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I1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881(2025)15-0101-04
在互聯網技術蓬勃發展的當下,網絡語言迎來創新活躍的高峰期,出現了諸多極具時代特征的流行表達。網絡語言作為一種新興的語言現象,憑借其別具一格、自成體系的符號系統,以及高效、獨特的傳播機制,正以一種不可阻擋的強勁滲透力,全方位、深層次地融入社會日常生活的每一處細微肌理之中。
以“凡爾賽”為典型個案進行觀察,發現該詞經歷了從地理名詞到文化符號的語義轉變—其原型本指法國歷史建筑凡爾賽宮,現特指一種以反向表述為核心的社交話語策略。例如,佯裝抱怨工作忙碌,實則炫耀收入豐厚,以此低調隱晦地展示自身優越感。
值得注意的是,與眾多常規網絡熱詞曇花一現的命運不同,“凡爾賽”一詞自2020年實現語義革新以來,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始終維持著極為顯著的語言活力。它獨特新穎的表達方式,以及蘊含其中豐富多樣的隱喻意義,成功吸引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引發了熱烈且深入的討論。本文從概念隱喻的視角切入,對“凡爾賽”一詞展開深度剖析,旨在揭示其語義泛化過程及背后潛藏的語言和社會文化動因。
一、問題的提出
隱喻是通過將某一事物的特征或概念映射到另一事物上,從而實現意義傳遞的語言現象與思維方式。它不僅是修辭手法,更是人類認知世界的基本工具。束定芳認為學界對隱喻的研究可以分為三個階段:修辭階段、語義階段和認知或跨學科階段[。中國當代認知語言學認為,“語言變化的催化劑是隱喻,一代人的隱喻成為下一代人的傳統表達”[2]。
近年來,隱喻類網絡熱詞大量涌現,引發國內眾多學者的關注,他們積極投身于網絡熱詞的隱喻性研究。現有學者針對網絡流行語中的隱喻展開探究,深入剖析其描述方式與功能[3],以及構建概念隱喻分析框架,解析其生成邏輯與表達類型,并提出協同治理路徑,辯證分析其社會效應[4。在“凡爾賽”這一網絡詞語的研究方面,馬婷和楊文全等通過語料庫追蹤其語法化軌跡,揭示其認知驅動本質及流行動因;張敏杰和王長華等則通過義素—一語境分析,解碼該詞語使用實踐中隱含的社會心態變遷,確證其語義轉變與文化鏡像的共變關系。盡管學界已取得一定成果,但針對“凡爾賽”語義泛化過程及隱喻機制的研究仍有待深入。基于此,本文以概念隱喻理論為切入點,系統探究“凡爾賽”一詞于網絡空間持續走紅的成因,深入剖析其隱喻化表達及語義泛化的演進過程。
二、隱喻機制下運作的“凡爾賽”
通過對比可以發現,“凡爾賽”一詞的新義和舊義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借由隱喻機制的影響,當下“凡爾賽”的新義被大眾普遍接受并廣為流傳,在諸多社交平臺活躍,展現出強勁的語言活力和社會文化影響力。
1.“凡爾賽”的原義
“凡爾賽”一詞,原指坐落于法國巴黎伊夫林省的凡爾賽宮。它始建于1624年,經數十年營建竣工,是路易十四時期法國國力鼎盛的象征。作為波旁王朝的權力中心,其巴洛克建筑美學與宮廷生活范式曾深刻形塑歐洲貴族文化。日本漫畫《凡爾賽玫瑰》對瑪麗王后奢靡生活的藝術再現,進一步強化了該符號的奢侈文化意象。
2.概念隱喻
