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為了突顯其在中國本土語境下育人方面的獨特價值,師范大學中國教育創新研究院與美國21世紀學習聯盟(Partnership for21st Century Learning,簡稱“P21”)開展合作,在21世紀核心素養4C模型(審辨思維、創新素養、溝通素養、合作素養)的基礎上,新增文化理解與傳承素養。文化理解與傳承素養是人們對文化的認知與理解、繼承與揚棄、發展與創新的過程和行為,包括文化理解、文化認同和文化踐行三個要素。具體來說,文化理解是文化認同和文化踐行的基礎;文化認同是社會共同體成員的精神紐帶和延續發展的精神基礎;文化踐行是文化理解與傳承素養的最高目標,是從文化理解、文化認同落實到具體實踐層面的過程。三個層面相互關聯、依序遞進,從而實現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這與《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課標”)中的“文化意識”一脈相承。文化意識是學生對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對優秀文化的認同,是全球化背景下表現出的跨文化知識、態度和行為取向。[2實際上,培養個體的文化理解與傳承素養,就是在培養具有文化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的人才{。換言之,文化理解與傳承素養的培養對文化育人具有深遠意義。
然而有效培養學生的文化理解與傳承素養并不容易。研究表明,多模態教學即通過圖片、音像資料、虛擬場景、角色扮演等多種教學手段,來調動學習者的各個感官參與學習,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升學生多元識讀能力,從而有效地幫助學生適應和迎接政治經濟全球化、語言文化多元化和交際技術多樣化的挑戰[3。同時,圖形、表格、動畫、符號以及視頻等多模態手段也是培養學生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學習能力等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4。由此可見,多模態教學不僅有助于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也為文化理解與傳承素養的培養提供了新視角。通過設計多模態信息交互的教學活動,學生能夠將所學的文化知識傳播給更廣泛的群體,實現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本文的多模態教學既包含多模態信息的輸入與理解,也包含以多模態形式進行的輸出與表達。
盡管多模態信息在培養文化理解與傳承素養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更有助于增強文化育人效果,但在多模態教學中文化理解與傳承素養的培養并非自然發生的,需要一線教師基于實踐案例深人探索具體的培養策略。
二、多模態教學中文化理解與傳承素養的培養策略
本文以北師大版高中英語必修一第三單元Celebrations 的Viewing板塊“Paper-Cutting”視聽說課教學為例,具體闡述培養文化理解與傳承素養的教學實踐及策略。該板塊主要依托視頻語篇展開。視頻中,一位主講人借助幻燈片,伴隨著喜慶的背景音樂,聲情并茂地對剪紙藝術的歷史發展、作用功能和圖案寓意進行介紹。視頻中的文化語言豐富,用“beusedfordecoration,beattached to...”等描述剪紙的用途,用“itsymbol-izes...,itisbelieved...,it indicates...\"”等描述剪紙的象征含義,旨在傳達剪紙不僅僅是一種裝飾品,更是一種生活態度和文化傳承。
本課的授課對象為高一年級學生,對“春節”及“剪紙”話題較為熟悉,但對剪紙話題的核心表達不甚了解,對剪紙文化內涵的理解也欠深入。課標對普通高中英語必修課程文化知識內容的要求是“學習并初步運用英語介紹中國傳統節日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如京劇、文學、繪畫、園林、武術、飲食文化等),具有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意識”[5]32。同時,課標附錄一對文化意識素養一級的要求是“了解中外優秀文化,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感知所學內容的語言美和意蘊美”[5]118。這些要求和文化理解與傳承素養的培養方向不謀而合。在此基礎上,筆者確定本課的重點育人目標:
(1)通過視、聽、說,獲取、梳理剪紙文化的相關信息,如歷史、功能及發展等信息,形成知識結構圖;(2)提煉視頻中不同剪紙圖片背后的寓意,感知剪紙文化的語言美;(3)感悟剪紙藝術文化內涵,發現中國文化魅力,增強民族自豪感;(4)為外國友人介紹剪紙藝術,為其家庭挑選幾件剪紙作品作為春節禮物并闡述文化寓意。
