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的頒布,國家對學校的課程實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校“應該尋找深化課程改革的突破口和生長點”[1]。在這樣的背景下,合肥實驗學校濱湖校區結合自身的特色和學生的多樣化需求進行了構建“和美課堂”的實踐探索。它倡導在教學中融人和諧、美好、德行等元素,并以此作為踐行立德樹人使命、推動教育改革、實現核心素養目標的重要途徑,旨在構建一個支持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生態系統。下面結合學校的實踐從“和美課堂”中的互動、“和美課堂\"的教學模式、“和美課堂”與德行教育、“和美課堂\"中的學習共同體等維度對其作一闡述。
一、“和美課堂”中的互動
在\"和美課堂\"中,師生互動不再是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而是基于合作學習的互動、基于問題解決的互動、基于反饋的互動和基于技術的互動,旨在促進學生更加深入、有效地學習和理解。
(一)基于合作學習的互動
合作學習是一種將學生分成小組以完成共同任務的教學方式[2。在“和美課堂”中,教師設計合適的合作學習活動,讓學生在小組內分工合作,互相幫助,共同探究學習內容。這種方法不僅能夠提高學生之間的互動,而且能增強學生的社交技能、團隊協作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基于問題解決的互動
基于問題解決的互動要求教師提供真實的、有意義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主動思考和探索解決方案[3]。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角色是引導者和協助者,他們要適時提供必要的支持,同時鼓勵學生獨立思考,相互討論,共同創造解決問題的新思路。
(三)基于反饋的互動
及時且具有建設性的反饋是提高學習效果的關鍵4。在“和美課堂”中,師生互動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建立起一個開放且具有支持性的反饋系統。教師應提供專業而細致的反饋,幫助學生認識到自己的優勢和需要改進的地方。同樣,學生也應該被鼓勵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提供反饋,以形成一種雙向的交流機制。
(四)基于技術的互動
現代信息技術為師生互動提供了新的平臺和工具[5。“和美課堂\"以智慧課堂為主陣地,借助社交媒體、在線協作工具等技術手段,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實現了更加靈活多樣的互動。借助這些技術手段,教師可以創建更具個性化的學習環境,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
二、“和美課堂\"的教學模式
教師對前沿教學理念的理解有深有淺,在課堂教學改革中,為了讓已經理解相關教學理念的教師迅速將理念轉化為行動,同時為了讓不完全理解相關教學理念的教師能夠按照一定的流程或路徑有效達成教學目標,學校通過不斷探索構建了符合校情且可操作性強的‘ ?1+5+X\" 教學模式。
(一)1個核心:教學目標
“和美課堂\"強調要向學生呈現教學目標,清楚且明確地告訴學生要“學什么\"\"怎樣學”“學到什么程度”。教學目標的呈現可靈活多樣:可以是多媒體展示,可以是在黑板上板書,也可以是教師在新課導人時口述。其目的是幫助學生調整學習狀態、明確學習任務、激發學習動力和建構知識系統。
(二)5個環節:導、學、講、練、評
第一個環節是導。“和美課堂”的導學流程是:任務導學一合作學習一師生答疑。其基本要求包括以下4個方面。(1)創設學習情境:情境要符合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相關聯,能夠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2)提示學習方法:重點放在教會學生怎樣讀、怎樣想、怎樣練上。(3)明確學習任務:主要包括看什么、想什么、記什么、練什么。(4)拋出探究問題:問題的設計要以學科問題為基礎,以學生問題為起點,以活躍思維為目的。
第二個環節是學。“和美課堂”強調教師要留意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狀態。在巡視過程中,教師要適時進行個別化即時性點評,以達成激勵、引導、提高的目的,同時要關注學生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收集學生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迅速思考并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提出改進建議。在分享、討論和釋疑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總結學習過程中的新發現、新思考和新收獲。
