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教育強國,基點在基礎教育。百余年來,我國基礎教育課程經歷了從產生到逐漸形成體系的發展過程,課程改革取得了顯著成效,基本建立了具有中國特色、更加符合時代要求的新課程體系。然而,課程改革過程中還存在一些亟待破解的現實問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為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教育部先后修訂了義務教育和普通高中課程教材,大力推進考試評價綜合改革,取得了積極成效。加快教育強國建設進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與發展面臨新要求、新挑戰。一是基礎教育階段拔尖創新后備人才識別、選拔標準有待完善。目前,基礎教育階段拔尖創新后備人才識別、選拔方式基本上是以“考”為主,智商是核心標準,對興趣、志向等內生性動力因素關注不足。二是基礎教育階段專項培養規模小、培養方式單一。目前,針對有創新潛質學生而設的培養項目屈指可數。此外,培養模式基本上是集中之后壓縮學程的加速式,而分散式、充實式培養則不多見。三是大中小學培養不銜接。以“強基計劃\"招生為例,僅 1.5% 強基學生在中學階段有參與科創項目經歷。從整體上看,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在拔尖創新后備人才識別、培養方面還需有效貫通。
課程改革既要堅持目標導向,落實黨中央對教育的新要求,也要注重問題導向,有針對性地解決學生發展中出現的偏差和不足,還要體現創新導向,反映科技新成果對教育的賦能。
學校“圍墻”虛化。未來,學校的“圍墻\"將被虛化。這里所說的“圍墻”,不僅僅指物理圍墻,更多是指打破學校的邊界,主張終身學習。今后,正規教育的終點不再是學習的終點,按需、隨時、隨處、自定步調的數字化學習將代替現在高度組織化、計劃性的學習。場館學習、田野學習、職場學習等學校空間之外的學習將占有一定比例。適應這些變化,學校場域內的教育需要更多關注非知識性學習和非正式學習,其特點是學習動力激發、學習興趣引導、與情境關聯、自愿、個體化、非線性。
課程邊界模糊化。莊子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知識以幾何級數增長,而學生的學習時間是有限的,分科式教學難以解決二者的矛盾。同時,為適應社會發展變化快、變化多的要求,綜合素養的培養將越來越重要,與之相適應,以問題為中心、以項目為載體的綜合學習將成為主要形式,課程體系和形態必將打破原有學科界限。基于此,在未來的教育改革中,我們要做好兩個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拓展實踐育人和網絡育人重要陣地,統籌推動價值引領、實踐體驗、環境營造,探索建立校內外一體、線上線下融合的育人機制。另一方面,加強綜合課程建設,強調學科課程的融合。課程邊界的模糊意味著中小學分科式教學、高校分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將逐漸被淘汰,跨學科、跨專業、問題(任務)驅動學習將成為未來教育的主流。
教材形態數字化。教材作為教育教學載體,內容相對穩定,形態固定,但隨著育人自標更新、個性化教育需求、課程內容重構等變化,傳統的紙質教材已不能完全適應育人需要,借以人工智能改變教材內容、形態、功能,建設數字教材成為發展趨勢。數字教材不是現行紙質教材的數字化,而是革命性重構,由教材編寫先于教學的預設性到因人、按需、隨時的生成性轉變。課程實施將以實現育人目標為根本,以動態“定制化\"教材為載體,教、學、考、評融為一體。
考試評價個性化。隨著個性化教育深入開展,特別是人工智能賦能教育,不僅改變了數百年來的班級授課制,還將打破千人、萬人一卷的局面。自適應測驗成為常態,能夠準確反映每位學生的潛能水平,不僅為人才選拔提供直接依據,也為學生自我成長提供科學指導。同時,人工智能賦能也將推動考試評價功能由“評測學習\"到“以評促學\"再到“學評融合\"轉變,更加凸顯學習者中心。
(來源:《中國基礎教育》,作者系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教育與社會發展研究院研究員,本刊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