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養環境下非洲獅(Pantheraleo)的行為異常與心理健康問題已成為現代動物園管理的核心挑戰。在野外,獅群擁有動物界最復雜的社會結構。一個獅群的領地面積人 (20~400km2 不等。一個健康獅群每天的活動軌跡超過15km 。母獅聯盟通過集體狩獵建立權力體系,幼崽在玩耍中學習超過20種生存技能。而圈養環境大大減少了非洲獅正常的生活空間。在圈養條件下,空間受限、環境單調、捕獵行為缺失使圈養非洲獅出現一系列的刻板行為。圈養獅子表現出的刻板行為(如路徑性渡步、過度理毛)已被證實與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HPA軸)功能紊亂顯著相關(Terioetal.,2017)。本園飼養的非洲獅行為觀察顯示,個體在 300m2 活動區內呈現固定行為序列:假山 $$ 水池→涼亭 $$ 假山,該模式符合Sambrookamp;Buchanan-Smith(1997)定義的“空間受限型刻板行為”。本文從非洲獅圈養造成的心理問題、行為豐容、突破性實踐案例、量化評估、倫理困境、未來發展方向和小結進行討論,旨在更好地了解動物刻板行為產生的原因,以及通過豐容和案例給同行提供參考。
1圈養造成的心理問題
1.1空間剝奪引發的焦慮
飼養有兩頭非洲獅,其中一頭公獅長期有舔舐右后肢膝關節處的習慣,從而導致長期紅腫發炎。從公獅的刻板行為可以看出,動物園中狹小的空間、飲食和活動的改變,以及引入野外未見的事物,使圈養動物出現刻板行為,如重復蹴步、搖擺、咬欄桿、過度舔毛等。此外,動物園動物還會遭受野外未見的問題,如云豹和長臂猿的臨床抑郁癥、棕熊的強迫癥以及長頸鹿的焦慮癥。
不僅人在單一環境生活會造成心理問題,動物亦是如此。動物園中的動物由于缺乏足夠的刺激,常表現出遲鈍和冷漠的行為,這可能與感官剝奪導致的認知退化有關。
1.2感官剝奪造成的認知退化
實驗發現,長期接觸單一氣味和聲音的圈養獅子,其嗅覺靈敏度有明顯下降,聲音識別能力也有所衰退。例如:投喂活鴨活雞獅子只會玩耍而并不會像野外獅群那樣進食。這解釋了為何許多動物園圈養的獅子對活體獵物毫無反應說明它們已喪失基本的生存技能。研究表明,早期的感覺剝奪(如聽覺、視覺或體感)會導致嚙齒類動物初級感覺皮質中樹突狀錐體神經元的樹突分支和脊柱密度發生變化。這些結構性改變可能影響多感覺整合和認知功能的發展。
1.3圈養獅子社交結構畸形問題
母獅生產時可能會發生棄崽行為。例如2018年母獅生產后發生棄崽行為,而進行人工喂養,次年再次生產時,母獅又恢復自行撫養的能力,這一現象循環往復直至無法生育。這種異于野生獅子的行為產生的原因之一就是社交畸形。人工組建的獅群出現“偽母系社會”現象:年輕母獅聯合壓制雄性,完全顛覆自然種群的權力結構。這種異常行為會導致幼崽在斷奶前死亡。而關于棄崽還有另外的觀點,母獅在產崽時會選擇脫離獅群,主要是為了避免獅群中其他成員對幼崽造成傷害。例如,年幼的獅子在玩耍時可能無意中傷害新生幼崽,而雄獅有時會誤將自己的幼崽當作他人的后代而殺死。
2行為豐容
2.1環境豐容:重建微型生態系統
運用地形改造技術,獅山活動場建造架空式的涼亭、沙坑、水池、假山并放置一些木段在活動區內以供獅子磨爪和玩耍。其中投放各種不同材質顏色的圓形物體后發現獅子的活動量明顯增加1 ~2h ,同時增加游客的觀賞性。跨物種刺激方案例如新加坡野生動物園開創性實施“氣味交換計劃”:將斑馬糞便、羚羊毛發等放入獅區,同時讓獅子氣味反向傳遞至食草動物區。這種雙向刺激使獅子的警覺行為恢復至類自然狀態。
