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2278/.issn.2097-5309.2025.07.021
在全球化浪潮下,小學英語教學面臨新挑戰與機遇。一方面,傳統文化融入現狀堪憂,教材占比少、教師重知識輕文化、教學方法單一。另一方面,將中華傳統文化故事融入英語教學意義重大,能讓學生在學習英語中,拓寬文化視野,如理解傳統節日故事背后的文化淵源;提升跨文化交際能力,避免文化誤解;增強文化自信,在多元文化中堅守民族文化。本文旨在探索傳統文化的有效融人策略,使小學英語課堂成為傳承文化的有力陣地,提升教學質量與育人效果。
一、中華傳統文化故事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價值分析
(一)提升文化素養
中華傳統文化故事是一座內涵深厚的寶藏,蘊含著悠久歷史、多彩民俗與正確價值觀。將其融入小學英語教學,能拓寬學生文化視野。以傳統節日故事為例,春節的“年獸”傳說,使學生理解放鞭炮、貼春聯習俗源于驅逐年獸,為節日習俗賦予深刻文化內涵;中秋嫦娥奔月故事,則讓學生領會賞月、吃月餅所承載的團圓期盼。如此教學,學生不再停留于文化表象,而是深人探究其根源,對傳統文化的認知深度得以提升。隨著學習的深人,學生文化知識逐步積累,對各類文化元素的理解愈發透徹,文化素養也在不知不覺中持續提升。
(二)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
在小學英語教學里融入中華傳統文化故事,對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意義重大。學生能借此對比中西文化差異,如西方《白雪公主》與中國《梁山伯與祝英臺》。學生學習用英語講述中國傳統故事時,會深人思考如何精準表達其中的內涵,意識到跨文化交流不能僅字面翻譯,需考慮西方受眾理解習慣。就像“龍”的文化意象,中西方截然不同,介紹相關故事時要謹慎選擇英語表述來傳達正面寓意,防止誤解。這樣,學生參與跨文化交流時,能自信且無誤地分享中國故事,既彰顯傳統文化魅力,又確保交流順暢,推動中國文化走向世界。
(三)增強文化自信
小學英語教學融入中華傳統文化故事,對學生文化自信的增強功效顯著。當學生以英語講述“孟母三遷”“鐵杵成針”等故事時,便開啟獨特的文化體驗。故事蘊含古人的思想智慧與價值觀念,借英語表達,使學生內心生發出對本國文化的強烈認同與自豪。在全球化進程中,多元文化相互交織。而小學英語課堂里傳統文化故事的英語學習與傳播,讓學生深刻領悟本國文化的珍貴獨特之處,使其更具傳承弘揚的底氣與主動意識。學生仿若文化使者,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帶向世界,讓其在世界文化舞臺熠熠生輝,從而把文化自信深植心間,于多元文化浪潮里堅守民族文化堡壘,成為傳承與發揚傳統文化的堅定力量,為中華文化的延續與發展注入活力。
二、中華傳統文化故事融入小學英語教學的現存問題
(一)教材內容融合不足
小學英語教材在中華傳統文化故事融合方面確實存在短板。諸多經典故事,如“女媧補天”“夸父逐日”等神話,“程門立雪”“曾子殺豬”等歷史典故,在教材中鮮少露面。少量涉及的內容,也只是簡單文字加少量插圖,形式單調乏味,既無情節的精彩鋪陳,又無互動環節的巧妙設置,難以激發學生探索的熱情。如此,嚴重束縛了學生借教材領略多元傳統文化故事的可能,也給教師依托教材展開深度融合教學帶來重重困難。
(二)教師素養參差不齊
小學英語教師素養的參差不齊,給中華傳統文化故事融入教學帶來諸多阻礙。部分教師對傳統文化故事認知淺薄,未能深入挖掘其文化底蘊、歷史根源與價值內涵。如講述“岳母刺字”時,若不知背后深意,難以引領學生體會其精髓。此外,教學方法與技巧的欠缺也較為普遍。很多教師只是機械翻譯故事讓學生背誦,毫無趣味與互動。像講“守株待兔”時,僅逐句翻譯,讓學生跟讀,未運用情景創設、角色扮演等手段引導學生從英語視角理解文化內涵,也未鼓勵學生創新演繹,致使學生參與度不高,難以汲取文化養分。這種狀況嚴重影響了教學質量與效果,阻礙學生借英語學習感悟傳統文化魅力。
(三)教學方法缺乏創新
在小學英語教學融入中華傳統文化故事時,教學方法創新的缺失頗為顯著。不少教師僅簡單介紹故事,未重視多樣化、趣味性方法的運用。
多媒體展示常被閑置。以“精衛填海”為例,口頭敘述難以讓學生感受故事情境,而動畫視頻或精美圖片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加深理解。情景創設亦遭忽視,如講解“掩耳盜鈴”,若教師創設生活場景,組織角色扮演,學生以英語對話,可更好體會其寓意,掌握英語表達。互動討論環節同樣運用不足,像講述“刻舟求劍”后,若引導學生討論主人公的行為及蘊含的道理,學生能在交流中深化對故事與英語表達的掌握。
因這些方法缺失,學生參與度低,教學效果不理想,在提升學生文化素養、跨文化交際能力與文化自信等方面大打折扣,需要改進教學方法以促進傳統文化故事與小學英語教學的有效融合。