基于教學目標,筆者從文化理解、文化認同、文化踐行三個逐層遞進的層面對教學策略及活動展開介紹。課堂教學以培養文化理解與傳承素養為引領,以多模態教學為途徑,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認同并踐行中華優秀文化,實現以文化潤澤心靈、以文化培育人才的教育目標。
(一)多模態輸人文化,啟發文化理解
文化理解指對文化的基本內涵、特征及其歷史淵源和發展脈絡,不同文化的共性與差異及其相互影響的體驗、認知和反思[1]。為啟發文化理解,教師可借助多模態教學引領學生預測文化主題,感知文化現象,創設文化情境,繼而在文化主線的引領下,指導學生感悟文化要點,梳理文化細節。
1.借助互動游戲,預測文化主題
導人部分應選用與文化主題相關的多模態信息作為“看”的輸入點,比如教材配圖、生活配圖、主題視頻、互動游戲等,以此激活學生的認知圖式和求知熱情,展開對主題文化內容的預測、分析等活動。
【教學片段1】上課伊始,教師以一個猜詞游戲導入本課——逐條顯示線索(1.Itcanbeusedto celebrate festivals or special occasions;2.It canbeawonderful present for foreignerswho love Chineseculture;3.It is made of paper and canbe used to deco-ratethehouse.),以引發學生思考。隨著一條條線索被揭秘,學生預測出本課的關鍵詞—Paper-cutting。
在本環節中,教師借助游戲模態引入話題,引導學生預測文化主題,激發學習興趣,同時借由幾條關鍵線索初步了解“剪紙”這一文化概念。

2.巧用主題真圖,感知文化現象
教材內容一般由標題、配圖等信息組成。插圖是文本內容的形象化展示。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關注教材上的剪紙插圖,讓學生更直觀地獲得文化信息,并借助其他主題圖片的提示,充分調動已知。
【教學片段2】教師引導學生談論生活中的剪紙。首先,教師展示源自生活的貼窗花照片,并詢問學生“Where and when can you see papercuts?”。學生能夠輕易說出“It isusuallyused onfestivalsand often attached to doors andwin-dows.”。隨后,教師繼續追問“What images areoften seen in the paper cuts? What do the papercutssymbolise?”等。同時,精選教材上的剪紙插圖作為提示,啟發學生說出Chinesecharacters、fish、flowers、happiness、wealth等信息。
在本環節中,通過設置貼近生活的問題鏈,并補充圖片模態(生活配圖、教材插圖)作為提示,學生能夠充分調動已知,初步感知文化現象。
3.引入交際任務,創設文化情境
學生對文化知識的感知、理解和應用需要情境的支撐[。傳統文化教育的內容應情境鮮明,將學生的情感體驗融人學習和認知過程之中,以促進其關注度與興趣的提升。
【教學片段3】教師應在看前引人交際任務, 創設真實的文化情境:“Your penpal Jim,a Chinese culture lover,is quite interested in Chinese paper-cutting. As the Spring Festival is drawing near, you are going to introduce Chinese paper-cutting and choose some paper cuts as gifts to his family.”。隨 后,教師對任務要求進行說明“You should cover the key aspects of paper-cutting and introduce the meaningsofyourgiftsaswell.”,并告知學生要從今 天的“Paper-Cutting”視頻中獲取有助于完成任 務的靈感及思路,鼓勵學生積極預測視頻中可能 涵蓋的信息。
在本環節中,教師通過設置貼近學生生活的文化情境,并借助虛擬場景這一模態幫助學生確定學習目標,實現文化主題與自身經歷的巧妙聯結。
4.無字幕觀看,感悟文化要點
首次觀看視頻時,教師應引導學生借助教學框架將可能孤立的文化要素整合起來,借助視頻模態提煉語篇的一級信息,以提高課堂教學的邏輯性和整體性。具體來看,教師可引導學生聚焦文化框架,宏觀感悟文化要點。
【教學片段4】教師播放無字幕完整版視頻,引導學生關注視頻中的文字及圖片提示,提煉視頻探討的剪紙藝術核心方面,即一級信息,并與自己的前期預測進行對照。考慮到視頻語篇的難度與特殊性,視頻觀看結束后,教師先讓學生進行同伴討論,碰撞和補足信息,隨后班上分享觀點,總結出本視頻語篇探討的幾大方面:history、purposes、development。
