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志碼:A
引用:,.農文旅融合發展的福建實踐[J].農村·農業·農民,2025(7):124-128.
推進鄉村全面振興,重點在于發展農村特色產業,關鍵在于農文旅融合。其中,農業文化遺產是建設農業強國的寶貴資源,承載著深厚的歷史和人文底蘊,內涵豐富,對發展旅游業、保障糧食安全、人民安居樂業、傳承農耕文化具有重要意義。當前,中國擁有22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其中,“福州茉莉花與茶文化系統”“尤溪聯合梯田”“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是福建3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此外,福建還有7處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分別為“福州茉莉花種植與茶文化系統”“尤溪聯合梯田”“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福鼎白茶文化系統”“松溪竹蔗栽培系統”“福建長樂番薯種植系統”“福建武夷巖茶文化系統”[1]。保護、利用好稀缺寶貴的農業文化遺產,將為實現福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重要助力。
一、農文旅融合的價值所在
(一)政策理念:以文促旅,以旅彰文
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加快構建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并舉、產加銷貫通、農文旅融合的現代鄉村產業體系,把農業建成現代化大產業「2」。農文旅作為現代農業發展的新模式,不是農業、文化和旅游行業的簡單疊加。其本質是以農業為基礎,以旅游為媒介,對農業文化進行宣傳和弘揚,確保農業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實現農文旅的深度融合,關鍵在于樹立農業文化自信、強化身份認同和提升人民幸福指數,凸顯農業文化的獨特價值。
農文旅深度融合發展是實現全方位效能提升的變革。它突破了傳統文旅娛樂的局限,成為塑造人格、滋養心靈的關鍵力量,精準契合了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為人民群眾的精神世界注入了豐富內涵。這一融合趨勢成為驅動區域可持續發展、加速鄉村振興的核心途徑和高效手段,能夠激活區域經濟潛能,催化“文旅 + 多元產業”模式的興起,為鄉村振興提供強大動力[3]。此外,其也是踐行國家“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的關鍵一環,通過融入前沿科技與創新思維,推動文旅產業向更高層次轉型。其正面效應廣泛輻射,不僅注重經濟效益的提升,更強調生態保護與環境友好,力求實現經濟、社會、文化與生態的和諧并進,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美好圖景[4]。在持續的動態演進與升級過程中,文旅深度融合將實現從資源要素簡單組合,向依托新技術與創新理念推動要素深度融合、創新發展的重大跨越,進而步入注重質量與效益的高質量發展階段,促使文化和旅游朝著更加智能化、高效化及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方向穩步前行。
(二)市場需求驅動:農文旅融合引領鄉村振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密不可分,要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5]基于供給和需求的相互作用,農業和旅游業融合成為一種新的業態。從供給來看,當前鄉村的發展已超越了單一農業結構的局限,迫切需要農業在結構上進行升級、轉型及多元化拓展,并探索創新生產經營模式;從需求來看,在快節奏的都市生活中,隨著壓力的不斷累積,人們愈發渴望回歸自然,體驗質樸的生活方式,這一趨勢呼喚著新型旅游產品的誕生。農業與旅游業的深度融合,能夠促使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升農產品的價值增量并有效拓展產業鏈條。同時,旅游業也能借此機遇開發出符合消費者休閑偏好的旅游產品,加強休閑旅游的基礎設施建設,增添旅游活動的多元色彩。尤為關鍵的是,農業、文化與旅游的融合被視為新時代推動鄉村振興的關鍵策略,其核心目的在于為農民開辟更多增收渠道,激發農業農村的內在發展潛力。借助旅游業的引擎效應,傳統農業能夠創新其產品形態,豐富產業結構。
(三)資源稟賦:農文旅融合的創新發展路徑
農文旅融合是農業產業、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價值導向交融的必然結果。當前,在產業交叉融合的大趨勢下,文化、旅游、資本、人才、科技等要素之間的交集日益增多,它們在同一領域內匯聚,能夠形成合力,推動新消費市場的開拓,并取得實質性的成果。
