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向世界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有鑒于此,本專欄以中國經典故事在世界文學中的征引、闡釋與流變為路徑,彰顯中國文化的感召力、生發力和影響力,以期夯實中國話語和敘事體系的底層邏輯,在學術研究和文化傳播層面推動中國敘事體系的構建。本專欄力求呈現“中國故事”作為全球知識生產和話語操作的場域,具有求同存異的統合性和生產力,在更高層次上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共情和共識,推動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鑒和整體性構建。
本期輯錄《傳統與現代之間——一位奧地利環球旅行者的中國觀察》和《lt;銀娜gt;與lt;用筷子吃蛋糕gt;中的“異鄉人”敘事與上海形象》兩文,管中窺豹,以期探尋中國故事在世界范圍傳播的機制機理。
|主持人I
張帆從事中外文學關系研究,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首席專家,入選國家級重大人才計劃等。
|基金項目I
本專欄系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中國故事在世界文學中的征引闡釋及啟示研究”(項目批準號:20JZD046)、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故事在德語世界的流變譜系與傳播研究”(項目批準號:22VRC183)階段性成果。
奧地利作家里夏德·卡茨(RichardKatz,1888-1968)是20世紀初最暢銷的德語游記作家之一。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卡茨以兩次環游世界之旅為基礎創作了《漫步世界》(EinBummelumdieWelt,1927)、《與棕色人共度的歡愉時光》(HeitereTagemitbraunenMenschen,1930)、《燦爛遠東》(FunkelnderFernerOsten,1930)、《縱橫南美》(ZickzackdurchSudamerika,193l)及《旅途拾珍》(Ernte,1932)等膾炙人口的游記作品。這些游記作品一經問世便引發閱讀熱潮,其中多部作品銷量累計突破十萬冊。《燦爛遠東》輯錄了卡茨游歷東亞時的觀察與反思,其中關涉中國的章節占據半數篇幅。該書以三重敘事維度呈現了處于過渡時期的中國社會圖景:對中華傳統文明歷史韌性的觀照、對殖民現代性的祛魅與批判,以及對軍閥混戰的病理學剖析。這種多元視角的他者書寫,不僅記錄了由傳統向現代轉型的社會陣痛,更通過他者之眼,折射出20世紀初期中國現代性追求的艱難處境。尤為可貴的是,卡茨并不以靜態的文明觀考察處于現代性陣痛中的中國,而以文明對話的姿態見證與書寫中華文明在現代化歷程中的歷史困境。
一、手推車與汽車一中華文明與現代文明的角力
在18世紀以降的西方現代性話語中,負面的中國形象逐漸成為西方用以自證其現代性與進步性的“東方他者”。至19世紀下半葉,伴隨著西方殖民主義的全球化演進,關于“停滯的中華文明”的話語在眾多中國敘事中成為主流。待到進入20世紀,中國巨大的城鄉差異更是被納入到“西方-現代-文明”與“東方(中國)-傳統-落后”的殖民主義世界圖式中。對于卡茨而言,踏上中國這樣“地球上最迷人和古老的文化疆域”,其目的不是確證西方固有的中國觀,而是“直面它們本身”,并“學習和了解它們”。這種文化立場的開放性首先鮮明地表現在他對中國鄉村圖景的建構上。