在本環節中,學生初步認知剪紙藝術的歷史淵源、特征和發展脈絡,有助于他們系統地、自上而下地理解剪紙文化。
5.借視頻截圖,梳理文化細節
在宏觀感悟文化要點后,教師引導學生繼續求知,鼓勵學生構建思維導圖,梳理文化細節。考慮到視頻語篇的長度,教師可播放視頻的核心片段,并巧用圖片模態(視頻截圖)作為輔助,帶領學生深人文本,聚焦細節。
【教學片段5】教師選取視頻的核心片段,第二次播放視頻,提醒學生關注history、purposes、development三個維度下的細節信息,即二級信息,并繪制思維導圖。視頻觀看結束后,教師先引領學生自主討論,再展示視頻截圖。在自主討論、思維導圖及視頻截圖的輔助下,學生梳理出三大維度的文化細節,并特別關注purposes維度提到的三大目的:for decoration、for religious purpos-es、for design patterns。
在本環節中,學生進一步梳理、感悟剪紙藝術的歷史淵源、特征和發展脈絡,有助于學生形成初步的文化結構。
(二)多維度感悟文化,促進文化認同
文化認同是指一個社會共同體的成員對特定文化環境中的審美取向、思維方式、道德倫理、行為或風俗習慣等的認可和接納。文化認同既包括情感上自發的文化認可,也包括在高度理解和反思基礎上理性自覺的文化接納[1]。為促進文化認同,教師可從多維度設計教學活動,引導學生欣賞文化語言之美,感悟文化內涵,堅定文化自信。
1.有字幕觀看,賞析文化語言
語言是燦爛文化的載體,語言能力更是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維度之一。經過兩次視頻觀看,學生已搭建起文化知識的結構支架。但為了促進文化認同及后期的語言輸出,教師在結構支架基礎上還需要再搭建一些語言支架。因此第三次播放視頻時,教師可將文化內涵豐富的語言作為突破口,并提供視頻原文這種文字模態信息作為補充,引導學生欣賞文化語言。
【教學片段6】教師選取核心片段,第三次播放視頻(帶字幕),啟發學生關注并歸納剪紙三大功能對應的剪紙作品及內涵“We'vealreadyknown the threepurposes ofpaper-cutting,and nowlet’s focus on the typical images,the occassions aswell as the meanings behind each paper cuts.”。教師設計相應的填空練習,并給出每個功能對應的剪紙作品名稱,引導學生填寫其使用場合及寓意。視頻觀看結束后,教師提供文字模態的視頻原文,引導學生自行校對答案,同時歸納提煉出用來表示剪紙作品使用場合及寓意的核心語言,如\"itis usedon/to/as...、itindicates...、itisbe-lieved...”等。在此基礎上,教師邀請學生借助核心表達對剪紙作品進行描述,在練習中體味剪紙文化之美及語言之美。
在本環節中,學生在情感上進一步認可剪紙文化,能夠促進文化認同,并為最后的口語輸出活動做鋪墊。
2.分小組討論,探究文化內涵
教師應引導學生加強對中華文化內涵的挖掘、批判、評價和鑒別,從而汲取中華文化的精華,引導學生將對中華文化的認識內化為態度、修養,從而增強文化自信,實現在跨文化溝通中讓世界了解中國的目標[7]。教師應緊扣文本,充分挖掘文化內涵,引導學生對核心文化問題進行深入思考,促進文化認同,堅定文化自信。
【教學片段7】教師引導學生分成小組,并啟發學生從多維度思考“Whycan Chinese paper-cut-tingbelistedasaworldculturalheritage?”問題。這句話選自視頻語篇的開頭,在經過一系列教學活動后,學生會對這句話有更深刻的感悟。最終,師生共同從文化載體、文化傳承、海外傳播三個維度梳理出答案。
Asatypicalwayofcelebration,itactsasacarri-erfor wisdom and expresses hopes for a better life.(文化載體)
It isa platform for passing down Chinese traditions and customs from one generation to another.(文 化傳承)
Itiswidelyused inpeople'sdailylifefordecoration all around the world,which both promotes widespread useand boosts economic returns.(海外傳播)
隨后,教師對討論進行總結“Chineseexcellenttraditional culture is the spiritual lifeline of the Chinese nation.”,引導學生說出“Weshould try thebest to inheri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spread it to the whole world.”