三、中華傳統文化故事融入小學英語教學的策略
(一)優化教材內容整合
1.深入挖掘教材現有故事資源
在小學英語教材中蘊含著不少可與中華傳統文化故事相融合的潛在資源,教師需要用心去深入挖掘。例如,部分教材里會簡單提及一些傳統故事元素,像在介紹傳統節日時,可能只是一筆帶過春節、中秋節等節日名稱,卻未深入展開與之相關的故事。這時,教師就可以對這些簡單提及的部分進行拓展延伸。
以春節為例,教材中或許只是展示了春節的一些圖片,如貼春聯、放鞭炮、吃年夜飯等場景,教師可在此基礎上,補充“年獸”的傳說故事。詳細講述在古代,每到除夕,“年獸”就會出來傷害百姓,后來人們發現“年獸”害怕紅色、火光和響聲,于是便有了貼春聯、放鞭炮等習俗,以此來驅趕“年獸”,迎接新的一年。通過這樣的拓展,原本簡單的節日介紹就變得更加豐滿,學生不僅知道了春節的習俗,還明白了其背后有趣且深刻的文化。
再如,有的教材中可能會出現一些帶有傳統文化色彩的物件,像中國結、風箏等。教師可以圍繞這些物件講述與之相關的故事,像風箏的起源傳說,相傳墨翟以木頭制成木鳥,研制三年而成,這是風箏最早的雛形,后來魯班用竹子,改進墨翟的風箏材質,更易于放飛等。如此一來,就能讓學生在學習英語知識的同時,深入理解這些傳統文化元素背后的故事和文化背景,提升他們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知深度。
2.補充拓展經典故事素材
除了挖掘教材現有的故事資源外,教師還可以選取適合小學生英語水平和認知的優秀傳統文化故事,將其改編成英文版本,融入教學之中。像《孔融讓梨》這個體現謙讓美德的故事,教師可以用簡單易懂的英語句子進行改編,如“Kong Rong wasalittleboy.Thereweremanypearsintheplate.Hetookthesmallestoneandleftthebigonesforhisbrothersandsisters.\"(孔融是一個小男孩。盤子里有許多梨。他拿了最小的一個,把大的留給了他的兄弟姐妹。)
還有《司馬光砸缸》的故事,也可以這樣改編:“One day,a litle boy fell into the water tank.Other childrenwere so scared.But Sima Guang was very calm.He picked upabig stone and broke the tank.Then the water flowed out andtheboywassaved.”(一天,一個小男孩掉進了水缸里,其他孩子都很害怕,但司馬光非常冷靜。他撿起一塊大石頭砸破了水缸。然后水流了出來,男孩得救了。)
這些改編后的故事,可以通過課外閱讀資料的形式分發給學生,讓他們在課后自主閱讀學習,也可以作為課堂補充資料,在適當的時候進行講解展示。這樣就能拓寬學生的學習范圍,使他們接觸到更多豐富精彩的中華傳統文化故事,并且用英語去了解、講述這些故事,進一步提升他們的英語能力和文化素養。
(二)提升教師專業素養
1.加強傳統文化知識學習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融入中華傳統文化故事,教師自身的傳統文化知識儲備起著關鍵作用。教師應主動且深入地學習各類中華傳統文化故事,如神話傳說、歷史典故、民間寓言等,每一個故事背后都蘊藏著豐富的歷史脈絡、民俗風情以及道德觀念。像“女媧補天”展現了遠古時期人類面對自然災害時的抗爭精神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程門立雪”體現了古人尊師重道的高尚品德。
教師可以積極參加學校或教育機構組織的傳統文化培訓課程,玲聽專家學者對傳統文化的深入解讀,與同行交流學習心得和教學經驗。同時,也要多閱讀如《中國古代神話故事》《中華成語故事大全》《中國歷史典故集》等專業書籍,不斷拓寬自己的知識面,提升自身文化儲備。教師對傳統文化故事有了全面且深刻的理解,才能在教學過程中傳授給學生,讓學生領略到中華傳統文化故事的獨特魅力與深厚底蘊。
2.掌握融合教學技巧
教師不僅要熟悉傳統文化故事內容,還應學習并實踐將其與英語語言知識、教學環節相融合的方法,以此提高教學能力。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根據不同的故事內容,巧妙設計與之相關的英語教學活動。比如在教授“孔融讓梨”這個故事時,可以設計英語問答環節,向學生提問“What canwe learn from KongRong'sstory?'(我們能從孔融的故事中學到什么?)引導學生用英語回答“We should learn to bemodest and polite.”(我們應該學會謙虛和有禮貌。)
同時,角色扮演活動也是一種非常有效的融合方式。以“三顧茅廬”的故事為例,教師可以讓學生分別扮演劉備、諸葛亮等角色,用英語進行對話,模擬當時的場景,如“Liu Bei said:‘I sincerely hope you can helpmetoachievemyambition.'”(劉備說:“我真誠地希望你能助我實現抱負。”)這樣的活動既能讓學生熟悉故事內容,又能鍛煉他們的英語口語表達能力。