以農業遺產為例,文化元素包括農業生產、農村管理傳統、民俗文化、村落建筑、傳統技藝等,跨越不同行業與區域。為了充分發揮其協同效應,應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發展格局人手,為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確保鄉村社會的和諧穩定。在探索農文旅融合的新路徑時,應憑借地方文化特色對傳統旅游產業進行轉型升級,開發蘊含地域與歷史文化元素的多功能旅游項目,并與當地餐飲、住宿、購物、交通等產業建立緊密合作關系,共同打造一體化的特色文旅產品,通過高附加值吸引游客前來體驗。總體而言,農文旅融合模式的核心理念在于共生,這也是推動鄉村文化振興持續創新發展的基石。在多元主體的協同合作與共同創造下,將催生出更加豐富多樣的成果。
二、福建農業文化遺產的概況
農業文化遺產是人類智慧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璀璨結晶,植根于勞動者精準把握天時、精妙運用地利、深切體會人與環境和諧共融的農業實踐中。這一遺產包含維系人類生命延續的物質基礎,蘊含了深厚的理論智慧、精湛的傳統技藝以及崇高的精神追求,共同構筑起一套全面而深刻的生存哲學與發展之道。福建農業文化遺產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動闡釋。其秉持的“道”與“天人合一”哲學,推崇高效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循環農業模式,秉持理性節制消費的傳統觀念,以及諸如尊老愛幼、誠信友善、鄰里和睦、勤儉持家等美德,均與當前倡導的和諧、環保、低碳理念相契合,構成了美麗鄉村的堅實基石,對鄉村振興及中華民族的可持續發展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
(一)福建農業文化遺產的豐富內涵
第一,蘊含著生態平衡、綠色循環的農耕經驗。農業遺產兼具經濟與環境雙重價值。首先,農業文化遺產具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如福建的烏龍茶、福州的茉莉花、閩南的龍眼、寧德的海帶、建寧的蓮子以及武夷山的巖茶等作物資源,都具有地域特色。同時,這些遺產在物種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乃至景觀多樣性方面也表現突出。其次,農業文化遺產系統具備多樣化的生態服務功能。這些功能不僅提升了農業文化遺產地的生態與環境質量,還改善了當地居民的生活條件,為發展特色生態農產品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同時,農業文化遺產中的農業傳統知識與生產技術為現代農業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耕作經驗。農業文化遺產展現了傳統農業的輝煌成果,為現代農業實踐貢獻了寶貴智慧,同時也為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提供了生動的實例,在推動可持續農業及國際農業合作與發展方面樹立了示范典型。
第二,凸顯了天人合一、開放包容的文化自信。山海兼備的地理環境和古城文化的沉淀,賦予福建農業遺產深刻的人文與藝術底蘊。首先,農業文化遺產如同一座豐富的民俗文化寶庫,衍生出多姿多彩的風土人情。例如,尤溪聯合村有著獨特的“拜牛神儀式”和“拜伏虎禪師儀式”,這些儀式不僅體現了當地人對農業生產的敬畏之心,也融入了深厚的宗教文化色彩。其次,農業文化遺產在涵養中華民族平和包容的民族品格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如“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武夷巖茶文化系統”等在內的茶文化系統,不僅體現了中國人對茶文化的熱愛與傳承,更孕育了中華民族平和包容、含蓄內斂的民族性格。最后,農業文化遺產還是傳承千年耕讀文化的重要載體。農耕文明與星象文化傳統的結合,使中國人善于觀察自然、順應天時。在農耕季節,人們會舉行各種祭祀和民俗活動,如“修禊”“曲水流觴”等,這些活動不僅體現了人們對自然的敬畏和感激,也豐富了人們的精神世界。
第三,提供了多元平衡、價值共創的產業空間。農業文化遺產的獨特性,為現代旅游的發展帶來豐富資源。一方面,其活態性特質展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傳承與發展,通過保留獨特的景觀、技能和物種要素,構成了一幅幅生動的生態畫卷,使山水之美觸手可及,鄉愁之情得以寄托。這既是鄉村環境建設的一種理想境界,也體現了現代人對土地深情厚誼及自我認知的探索,使游客不再僅僅是旁觀者,而是能夠深入參與并親身體驗富有歷史底蘊的“人地”系統的活躍分子。另一方面,農業文化遺產的整體性特征融合多元的內容和多樣的結構,為游客打造了一個全方位、多層次的旅游體驗平臺。其內在的整合性與和諧性,更是契合了現代游客對多元化、沉浸式體驗的追求。福建農業文化遺產的開發利用,從基本的食宿安排、便捷的交通服務,到特色的購物體驗、豐富的娛樂活動,乃至深度的學習機會、輕松的休閑時光以及刺激的探險旅程,應有盡有,滿足了游客多樣化的需求。
(二)福建農業文化遺產的開發利用
福建農業文化遺產資源豐富,涵蓋梯田、茶園、古法種植等多種類型。為促進農業文化遺產的可持續發展,福建省堅持以“活態傳承”為核心,因地制宜,推動“政策鏈、產業鏈、人才鏈、資金鏈”深度融合,形成了以農遺為根、文化為魂、旅游為徑的鄉村振興新范式。
