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文壇,傅菲的散文以獨特的“微美學”視角和對自然的深刻觀察而獨樹一幟。他以深情雋永的筆觸、細膩真實的敘述、多彩靈動的描寫、獨到深邃的哲思,給“自然生態文學”賦予新生命。從《深山已晚》的靜謐悠遠,到《風過溪野》的清新明快;從《鳥的盟約》的溫情脈脈,再到《野禽記》的妙趣橫生。傅菲常年扎根于江西婺源等地的自然山川田野,出版了10余部自然生態散文集,而《雨中山果落》更是他與山川草木、飛禽走獸對話的結晶,引領人們感受自然、關注自然、守護生態,重拾與自然共生的美好。
傅菲諸多景物描寫呈現出龐大、駁雜的特質,我將其歸結為“傅菲式\"描寫。我以“雨”為例,其描寫堪稱“微美學”的典范。雨,不是模糊的背景,而是擁有千般面孔的生命主體。端午雨的“釘子”之喻打破了傳統審美中“潤物細無聲”的溫柔想象,暴露出自然力量的原始野性(《野池塘》);夜雨“叮叮當當”敲打窗祿的擬人化描寫,則讓無生命的雨獲得了情感溫度(《野貓》)。還有《神燈》中“篩\"字的妙用,精確捕捉了細雨的物理形態,更通過“熒光刷白”的視覺轉換,將平凡的夜雨場景升華為超現實的藝術畫面。這種觀察不是靜態的描摹,而是動態的鮮活的,且有生命的對話,它以一種生命的形態呈現,搭建起一座連通人類感官與自然脈動的橋梁。
《雨中山果落》的價值在于構建了一套完整的自然生命哲學體系。他發現生命本就從容地活著,也應該從容面對死亡。死亡是仁慈的、高貴的、平等的。大地收留了自然的一切生命,榮榮枯枯,枯枯榮榮,往復之下,大地才有了更為廣袤的繁盛。
死,并不意味著消亡,它將以另一種生的形式存在。一枚山果,落入泥土,成為泥土,再次融入一種新生;一棵腐爛的樹干,從它轟然倒下的那一刻,樹干會以另一種生命的形式新生。蘑菇、木耳、苔蘚、蕨類等微小的菌類植物,以及小肉蟲、白蟻等,在腐木上悠然叢生。它們是靠著分解死亡的方式才獲得另一種生命的新生。山坡上、溪澗里、松林間,都有一層厚厚的松軟的腐殖層。它們就是自然化貧瘠為富有、化腐朽為神奇的一種循環往復的新生方式。正如傅菲所言:枯敗之相,讓我們生出諸多的希冀。
“自然道德”概念的提出,標志著傅菲自然寫作的倫理高度。在“人類紀”的生態危機背景下,傅菲主張的“不殺戮、不豢養、不掠奪、不破壞、不污染、不干擾”的準則,是對傳統人類中心主義的批判,也是對新型生態關系的構想。這種道德觀不是抽象的說教,而是源自長期自然觀察的生命體悟。當傅菲描寫鳥類“擇樹建巢\"和“擇枝而棲”時,實際是暗示人類應向其他生物學習生存的哲學。
傅菲通過微觀自然的書寫,為讀者傳遞生態理念,培養對自然細節的敏感度,重建與土地的情感聯結。當人們學會欣賞一片木欖葉的紋路或一只野貓的習性時,自然會產生保護這些生命的道德沖動。由美生愛、由愛而護的轉化,正是生態文學最珍貴的社會功用。人們常說文學有什么用處?這是傅菲給予疑問者最好的答案。
作品超越了傳統自然書寫的窠臼,也超越了文學范疇,指向人類與自然一種新型的關系學,成為連接科學與人文、傳統與現代、人類與自然的跨界對話。當文明面臨生態轉折的緊要關頭,這種“向下”扎根土地又“向上”仰望星空的創作,正是傅菲散文的精妙之處。
(《雨中山果落》,作者:傅菲,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