卡茨筆下的嶗山鄉野似乎呈現出一種凝固的農耕文明畫卷:公路上緩緩行進的獨輪手推車,道路中央慵懶曬著太陽打著盹的小土狗,路邊用古老的手推石磨研磨小米的老婦,年代久遠的石碑牌坊,以及錯雜山間的古樸石屋,道路旁精耕細作的紅薯、芋頭和蕎麥地。這樣的鄉村圖景,是與標榜城市現代化的“模范殖民地”青島,也就是卡茨引以為傲的德意志殖民現代性,截然相反的文化景觀,對此,他不禁感慨道:“在這里,在距離城市(青島)邊界十公里的地方,哪里有一絲在國外大肆宣揚的青年中國的影子?”然而,這種表面上的現代性缺位在卡茨筆下既不是殖民現代性合法性的依據,也并非保守主義者構建其前現代烏托邦的現實素材,其背后是卡茨考察與把握中華文明脈絡的嘗試與努力。正因如此,在每一個看似靜態的鄉村場景中,都蘊含著傳統與現代之間或隱或現的對話。
手推車與汽車的并置敘事展現了傳統與現代角力的深刻張力。德國殖民者所修建的從青島到嶗山的公路,原本是一項輸入現代性的基礎設施,但卻戲劇化地轉化為傳統生活展演的舞臺:當地人為了能使手推車能在公路上正常行進,在公路上灑滿了黃沙,使得原本崎嶇的道路對于汽車而言,更難通行;面對疾駛而來的汽車,行人“卻絲毫沒有加快他刻意邁出的腳步”加以躲避,老婦人在路邊徑自研磨著小米,小土狗愜意地躺在道路中央曬著太陽,絲毫不在意行到跟前的汽車發出的喇叭聲:這一切在卡茨的筆下,都不是文明僵化與落后的佐證,而是一個古老文明對傳統生活方式的堅守。由此,他評價道:“這些忙忙碌碌但卻不急不緩的人們,比那些緊張、忙碌的政客及其各種噪音、法律和國聯抗議更能體現中國這個巨大帝國的特點。后者可以被推翻,而前者卻不能…”“政客”“法律”與“國聯抗議”顯然意指政治制度與外交方面的現代化舉措。以此,卡茨揭示了政治現代性宏大敘事與鄉村日常生活實踐之間的巨大鴻溝。這種批判視角在對“梅克倫堡別墅”遺址上提供熱食的流動小販的描寫中達到高潮。
“梅克倫堡別墅”是前德國殖民者在嶗山開設的度假療養院,如今只剩廢墟,卡茨看著廢墟上售賣熱食的“馬”姓人,陷入了沉思:
“天知道馬家人在嶗山住了多久,為朝圣者和異鄉人熱飯的年歲有多少。我想,早在德國軍艦入駐膠州灣之前,馬家就已然在嶗山熱飯了,又或許幾百年前,甚至幾千年前一誰又能知道呢?一如過往,他們現今仍然熱著飯食,青島歸屬德國、日本時如此,后又重新回歸中國管轄的時代亦如此。而馬氏家族仍將繼續居住在這座山中的廢墟里,為朝圣者與外鄉人提供熱飯一百年之后,乃至千年之后”
以此,卡茨將作為熱食攤販的馬家人塑造成中華民族古老農耕文明的微觀樣本,賦予這種古老的營生以穿越過去、當下,并延伸至遙遠未來的歷史縱深;對比之下,德國、日本的殖民史,以及當時軍閥政府的管轄只是漫長歷史進程中的短暫插曲。與此同時,卡茨并沒有理想化這種古老的生存方式,他深知“廢墟里”生存的“貧苦”之處,他也認可“汽車、軍艦、海濱浴場旺季和中央政府,所有這些都很好”。正是這種文化相對主義的視野,使得卡茨既能夠由衷贊嘆中國文化的精深與中國文明的韌性,也能夠對殖民現代性與中國本土現代性做出極為敏銳的觀察與批判。
二、從香港到天津 西方殖民現代性及其批判
嶗山鄉野圖將西方的進步神話還原為對中華文明自然演進的粗暴干擾,而在中國城市書寫中,卡茨進一步揭示了殖民現代性的多重面向及其內在矛盾。就香港而言,他敏銳地捕捉到英國殖民統治的核心邏輯,即通過軍事強權(“質量”)實現對弱勢的多數人口(“數量”)的支配。這種殖民治理模式表現為一種對城市空間的區劃與重構:極少數的歐洲殖民者占據香港三分之二的土地,而將125萬中國居民壓縮在剩余的三分之一區域內。這種壓迫制度所導致的結果是:“黃種人聚居區幾乎沒有空氣可呼吸,而且由于每月有三四千中國人移民,空氣越來越少?!备钊税l指的是,英國統治者對于華人聚居區內的公共衛生危機所采取的態度:“英國人沒有采取任何措施來改造天花和梅毒泛濫的華人聚居區,也沒有采取任何措施來阻止移民。只要歐洲城市保持健康并擁有空間,他們就對本地人不感興趣?!币源?,卡茨充分揭露了英國殖民者種族歧視的本質,及其所謂“文明使命”的虛偽之處。