以福建茉莉花與茶文化系統的生態保護實踐為例,2014年,福州市通過立法手段,對茉莉花種植開展分級分層保護,真正做到了“因地制宜、因時而變”。福州市先后編制并頒布了《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規劃——福州茉莉花種植與茶文化系統(2013—2022年)》《福州茉莉花與茶文化系統保護和發展專項規劃(2021—2025 年)》等一系列規劃。福州茉莉花茶產業從過去單一的種植與生產加工模式,逐步融入“茶科技”,進而邁向農文旅融合的發展路徑,正朝著全產業鏈模式穩步推進。此外,福州市還注重茶文化的挖掘與推廣。一方面,通過舉辦茉莉花茶文化節、開展茉莉花茶神州行活動,讓更多市民和各地友人走近這一農業文化遺產;另一方面,借助舉辦中國茶交會的契機,深入挖掘福州市作為“世界茶港”的歷史底蘊,致力于重振往日輝煌。同時,福州市還籌備建設福州茉莉花茶主題展示館,積極探索農耕文明的傳播新途徑。
以尤溪聯合梯田為例,其以“森林—竹林—村莊一梯田一水流”復合生態體系聞名,始終秉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在作物種植上,尤溪縣在聯合梯田核心區建立千畝中稻示范基地,引進水稻新品種,推廣綠色防控“雙減”集成技術,形成了梯田稻米、花生、田埂豆“梯田三寶”品牌體系。在文旅深入融合層面,尤溪縣融入“清新福建”旅游發展格局,以“我家在景區”為發展目標,大力發展全域旅游,圍繞“七彩梯田·仙境聯合”,積極推進梯田的保護與發展。以“傳統耕種 + 旅游”為思路,深入實施旅游開發提升工程。目前已初步形成“一核兩心多節點”的休閑農業產業格局,并持續新建改善觀景臺、游步道、標識標牌等旅游基礎設施。同時,通過舉辦開耕節、熬“九粥”、“豐收節”等民俗活動,展示和弘揚了丹溪河畔“耕讀傳家”的文化傳統。同時,還策劃了“家有良田”農田認種的訂單生產模式,增強了游客的參與感和體驗感。
(三)福建農文旅融合發展中面臨的現實困境
近年來,福建在促進農文旅融合賦能鄉村振興方面作出了一定努力。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廳將鄉村旅游發展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引擎,通過創新鄉村旅游業態,開發多樣化的旅游產品、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鄉村旅游IP(標識)、培養文旅融合的復合型人才,把農村變成景區,做大優質文旅經濟。但這項工作起步較晚,仍面臨一些困境。首先,融而不深,產業整合效果不佳。福建擁有豐富的農業文化資源和旅游資源,但二者在融合過程中缺乏深度和廣度。部分文旅項目過于注重地產導向而忽略了文化傳播的重要性,導致文化元素在旅游項目中顯得單薄,缺乏深度和吸引力。同時,部分生產地片面追求經濟利益,導致文化旅游產品出現低俗化、異化等背離主流價值觀的現象。其次,基礎設施仍需進一步完善。福建大部分農業遺產地位于郊區、山區交通不便利的位置,一方面,游客只能選擇自駕的方式前往,公共交通欠缺;另一方面,周邊的生活便利設施也不夠完善,對游客來說吸引力不夠。最后,當前鄉村文化所蘊含的價值仍有待深入發掘。農業遺產與文旅的融合目前多集中于采摘、觀光等傳統旅游模式,而與農業生產相關的民俗文化、歷史文化資源尚未被充分挖掘與利用。
三、福建農文旅深度融合的對策建議
(一)主體共商協同建設
農業、文化與旅游產業的交融是一個逐步演進且綜合性的過程,涵蓋有關部門、村民、企業及消費者等眾多參與者,要多方面持續協同努力才能成功推進。以尤溪為例,其高質量發展離不開有關部門、基層工作人員、村民等多方支持。在資金方面,有關部門可設置專項組,提供政策與資金支持以促進旅游品牌建設和基礎設施完善,并對納稅貢獻大的旅游企業及新設立的旅游企業實施稅收優惠。面對土地限制,村委會要允許在不改變土地權屬和用途的基礎上,采取合法承包、租賃等方式,利用農村集體所有的耕地、林地、水域等資源發展旅游項目。
(二)融合多元拓展空間
農業、旅游業及文化產業融合發展是鄉村振興的新路徑,產業間的資源整合、產品聯動及市場融合正驅動鄉村經濟空間的拓展與創新[7]。通過深度發掘、精準匹配及高效融合農業、文化與旅游資源,將鄉村的資源布局與空間結構重塑。這一過程涉及對農耕文化、歷史遺跡、民俗風情及紅色文化等文化資產的挖掘與激活,以及對自然風光、田園景觀等旅游與農業資源的充分利用,推動了農業與文化、文化與旅游、農業與旅游資源的深度融合,進而拓寬了鄉村資源的利用空間。以福鼎白茶文化系統為例,福鼎白茶培育種植產生于清代咸豐年間,距今數百年。連綿不絕的茶山,古色古香的品茗館,充滿現代氣息的茶葉加工廠房搭建起集白茶種植、生產、營銷、文化、旅游、收藏于一體的茶體系。
(三)文化引領創新發展
優秀文化不僅是農文旅深度融合的基石,更是推動其持續發展的核心驅動力。為避免鄉村旅游陷入低俗化、單一化的發展誤區,要深入挖掘鄉村文化的深層內涵,通過精準提煉與匠心打造,塑造具有獨特魅力的鄉村文化IP。具體而言,可以深入研讀歷史文獻,實地探訪古跡遺址及保留的故居,挖掘其背后的歷史人文故事、鄉土風俗及精神文化精髓,并在農文旅項目中融入豐富的文化元素,以增強其吸引力與附加值。這樣不僅能夠激活鄉村優秀文化的潛在價值,還能創造出新的文化價值,推動鄉村文化的繁榮發展。福建武夷山作為“萬里茶道的起點”,在業界享有“紅茶鼻祖”“烏龍茶故鄉”“白茶發源地”的美譽。為了深入挖掘和提煉茶文化的豐富內涵,當地創作了一系列茶主題的文藝作品,如《武夷好茶·世界共享》《建陽小白茶》《松溪茶志》,推動了諸如“茶神”張三公、武夷狀元紅袍娃、松溪福寶等IP文創產品的開發。
