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陽在西天欲去還留之際,歸巢的倦鳥與荷鋤的漢子,一起拉開夏夜的序幕。
漢子們裸著上身,扛著鋤頭,從田間地頭齊聚鄉順河畔。席地而坐,麻利地從褲袋里掏出老煙袋,在煙霧繚繞中吹著清涼的晚風,聽著歸鳥的歌唱,嘮著農事的滄桑。
村莊上空,炊煙裊裊升起,那是女人們在張羅晚餐。把鴨群和羊兒趕回家的孩子們,拿著脫了線掉了色的毛巾,跟在騎自行車的大哥哥后面飛奔而來。遠遠地與河堤上嘮嗑的叔伯們打個招呼,就脫下衣服跳進河里,“撲通、撲通”,打著水仗,拼著水力,玩得開心。
天上的星光與村莊的燈光閃現的時候,男人們站起,朝河里的孩子們吆喝:“小兔崽子,趕快上岸嘍,晚了會有‘水鬼’扯腳脖子!”男人們邊說邊佯裝走開,孩子們爭先恐后地出水。數數人頭,一個不少。男人們談笑風生,步履從容;孩子們腳底生風,一溜煙地往家跑。
男人們回到家時,孩子已扒拉完一碗面條,去有電視的鄰居家看《西游記》《小兵張嘎》了。男人坐在黑的八仙桌邊,煎餅就蔥、面條就蒜,狼吞虎咽。女人坐在旁邊,吃饃蘸醬、挑面喝湯,細嚼慢咽。吃飯間,男人女人說些柴米油鹽的瑣事,親來客往的應酬,無關浪漫的風月,卻是真實的生活。
飯后,鄉親們搬個木凳,或帶張竹椅,抑或卷張涼席,去村邊的橋上納涼。男人扎堆,吐著煙圈,談古論今;女人湊群,搖著蒲扇,說長道短。大人們問候著、談笑著,孩子們半真半假地打鬧著。在納涼的場所,有時會有鄉民提來一臺收音機,讓大伙兒一起聽《三國演義》《白眉大俠》等評書,有時還會有一位白髯拂胸、經綸滿腹的老者講些稀奇古怪的故事,或者講述小村的歷史變遷,讓大伙兒情不自禁地融入其中,忘記了疲憊炎熱,忘記了今夕何年。
月亮掛上樹梢,蟬歇了,風停了。借著星光、燈光,以及螢火蟲的光,乘涼的人們扶老攜幼走回家里。屋前院后響起細碎的腳步聲,驚擾了墻角的黃狗和樹上的鳥雀,傳來幾聲短促的犬吠和鳥鳴,不過很快消失在夜色中。鄉村連同夏夜,一起沉入夢鄉。
世說新詞
舔貓
來源:“舔貓”是近年流行的網絡梗,由“舔狗”衍生而來,但內核截然不同。其指一類在感情中深愛對方,但一旦發現關系阻礙自身追求(如自由、理想等),便會果斷離開的人。
釋義:“舔狗”一般都是無底線討好,喪失自我,依賴對方回應。
“舔貓”保持傲嬌與獨立性,像貓一樣“愛你但更愛自己”。
結合“舔狗”的卑微與貓的傲嬌特質,強調情感中的分寸感。這反映年輕人對“自我價值優先”
的認同,拒絕過度犧牲式愛情。舔貓梗以幽默方式傳遞了“深情而不糾纏”的戀愛態度,成為互聯網時代的情感新符號。
活學活用:在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中,比起當“舔狗”,我更喜歡當“舔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