從認知語言學的理論框架進行審視,概念系統的構建在本質上具有顯著的隱喻性特征。作為人類認知世界的基本思維模式,隱喻的核心機制在于借助已有的經驗范疇,即“源域”,對未知或抽象概念,即“目標域”,進行認知建構與意義投射。這種源自源域向目標域的定向意義遷移過程,在概念隱喻理論中被嚴格界定為“映射”,其本質是通過跨域關聯實現對復雜概念的結構化理解。
依據Lakoff與Johnson(1980)的經典理論范式,概念隱喻可系統劃分為三種基本類型:其一為結構性隱喻,該類隱喻通過某一具體概念的完整框架對另一抽象概念進行系統性建構,例如將“辯論”映射為“戰爭”(ARGUMENTISWAR),從而借助“戰爭”的語義結構賦予“辯論”以對抗性、策略性等特征。其二為方位性隱喻,其核心在于依托空間方位的經驗圖式(如上下、前后、內外等)實現抽象概念的具象化表達,例如將“積極情緒”映射為“向上”(如HAPPYISUP)。此類隱喻通過身體經驗與抽象概念的關聯建立認知參照框架。其三為本體論隱喻,其核心機制是將抽象的經驗或現象實體化為可感知的具體本體,人們將這一概念投射到人體以外的具象物體上,并將無形的、抽象的事件和行為視為容器[]。
“凡爾賽”可以看作是一種結構性隱喻。其原本是指法國巴黎凡爾賽宮,為具體實體。在網絡語境中,它轉變為評價性短語,用來形容那種表面抱怨、貶低自己,實際委婉炫耀優越條件、成就或生活的表達風格。基于概念隱喻理論,炫耀、夸耀優越等抽象評價概念,經跨域映射與“凡爾賽宮”建立認知聯系,這些抽象屬性被投射到“凡爾賽宮”這一源域,使目標域的評價特質有了實體化載體。由此,“凡爾賽”的語義也從地理建筑轉變至評價表達范疇,衍生出描述低調炫耀行為特征的意義。
三、“凡爾賽”隱喻性的語義泛化
隱喻的運作方式和詞義變化是緊密相連的,隱喻意義是構成語義生成的核心路徑之一。不同層級語義的互動流轉——從語言的原生語義到流行話語的具象表達,共同推動了意義的傳播與普及。當本義在語義演變中退居次要位置,隱喻義逐漸占據主導,不同語義范疇的邊界由此趨于模糊,進而實現在不同領域的自由遷移與應用。在這個階段,實現了語義的泛化[8]。
隱喻認知對于網絡熱詞“凡爾賽”的詞義泛化與衍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凡爾賽”一詞的原義在各種因素的影響下不斷演變,新的語義在各類平臺上被廣泛使用并持續泛化,衍生為以低調的方式進行炫耀的話語模式。隱喻機制帶來了三個階段的泛化:以語義隱喻為特征的第一階段、以語義抽象為特征的第二階段和以語義混合為特征的第三階段[
1.以語義隱喻為特征
“凡爾賽”語義泛化現象中的初始階段以隱喻性認知為核心特征。該階段的語言實踐突顯出使用者對隱喻映射機制的自覺認知參與,這一特征顯著區別于傳統詞匯語義演變模式。以“凡爾賽”一詞為例,其原型原本作為具象的地理建筑指稱詞,在常規語義框架內,明確指向法國那座極具代表性的凡爾賽宮。然而,當它進入特定的網絡語義場時,該詞匯借助轉喻機制,完成了從實體指稱到屬性特征的語義轉換,具體表現為對奢華、高貴等抽象范疇的符號化凝練,這些抽象范疇正是凡爾賽宮所承載的核心特質。
例1:“打卡的這家餐廳的裝修風格很凡爾賽,金碧輝煌的,處處透露著精致。”
“救命!朋友的衣帽間簡直太凡爾賽了,各種名牌包包和首飾堆積如山。”