上海則是西方對華經濟殖民的典型代表,卡茨稱之為“投機之城”,一個“不創造價值,只進行價值流通”的城市:
“在上海,一百家實力雄厚的中型企業之間的資金差距,還不如一個嫻熟的鴉片販子或一個成功的白銀投機者。賭博把大筆財富帶到這里,又把它們帶走:賭貨物、賭股票、賭馬。世界上幾乎沒有任何地方像上海這樣,在馬匹上賭注如此之大;這里的人甚至賭狩獵比賽。在金碧輝煌的輪盤賭廳里賭博,在鴉片酒館里賭博;甚至用你玩的錢賭博。”
在冷靜的反諷中,卡茨以寥寥數筆勾勒出西方在華經濟殖民的微型史。19世紀下半葉,西方以鴉片貿易為突破口打開了中國市場,從而使得大量白銀流失,進而導致了在金融上對國際資本的依賴性;到20世紀,則通過期貨、股票及消費娛樂等方式,以更為隱蔽的經濟殖民手段,從中國市場抽取大量財富。卡茨以“蘭花”與“巨樹”的精妙隱喻,道出了這種經濟關系的寄生本質:
“那棵名為中國的溫厚巨樹,千百年來從東亞大地汲取養分,而奢華的上海則如同一片依附其上的寄生根系,由國際條約滋養而生。它輕而易舉地從中國進口商品的漲價中吸取白銀美元,卻對中國的繁榮幾乎毫無貢獻,就如同寄生于大樹上的蘭花,對樹木的成長并無助益?!?/p>
香港和上海是西方殖民主義在華的最后堡壘,盡管還維持著表面的繁榮,但卻已有衰弱的跡象。在香港,中國人反抗的浪潮已然暗流涌動,“香港的監獄里到處都是不守規矩的苦力”;而上海這座“投機之城”也終將“走向所有投機者的道路,走向毀滅”。而天津則成為西方在華殖民體系崩潰瓦解的鮮明例證。
為了趕赴下一個目的地一大連,卡茨因對中國火車供暖系統的不信任而選擇到曾經繁榮的殖民港口天津乘坐輪船前往。由于天氣寒冷,河道被凍結,他原本計劃乘坐的“勘測號”輪船只能停留在天津之外的河口處。被迫滯留天津的三日里,卡茨見證了這座城市的沒落:歐式豪華飯店空置八分之七,結冰的河面落滿鳥糞無人清潔,淤堵的河道遲遲疏通不開,空蕩蕩的碼頭生意清冷。正如卡茨所言,天津“見證了白人統治的衰弱”。
通過對香港、上海和天津的觀察,卡茨深刻揭示了西方殖民主義在中國的多重表現形式及其內在矛盾。香港的軍事與政治壓迫、上海的經濟掠奪以及天津的沒落景象,共同揭示了殖民統治的本質及其不可持續性。值得注意的是,他在批判殖民現代性的同時,也對中國本土的現代化嘗試保持著審慎的距離。
三、閑聊內戰 轉型時期的中國政治生態觀察
卡茨于1929至1930年間游歷中國時,正值國民黨政權確立初期。這一時期,中國政治版圖仍然呈現出復雜而混亂的割據狀態。南京政府于1927年成立,次年經“東北易幟”在形式上統一了中國,但實際上仍長期受到來自地方軍閥殘余勢力與黨內派系傾軋的挑戰,未能完成實際上的政權與社會整合。卡茨以一種平實客觀,又不乏幽默諷刺的語調敘述自己在中國這一“未完成的現代性”場域中的諸種遭遇?!堕e聊內戰》一章集中體現了他對中國社會現狀的深刻觀察與批判性思考。
在這一章節的開篇,卡茨就指出了“閑聊”與“內戰”的矛盾性,因為“內戰”是“一個值得認真思考而不是閑聊的話題”。然而,中國人卻因為“在過去的十八年里,見證了內戰與和平像四季一樣規律地流逝,他們談論內戰的語氣就像談論天氣一樣”。中國人談論“內戰”是因為對此習以為常,而卡茨之所以對此感興趣,則因為他想乘火車從濟南前往北京。他的旅行計劃與“內戰”的關聯性在于:
“如果沒有內戰,坐15個小時的D字頭火車就能到北京,但如果有內戰,甚至有內戰的威脅,情況就不一樣了。首先,所有生活在北方的南方中國人都想回家,而北方的支持者則想離開南方。因此,兩個方向的火車都人滿為患。其次,將軍們征用火車運送士兵。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軍隊正在拆毀可能對敵人有用的鐵軌。哪里會有可靠的鐵路路線呢?”