第三個環節是講。“和美課堂”注重教師的精講。這是學生獲取系統知識、培養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是教師面向全體學生進行信息傳遞、情感交流的最直接的方式。教師要針對教學重點和難點,借助例題、事例進行分析,做到語言精準有力,思路清晰可見,內容環環相扣。
第四個環節是練。“和美課堂\"強調練習應注重形式多樣,題量適中,時間因課而異。練習的內容要緊扣教學目標,具有針對性和典型性。練的難度要適中,既面向全體,又關注差異。練習應要求學生在限定時間內獨立完成,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最后,教師還要給予學生及時準確的反饋。
第五個環節是評。“和美課堂”注重將評價貫穿教學始終,并以此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評價要具體、靈活、適合。評價用語應盡量豐富一些。
(三)X個變量
“和美課堂\"強調教師可以在基本的教學環節外,添加其他教學環節或教學活動,即 X 個靈活的教學變量。它們可以豐富教學過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應用知識。通過個性化增補,教師能夠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和學科特點,設計更具吸引力和教學效果的教學方案。
“和美課堂\"中的變量可以是微課導學、課堂游戲、小組合作、角色扮演、實驗探究等。在不同學科的教學中,變量的具體內容和形式會有所不同。例如,語文教學中的變量可能是賞讀課文、拓展閱讀、模仿習作等,數學教學中的變量可能是有關易錯題和重難點的精品微課,英語、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變量可能是主題探究或文化拓展活動。這些變量可以穿插在教學的任意環節。例如,教師可以在“學\"這一環節中加人先導性微課以引導學生進行探索性學習,或在“練”這一環節設置合作學習任務以增強互動性和實踐性。
變量的存在使“和美課堂\"不僅具有結構性和規范性,而且具有靈活性和創造性。它鼓勵教師根據自身的教學風格和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最適合的教學方案,促使學生獲得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全面發展,并在這一過程中體現自身的教學藝術和個體魅力。
三、“和美課堂”與德行教育
為構建一個更為和諧美好的學習環境,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美課堂\"注重通過整合學科內容、設計實踐活動、融合校園文化和建立評價機制實施德行教育。
(一)整合學科內容
“和美課堂\"要求教師整合學科內容實施品德教育。如在語文課上引導學生分析人物德行,在數學課上引導學生體會誠信原則,在英語課上鼓勵學生講好中國故事等,讓學生在學科學習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接觸和理解各種美德。具體而言,學校主要通過以下途徑實施:學科組結合自身學科特點明確可以怎樣整合德育元素;教師在教學中創建情境模擬、角色扮演等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并體驗各種美德,并對學生的道德發展情況進行評估。同時,在教師培訓上,學校邀請專家進行專業指導,幫助教師掌握整合學科內容實施德行教育的方法。此外,學校還把進行德育滲透作為《“和美課堂\"評價量表》的重要指標。
(二)設計實踐活動
“和美課堂\"強調在實踐活動中實施德行教育,并要求嚴格遵循以下原則:精心挑選與學生興趣及發展階段相匹配的實踐項目;設定清晰的活動目標和期望成效,以保障所實施的活動與學校的教育宗旨一致;提供全面的指導與支持,涵蓋安全指南、資金援助、活動監控與評價機制;重視活動后的反思過程,激勵學生分享他們的體驗,并對所面臨的挑戰與獲得的經驗進行深入討論;與周邊單位、社區等外部機構組織建立伙伴關系,以拓寬活動的作用范圍并增強其教育影響。
(三)融合校園文化
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行為和價值觀,啟發學生對人生價值和道德規范的深度思考,為“和美課堂\"的實施提供良好的氛圍。學校注重融合校園文化實施“和美課堂”。學校的每一面墻上都有德育主題文化園地,每一個樓梯口都有一封“寫給人生的信”,每一棟樓宇都以“德\"來命名校園文化建設和德育的互融,確保了學生能在認識上理解美德,在情感上尊重美德,在行動上踐行美德。