在的獅山活動區,我們開展了一項有趣的氣味交換實驗,旨在通過引入其他動物的氣味來豐富獅子的生活環境,激發其探索行為。具體做法是將食草動物的糞便和毛發掩埋在獅子活動場的不同區域。實驗結果顯示,獅子對這些新引入的氣味區域表現出明顯的興趣,常常在這些區域進行嗅聞和挖掘等探索行為。然而,這種興趣的持續時間較短,需要定期更換氣味來源和掩埋區域,以維持獅子的興趣。因此,短時間內的氣味交換可以為獅子帶來“新鮮感”,但從長期來看,并不是最優的行為豐富化策略。這種氣味交換實驗屬于動物行為學中的“環境豐富化”措施,旨在通過改變動物的生活環境,激發其自然行為,提升其福祉。獅子作為頂級掠食者,具有高度發達的嗅覺系統,能夠通過氣味識別獵物、同伴以及領地標記。引入其他動物的氣味,可以模擬野外環境中的復雜氣味信號,激發獅子的探索欲望和狩獵本能。
獅子對新氣味的興趣具有“新穎性效應”,即對新穎刺激表現出強烈興趣,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興趣會迅速減弱。因此,僅依靠氣味交換來豐富獅子的環境,難以長期維持其行為活躍度。為了實現更持久的行為豐富化效果,我們建議結合其他刺激手段,如引入新的玩具、改變飼喂方式、增加互動訓練等,以多樣化的方式激發獅子的自然行為。氣味交換的效果可能因個體差異而異。不同的獅子對氣味的敏感度和興趣程度可能存在差異,因此在實施氣味交換時,應根據個體的行為反應,靈活調整氣味來源和更換頻率。同時,保持環境的多樣性和不確定性,可以有效延長獅子對新刺激的興趣,提升其生活質量。
氣味交換作為一種環境豐富化手段,在短期內可以有效激發獅子的探索行為,但要實現長期的行為活躍和福祉提升,還需結合多種刺激手段,制定個體化的豐富化策略。通過科學、系統的環境管理,動物園可以為獅子提供更接近自然的生活環境,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
2.2環境豐容
為了解非洲師子(Pantheraleoleo)幼崽、孟加拉虎(Pantheratigristigris)幼崽和豹子(Pantherapardus)幼崽的生長模式,我們分析了17只非洲獅子幼崽、15只孟加拉虎幼崽和10只豹幼崽的體重。我們發現他們的增長曲線分別符合Logistic、Gompertz和VonBertalanffy模型。我們還根據具有理想擬合效果的生長曲線,比較了不同物種的生長發育趨勢和同一物種的差異。結果表明,物流模型可能理想地適合獅子和老虎幼崽從出生到大約100d大,以及小豹子從出生到大約200d大的生長曲線。非洲獅子和孟加拉虎的生長曲線相似,但兩者和豹子的生長曲線有顯著差異。雌性和雄性非洲獅子幼崽的生長曲線相似,但雌性和雄性孟加拉虎和豹子幼崽的生長曲線存在顯著差異。這些結果總結了非洲獅子、孟加拉虎和豹子的早期生長和發展,表明貓科動物體重增長的雄性與雌性差異時間可能與該物種的生存策略和飼養方法有關。這項研究可以為保護大量貓種群提供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基礎[]。在中,飼養獅子的過程中也非常在意獅子的外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營養調控,毛發亮澤與體型健壯是關鍵。飼喂優質肉類,高蛋白的攝入確保氨基酸平衡,促進毛發健康和皮膚彈性。為了減少皮膚炎癥,提高毛發光澤添加維生素E、Omega-3,尤其是雄獅鬃毛的飽滿感。很多人會忽略肥胖對動物的影響,避免飼養動物的肥胖帶來的臃腫形象,通過調控熱量讓獅子維持自然勻稱體型,鼓勵其攀爬、跳躍、嬉戲,形成自然的肌肉輪廓。放置其他動物糞便、香料等,激發探索和摩擦行為,有助于“打理”毛發,保持清潔。體外寄生蟲如跳蚤、虱子會導致皮膚病和掉毛,需定期檢查進行驅蟲。
2.3社交豐容:重構獅群關系網 (實踐)
南非LionPlains保護區的“輪換社交”制度,該保護區實施了每季度調整2~3頭獅子在群體間流動的策略,模擬野生種群的個體遷徙。這種方法使幼崽的社交技能學習效率提升 55% 。
西班牙Valencia動物園的人工介入育幼計劃在母獅產后,定期引入帶有幼獅氣味的毛絨玩具刺激育幼行為,同時用遠程監控替代人工干預。該策略將母獅棄養率從43%降至 11% 。
