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山水美如畫,三峽人家景更佳。巴風楚韻歸帆遠,吊腳樓前笑語嘩。”長江穿越千山萬水,滋養(yǎng)了中華大地,在其波瀾壯闊的旅程中,長江三峽以獨特的山水風光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最為人熟知,而三峽門戶西陵峽,景色尤為壯觀。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隱藏著一片世外桃源——三峽人家。
龍溪橋下春波綠
從西陵口進入三峽,船行江中,不一會就來到了三峽人家。三峽人家是一處大型民俗景區(qū),位于夷陵三斗坪鎮(zhèn)石牌村,地處西陵峽明月峽段,山下有人家,山上有古道。下了輪渡的第一站便是龍津溪,它是景區(qū)內(nèi)匯入長江的一條小溪,因山崖上有一條形似龍的帶狀石嶺從山頂蜿蜒而下,臨江時又向上高高翹起,仿佛要跳進這條清溪一樣,因而得名龍津溪。這里溪水碧綠,波光粼粼,漁船靜泊橋下,小路縱橫交錯。
龍津溪清澈見底,溪水潺潺,兩岸青山相對,頗有“曲徑通幽處,溪邊草木深”的意境。水上人家在龍津溪匯入長江的交匯處,江邊是小巧別致的古村落,這里的房屋依山而建,錯落有致,傳統(tǒng)的三峽吊腳樓點綴于山水之間,多為木質(zhì)結(jié)構(gòu),屋頂覆蓋著青瓦,洋溢著古樸寧靜的氣息。幾只古帆船迎風而立,烏篷船安靜地泊在三峽人家門前,溪邊少女揮著棒槌在清洗衣服,江面上悠然的漁家在撒網(wǎng)打魚……步入其間,有種“步入桃源不知歸”的感覺涌出心間。
巴王寨里美盡收
出了龍津溪后順著道路繼續(xù)往上走,便到了山上的巴王寨。巴王寨,一個用巨石和原木壘成的城堡,坐落于長江南岸的半山腰,俯瞰著明月灣的江水滾滾東流。這里曾是巴族人民的重要聚居地,依靠鹽、茶、山貨等資源對外通商而一度繁榮強盛。寨內(nèi)有很多古樸的生產(chǎn)工具和生活用具,可以感受到古代巴人的生活氛圍和高超的勞動技藝。穿過茶鹽古道按照指示牌便可以走到巴王宮,它位于整個寨子的最高處,用巨石、泥土和原木壘建成。這座飽經(jīng)滄桑的巴王寨見過戰(zhàn)爭的殘酷,如今靜靜地看著巴楚文化在這片土地上交融、繁衍與發(fā)展。
“郎在高山打傘來,姐在屋里繡花鞋……”一走上巴王寨茶鹽古道,高亢嘹亮的“三音歌”便響了起來。歌者是興山民歌傳承人,其演繹的興山民歌(三音歌)令人不辨音高、不易歌唱,這項國家級非遺項目因曲調(diào)構(gòu)成中有一個特定三度音程,而被稱為“鋼琴縫里的音”。繼續(xù)前行,“三音歌”尚余音繞梁,“長陽南曲”又驚艷了時光。“梧桐葉落金風送,丹桂飄香海棠紅……”三弦、二胡、揚琴、中胡等絲弦樂器,加之演唱者略帶磁性的嗓音,把“悲秋”的氛圍烘托得淋漓盡致,也讓“長陽南曲”這朵“郁香的山花”在人來人往中魅力飛揚。
夷陵版畫韻味長
夷陵版畫館、夷陵楠管、三棒鼓、女書……行走巴王寨,不僅可以欣賞到美麗的自然風光,還可以體驗到非遺文化的魅力。
宜昌古稱夷陵,夷陵版畫因此得名。在夷陵版畫館前,民間藝人萬宗成坐在吊腳樓邊的大樹下,正專心致志地在木板上雕刻著“三峽帆船”,身邊擺放著他雕好的鄉(xiāng)村版畫,每一幅都勾勒了一處靜謐閑適的鄉(xiāng)村場景。
萬宗成是純樸厚道的土家人,眼神干凈,滿臉陽光,對訪客非常熱情,身處他的夷陵版畫館內(nèi),仿佛進入夢幻的黑白世界。夷陵版畫大多為簡單的黑白雙色調(diào),作品主題多反映傳統(tǒng)農(nóng)村生活,《推磨》《貓》《峽江兒女》《巴王宮》……一幅幅作品,畫風獨特,簡單中衍生出豐富,質(zhì)樸中又見純真,不受比例關(guān)系和透視原理的束縛,意到手到,組合隨心,有渾然天成之趣;畫面構(gòu)成簡潔、造型古拙、樸實無華,蘊含著農(nóng)民的智慧與幽默。萬宗成說,黑色作為背景主色,在土家人的心里象征著深邃的黑土地。
圖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編輯 王冬艷 43740834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