“形成比較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2]。在此基礎上,第二次全國黨內法規工作會議于2021年12月召開,進一步明確了習近平同志依規治黨重要論述的核心要義;第三個中央黨內法規制定五年規劃于2023年4月公開發布,對今后五年黨內法規制度建設提出了更為明確和具體的要求。這意味著黨在依規治黨方面的探索達到了一個新高度。這些探索與成就為習近平法治思想的形成與發展,尤其是對其中依規治黨重要論述的形成與發展提供了實踐素材。
梳理建黨百余年來黨內法規制度建設的歷史,我們不難發現,百余年黨史是一部黨通過依規治黨、強化黨內法規制度建設并不斷在黨內追求法治、踐行法治的歷史。在這一歷史進程中,中國共產黨逐漸明晰了法治的內涵與外延,明確了黨內法規與國家法律的關系,通過依規治黨不斷完善并推進國家法治,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進而形成了習近平法治思想。在此意義上,習近平法治思想實際上是中國共產黨深刻總結建黨百余年來依規治黨重要經驗與重大成就的必然結果。
(二)習近平法治思想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國家法制建設成就與經驗的總結
中國共產黨成立初期并沒有建立全國性政權,而是從局部執政到全國執政。自建立革命政權開始,黨就極為注重民主法制建設,根據革命和建設的實際需要開展立法工作,這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國家法制建設積累了寶貴經驗。
中國共產黨建立革命根據地后,在中央蘇區和革命根據地相繼頒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規,積極推進革命根據地的法制建設。自1927年到1928年,中國共產黨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制定并頒布了《井岡山土地法》,為農民分配土地提供了法律保障。1931年11月,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通過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成為我國歷史上首部由人民代表機關正式通過并頒布實施的反映勞動人民當家作主、參加國家和社會管理的憲法性文件。之后,中央蘇區先后頒布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勞動法》《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懲治反革命條例》等多部重要法律法規,對法治建設進行了可貴探索并積累了寶貴經驗。抗日戰爭時期及解放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政府相繼頒布了以《陜甘寧邊區抗戰時期施政綱領》為代表的一系列憲法性文件以及《陜甘寧邊區刑法總分則草案》《破壞堅壁清野懲治辦法》《抗戰時期懲治漢奸條例》《陜甘寧邊區戰時工廠集體合同暫行準則》《土地法大綱》等法律法規,為黨領導人民踐行法治積累了寶貴經驗,也為黨逐漸形成科學系統的法治思想奠定了基礎。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努力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在此期間,政策在黨治國理政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法治建設也取得了重大成就。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會議通過了具有臨時憲法性質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為新中國法治建設提供了制度保障。1950年4月,毛澤東同志簽發命令并公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制定的第一部基本法律,徹底廢除了舊中國遺留的封建婚姻制度,在全社會逐步建立起新型婚姻家庭關系。1954年9月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了我國的國體和政體,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第一部具有社會主義性質的憲法。1956年9月,黨的八大順利召開,明確提出要系統制定比較完備的法律,健全國家法制。自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阻斷了黨對法治道路的探索,成為黨的歷史上應當深刻反思的重大教訓。
改革開放以來,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深刻總結歷史經驗教訓,進行了全面的撥亂反正,我國的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逐步回到了正常軌道。1978年12月,鄧小平同志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提出:“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并且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法制建設方針[12]146-147,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黨領導人民探索法治道路的新篇章。1982年,五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以此為基礎,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等在內的一大批法律法規相繼制定并實施,立法內容涉及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等重要領域,初步實現了國家治理與社會治理的法律化、制度化。2007年,黨的十七大召開,明確提出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重要目標。2011年,時任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長的吳邦國同志在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宣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標志著黨領導人民進行法治道路的探索取得了新的偉大成就。
2012年11月召開的黨的十八大要求“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將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推進到新階段。2014年10月,《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將依法治國目標上升為全面依法治國,并將其作為“四個全面\"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標志著黨領導人民進行法治建設迎來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新時期。在此基礎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生物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等法律法規制定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規得以修改與完善,中國法治建設進入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時期。全面系統地總結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成就和經驗、用科學的思想指導全面依法治國實踐,成為新時期走好法治中國之路的必然需求。習近平法治思想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提出來的。
