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R765.2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25)07-0078-04
變應性鼻炎(AR)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疾病,是特應性個體接觸致敏原后由免疫球蛋白(Ig)E介導的介質(主要是組胺)釋放、并有多種免疫活性細胞和細胞因子等參與的黏膜慢性炎癥反應性疾病[1-2]其主要臨床癥狀是鼻塞、鼻癢、流鼻涕、打噴嚏和充血[3]。AR 影響了全球人數逐年上升,正在成為一個全球性的醫療、公共衛生和經濟問題。目前臨床治療多以西醫治療方式為主,但治療效果欠佳,復發率高,且部分患者對西藥治療依從性低,嚴重影響治療的有效性。AR癥狀對生活質量和睡眠質量產生重大影響,使部分患者產生一些心理障礙,如焦慮或抑郁[4]研究發現,焦慮、抑郁與AR存在相互作用,抑郁癥患者的AR患病率高,AR患者患抑郁、焦慮的傾向性也較一般人群高。相關研究表明,針刺可調整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的興奮性,進而調節鼻黏膜下神經末梢釋放的多種神經肽,以此抑制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從而改善焦慮、抑郁的情況,同時減少鼻腔黏膜毛細血管充血、擴張及黏液分泌,調節神經免疫答應,緩解鼻塞、流涕等AR典型癥狀,使鼻腔生理功能達到新的平衡狀態[5-6]。相對于傳統針刺而言,針刀直接作用于松解顳側筋膜,可以迅速改善鼻黏膜的病理變化。因此,本研究觀察醒鼻開竅針刀法聯合針刺治療變應性鼻炎臨床療效,為臨床應用提供科學依據。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24年1月—2024年10月期間就診于第二附屬醫院的過敏性患者90例為研究對象,經臨床診斷后納入,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針刀組、針刺組、聯合組,每組30例,具體見表1。人組前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將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表1一般資料比較 

1. 2 診斷標準
1.2.1中醫診斷標準參照2012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7]中鼻軌的診斷標準:主癥為鼻塞、打噴嚏、鼻癢、鼻流大量清涕。
1.2.2西醫診斷標準按照《變應性鼻炎診斷和治療指南(2015年,天津)》8中相關標準:具有鼻塞、噴嚏、鼻癢、清涕癥狀中的2項及以上,持續時間 ?1h 兼眼變應反應;體征:鼻黏膜蒼白腫脹,水樣分泌物附著鼻道;皮膚點刺試驗陽性反應 ?1 種,血清IgE陽性或鼻激發試驗陽性。
1.3納入標準(1)符合AR診斷標準。(2)年齡在18-65周歲。(3)近1個月以來,鼻炎癥狀發作 ? 4d 周,且 ? 連續4周。(4)AR病程 ?2 年。(5)近2周內未服用過任何治療AR的藥物或接受過非藥物療法治療者。(6)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者。
1.4排除標準(1)合并有鼻內腫物、鼻竇炎或其他鼻內黏膜病變者。(2)伴有鼻中隔彎曲者。(3)孕婦或哺乳期婦女。(4)合并有其他呼吸類疾病患者。(5)懷疑或確有藥物濫用病史。(6)合并有心、腦血管、其他器官或造血系統等嚴重原發性疾病,或有精神類疾病患者。
1.5剔除標準(1)需要同時治療其他疾病的患者。(2)資料不完整,會影響結果的準確性和安全性。(3)在試驗過程中不愿意繼續接受試驗者
1. 6 治療方法