在本環節中,學生感悟到剪紙不僅僅是一種裝飾品,更是一種生活態度的載體和文化的傳承,并對中國文化海外傳播具有重要意義,更加堅定對剪紙文化的情感認同。
(三)多模態輸出文化,助力文化踐行
文化踐行指一個社會共同體的成員對于其選擇和認同的生活方式、文化觀念和價值原則等在現實生活中主動加以實踐、傳承、改造、創新。這是從文化理解、文化認同落實到具體實踐層面的過程[]。在看后的教學環節中,教學策略的核心應在于深入文化情境,并啟發學生積極進行文化實踐。教師可通過布置分層作業,引導學生以多模態形式輸出文化,實現作業育人。
1.回顧交際情境,推動文化實踐
教學活動是素養形成的必經路徑,語言和文化知識獲得的過程是一個逐步由外向內的轉化過程。因此,學習應是實踐、行動、體驗和感悟。沒有個體真實、深刻的活動及體驗,相應的素養就無法形成。
【教學片段8】教師可再次展示本課的交際任務:“你的筆友Jim一家對中國文化很感興趣。春節將至,請你向Jim介紹剪紙文化,并為Jim一家人挑選幾件剪紙作品作為春節禮物并闡述寓意。”同時,明確任務的具體要求“Youshouldcover thehistory, purposes and development of paper- cut-ting,and introduce the meanings behind yourgifts.”,并提供相關語言支架及剪紙拓展語料給學生參考。在學生思考、討論前,教師給出評分參考項目,包括內容(history、purposes、development、meanings of the gifts)、語言(itmeans/indi-cates...)、發音等。隨后學生代表上臺進行分享。
此環節能夠促使學生有邏輯地完成交際任務,對已經獲得的文化信息進行重組和加工,變被動吸收為主動表達,積極踐行文化。
2.設多模態作業,促進文化傳播
文化踐行本質上是一個立德樹人的教育過程,也是立德樹人教育的結果[1]。文化育人最終需要通過文化行為落實。以圖表、圖像、音視頻等形式呈現的緊扣語篇語言和主題意義的多模態作業,可以幫助學生實現輸入與輸出的聯接、課堂與生活的聯接、知識與素養的聯接,以及學科與育人的聯接[8]。如今的作業設計存在重語言、輕文化的現象,教師應聚焦文化行為,設計基于文化主題和學生層次的多維語言實踐類任務。
【教學片段9】教師引導學生回歸文化情境,借助今日所學所感,自主選擇分層作業,以寫郵件或制作微視頻的形式,向Jim介紹剪紙藝術并闡述所選剪紙作品的寓意。
Task1:Writeane-mailtoJimto introduce Chinese paper-cutting and explain the meanings of your 'gifts\"
Task2:Makea vlog for Jim to introduce Chinese paper-cutting and explain the meanings of your 'gifts'
本課以任務為引領,真實的文化情境貫穿始終。在本環節中,作業是情境的延續,旨在鼓勵學生積極通過文化行為來促進文化傳播。同時,多模態的分層作業引導學生根據自身情況自選輸出方式,實現最終的多模態信息輸出,實現剪紙文化的花式傳播。
三、結語
與傳統的單模態語篇教學相比,多模態教學更有利于培養學生文化理解與傳承素養。本文結合具體課例探索出以培養文化理解與傳承素養為引領,以視頻語篇教學為依托,以多模態教學活動為途徑的教學策略。在整個視頻語篇學習理解輸人與情境化語言表達階段,教師充分利用視頻(無字幕、有字幕)、圖片(生活配圖、教材插圖、視頻截圖等)、虛擬情景、文字(視頻文本)、游戲(師生交互)、寫信和制作微視頻等多模態信息及任務,實現多模態視域下的文化理解、文化認同與文化踐行等文化理解與傳承素養的進階式發展。這些策略不僅有助于學生進一步發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增強民族自豪感,而且能夠激發學生的文化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為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本土情懷的人才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劉妍,馬曉英,劉堅,等.文化理解與傳承素養:21世紀核心素養5C模型之一[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0(2):29-44.
[2]付文靜,國紅延.基于“文化體驗式學習循環”發展文化意識的高中英語單元教學實踐[J].中小學課堂教學研究,2024(1):7-12.
[3]戴慧敏.多模態視角下高中英語聽說課設計探究[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20(3):41-47.
[4]熊紫薇.“看”的活動如何培養學生思維品質:來自德國高中英語教材的啟示[J].英語學習,2023(3):21-25.
[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M].: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6]凌旭群.初中英語拓展性課程中培養學生文化意識的實踐研究[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18(5):16-20.
[7]喻侯林.基于語篇內容滲透文化意識培養的策略[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19(2):52-56.
[8]陳延忠.基于CLIL理念的高中英語教學實踐探究:以環境主題內容為例[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24(6):24-27,42.
(責任編輯:周彩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