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33.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5)23-0040-04
逆向思維法的核心在于對學生思維邏輯的訓練,使其結合材料作文內容、要求,運用求異思維,在積極思考的背景下,有效創新作文內容與結構,提升創作效果。在此期間,學生可基于逆向思維法的應用模式,從不同角度審題立意,充分發揮自身個性化想象能力,提升寫作質量。在教學應用過程中,教師則需提升自身對逆向思維法的應用技巧,全面落實新課標要求,探索更加合理、科學、高效的教學方法。
一、逆向思維法在高中語文材料作文教學中的應用意義
逆向思維法的應用主要是指從相反、對立的角度思考問題,與傳統應試思維不同,其需要學生從相反角度入手,深入閱讀、分析寫作材料,強化邏輯創新。將逆向思維法與高中語文材料作文教學相融合,有利于豐富作文內涵,有效轉變循規蹈矩的思考方式,幫助學生深入解讀材料,更好地表達出深層次的思想內容。
針對材料作文,學生在解讀、創作材料的同時,需注重表達自身的思想內容,展現其對不同內容的認知水平。逆向思維法的教學可幫助學生豐富作文思想內容,采用創新性的立意,有效擴大學生思想內容表達空間,使其從宏觀角度分析,豐富作文思想內容。在材料作文寫作期間,材料作為作文寫作的重點,學生需要深人分析材料要點,一旦分析、思考方向存在偏差,則會造成跑題、偏題問題。對此,借助逆向思維法,可以促使學生從不同角度分析、看待問題,在緊扣材料主題的同時,更好地發現材料創新點,全面提升學生材料分析能力。通過擬寫相對獨特的作文標題、內容,可豐富審閱者的閱讀體驗。另外,逆向思維法的運用可獲得獨特的創作成果,主要表現為審題立意、標題擬寫、內容規劃等方面,保證內容新穎的情況下,強化作文的品質、深度。
二、逆向思維法在高中語文材料作文教學中的具體應用途徑
(一)在審題立意方面逆向思考
作文需要先明確立意才能夠進行創作,只有明確主題才能夠賦予其活力。立意是評價文章價值的關鍵因素。學生在立意的過程中需要進行思維鍛煉,通過感知以及調用生活素材等方式凝練中心思想。對語文教學而言,寫作方向和寫作方法眾多,命題也更為多樣,學生的思維拓展空間較為廣闊,可以基于實際所需確認立意內容。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便可以通過“逆向”方式,使學生通過逆向思考進行情感感知,從而明確寫作方向。
例如,對沒有明確方向的材料,學生需要先進行逆向思維分析。需要注意的是,立意逆向并不是指完全相反的思維形式,而是將“有志者事竟成\"轉為“有志者事未必成”,從而幫助學生確認主題以及論點,為后續作文創作奠定基礎。在審題立意可逆方面,教師可以先對學生進行分組,以小組為單位對某一命題進行分析,先從正向進行研究,再從反向進行相對分析,確認文章核心內容,使學生能夠從多個角度分析主題,了解主題架構,為后續設計作文內容創造條件。
從根本上來說,基于立意是材料寫作中的核心部分,學生需要從不同角度分析材料,結合逆向思維法,在提煉別具一格寫作立意的前提下,為后文寫作奠定情感基調、主體觀點。如某班在進行材料作文寫作立意講解期間,寫作主題為“堅持夢想”,為更好地培養學生逆向審題立意,教師可引導學生以“放棄也是一種智慧”為立意,進一步拓展立意的深度、本質,突破淺層思考,增強文章現實意義與價值。通過運用逆向思維法,可幫助學生轉變思考角度,增強寫作創新效果。另外,以敘述作品為例,往往是基于事件的發展、演變為核心,而逆向思維法的應用可預先講述事件結果,依次對其逐步推演,有效制造懸念,增強作文整體充實度、吸引力,提高寫作水平。逆向思維訓練的重點應該是讓學生通過多個角度分析主題內容。如在某班進行材料作文逆向思維立意期間,教師結合學生學習情況,以“杞人憂天”這一成語為例,為學生講解成語出處與含義,引導學生基于成語內涵,對其實施逆向思考。其中,學生A:“近年來,全球氣候持續變暖,結合身邊環境特點,人們逐漸意識到‘憂天’的必要性,并根據自身情況,增強憂患意識,在遵循自然規律的情況下,可適當降低氣候變暖速度。”在引導學生逆向思考的過程中,可促使其明確寫作方向,優化寫作思路,保證寫作質量。
(二)在寫作角度方面逆向分析
在材料作文寫作教學期間,教師需要基于逆向思維,引導學生互換角色,使其從不同角度看待問題,深化對寫作角度、方向的認知。該種方式可有效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使其在寫作過程中扮演不同的角色,開拓思維。根據學生寫作情況分析,互換角色的教學方式主要適用于寫作教學指導初期階段,促使學生擺脫身份束縛,立足多元角色角度,結合寫作需求,分別帶入學校、文中主人公、教師等多重角色中,保證寫作方向、情節的合理性。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可基于自身角色特點,立足寫作亮點進行寫作,奠定作文整體良好的情感基調,提升作文的感召性。從教師角度出發,可結合寫作教學要點,以角色互換為錨點,充分落實逆向思維法教學內容,促使學生關注生活中的細節,增強作文的真實性,進而激發學生寫作熱情。