1.6.1針刺組給予常規針刺治療,即:按照“十四五”規劃教材《針灸學》取穴。主穴:印堂、迎香(雙)、百會、風池(雙)列缺(雙)、合谷(雙)。操作:患者仰臥位,穴位常規消毒,采用規格為 0.30×40mm 華佗牌悅臻針灸針,印堂穴使用提捏進針法,由上向下沿皮直刺1寸至鼻根部,向鼻部放射感;迎香穴由下向上沿鼻唇溝斜刺0.5寸 ~0.8 寸;風池穴向鼻尖方向斜刺0.5寸~1.2寸;合谷穴直刺0.5寸~1.0寸;列缺穴平刺0.5寸 ~1.0 寸。針刺得氣后,行平補平瀉,留針 30min 。每周治療3次,休息4d,連續治療3周。
1.6.2針刀組患者取坐位,標記號操作點,局部消毒、鋪巾、利多卡因浸潤麻醉,取I型4號直型小針刀,嚴格按照四步進針規程,進針操作點為從太陽穴后兩橫指,顴弓上進針刀,由顴弓斜向鼻端針刀進入,進入后不做任何橫向縱向切割肌肉組織,進針深度在0.5寸 ~1 寸,每隔4天治療1次,連續治療3周。
1.6.3 聯合組 普通針刺治療聯合針刀治療。
1.7 觀察指標
1.7.1鼻癥狀總分量表(TNSS)鼻塞、流涕、鼻癢、噴嚏癥狀的輕重程度劃分為從0(無癥狀)-4(非常重)5個等級,累積總分即為鼻癥狀總分。得分越高說明患者的鼻炎癥狀越重。分別于治療前、治療后及療程結束后3個月隨訪時進行評價。
1.7.2鼻-結膜炎生命質量調查問卷(RQLQ)RQLQ問卷由活動、睡眠情況、非鼻結膜炎癥狀、實際問題、鼻部癥狀、眼部癥狀、情感反應等組成評價條目。每一條目按0分(無困擾)-6分(極度困擾)計分,分別對各條目單獨進行賦分。分值與生活質量呈負相關。分別于治療前、治療后及療程結束后3個月隨訪時進行評價。
1.7.3免疫功能指標檢測血清IgE、IL-33組患者分別于治療前和治療后抽取空腹靜脈血 2mL ,并將標本在采集后于 2qC~8qC2000×g 離心 5min ,上清置于-80°C 保存。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檢測血清IgE水平,并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的步驟進行具體操作。
1.8療效標準參照《變應性鼻炎的診治原則和推薦方案》[10]。1.9統計學方法采用 SPSS24.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 ± 標準差表示,采用 F 檢驗比較2組獨立樣本均數, Plt;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3 組患者治療前后 TNSS、RQLQ 評分比較治療
3周后,3組TNSS、RQLQ評分較治療前降低( Plt;
0.05),且聯合組降低程度優于針刺組、針刀組( Plt;
0.05),見表2。
表23組治療前后TNSS、RQLQ評分比較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 *Plt;0.05 ;與針刺組、針刀組治療后比較, #Plt;0.05
2.23組患者治療前后 IgE,IL-33 含量比較治療
3周后,3組IgE、IL-33含量較治療前降低( Plt;
0.05),且聯合降低程度優于針刀組、針刺組( Plt;
0.05),見表3。
表33組治療前后IgE、IL-33含量比較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 *Plt;0.05 ;與針刺組、針刀組治療后比較, #Plt;0.05
2.33組臨床療效比較治療后聯合組患者總有效率顯著高于針刀組和針刺組,見表4。
表43組臨床療效比較

注:與針刺組和針刀組比較, *Plt;0.05
3討論
根據變應性鼻炎的臨床癥狀特點,其屬于中醫學“鼻軌”范疇[1]。《黃帝內經·素問》:“所謂客孫脈則頭痛·…鼻軌、腹腫也。”等文獻條文已對鼻軌有明確定義。中醫學認為,鼻軌與情志關系密切,情志活動由五臟精氣所化生和充養,精神活動分屬于五臟,精神情志刺激過度,臟腑功能受損,擾亂人體氣機,氣血功能紊亂而致鼻鳧發病,據統計。近十年臨床治療AR研究文獻中,陽經的使用頻率相對較高,主要為足太陽膀胱經、督脈、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12]。其中督脈在調節神志、清醒頭腦方面的獨特效用[13]。列缺屬手太陰肺經,為八脈交會穴之一,可宣肺氣,通鼻竅。合谷為手陽明大腸經原穴,手陽明經止于鼻旁,可疏通鼻部氣血,宣散鼻竅濁邪[14]。風池為膽經、三焦經和陽維脈的交會穴,祛風要穴,可息風通絡、止痛止暈[15]。百會居中,是多條經脈的交會穴、機體陽氣匯聚之所,有醒腦開竅、調神益智和調和氣血等療效[16]。印堂屬督脈,可鎮靜安神、宣通鼻竅、清利頭目。迎香為手足陽明經的交匯處,位于鼻旁,經氣可直通鼻竅,能疏通鼻竅、行氣活血。諸穴合用,通竅利鼻,寧心安神[17]
