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些年,野豬傷人事件時有發生。2024年11月24日,陜西省嵐皋縣發生一起野豬傷人致死的案件,該案野豬傷人的視頻在一些網絡平臺傳播。村民陳某樹等4人在當日上午帶領獵狗自行上山狩獵野豬,野豬被獵狗追攆,進入農戶的家中,胡某翠因此受到攻擊,最終經醫院搶救無效死亡。事件發生后,嵐皋縣人民政府成立調查組進行核實,并且與受害人家屬達成和解協議。在類似案件中,受害人如何依據法律得到有效賠償亟待解決。筆者擬通過對民事權利中請求權基礎的分析,確定該情形下的賠償責任主體,為類似案件的受害人維權提供參考。
一、民事權利中請求權基礎的區分
胡某翠受到野豬攻擊而不幸身亡,顯而易見,其生命權遭受了侵害,所以受害人胡某翠家屬享有請求權基礎。但是,請求權基礎眾多。例如,所有物返還請求權、占有物返還請求權、不當得利返還請求權、損害賠償請求權等。本案涉及人身損害,受害人家屬適用損害賠償請求權,但是此種請求權所適用的法律依據需要探討、明確。
(一)飼養動物侵權損害賠償的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以下簡稱《民法典》)第一千二百四十五條規定:“飼養的動物造成他人損害的,動物飼養人或者管理人應當承擔侵權責任。\"動物如果有飼養人或者管理人,在動物造成他人損害后,由動物的管理人或者飼養人承擔損害賠償責任。例如,最高人民法院人庫案例(2021)浙10民終1364號張某甲訴張某乙飼養動物損害責任糾紛案,就是因侵權人張某乙飼養的大型犬追逐路人而導致路人摔傷引起的損害賠償糾紛。法院在審理該案時,對于家養的大型犬與損害結果發生之間是否具備因果關系進行了重點審查。法院認為,動物致害的方式應當包含“無接觸式”,并從一般人在相似處境下的標準判斷是否能夠造成損害后果。法院最終依據警方執法記錄的家犬飼養狀態以及對于過路車輛的反應,依據本條認定飼養人的法律責任。但是,在胡某翠案中,傷人野豬沒有管理人以及飼養人,因此該野豬不屬于飼養的動物,受害人家屬就不能依據飼養動物侵權損害賠償的法律法規行使請求權。
(二)野生保護動物侵權損害補償的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以下簡稱《野生動物保護法》)第十九條第一款規定:“因保護本法規定保護的野生動物,造成人員傷亡、農作物或者其他財產損失的,由當地人民政府給予補償。\"2023年6月30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發布公告,將野豬正式調出《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這表明,自2023年以后野豬不再受《野生動物保護法》的保護,政府也不需要針對野豬造成的人身財產損失進行補償。此外,應當明晰的是,當地人民政府給與補償的前提是因野豬主動侵害人身財產安全。但是,在胡某翠案中,野豬侵犯受害人的生命安全是因獵狗的驚擾,有明顯的侵權主體。因此,受害人家屬不能依據《野生動物保護法》第十九條之規定請求當地人民政府補償。
(三)侵權損害賠償的一般法律規定
依據《民法典》一千一百六十五條之規定,行為人因主觀上的故意或者過失,從而造成他人損害的,由行為人承擔侵權責任。在胡某翠案中,行為人陳某樹等4人雖主觀上沒有故意侵害他人生命健康的意愿,但是其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過失的。因為其帶領獵狗圍剿追趕野豬的行為,導致野豬出現不可控性,最后野豬沖入胡某翠家中,導致受害人身亡。因此,行為人陳某樹等4人應當承擔侵權責任。本條法律規定成為胡某翠案中受害人家屬行使損害賠償請求權的法律依據。
二、損害賠償請求權是否成立的分析
在胡某翠案中,判斷受害人家屬的損害賠償請求權是否成立、陳某樹等4人是否要承擔侵權責任是裁決的首要任務,而判斷侵權責任是否成立,則需要看侵權責任的四個構成要件是否能夠同時滿足。
(一)加害行為
在胡某翠案中,陳某樹等4人使用獵狗私自狩獵野豬,具有積極捕殺野豬的意思表示,屬于作為的行為,符合加害行為中“行為\"的要素條件。法官需要判斷這種行為是否具有違法性。根據《野生動物保護法》第二十二條規定可知,在2023年6月26日以前,狩獵野豬需要辦理狩獵證進行獵捕,但根據前文所述,野豬已經從《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調出,因此不需要辦理狩獵證也可以捕殺野豬。同時,根據2021年7月 22日陜西省林業局發布的《關于調整野豬禁獵期的公告》,野豬的禁獵期由原來的每年3月1日至10月31日調整為3月1日至4月30日,因此陳某樹等4人私自狩獵野豬的行為不在禁獵期內。但問題在于,野豬不屬于野生保護動物后,老百姓自發捕殺野豬還會違法嗎?