上述例句中,當“凡爾賽”被用來形容餐廳的裝修風格和朋友的衣帽間時,它的語義被泛化和隱喻化。把餐廳的裝修風格與凡爾賽宮的奢華精致相聯系,通過隱喻讓“凡爾賽”有了形容事物奢華、高檔的新義。用“凡爾賽”來形容衣帽間的奢華,就像凡爾賽宮一樣充滿了昂貴的物品。作為地理專有名詞的“凡爾賽宮”,其核心語義要素,如建筑奢華性、符號象征性等,被提取并抽象為“通過物質載體展現的高階審美與優越地位”,進而形成新的語義范疇。這種隱喻使得原本具體的名詞“凡爾賽”能夠指代一系列與之相關的抽象屬性,從而拓寬了表達的含義范圍。
2.以語義抽象為特征
隨著網絡熱詞語義的泛化及社會對其關注度的提升,使用者對其隱喻機制的認知敏感度會下降,隱喻義逐漸貼近原生詞義,使用時無需額外標記隱喻特征。與此同時,伴隨隱喻義項的高頻應用,語義范疇的界限會因跨域映射的反復操作而呈現模糊化趨勢。這時詞語的兼容性和靈活性會大大增強,同時隱喻的特征也會逐漸淡化[8]。這種語義演變過程體現為:隱喻屬性在持續的語言接觸中逐漸淡化,最終使該詞匯從帶有明顯隱喻標記的非常規表達,轉化為使用者心理認知中無需額外語義解碼的常規語言單位。
例2:“不算難”的一句“凡爾賽”背后,不僅是強大實力的底氣,也是對浮夸和炒作的反擊,更是實事求是、科學嚴謹、謙虛謹慎的本色。
“以前覺得北大高不可攀,覺得自己不行,沒想到竟然考上了。”事后,鄧嘉銘有些“凡爾賽”地說。
在這兩種表達中,“凡爾賽”被抽象化為一種以低調方式進行炫耀、展示自身優越的行為模式或語言風格的象征。這些例句看似是在陳述過往感受,實則是以一種委婉的方式來凸顯自身成就,屬于“凡爾賽”式表達。這種抽象化使得“凡爾賽”能夠超越對凡爾賽宮建筑本身的描述,用于評價各種行為、言語是否符合這種特定的以低調顯優越的“凡爾賽”風格。這種抽象性賦予了“凡爾賽”更廣泛的適用性和靈活性。
3.以語義含混為特征
當一個流行術語達到其流行的頂峰時,其特點是語義模糊,出現含混現象[9。當人們試圖傳達特定語義時,優先選用流行語的表達習慣可能引發該類詞匯的過度使用。若使用者在語言實踐中忽視語境適配性,隨意進行跨場景應用,會促使流行語的語義范疇持續擴展,其語義系統呈現高度活躍狀態,進而適配多樣化的表達場景。
例3:“同事說我買了輛普通的車還到處說,這是凡爾賽,可我只是單純想分享喜悅。 ”
“最近減肥太難了,因為小區周圍的美食太多,這算凡爾賽嗎?”
在這兩種表達中,“凡爾賽”的含義不明確,它可以被理解為看似抱怨實則炫耀家里條件好,但也可能只是正常的感慨,這體現了“凡爾賽”語義的模糊性,不同人基于自身認知和感受,對其的理解和判斷標準存在差異。本質來講,“凡爾賽”本身并不具備固定、單一的明確語義內涵,它可以被寬泛理解為對某種情境、現象或行為是否具備以低調方式彰顯優越特質的一種詢問或評價方式。但這種以低調顯優越的特質本身就是一個極為主觀且模糊的概念范疇,不同個體基于自身獨特的認知與感受體系,對“凡爾賽”的理解與判斷標準必然存在顯著差異,因此該短語的語義具有多義性與模糊性特征。
四、“凡爾賽”成為網絡熱詞的原因
1.語言內部因素
由于隱喻機制的運作,讓原本僅代表特定建筑的“凡爾賽”獲得了極為廣泛的適用性與強大表達力,精準擊中大眾的認知與情感,引發強烈共鳴與濃厚興趣。除此之外,“凡爾賽”這個網絡熱詞巧妙地利用舊詞衍生新義,搭配獨特語境與說話者特定語氣,在表達時盡顯幽默與調侃意味。
語言經濟原則是推動語言發展的重要因素,其核心是人們在交流中追求高效省力,傾向于用簡潔的形式傳遞豐富的信息[10]。這種特性促使語言系統在社會需求發生變化時能夠進行動態調整:既因溝通需要創造新表達,又因省力本能沿用熟悉的形式,在創新與守舊的平衡中維持穩定發展[。在當代交際情境下,“凡爾賽”的表述借助隱喻手段達成了信息的高效傳播。相較傳統表述逐一羅列“夸贊”“炫耀”等特質的繁瑣,其借助隱喻實現語義凝練,以簡潔符號整合多層含義。“凡爾賽”僅用寥寥數字,便能傳遞出人們對他人言行的情感態度,諸如嘲諷、調侃、羨慕等。它契合語言的經濟原則,使得語言表達更為省力。