AR是由輔助性T細胞介導,并由細胞因子、炎癥介質和免疫系統等參與引起的I型變態反應性疾病[18]。鼻黏膜受感覺神經、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支配,當鼻黏膜接觸過敏原處于變應性炎性反應狀態時,炎癥反應刺激鼻黏膜感覺神經,神經興奮性上調,自主神經平衡失控,副交感神經呈優勢狀態,使神經元迅速釋放神經肽等物質,這些肽在強化嗜酸性粒細胞(EOS)活化的同時促進炎性介質釋放,使免疫系統通過神經通路將炎性反應信號傳遞到大腦,神經可塑性受到損傷,炎癥誘導大腦結構變化、功能失調,可導致焦慮抑郁情緒障礙[19]。研究表明,與健康人相比AR患者更容易表出焦慮抑郁樣癥狀和行為。相關數據也顯示,超過三分之一的AR患者患有焦慮癥,近一半的AR患者被發現患有抑郁癥,可見AR患者癥狀與其心理健康狀況密切相關[20]
近年來臨床研究常從觀察治療前后鼻部癥狀總積分(TNSS)、鼻結膜炎生存質量量表(RQLQ)。TNSS和TNNSS分別評估持續性AR主要癥狀和持續性AR伴隨癥狀的嚴重程度。RQLQ是對患者生存質量的調查問卷,可從患者鼻部癥狀、眼部癥狀以及非鼻/眼癥狀等7個維度來判斷患者的生活質量情況。本研究結果顯示,各組TNSS、RQLQ評分治療后均降低( Plt;0.05 ),聯合組各評分顯著低于其他2組,說明醒鼻開竅針刀法聯合針刺可有效改善患者鼻部及伴隨癥狀、緩解患者情緒問題,臨床療效更好。
AR是一種鼻部變態反應性疾病,以IgE抗體的產生和肥大細胞(MC)的脫顆粒為特征。當機體遭受變應原刺激,平衡狀態破壞,Th2細胞、Th1細胞因子異常分化,從而導致Th1/Th2免疫應答失衡,Th2細胞因子驅動AR特征性EOS炎癥,促進炎性介質釋放和炎性細胞浸潤,從而加重機體過敏狀態[21-22]。臨床診斷上,血清IgE水平可一定程度反應AR的嚴重程度,是評判過敏性疾病的臨床指標[23]。致敏反應中常見免疫細胞MC和EOS,機體出現炎癥或組織損傷時IL-33表達量顯著增加,可激活MC、EOS和巨噬細胞等,促進炎癥介質的釋放,加重炎癥。此外,IL-33可促進Th2型免疫反應,誘導輔助性T細胞2(Th2)細胞產生IL -4、IL-5和IL-33等細胞因子[24-25],各組 IgE,IL -33的含量較治療前降低,其中聯合組治療后效果最為顯著,提示醒鼻開竅針刀法聯合普通針刺在調節抑制炎性遞質的釋放方面更有優勢。
本研究將普通針刺、醒鼻開竅針刀法、醒鼻開竅針刀法聯合普通針刺進行同等分組比較,旨在分析以醒鼻開竅針刀法聯合普通針刺為治療方式的可行性與有效性。也存在著不足,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應當逐步統一對過敏性鼻炎的診斷標準和療效標準,特別是遠期療效評價必須明確,在重視中醫針刺研究的同時,應注意多學科交叉,可應用現代先進的研究方法和技術,使中醫在AR治療中發揮其更大的優勢。
綜上所述,治療后聯合組 IgE,IL-33 含量顯著低于針刀組和針刺組,說明對AR患者采用醒鼻開竅針刀法聯合普通針刺治療能提高治療效果,可明顯改善變應性鼻炎四大主癥及伴隨癥狀,并有效緩解患者焦慮抑郁情緒,提高生活質量與睡眠質量,其總有效率優于普通針刺和針刀治療,在臨床中值得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劉佳敏,劉鋼,吳飛虎,等.健脾益肺方治療肺脾氣虛型變應性鼻炎的臨床觀察[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24,45(9) :52-53.