在新的歷史進程中,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認真梳理黨領導人民開展法治建設的偉大成就,科學總結黨在不同歷史時期法治建設的成功經驗,形成了新時代能夠科學指導法治中國建設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習近平法治思想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的重要成果,也是國家治理與政黨治理實踐的重要結晶。
三、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方法論創新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的一場深刻革命,關系黨執政興國,關系人民幸福安康,關系黨和國家長治久安。\"[19]40° 全面依法治國要有科學的思想作指導。我們必須堅持習近平法治思想在全面依法治國實踐中的指導地位。習近平法治思想立意高遠、邏輯嚴密、體系科學,不僅體現了新時代黨的法治思想的繼承與發展,而且對中國共產黨法治思想在方法論上進行了多方面創新。
(一)通過系統論破解了我國法治建設的碎片化傾向
從其他國家法治建設的歷史經驗來看,法治作為一種規則之治,其實現并不僅僅是依靠法律制度的完備就能夠達成的,而是必須依賴于眾多因素的相互作用。在法治建設過程中我們既要始終推進立法,也要持續強化執法、司法,還要不斷加強守法;既要重視法治建設本身,也要關注政治、道德對法治建設的影響,推進政治建設、道德建設;既要堅持依法治國,也要強化依規治黨;既要不斷推進法治實踐,也要持續深化法治理論研究。簡言之,我們必須始終堅持系統論;否則,很容易在全面依法治國過程中出現“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現象,導致法治建設過于碎片化、顧此失彼、難以發揮合力。堅持系統論是習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特色。習近平同志指出:“全面依法治國是一個系統工程,要整體謀劃,更加注重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20]《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13]這顯然是我國法治建設堅持系統論、貫徹落實習近平法治思想的客觀要求。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法治建設高度重視,并明確提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目標和要求。然而,由于在法治建設過程中我們沒有很好地堅持系統集成,過于強調法律體系的構建與完善,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忽視了法治實施,未能將法治監督和法治保障置于應有的地位,導致我國法治建設進展較為緩慢,成效不盡如人意。習近平法治思想堅持系統論,堅持用發展的觀點、矛盾的觀點以及聯系的觀點,全面審視我國法治建設過程中的各方面問題,強調法治建設的系統集成,把全面依法治國納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科學、全面認識和把握全面依法治國。習近平總書記在闡釋全面依法治國時,用了大量的“全面”“系統”“協同”“一體”“相結合\"“相統一\"等強調法治系統集成的詞語。這表明習近平法治思想將法治中國作為一個各方面相互聯系、各要素相互制約、各環節彼此支撐、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有機整體,強調頂層設計、整體布局、宏觀規劃、協同推進。“與黨的十八大之前黨和國家領導人有關法治的論述相比,習近平法治思想強調的是法治內容的全面化、法治手段的多樣化、法治實踐的系統化以及法治環節的協同化,是更高層次和水平的法治目標。\"[6這就有效破解了以前我國法治建設因過于碎片化而致使法治建設協同化不足、難以真正全面發力的困境。習近平法治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在法治中國建設問題上的靈活運用,也是中國共產黨法治思想在方法論上的重大創新。
(二)借助唯物辯證法闡述了黨與法的關系
唯物辯證法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基本方法。習近平總書記極為注重唯物辯證法的運用,強調辯證唯物主義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21]。唯物辯證法貫穿于習近平法治思想之中。在闡釋黨與法的關系方面,習近平總書記運用唯物辯證法對黨與法的關系進行了科學闡釋,成為在方法論上的另一重大創新。
在我國法治實踐中,黨與法的關系問題尤其是黨大還是法大的問題,一直是一個略顯敏感和神秘的問題,很多人都對此存在認識上的誤區,之前一些領導人對這一問題也沒有形成很精辟的論述。為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和法的關系是一個根本問題\"[4]33,也是“法治建設的核心問題\"[22]。他認為,“黨大還是法大\"是一個政治陷阱,是一個偽命題。對這個問題,我們不能含糊其辭、語焉不詳,要明確予以回答[20]。習近平總書記認為,作為一個執政整體的黨而言,客觀上是不存在“黨大還是法大”這樣一個問題的,因為中國共產黨是執政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領導人民制定法律,法律必然體現黨和人民的意志,不存在孰大孰小的問題;然而,具體到每個黨政組織、每個領導干部,卻存在“權大還是法大\"的問題。黨組織和領導干部掌握著黨和人民賦予的神圣權力,如果濫用這一權力,以黨自居、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就必然會使權力超越于法律之上,從而使人們對黨法關系產生誤解。我們必須要區分清楚“黨大還是法大”以及“權大還是法大\"的問題。如果說“黨大還是法大”是一個偽命題,那么對各級黨政組織、各級領導干部來說,權大還是法大則是一個真命題[4]37。對于“黨大還是法大\"這樣一個長期以來一直較為敏感而復雜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從上述兩個角度進行了解答,破除了黨法關系的敏感性。
不僅如此,習近平總書記還指出:“黨和法的關系是政治和法治關系的集中反映。法治當中有政治,沒有脫離政治的法治。\"[4]34習近平總書記認為,任何法治都是政治的延伸,其本身是政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任何國家的法治一無論其如何宣傳價值無涉或價值中立—都回避不了服從并服務于國家政治需要尤其是執政黨政治需要的本質[23]。這實際上是運用唯物辯證法科學闡釋了法治的本質,在黨與法的關系上進行了更深刻的論述,是習近平法治思想在方法論上的另一重大創新。
(三)運用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抓住了依規治黨這個法治中國建設的關鍵
習近平法治思想堅持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科學審視法治中國建設的方方面面。習近平總書記認為,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是當代中國國家治理的關鍵所在。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24]。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將黨的領導貫穿于全面依法治國的方方面面,并以更高的標準和更嚴的要求管黨治黨。“治國必先治黨,治黨務必從嚴,從嚴必依法度”成為全面依法治國的基本邏輯。運用黨內法規管黨治黨,也就成為全面依法治國的關鍵所在。正因為如此,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將黨內法規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黨內法規與國法一樣,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這一機體的重要一翼。在習近平法治思想中,依規治黨與依法治國之間的關系作為黨法關系在法治領域的進一步延伸,是辯證統一的。依規治黨是依法治國的重要保障,也是深入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關鍵。