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故事續寫、英語手抄報展示故事等多種形式,將傳統文化故事融入英語教學中,讓學生在學習英語的同時,更好地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三)創新教學方法應用
1.多媒體輔助教學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多媒體是一種非常有效的輔助教學工具,能夠為中華傳統文化故事的融入增添別樣的色彩。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視頻、音頻、動畫等多媒體資源,將傳統文化故事以更加生動、形象的方式展示在學生面前。例如,在課堂上播放英文版的《神筆馬良》動畫視頻,視頻中那精美的畫面、流暢的動畫效果以及標準的英語配音,能夠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故事中的奇幻場景與情節發展,同時也能清晰地聽到每個英語句子的發音與表述方式。當學生看到馬良用神奇的畫筆幫助窮人、懲治壞人時,不僅被故事內容深深吸引,而且在不知不覺中學習了相應的英語表達,像“magicbrush”(神筆)、“drawpictures”(畫畫)等詞匯與短語自然地被學生所掌握。這種借助多媒體展示的方式,極大地增強了學習的趣味性,讓學生更易于理解和記憶傳統文化故事以及與之相關的英語知識。
2.情景創設教學
情景創設教學同樣是將中華傳統文化故事融人小學英語教學的重要方法。教師可以根據故事內容,巧妙地創設與之相關的生活、歷史等情景,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其中,用英語來演繹故事,從而深入體會故事的寓意與文化內涵,同時提升語言運用能力。比如,在教學《孟母三遷》這個故事時,教師可以在教室里模擬故事中的不同場景,如孟子小時候居住的嘈雜市集環境、靠近學堂的安靜學習環境等,然后讓學生分別扮演孟子、孟母以及周圍的鄰居等角色,用英語進行對話和互動。學生們在這樣的情景中,需要思考如何用英語表達出角色的想法和感受,像扮演孟母的學生可能會說:“Iwant my son to study hard ina good environment,so we should move to a quiet place near theschool.”(我希望我的兒子能在一個好的環境中努力學習,所以我們應該搬到靠近學堂的安靜地方去。)通過這樣的情景創設和角色扮演,學生能夠深刻理解孟母的用心良苦,并且在實踐中鍛煉了英語口語表達能力。
3.互動討論教學
組織學生圍繞傳統文化故事展開英語互動討論,也是一種極具價值的教學方法。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享自己對故事的理解、感悟,還可以對比中西方類似的故事,以此激發學生的思維,加深他們對故事文化價值的認知。例如,在講述中國的《嫦娥奔月》故事后,教師可以發起討論話題,讓學生對比西方與月亮相關的神話故事,如古希臘神話中月亮女神阿爾忒彌斯的故事等。學生們會積極地用英語表達自己的觀點,有的學生可能會說:“In the storyofChang'eflyingto themoon,it showsChinese people's longing for beauty and the unknown world.While in the story of Artemis,it emphasizes her power andtheroleinGreekmythology.”(在嫦娥奔月的故事中,它體現了中國人對美好事物以及未知世界的向往。而阿爾忒彌斯的故事,強調的是她的力量以及在希臘神話中的角色。)在這樣的互動討論過程中,學生不僅拓寬了文化視野,而且能夠更加準確地運用英語進行交流。
中華傳統文化故事融入小學英語教學意義深遠。未來,期待高質量融合教材的出版,從而系統呈現故事情景;教師持續提升能力,探索新方法;借助新技術打造創新的教學模式。如此,讓學生在提升英語素養時傳承傳統文化,在跨文化交流中展現中國文化的魅力,使中華傳統文化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煥發光彩。
參考文獻:
[1]張西歡《德育在小學英語傳統文化閱讀課中的滲透》,《中小學語文素養建設與學科改革研討會論文集(二)》2023年。
[2]李云霞《核心素養下小學英語滲透傳統文化教育的研究》,《山海經:教育前沿》2020年第26期。
[3]劉美琪《小學英語與傳統文化對接策略探究》,《中華活頁文選(傳統文化教學與研究)》2020年3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