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博物館文創設計存在的核心矛盾,在于對“ 文化傳遞”的表層化理解,將文創產品簡化為“文物元素+實用功能”的組合,對情感在文化傳播中的中介作用挖掘不足。國內文創產品的同質化源于對用戶體驗層次的設計不足,導致文化傳播停留在“ 傳”的層面,難以實現“達”的目標。隨著文化消費進入“意義經濟”階段,用戶對文創產品的需求已從“擁有文化符號”升級為“獲得文化體驗與情感共鳴”,這要求設計思維從“文化輸出”轉向“情感互動”。
本文基于“移情—共情”理論框架,系統解析博物館文創情感設計的內在機理,提出“三層投射—三級共鳴”的開發模型,為破解博物館文創的情感缺失困境提供新視角。
從情感投射到意義共鳴
“ 移情”在設計語境中是設計師的主動投射過程——通過換位思考將用戶情感訴求與文化內涵,轉化為產品的可感知屬性,表現為“用戶—設計師—產品”的情感傳遞鏈。這種投射并非簡單的情感復制,而是對文化符號的創造性轉譯與用戶心理的深度解碼,其核心是賦予產品“情感溫度”。
“共情”則是用戶的被動共鳴過程——通過對產品的體驗,產生與文化內涵相契合的情感反應,呈現“感知—認知—行為”的層級深化。劉聰慧等將其定義為“認知、情緒、行為系統的協調配合”,在博物館文創中具體表現為用戶對館藏文化從“知道”到“ 理解”再到“認同”的過程。
設計與體驗的閉環互動
移情與共情構成文創設計的雙向互動系統,二者在主體、時序、路徑上存在顯著差異,但共同指向“ 文化認同”的終極目標(表1)。設計師作為移情的執行者,在設計階段完成“ 情由我及物”的投射,其核心是“理解”用戶與文化的連接點;用戶作為共情的執行者,在體驗階段實現“情由物及我”的共鳴,其核心是“認同”文化的當代意義。
從符號到意義的轉化鏈條
基于上述分析,構建“ 移情—共情”作用機制模型(表1),該模型包含三個核心環節:
編碼階段:設計師通過“形—景— 感”三層移情,將文化內涵與用戶需求編碼為產品的視覺符號、場景體驗與意義載體。
媒介階段:文創產品作為“ 情感—文化”的復合載體,承接設計師的編碼成果并向用戶傳遞信號。
解碼階段:用戶通過“感知—認知—行為”三級共情,對產品信號進行解碼,最終實現文化意義的內化與認同。
這一機制突破了傳統文創“符號傳遞”的線性模式,形成“設計師—產品—用戶”的情感閉環,使文化傳播從“單向輸出”轉為“雙向互動”。
視覺符號的情感化轉譯
“形”的移情是情感投射的基礎層級,聚焦文物視覺元素的情感化轉譯。通過提取形態、色彩、材質等核心特征,結合用戶的視覺偏好與文化記憶進行重構,形成能觸發“本能好感”的視覺符號。其關鍵在于找到“文化辨識度”與“現代審美性”的平衡點:既保留文物的核心識別特征,又通過解構、重組等手法消除歷史距離感。
杭州博物館“影青釉里紅高足杯”文創設計以館藏元代影青釉里紅高足杯為直接原型,提取核心視覺元素進行轉譯:保留影青瓷“映月穿云”的青白釉色質感與元代釉里紅“紅中帶紫”的獨特發色,借鑒元代高足杯“高足外撇、杯身圓潤”的典型器型比例,但將整體縮小50%,初代產品被巧妙設計成冰箱貼,一經推出便在市場上掀起熱潮,這一成功案例充分彰顯了“形的轉譯”在博物館文創設計中的關鍵作用。
場景體驗的創造性重構
“ 景”的移情是連接視覺符號與文化內涵的關鍵中介,通過將文物的歷史使用場景與當代生活場景進行關聯設計,使產品成為“古今對話”的情感媒介。其核心是找到“歷史情境”與“現實需求”的契合點 ,提取場景中的行為邏輯與情感內核,轉化為當代用戶可理解的體驗形式。
歷史上,高足杯多為貴族宴飲或文人雅集所用,承載著“雅集共賞”的社交功能。設計師將這一歷史場景轉化為現代“茶席小聚”的生活場景:對高足杯增加了主人杯的產品載體,引導用戶在品茶時聯想到古人“以茶會友”的生活方式。這種設計使“雅集文化”從博物館的文字解說轉化為可感知的使用體驗。
文化精神的當代性活化
“感”的移情是情感投射的最高層級,聚焦文物背后文化精神的當代詮釋——挖掘文物所承載的價值觀念與情感內核,轉化為符合現代用戶價值觀的表達,實現文化精神的跨時代傳遞。其關鍵在于找到“歷史價值”與“當代意義”的連接點,使傳統文化精神能回應現代用戶的情感訴求與價值困惑。
影青釉里紅高足杯其特有的紅綠過渡色系,恰與杭州春日“ 桃花柳綠”的自然氣韻相呼應,暗含江南文化“ 靈動雅致”的精神內核。基于此,設計師延伸開發了體現江南女子溫婉氣質的系列產品(如漢服配飾、折扇、便攜茶具等),通過器物與生活方式的關聯,將抽象的地域文化精神轉化為具象的情感體驗。用戶在使用這些產品時,不僅能感知元代釉里紅美學的精致,更能體會江南文化中“含蓄內斂、溫潤如玉”的生活哲學,最終形成對地域文化的深度認同。影青釉里紅高足杯系列產品使雅致器物不再是博物館里的文物,而成為生活中的情感陪伴,驗證了情感設計對文化傳播的賦能作用。
本文提出的“三層投射—三級共鳴”情感設計路徑,為博物館文創開發提供了系統性方法論。
理論價值方面厘清了移情與共情在文化傳播中的作用機制,填補了現有研究對情感傳遞過程關注不足的空白,深化了對博物館文創“意義傳播”本質的理解。在文化傳承創新的時代背景下,情感設計將成為博物館文創實現“ 文化破圈”的核心路徑,推動文創產品從“ 文化載體”升級為“ 情感連接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