3突破性實踐案例
3.1案例:氣味交響曲計劃(英國切斯特動物園)
通過在天花板管道中循環釋放18種非洲草原氣味(降雨前的泥土味、腐肉氣息、金合歡樹汁等),配合隱藏式揚聲器播放3D環繞聲效。實施六個月后,獅群開始出現野生環境中特有的“氣味標記舞蹈”行為。
3.2案例:移動狩獵車系統(迪拜野生動物園)
遙控裝甲車裝載活兔(置于安全玻璃艙內),以不規則路線穿越獅區。獅子需要合作圍堵、判斷移動軌跡才能觸發投食機制。該系統使群體合作狩獵行為恢復至野生水平的 168% 。
3.3案例:認知康復訓練(美國史密森尼生物保護研究所)
針對長期圈養導致的“習得性無助”個體,設計漸進式挑戰:先用激光引導捕食,再過渡到機械獵物,最終實現活體狩獵。12頭接受訓練的獅子中,有9頭成功重建捕獵行為鏈。
4量化評估
劉慧等(2005)在研究圈養大熊貓時,采用上述方法記錄了刻板行為的發生頻率和持續時間,并與糞便中腎上腺糖皮質激素(Cor)水平進行相關分析,發現刻板行為的高發時段與Cor水平升高相關,提示環境脅迫可能是刻板行為的誘因[2]。
表1評估方法

獅子刻板行為量化評估:
刻板行為頻率監測(每小時步次數下降至 lt;5 次為達標)唾液皮質醇檢測(維持 250~300nmol/I 健康區間)夜間活動占比(理想值為 56%~62% )群體沖突解決耗時(健康群體應在20s內平息爭端)
5倫理困境
5.1模擬狩獵是否違背動物福利原則?
如果模擬狩獵場景使用聲音、突然移動的目標或其他引發動物警覺的行為可能會對它們造成應激反應,如果每天都被要求進行模擬狩獵而沒有選擇權,這種行為可能會違背自愿參與原則。相反激發自然行為,減少刻板行為有利于動物福利方面。獅子作為大型肉食動物在圈養中常因無事可做而出現蹠步、舔舐等刻板行為。模擬狩獵能讓它們運用潛伏、追逐、撲擊等本能行為,這在動物福利中屬于“行為福利”的體現。也可提高心理刺激,防止認知退化和“找食物”“解謎”一樣,模擬狩獵是一種認知挑戰,能刺激動物的大腦活動,降低無聊和抑郁。如果操作得當(可控、定期、避免應激)也可作為改善環境豐容手段之一,模擬狩獵屬于“感官豐容”或“行為豐容”手段的一種。綜合來看模擬狩獵不必然違背動物福利原則,前提是設計合理、頻率適中、動物可自由選擇參與。它是否合適,關鍵在于是否保障了動物的心理和行為自由,也就是動物福利五大自由中的“表達自然行為的自由”與“免于精神痛苦的自由”。
5.2野化訓練失敗的個體如何處理?
野化訓練失敗的獅子個體處理方式,通常會基于動物福利、生態安全與資源成本綜合考量。
其中方案比如返回圈養環境繼續飼養,這是最常見、最保守的處理方式。因為個體表現出對人類過度依賴、缺乏捕獵能力、逃避野外威脅(如其他獅群或掠食者)等,放歸后風險大。南非的“Addo大象國家公園”在2010年曾嘗試將2頭人工撫養的獅子野化,訓練中它們表現出過度依賴人工喂食、在模擬捕獵中毫無興趣,最終放棄野化,轉回圈養展出,并結合環境豐容進行行為訓練。也有保留作科教或行為展示用途,這類獅子會被安置于動物園或野生動物救護基地,繼續為公眾教育和研究服務。好處也很明顯既滿足福利需求,又不浪費已投人的訓練與醫療資源。我國部分野生動物救助中心(如秦嶺野生動物救護中心)會將無法野放的獅子用于行為研究或動物福利教育展覽。另外少數會參與繁育計劃,缺點就是后代可能野化,其中一些個體雖自身不能野化,但仍具遺傳價值,可作為繁育個體。將其納入“遺傳多樣性管理”項目,人工控制配對,繁育后代用于未來放歸項目。例如肯尼亞的MaraPredatorConservationProgramme曾將一頭野化失敗但健康的雄獅納入繁育項目,后代在母獅帶領下接受系統訓練,部分成功放歸。極少部分情況下可能會進行人道安樂。這是最極端的處理方式,僅在嚴重病殘、攻擊性過強、失去福利保障條件下考慮。如果動物對人類構成持續危險,或在野外難以存活且無圈養資源接納時,可能考慮安樂。又或者動物有嚴重創傷或疾病無法康復可能出于倫理或成本選擇安樂。