(四)建立評價機制
在\"和美課堂\"的框架下,學校致力于構建一個全面有效的評價機制,以監測和評估學生的德行發展。這種評價機制涉及學生的自我反思,鼓勵學生主動審視自身的行為與成長進程。同時,它注重通過同伴評價讓學生在互相交流中學習,培養批判性思維與建設性反饋能力。教師則通過日常互動捕捉學生表現的細微變化,并提供專業指導。此外,它還強調家長評價,確保家庭參與孩子的德行教育,確保教育的連貫性與一致性。在每學期結束時,學校都會舉辦評選活動,表彰在不同領域展現出突出德行和才能的學生,評選出\"勞動之星\"\"藝術之星\"\"學術之星\"等,以鼓勵學生在各自興趣和特長領域的卓越表現及努力。學校還為每個學生提供定制化的發展建議和輔導計劃。通過這種方式,每個學生都能在自我成長的道路上,感受進步的喜悅和被認可的幸福,進而激發內在動力,實現在德行上的全面發展。
四、“和美課堂”中的學習共同體
“和美課堂\"強調在教學中構建一個彼此尊重、合作與共生并存的學習環境。實現這一目標的核心在于創建一個合作共生的學習共同體,讓每個學生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通過協作學習和共同探究,實現智慧的互動增長。
(一)環境塑造與文化培育
構建合作共生的學習共同體,要從塑造支持性的環境和培育積極的課堂文化開始。這要求教師創設一個開放、多元且鼓勵合作的物理空間和心理氛圍。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生尊重彼此的差異性,歡迎各種觀點的表達,并在小組合作中尋求共識。同時,教師的角色也由傳統的知識傳遞者轉變為學習的設計師、引導者和參與者,從而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在合作中找到價值,實現自我的成長。
(二)角色重構與能力培養
為了真正實現合作共生,課堂中的每個成員都要重新定義自己的角色,并在合作過程中發展必要的能力。學生應從被動接受者轉變為主動參與者,成為知識的共建者和意義的創造者。教師則需要培養自己的傾聽、溝通和協調能力,以支持和引導學生在合作學習中的積極參與。此外,學生也要通過實踐活動培養批判性思維、團隊協作和沖突解決等關鍵能力。
(三)交流機制與互動策略
有效的交流是合作共生學習共同體運作的關鍵。因此,建立開放而高效的交流機制至關重要。這包括制訂明確的溝通規則,鼓勵學生之間的開放式對話,以及使用多樣的交流形式來適應不同的學習風格。同時,教師應該運用多種教學策略促進學生之間的互動,如小組討論、角色扮演、同伴評議等。這些策略能夠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使學生增進相互理解,加深對知識的領悟。
(四)評價體系與反饋機制
傳統的以分數為中心的評價體系往往忽視了合作學習的重要性。要創建合作共生的學習共同體,評價體系需要重新設計,以反映團隊合作的過程和成果。這涉及對學生在團隊項目中的表現、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創新思維的評估。同時,應該建立一個全面的反饋機制,不僅提供關于學業成就的反饋,而且在合作技能和個人貢獻上作出評價。這種多維度的評價體系能夠更好地激勵學生參與合作,促進他們在多個層面上取得進步。
綜上所述,學校構建\"和美課堂\"的實踐,既是新課程背景下的一場教學改革,又是促使教師心靈覺醒的一次探索。它呼喚學校的每一位教師以審美的心態、育美的情操、探美的慧眼、和美的手法,共同編織學生成長的豐富畫卷。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和美課堂”所倡導的,正是這樣一種點燃心靈之光的教育哲學。在這里,課堂教學成為啟迪智慧、磨礪品格、塑造靈魂的火炬,照亮學生通往未來的道路。
參考文獻:
[1]吳剛平.新方案·新課標·新征程[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38.
[2]王坦.論合作學習的基本理念[J].教育研究,2002(2):68-72.
[3]袁頂國.從兩極取向到有機整合:主題式教學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08:156.
[4]HATTIE J. Visible Learning: A Synthesis of over 800 Meta-Analyses Relevant to Achievement[M].London: Routledge,2009: 173.
[5]孫翔,羅巾,林海英,等.“互聯網 + ”背景下智慧教學模式設計與實踐[J].中國教育信息化,2023(10):93-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