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熱浪滾滾而來,生鮮(腌)等美食成了餐桌上的寵兒,那極致的鮮美滋味,讓無數食客欲罷不能。然而,在這份美味的背后,卻可能潛藏著健康的“殺手”。30多歲的應先生(化名)就因一頓海鮮,不幸中招,肝臟指標飆升,肝功能嚴重受損,不得不入院治療。
無力惡心,和他喜歡吃生鮮有關
應先生平日里身體硬朗,可最近卻總感覺渾身不對勁。原本充滿活力的他,突然變得有氣無力,還時常感到惡心,小便顏色也發黃。照鏡子時,他驚恐地發現自己的眼白也變黃了。身邊人提醒他,這可能是得了嚴重肝病,得趕緊去醫院。
應先生聽后心里“咯噔”一下,滿心疑惑:自己平時身體挺好,之前體檢也沒查出什么問題,怎么肝臟就突然出問題了呢?帶著滿心的擔憂,他來到了浙江省人民醫院感染病科的專家門診就診。
經過一系列檢查,醫生發現應先生的肝臟指標異常,需要入院治療。隨后,醫療組醫師對患者進行了全面檢查。根據戊肝抗體 IgM18.79S/CO(+) 等情況,醫生判斷應先生患上了急性戊型肝炎。
“甲肝乙肝我聽說過,這戊肝又是怎么染上的呢?”應先生滿臉困惑。醫生決定“順藤摸瓜”尋找病因,仔細詢問了他的飲食習慣。原來,應先生從事建筑行業,經常四處奔波,應酬不斷,而且他特別喜歡吃生鮮。發病前,他酣暢淋漓地吃了一頓生鮮美味,不久后就出現了這些癥狀。醫生分析,應先生感染戊肝很可能與他喜食生鮮美味有關。“一味追求‘鮮嫩’,飲食安全就可能難以保證,給了病毒可乘之機。”
好在經過護肝退黃疸等一系列精準救治,應先生的肝功能逐漸恢復正常,已順利出院。
戊肝高發,這些知識要知曉
醫生介紹,戊型肝炎主要通過糞一口途徑傳播,常見于飲用水源或食物被污染的情況。此外,未煮熟的豬、牛、羊等肉類及海鮮(如貝類)也可能成為傳播媒介。世界衛生組織(WHO)數據顯示,全球每年約有2000萬人感染戊肝病毒。
戊肝的潛伏期通常為2~6周,部分患者可能無癥狀或癥狀輕微,容易被忽視。常見的癥狀有發熱、乏力、食欲減退、惡心、皮膚和 眼晴發黃等。肝臟病變會影響膽 汁的分泌和排泄,進而影響消化 功能,患者看到油膩食物就會感 到惡心,甚至頻繁嘔吐。
醫生強調,若不及時治療,少數患者可能進展為重型肝炎,甚至危及生命。孕婦感染戊肝后重癥率高達 20%~25% ,還可能導致早產或死胎;慢性肝病患者重疊感染戊肝也可能加重病情。因此,孕婦、老年人和慢性肝病患者屬于高危人群。
預防戊肝,從生活細節做起
“預防戊肝,最重要的就是注意飲食衛生。”醫生提醒大家,不喝生水,不食用未煮熟的肉類、海鮮及生冷食品。尤其到了夏天,更要注意不吃腐敗變味的食物。同時,要加強個人衛生,飯前便后規范洗手,避免與感染者共用餐具。對于高危人群,還可以接種疫苗。我國已批準重組戊肝疫苗,推薦畜牧從業者、疫區居民、育齡期婦女及慢性肝病患者接種。
醫生說,戊肝在夏秋季多發,而夏秋季也是腸道傳染病的高發期。公眾如果出現持續乏力、黃疸等癥狀,應及時就醫,并告知醫生近期的飲食史與接觸史。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是改善預后的關鍵。
在這個美食誘惑無處不在的季節,我們在享受美味的同時,一定要關注飲食安全,做好預防措施,守護好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據“潮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