(三)在文章標題方面逆向設計
文章標題作為作文結構中的關鍵部分,能夠直接影響作文內容以及質量。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師需要從材料作文標題人手,指導學生逆向擬寫標題。在這期間,需注重對材料內容進行全面審讀,保證最終標題與材料內容相契合。通過擬寫相對新穎、簡潔、高質量的文章標題,可為讀者帶來耳目一新的感覺,進而為文章添色。
如在指導學生逆向擬寫文章標題期間,教師預先為學生準備了2020年全國I卷作文材料,以其為抓手,增強材料的可參照性。根據材料內容分析,其主要講述春秋時期君位爭奪的故事,主人公為公子糾、公子小白、鮑叔牙等。結合寫作要求分析,需要學生自行選擇喜愛的人物進行創作。在該材料中,不同的歷史人物具有不同的特色,教師在為學生講解期間,通過從不同視角人手,將材料與現實生活相結合,分析其思想境界、優秀品質、治國治世等方面的能力。在此基礎上,可對其實際能力、優秀品質對社會發展情況深人分析,實現文章升華目標。常規寫作標題主要表現為“我眼中的管仲”“思考管鮑之誼”等,為增強作文標題的新穎性,教師利用逆向思維法,引導學生結合不同歷史人物的優秀品質、能力,從多方面入手,擬定高質量標題,如“唯才是舉,以利天下”等。在上述案例中,教師以高考作文材料為載體,引導學生走出思維的桎梏,使其明確標題擬寫方法,豐富自身寫作經驗,為后續作文標題擬寫質量提供了保障。
(四)在文章結構方面逆向規劃
文章主體結構能夠決定文章邏輯的清晰性,針對高中語文材料作文而言,其主要包含說明文、記敘文等多種文體,不同類型的文體實際結構具有差異性。教師在應用逆向思維法教學期間,需注重引導學生創新主體結構,結合材料作文內容,嘗試打破慣用的結構形式,避免文章千篇一律的同時,訓練學生建構結構的能力,為后續作文品質提升提供保障。以記敘文為例,針對記敘文六要素而言,主要包括時間、地點、人物等。結合逆向思維法的應用要點,教師可引導學生進行逆向思考,適當轉換、合理調整六要素的分布,采用插敘、倒敘的方式,優化作文內容邏輯,增強可讀性。說明文、議論文同樣如此,通過樹立逆向思維理念,可重新規劃文章結構,促使整體結構設計的合理性。如在某班材料作文寫作教學期間,為增強學生對作文結構的逆向規劃能力,教師引入2021年全國I卷的材料,結合材料內容分析,該作文體裁為議論文。為實現常規思維的順利轉變,教師基于逆向思維法,引導學生采用以大推小的方式,從整體入手,按照國家、社會、個人的順序進行擬寫,有效保證論點的精確性,提高材料作文整體質量。結合上述案例分析,通過合理規劃作文結構,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強文章可讀性和吸引力,為讀者產生情感共鳴提供保障。
(五)在行文思路方面逆向創作
在高中語文材料作文寫作中,行文思路作為寫作重點部分,對整體文章的流暢性、準確性具有一定積極影響。從學生角度出發,教師需要對學生實施引導,使其優化自身行文思路,增強行文思路的完整性、清晰性,有條不紊地進行寫作。在以往的材料作文創作中,受學生寫作能力、材料理解能力等多種因素影響,極容易產生思路不清晰的問題,導致文章部分段落邏輯不通。對此,教師對其實施逆向思考指導,有利于其合理設計行文思路,在后續寫作期間,可以嚴格遵循邏輯的提綱,創作內容豐富多樣且具有條理性的文章。
為增強文章行文思路的合理性、邏輯性,教師可引導學生從反面思考,在深入分析材料的過程中,注重尋找材料中的局限性、矛盾問題,從相反的角度進行思考,判斷部分觀點在什么情況下不成立。在順利找到反例的基礎上,可利用逆向思維法,將其與材料中的觀點進行對比,增強行文思路的清晰性。通過對材料中對立觀點實施分析、對比,可避免邏輯推理中的漏洞,實現問題探索的更深層次,為作為提供更深刻的分析,確保寫作行文思路與材料作文要求、標準相吻合。
(六)注重把握逆向思維要點
教師在講解逆向思維法的過程中,為幫助學生準確把握事物的本質,應引導學生遵循客觀規律,全面把握逆向思維要點,防止在后續寫作期間產生亂彈琴的窘況。在這期間,教師需加強事物本質把握的教學,促使學生基于材料內容,合理進行規劃創作,避免添加不必要的部分,造成畫虎不成反類犬的問題。通常情況下,對事物進行逆向思考具有一定特殊性,并不完全適用于普遍意義上的材料,如違反科學原理的觀點或事物等。在教學期間,教師可引導學生求同存異,在有限的范圍內適當進行創新,基于客觀事實,避免完全推翻原有的觀點、看法,提高作文創作的合理性、客觀性。同時,結合逆向思維法應用特點,教師可采用“假設情境”策略。在日常教學中,為學生提供與常規題目相反的觀點,促使學生對假設、虛構的情境進行分析、描述,有效培養學生想象力,提升逆向思維能力。在持續性培養的過程中,可推動逆向思維培養與寫作教學的深人融合,從根本上強化學生寫作能力。