鐵路作為現代化的交通工具,卻成為各路軍閥競相爭奪的戰略資源,一再因為軍閥混戰而被征用或破壞??ù墓P下鐵路系統的混亂深刻揭示了現代化的物質基礎在傳統政治權力結構中的異化。隨著同當地人“閑聊”的深入,卡茨進一步洞察了20世紀20年代末與30年代初中國地方軍閥混戰的特殊形態與內在邏輯:
“最近幾年以來,中國的內戰只是由曠日持久的行軍組成,由南方的將軍北上或北方的將軍南下決定勝負,而不是由戰斗決定勝負。于是,失去合作的軍隊在增援的敵人面前,在抗議的槍聲中離開戰場。這些槍聲是抗議而不是實戰的,因為中國士兵足夠理智,不會為了每月七塊五毛錢而讓自己被打死。更何況,他們只是在特殊情況下才領取這筆微薄的薪水。只有當外國軍隊破壞了中國內戰的規則時,內戰才會變得血腥。”
“曠日持久的行軍”表明中國內戰是一種低強度的沖突,而非生死攸關的意識形態對決,側面反映了軍閥混戰的本質是勢力范圍的重新劃分。“中國士兵足夠理智”則以戲謔的□吻揭露其受雇傭的實質,暗示著各路軍閥與現代民族國家軍隊的不同。更為深刻的是卡茨對于外部勢力干預的觀察。他敏銳地指出,軍閥內戰的暴力升級往往與外國軍事力量的干預密切相關。這一洞見揭示了列強勢力如何扭曲了中國原本的政治生態,并阻礙中國自主現代化道路的探索。行文至此,卡茨再次強調“這確實是一個令人深感遺憾的話題,不適合閑聊”,表達了對那些在軍閥混戰與列強博弈中艱難生存的普通民眾的深刻同情。
四、結語
卡茨的中國游記文本呈現了中國社會由傳統走向現代時期的復雜圖景。他對中華文明韌性的強調與贊嘆,以及對殖民現代性與本土現代性的雙重批判,絕非簡單的文化保守主義立場,而是一種開放、包容的跨文明理解。在對中國鄉村、城市與鐵路系統的細致描寫中,卡茨始終致力于以理性、客觀的視角考察處于現代性陣痛中的中國,在對殖民統治不公的批判,及對本土現代化所導致的社會失序的反思中,傳遞對在歷史洪流中沉浮的普羅大眾的深切關懷。這種以理性批判與人文關懷為底色的敘事姿態使卡茨的游記超越了同時代游記中常見的東方主義與殖民主義視角,呈現出罕見的文明對話品質,從而為中國現代化的探索歷程提供了一份來自異文化觀察者的第一手見證。
參考文獻
[1] 許紀霖,陳達凱.中國現代化史第一卷1800-1949 [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6.
[2] 徐中約.中國近代史:1600-2000中國的奮斗[M].計 秋楓,等,譯.北京:世界圖書北京出版公司,2013.
[3] 楊奎松.中國近代通史第八卷[M].南京:江蘇人民出 版社,2007.
[4] 周寧.天朝遙遠:西方的中國形象研究[M].北京:北 京大學出版社,2006.
[5] Brenner,Peter J.(Hrsg.):Der Reisebericht.Die Entwicklung einer Gattung in der deutschen Literatur [M].Frankfurt a.M.:Suhrkamp,1989.
[6] CornelieBen,Christoph;van Laak,Dirk (Hrsg.): Weimarund dieWelt.Globale Verfechtungenderersten deutschen Republik [M].Gottingen:Vandenhoeckamp; Ruprecht,2020.
[7] Dewulf, Jeroen: \"Wouldn't it be Smarter to Let the Malay Colonize Europe?\":Postcolonial Critique,Antiglobalism, and Racism in the Travel Books of the BohemianGerman Author Richard Katz(1888-1968) [J]. Journal of Austrian Studies,1(2024),21-43.
[8] Katz,Richard:Funkelnder Ferner Osten:Erlebtes in China-Korea-Japan [M].Berlin:Ullstein,1931.
[9] Kiesel,Helmuth:Geschichte der deutschsprachigen Literatur1918bis1933[M].München:C.H.Beck Verlag,2017.
[10]Peukert,Detlev J.K.:Die Weimarer Republik. KrisenjahrederklassischenModerne [M].Frankfurta. M.: Suhrkamp,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