經筆者查閱,在陜西省嵐皋縣,每年林業部門都會組建專業狩獵隊進行獵捕野豬的工作,同時也會提前發布公告提醒村民在哪個區域進行狩獵,以防正出現意外情況。如果是民間狩獵隊進行捕殺,則需要向林業部門進行備案。而在胡某翠案中,陳某樹等4人沒有向林業部門進行備案,村民也不知道有狩獵隊進行捕殺野豬,所以在缺乏通知的情況下,導致意外發生。因此,其狩獵行為存在違法性,符合加害行為的要素條件。
(二)損害事實
根據《民法典》第一千零二條規定:自然人享的生命權。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害他人的生命權。胡某翠作為自然人,依法享有生命權,并且受到法律保護,任何組織以及個人不得侵害其生命權。在胡某翠案中,受害人胡某翠因遭受野豬攻擊,最終搶救無效死亡,顯然其生命權遭受了侵害。并且胡某翠的死亡不是意外事件,而是因為陳某樹等4人私自帶領獵狗追捕野豬,途中獵狗失去聯系,使得獵狗追趕野豬至胡某翠的家中,最終導致悲劇的發生。可以說,胡某翠的生命權遭受侵害是因為陳某樹等4人自發狩獵野豬沒有向林業部門進行報備造成的。
(三)因果關系
在胡某翠案中,陳某樹等4人私自帶獵狗狩獵野豬,且沒有向林業部門進行報備,在一定程度上有可能造成周圍村民受傷或身亡。如果進行了報備,林業部門就會發布公告,表明在這個區域內進行狩獵野豬的活動,警示周圍的村民不要進入狩獵區域,以此避免損害結果發生。因此,在沒有報備的情況下,陳某樹等4人帶獵狗狩獵野豬的行為最終導致了胡某翠的身亡為客觀事實,符合相當因果關系中,加害行為可能引起損害結果的發生并最終實際導致了損害結果的因果關系審查規則。
(四)過錯責任
過錯責任通常可以分為故意的侵權責任和過失的侵權責任。在本案例中,陳某樹等4人狩獵野豬本意是為民除害,因為野豬泛濫使得莊稼遭受損失,他們主觀上沒有侵害他人生命以及財產的故意,也不希望損害結果發生,可以認為陳某樹等4人的主觀心理狀態為非故意。但是,陳某樹等4人應當預判自己在狩獵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意外情況。如,獵狗可能會失去聯系、野豬可能會發瘋從而跑到別處、危害他人的生命財產安全等。因此,陳某樹等4人存在過錯,符合過失的認定標準。
綜上所述,陳某樹等4人的行為符合一般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構成侵權。他們需要承擔侵權責任,因此受害人胡某翠家屬的損害賠償請求權成立。
三、居民防患野生動物的建議
隨著《野生動物保護法》的頒布,野生動物保護受到法律規制,使得大量野生動物的繁殖速度大幅提升。以野豬為例,近年來其種群越來越多,在野豬數量較多的地區,有出現由于防患不足對一些居民的人身財產安全產生影響,甚至危及社會秩序的情況。因此,在保護野生動物的同時,需要在野生動物的生存與人類的正常生產、生活之間找到一定的平衡,防止因為防范措施不到位而造成的不必要的人身、財產損失,避免引起更大社會事故。
(一)政府組建專業的捕獵團隊