在習近平法治思想形成之前,黨盡管也高度關注黨內法規制度建設、重視依規治黨,甚至也將黨內法規作為國家法治建設的保障,但卻沒有將黨內法規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之中,沒有使之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全面依法治國必須正確處理依法治國與依規治黨的關系,依規治黨深入黨心,依法治國才能深人民心[25];要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努力形成國家法律法規和黨內法規制度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互保障的格局[26]。這就賦予了黨內法規在全面依法治國中的應有地位,將全面依法治國的關鍵歸結為依規治黨。在進一步規范黨法關系的基礎上,習近平總書記抓住了全面依法治國以及法治中國建設的命脈所在。這是習近平法治思想在方法論上的又一重大創新。
結語
任何實踐的推進都離不開科學理論的指導。全面依法治國事關黨的事業興衰成敗、事關國家長遠發展、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而且離不開科學理論的指導。堅持理論創新是建黨百余年以來黨在領導人民進行偉大奮斗中積累的寶貴經驗。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興黨興國的根本指導思想。\"[19]16很顯然,“我們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要運用其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解決中國的問題,而不是要背誦和重復其具體結論和詞句,更不能把馬克思主義當成一成不變的教條”[19]17。“馬克思主義理論不是教條而是行動的指南,必須隨著實踐的發展而發展,必須中國化才能落地生根、本土化才能深人人心。\"[27]習近平法治思想作為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在中國的創新性運用,顯然就是本土化的黨的理論重大創新性成果,是引領法治中國建設不斷前行的“導航燈”。全面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領域一場廣泛而深刻的革命,需要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不斷探索。我們必須堅持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導地位,推動中國式現代化事業發展行穩致遠。
參考文獻:
[1]李軍,劉東芝.毛澤東首倡“黨內法規”的歷史意蘊探究:基于《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的文本考查[J].上海政法學院學報(法治論叢),2020(6):118-126.
[2]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1-7-2(2).
[3]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13-11-16(1).
[4]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全面依法治國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5.
[5]習近平.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發揮法治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的積極作用J.求是,2020(22):4-7.
[6」劉長秋.論習近平法治思想及其突出特點J].新視野,2021(5):13-20.
[7]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92.
[8]習近平.立德樹人德法兼修抓好法治人才培養勵志勤學刻苦磨煉促進青年成長進步[N].人民日報,2017-5-4(1).
[9]莫紀宏.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法知識學特征分析[J].求是學刊,2021(1):1-12.
[10]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5.
[11]董必武.董必武法學文集[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12]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3]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14-10-29(1).
[14]程維榮主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黨內法規[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8:18.
[15]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8.
[16]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十五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646.
[17]李軍.中國共產黨黨內法規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6:84.
[18]王立峰.中國共產黨依規治黨的百年實踐與制度經驗[J].學習與探索,2021(10):51-57.
[19]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0]習近平.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有力法治保障[J].求是,2021(5):4-15.
[21]習近平.辯證唯物主義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J].求是,2019(1):4-8.
[22]習近平.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說明[J].求是,2014(21):16-23.
[23]劉長秋.習近平法治思想中黨內法規制度執行力問題研究[J].廣西社會科學,2021(12):23-30.
[24]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九十五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2.
[25]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習近平關于依規治黨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2:198.
[26]習近平.論堅持全面依法治國[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0:96.
[27]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與歷史經驗的決議[N].人民日報,2021-11-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