[2]鐘燕霞,胡浩.變應性鼻炎中醫研究進展[J].新疆中醫藥,2016,34(1) :81.
[3]WangM,Wang C,Akdis C A,et al.The highly prevalent aller-gicrhinitis:does new treatments move toward a cure[J].SciBull(Beijing),2023,68(24) :3094 -3095.
[4]錫琳,呂曉飛,趙巖,等.194例變應性鼻炎患者的心理健康調查報告[J].中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2010,17(1):7-9.
[5]冉維,魏玉潔,宋紅梅.針刺蝶腭神經節治療變應性鼻炎相關機制研究進展[J].中國民間療法,2024,32(9):116 -118.
[6]AD K. Allergic rhinitis and asthma:epidemiology and commonpathophysiology[J].Allergy and asthma proceedings,2014,35(5) :357 -360.
[7]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2.
[8]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編輯委員會鼻科組,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分會鼻科學組.變應性鼻炎診斷和治療指南(2015年,天津)[J].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6,51(1) :6-8.
[9]趙吉平,李瑛.針灸學[M].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21:324-325.
[10]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編輯委員會,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科分會.變應性鼻炎的診治原則和推薦方案(2004年,蘭州)[J].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05,40(3) :166-167.
[11]陳晨.過敏性鼻炎的古代文獻研究[J].中醫臨床研究,
[12]梁薇,李曉燕,李尊元,等.鼻三針透刺治療變應性鼻炎的臨床研究[J].針灸臨床雜志,2019,35(7):45.
[13]杜宇寧,王恩龍.基于數據挖掘探討針刺治療卒中后失眠的選穴規律[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25,46(2):51-52.
[14]曲舒涵,劉云霞.針刺治療過敏性鼻炎隨機對照試驗的系統綜述與Meta分析[J].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16,11(7) :905.
[15]賀煜峻,張亞蘭,宋伯騏,等.《針灸大成》中風池穴臨床應用規律淺析[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21,27(4):632 -633.
[16]王肖煜,谷文龍,李書穎,等.石學敏“百會、四神聰深納久留\"治療卒中相關失眠應用淺析[J].針灸臨床雜志,2023,39(11) 93 -94.
[17]劉靜,劉鋼,吳飛虎.“調神通竅針法”治療變應性鼻炎的臨床觀察及對血清中 IL-6,IL-10 水平的影響[J].中國中西醫結合耳鼻咽喉科雜志,2021,29(2):103-104.
[18]董博洋,李丙泉,李巖.鼻內針刺聯合調神針治療中重度持續性變應性鼻炎的臨床療效[J].針刺研究,2024,49(9) :969.
[19] Yang S,Wu J,Zhang Q,et al. Allergic Rhinitis in Rats IsAssociated with an Inflammatory Response of the Hippocam-pus[J]. Behav Neurol,2018:8750464.
[20]Yaqi W,Weibo Z,Yixing W,et 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nstitution among patients with allergic rhinitis and itscorrelation with anxiety and depression[J].J Tradit ChinMed,2023,43(6):1252 -1253.
[21]Ke X,Chen Z, Wang X,et al. Quercetin improves the imbal-ance of Th1/Th2 cells and Treg/Th17 cells to attenuate al-lergic rhinitis[J]. Autoimmunity,2023,56(1) :2189133.
[22]Shamji M H,Sharif H,Layhadi JA,et al. Diverse immunemechanisms of allergen immunotherapy for allergic rhinitiswith and without asthma[J].JAllergy Clin Immunol,2022,149(3) :792 - 794.
[23]余紫薇,陳英華,孫瑋,等.透針治療變應性鼻炎的療效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23,42(10):1003.
[24]Kitano M,Fukuoka S,Adachi N,et al. Shoseiryuto Ameliora-ted TDI- Induced Allergic Rhinitis by Suppressing IL-33Release from Nasal Epithelial Cells [J].Pharmaceutics,2022,14(10) :2083.
[25]Falahi S,Mortazavi SHR,Salari F,et al.Association be-tween IL -33 Gene Polymorphism(Rs7044343) and Risk ofAllergic Rhinitis[J]. Immunol Invest,2022,51(1):29-31.(收稿日期.2024-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