政府或者林業部門可以組建專業的狩獵隊,獵捕危害區域較為嚴重的野豬。例如,2024年9月,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西吉縣林業和草原局發布公告,組建捕獵隊獵捕成年(40公斤以上)野豬300頭并進行無害化處理,對項目的捕獵隊伍和無害化處理隊伍進行公開報名遴選,每捕獵一頭野豬補償2400元,無害化處理野豬每頭補償200元。在實施捕獵行動的狩獵隊中應配備專業訓練之后的獵狗,狩獵野豬的獵狗分為頭狗、快幫和重托,頭狗在隊伍中相當于偵察兵,其嗅覺比較靈敏,由其找尋野豬;快幫在隊伍中相當于護衛隊,當頭狗發現野豬,快幫迅速沖上去圍住野豬,消耗野豬的體力;重托在隊伍中相當于敢死隊,一般都是一些大型犬,由其咬住野豬,最后再由獵人進行收尾。在狩獵隊進行狩獵野豬時,應當配備無人機、紅外線等設備,隨時注意狩獵的情況,防正野豬跑到其他的地方損害他人權益。陜西省寶雞市隴縣則組建以獵狗為主的護農隊伍,并布設野豬誘捕設施,對于本區域的野豬實施抓捕,累計獵捕野豬680余頭。
(二)加強重點區域的防控
2024年,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就發布了《野豬等陸生野生動物致害防控工作方案》,其中強調了“強化調查監測、科學評估、動態調整、主動預防,減少危害”的工作思路。因此,對于野豬等野生生物一味的捕殺只會造成生態失衡,提前防控、減少危害也是必不可少的。
在野豬經常出沒的農村地區,農戶可以在農作物的周圍設置圍欄,防止野豬進入農田,從而損害農作物。例如,湖北省十堰市鄖陽區在重要的設施農業大棚種植區域的四周建立起隔離帶,減少野豬帶來的損失,并對重點地段實施隔離防控,以減少農業損失。甘肅省蘭州市打造了“天一空一地”一體化立體監測網絡,借助無人機、紅外相機等先進技術設備,對147處重點區域實施全方位動態監測,實現了對野生動物活動規律的實時掌握。在作為重點防控區域的蘭州市榆中縣等地,政府還專門使用聲光波驅獸設備,并建立電子陷阱,通過先進的技術設備進一步有效降低人豬接觸的風險。同時,當發現野豬蹤跡時,居民應當及時向林業部門報告,由林業部門進行處理;當發現野豬傷人時,發現人應當及時報警,由公安部門進行處理。在其他野豬頻繁出現的區域,大眾要保持高度警惕,一旦發現野豬活動的蹤跡,應當及時報告并立即遠離此區域,防止因意外而造成個人損失。
結語
隨著《野生動物保護法》的頒布,野生動物的生存、生活環境逐步優化,使得某些地區的野生動物數量越來越多。但與此同時,野生動物的活動范圍擴大也給人民的生活安全帶來極大危害。面對此種情況,需要社會大眾防患于未然,如遇到野生動物侵權而發生人身或財產損害,要利用有關法律、法規維護自身權益。政府部門也應當加強管制,提高人們的自我保護意識,在保障人民生活和生產有序進行的基礎上,給野生動物一定的生存自由,盡量減少野生動物的侵擾,從而真正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作者單位:新疆財經大學法學院)責任編輯/艾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