參考文獻:
[1]蔡茂楷,李紅波.福建念活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經”[N].農民日報,2023-09-14(005).
[2]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學習運用“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經驗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N].人民日報,2024-02-04(001).
[3]詹紹文,黃欣.文旅深度融合發展的內涵、邏輯與路徑創新[J].行政管理改革,2024(7):12-21.
[4]高宏存.新時代文化“兩創”的價值重塑與實踐路徑創新[J].行政管理改革,2024(2):4-15.
[5]文化和旅游部發布《“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J].中國會展,2021(12):26-29.
[6」馬曉龍,趙青華.文旅融合賦能鄉村振興的內在邏輯[J].旅游學刊,2024,39(11):1-3.
[7]趙培,郭俊華.農文旅融合賦能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運營模式與實踐路徑:基于三個典型村莊的案例研究[J].農村經濟,2024(6):132-142.
The practice of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culture, and tourism in Fujian Province
ZHAN Xuefang,CHEN Ping (College of Marxism,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Fuzhou 35ooO1,China)
Abstract:In the new era,promoting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l culture and tourism is of great importantance in comprehensively realiz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Among them,Fujian’s agricultural cultural heritage contains the farming experience of ecological balance and green cycle,highlights the culturalconfidence of unity of mankindand opennessand inclusiveness,and provides a diversified and balanced industrial space.Based on this,Fujian Province has formed a new paradigm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with agricultural heritage as the root, cultureas the souland tourismasthe path.However,with the integrationofFujian’sagricultural cultural heritage and agriculture, culture and tourism,its development is facing major practical problems such as insufficient depth of integration and cultural value tobe further explored.Inorder to further promote the developmentof agricultural heritage cultureand tourism inFujian Province,it isurgent to furtheradhere to the main body ofconsultation and synergistic construction, integration of diversified elements,expanding the development of space,and promoting culture-le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Key Words:ruralrevitalization;integration ofagriculture,culture and tourism;agricultural heritage inFujianProvince
[責任編輯:李偉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