2.社會文化因素
語義泛化蘊含社會文化因素,這是由于這一現象的發生以及發生方式直接受到了社會主旋律的變化的影響。就“凡爾賽”一詞而言,其語義泛化及廣泛流行的背后有著深層次的社會文化因素推動。
“凡爾賽”的語言傳播優勢顯著。一方面,它舊詞新義既保留原形式,又符合大眾借舊表新的認知習慣,降低理解成本,有利于廣泛傳播。另一方面,其因簡潔多義契合信息時代需求,常被用于新聞標題,借網絡傳播提升曝光度,成為其長盛不衰的基礎。此外,從使用者心理來看,其低調展示模式契合中國文化的含蓄特質,能委婉地顯露優勢并展現謙遜,避免交流中的不適。作為新穎表達,它滿足人們求新求異的心理,與“檸檬”“真香”等熱詞類似,為日常交流注人活力。
“凡爾賽”應用范圍極廣,覆蓋日常、職場、文化藝術等多元場景,高通用性使其比普通熱詞更穩定、活躍。對比“本命”“鬼畜”等依附亞文化、理解門檻高的網絡熱詞,其憑借廣泛適用性突破文化圈層,在更廣闊的社會空間持續流行。
五、結語
經對“凡爾賽”一詞的深入剖析可知,借由隱喻機制的運行,“凡爾賽”經歷了三個階段的語義泛化,衍生出“表面抱怨、貶低自己,實際委婉炫耀優越條件、成就或生活的表達風格”的全新語義。如今,“凡爾賽”成為大眾普遍運用且積極傳播的網絡熱詞,從網絡社交領域延伸至現實生活場景,充分彰顯出隱喻賦予詞匯演變的獨特魅力,體現出中國人擅長形象思維的思維特性與認知模式。同時,也是社會文化發展的有力體現。未來研究可著重探究網絡新詞“凡爾賽”在各類語境中的具體運用情形及其變化規律。
參考文獻
[1] 束定芳.隱喻學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2] 胡壯麟.認知隱喻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3] 蔣睿萍.網絡流行語隱喻傳播功能研究Ⅲ.青年記者,2018(18).
[4] 李巨星,秦菱,董嘉怡.隱喻式網絡流行語的生成邏輯、表達類型與治理路徑Ⅲ.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5(1).
[5] 馬婷,楊文全.“凡爾賽”一詞在漢語中的演變}.文學教育(下),2023(5).
[6] 張敏杰,王長華.網絡流行語“凡爾賽”語義及語用分析[].今古文創,2022(17).
[7] 趙艷芳.語言的隱喻認知結構:《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評介].外語教學與研究,1995(3).
[8] 楊文全,程婧.隱喻認知與當代漢語詞義變異的關聯過程:以漢語流行詞語的衍生和語義泛化為例].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6).
[9] 劉大為.流行語的隱喻性語義泛化Ⅲ.漢語學習,1997(4).
[10]劉越蓮.從語言的經濟性看現代德漢語言的發展與變化[].外語教學,2008(2).
[11]劉潤清.西方語言學流派[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特約編輯 紀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