(七)加強逆向寫作整體訓練
在材料作文寫作教學期間,教師通過做好逆向思維訓練、逆向思維互換角色、培養逆向審題立意等一系列教學活動,可幫助學生深入認識逆向思維法的應用價值,并明確逆向思維法的具體內涵,為材料作文高質量創作奠定基礎。因此,教師需要加強寫作整體訓練,全面考查學生的學習情況。從教師角度出發,可適當引入材料作文,促使學生進行自主審題立意、規劃創作,全面創新作文的內容、形式。同時,在完成創作之后,可采用生生互批的方式,促使學生之間互相修改,明確自身的優勢、不足,深化訓練效果。另外,在全面解讀語文教材的基礎上,教師應結合學習需求,拓展課外知識,豐富學生知識儲備,拓展寫作范圍,為教學效果的提高奠定基礎。
例如,在某班進行寫作整體訓練過程中,教師為其引入2023年全國乙卷材料作文,結合作文內容分析,其是以“一花獨放不是春”“故事的力量”為主題,要求學生自行選擇其中一個主題,確定寫作的方向。為充分發揮逆向思維的作用,教師要求學生自行總結逆向思考中的問題,以“一花獨放不是春”為例,該則材料具有難度,由于其具有辯證性,一旦分析錯誤則會造成文章跑題問題。對此,教師分析:“同學們,該則材料可體現在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處理上,如尊重他人不同等,或直接對其升華,上升至不同國家、文化之間,大家可以自行選擇適宜的主題與內容。”
(八)注重科學評價與指導
在學生完成創作后,為強化指導效果,教師需對學生作文主題、內容進行評價,引導學生全面優化自身的文章。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細化評價指標,對文章觀點、邏輯關聯性、主體內容、思維深刻性等方面實施評價指導,提高作文質量。針對優質文章而言,其內部內容邏輯關聯需保證層次性、完整性,同時需具備清晰的論說角度,整體內容不僅要凸顯行文邏輯,還需涉及一定升華層次,注重與現實生活相融合,對各部分內容實施解讀、思考,具備可讀性。通過注重科學評價與指導,可促使學生從批閱評價、自我修正、自我提升等方面入手,全面提高寫作水平。
對此,教師在指導過程中,應對學生作文結構、語言、思維深度等方面進行分析。針對作文結構,需以文本骨架為主,對開頭、結尾、段落劃分進行分析,保證整體結構的邏輯性。同時,語言表述作為文章的主要部分,教師需基于逆向思維法,深入評判作文語言的感染力、生動性。針對材料作文的基本寫作要求,整體語言表達需具備清晰性、準確性,對遣詞造句、語法等內容應嚴格遵循寫作規范,強化語言表達力,確保整體思路的清晰性。另外,作文思路深度作為評價、指導的關鍵指標,需關注學生思路是否深刻、富有創意。通過對以上內容進行評價、指導,可促使學生直觀發現自身寫作中的問題,并利用逆向思維法舉一反三,提升作文整體品質。
三、結論
綜上所述,在高中語文材料作文教學中,教師通過應用逆向思維法對學生進行指導,可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學生個性化寫作需求,提高作文指導效果。在具體實施期間,教師應基于現有教學方式,從審題立意、寫作角度、文章標題、文章結構、行文思路、思維要點、寫作訓練、評價指導等方面,有效強化逆向思維法的運用效果,進而培養學生寫作興趣,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志.高中語文作文教學中辯證思維能力培養策略[J].學周刊,2024(23):116-118.
[2]許琳琳.高中語文作文教學中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途徑探析[J].中華活頁文選(高中版),2024(5):53-55.
[3]張海芬.高中語文材料作文的審題立意與寫作教學策略研討[J].語文教學通訊,2024(32):17-19.
[4]徐帥.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對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J].教育實踐與研究,2024(20):32-34.
[5]譚世奕.基于批判性思維的高中語文思辨作文思維路徑[J].中學生作文指導,2024(3):6-9.
[6]高艷麗.逆向思維法在高中語文寫作教學中的運用分析[J].新作文(教研),2022(10):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