對于上述倫理問題必須強調且確保三個底線:不誘導應激反應、不破壞自然行為模式、不損害個體生理健康。
6未來發展方向
運用基因喚醒技術,使用去甲基化試劑后,實驗組獅子對新環境的探索時間延長3倍。還可以開發群體智能系統,以色列開發的人工智能觀測系統,能實時分析獅子微表情(耳朵轉動角度、胡須震顫頻率等),自動調整豐容方案。在試點動物園中,系統使環境匹配度提升 89% 。
結語
圈養獅子的行為心理健康是當前動物園管理和動物福利研究中的重要課題之一。隨著公眾對動物福利關注度的提升,傳統的封閉式圈養模式面臨著越來越多的質疑與挑戰。獅子作為頂級掠食者,其行為需求極為復雜,若圈養環境無法滿足其捕獵、探索、社交等基本行為的表達,極易導致刻板行為、精神壓抑、攻擊性增強等一系列行為心理問題。因此,科學合理的環境豐容成為提升其生活質量與行為健康的重要手段。
本研究通過文獻回顧、案例分析及行為觀察等方法,系統梳理了當前圈養獅子豐容策略的應用情況,重點探討了食物豐容、感官刺激、空間結構、社交互動和認知訓練等手段對獅子行為表現和心理狀態的影響。研究發現,豐容措施能夠顯著降低獅子的刻板行為發生頻率,提升其探索行為和社交行為的表現,增強個體對環境的適應能力。這不僅有助于提升獅子的福利水平,也有助于動物園提升在科普教育、物種保護和公眾形象等方面實現更高水平。然而,豐容的實施效果并非一成不變,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如個體性格、年齡、性別、群體結構、豐容頻率以及管理人員的執行能力等。此外,部分豐容措施在短期內雖能顯著改善行為表現,但若缺乏持續性和創新性,動物依然可能對新環境產生“行為疲勞”,進而重現刻板行為。因此,未來的豐容設計應更加注重“動態性”“個性化”與“目標導向”,即根據不同個體的行為特征和心理需求,制定差異化的干預策略,同時定期評估干預效果,進行必要的調整。
在實際管理中,動物園面臨著人力資源有限、場地局限、資金不足等現實困難,這也對豐容工作的廣泛推行造成了阻礙。因此,推進圈養獅子行為心理健康的改善,不僅需要動物園管理者和行為學研究者的努力,還需要政策支持與公眾參與。一方面,建議政府與相關機構出臺動物福利相關法規與評價標準,規范圈養動物行為管理;另一方面,應通過科學傳播,提高公眾對環境豐容重要性的認識,從而推動更多社會資源向動物福利領域傾斜。值得注意的是,圈養獅子的行為改善并不意味著其可以順利過渡至野外生活。大量研究表明,許多行為訓練雖然可增強圈養個體的適應能力,但其野化成功率依舊受限于個體生理狀態、野外生存技能、生態位重建能力等多重因素。因此,豐容的最終目標不應局限于野放成功,而應回歸于動物本身的生存質量,讓其在圈養條件下也能最大限度地表達自然行為、獲得心理滿足與社會聯系。
圈養獅子的豐容設計與行為心理健康研究,既是動物園動物管理現代化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動物福利倫理理念不斷深化的體現。未來研究應更加注重行為數據的長期積累與分析,探索可復制、可推廣的豐容模型,為不同類型的圈養動物福利改善提供理論支持和實踐指南。只有在科學、人文與實踐多維度的共同努力下,我們才能真正實現“讓動物回歸動物”的愿景,使每一只生活在圈養環境中的獅子都能擁有尊嚴與自由的生活。
參考文獻:
[1]區倩韻,張學禮,陳思明,等.人工育幼非洲獅、孟加拉虎、豹幼仔的生長曲線擬合比較[J].獸類學報,2023,43(1):116-121.
[2]劉慧,等.圈養大熊貓刻板行為觀察及其激素水平測定[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41(1):75-78.
收稿日期:2025-05-20
作者簡介:阮敏強(1970—),男,漢族,高級飼養員。研究方向:野生動物的飼養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