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養殖是我國水產養殖的主要方式。傳統精養池塘由于養殖密度大,超過了池塘水體自凈能力,殘餌和糞便的過量累積易導致池塘水質惡化,進而帶來病害頻發、藥物濫用、綜合效益低下等問題。為破解上述池塘精養難題,“跑道養魚”“集裝箱養殖”“池塘圈養”等設施漁業模式應運而生。圈養模式因養殖固體廢棄物排出率高,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好,被農業農村部遴選為2019年、2020年重大引領性農業技術。現以圈養中華倒刺鲃,稻田種養茭白、小龍蝦為例介紹該種養模式。
一、模式簡介
“圈養+稻田”零排放復合生態種養模式是將稻田綜合種養和池塘圈養模式相結合。該模式將魚類集中養殖于圈養系統,養殖中產生的尾水通過吸污泵直接抽至稻田,為水稻生長提供養分,經過稻田處理的水再經過生態溝渠處理后回流至圈養池塘,全程零排放。該模式主要針對稻田單純種植綜合效益低,傳統稻漁綜合種養水產品產量低下且品種單一,小規模池塘養殖廢水無法集中處理的產業發展痛點,改傳統池塘和稻田散養為圈養和散養相結合,充分發揮設施漁業和稻漁綜合種養的優勢,在保證水稻提質增產的前提下,產出更多特色經濟水產品,解決池塘養殖廢水處理難題,實現種植養殖雙豐收。
二、工作原理
“圈養+稻田”零排放復合生態種養模式將水產養殖對象集中于圈養桶(本模式有16個)內養殖,養殖桶內周邊設置一圈曝氣孔,通過曝氣將水產養殖污染物推至桶中央,再自然下沉于圈養桶下方錐形排污口,在投喂前后開啟吸污泵將污染物抽至稻田綜合種養區,作為有機肥料促進水稻生長。經稻田處理凈化的水再經生態溝渠去除水體中可溶性氮磷后回到養殖池。
三、技術要點
1.圈養中華倒刺鲃
3月初,檢查圈養桶基礎設施設備完整性,對每個圈養桶進行徹底消毒。魚種放養前,提前3天每個圈養桶使用1.5公斤漂白粉進行消毒,鼓風機24小時開機,可安裝2臺鼓風機輪流工作。3月中旬,每個圈養桶放養中華倒刺鲃1100尾,放養規格為40~60克/尾,魚種放養前使用3%食鹽水浸泡5分鐘。4—6月,按照魚體重的2%~3%投餌量投喂,每天投喂2次(8:30、17:00);投喂前30分鐘和投喂后30分鐘,均需開啟吸污泵抽圈養桶內養殖污物至稻田,每次抽10分鐘;4月,使用敵百蟲殺蟲1次,5—6月,使用碘消毒1次。7—11月,按照魚體重的3%投餌量投喂,每天投喂3次(8:30、13:00、18:00);每月用膽汁酸、丁酸梭菌等動保產品投喂7天;投喂前30分鐘和投喂后30分鐘,開啟吸污泵抽圈養桶內養殖污物至稻田,每次抽10分鐘。12月,捕撈上市。
2.稻田種養
稻田改造按照《稻漁綜合種養通用技術要求》(GB/T 43508—2023)標準進行。稻田內開環溝或“十”字溝,溝坑占比約8%。稻田設置1個排水口至生態溝渠,條件不允許的地區也可不設置生態溝渠。水產養殖尾水進水口與稻田排水口位于稻田的對角。2—3月,環溝種植伊樂藻,稻田種植單季茭白;茭白苗高15~20厘米時分墩定植,行距70~80厘米,穴距50~60厘米,每穴栽2~3株苗,定植深度以根系全部入土、苗不倒為宜,每畝種植3000~4500株。3月中下旬,每畝放養體長3~4厘米小龍蝦蝦苗7000只;每天人工投喂少量麩皮、玉米等輔助餌料滿足小龍蝦覓食需求。4—8月,開展小龍蝦健康養殖與茭白種植管理。由于茭白田水草茂盛,各種底棲動物、有機碎屑等豐富,一般不需投喂輔助餌料。5—8月,捕撈小龍蝦上市。9—10月,采摘茭白上市。
四、成本核算
1.圈養成本(以每個圈養桶計算)
魚苗2750元,飼料5717.25元,電費722.70元,人力費6000元,藥物費300元,設備折舊費2000元,塘租200元,合計成本17689.95元。
2.稻田成本(以每畝計算)
茭白每畝種苗1000元,采收勞務費600元,小龍蝦種苗450元,麩皮、玉米等輔助餌料500元,田租300元,合計成本2850元。該模式下稻田管理和圈養管理可共用人工。
綜上,每個圈養桶加每畝稻田總計成本20539.95元。
五、效益分析
1.經濟效益
每個圈養桶產中華倒刺鲃550公斤,銷售價格44元/公斤,產值24200元;稻田每畝可產茭白1000公斤,銷售價格為6元/公斤,產值6000元;稻田每畝產小龍蝦100公斤,銷售價格為30元/公斤,產值3000元。
該模式每個圈養桶加每畝稻田產值共33200元,扣除前面計算出的20539.95元成本,可實現純收益12660.05元。
2.社會效益
該模式可根據當地市場需求在圈養桶內養殖不同水產品,同時稻田種植經濟作物,養殖小龍蝦,在保證稻田種植不減產的前提下,極大地拓寬了水產養殖空間,符合國家推進現代漁業發展的需求。該模式全程不施肥、不使用農藥,產出的農產品安全優質,滿足了人民對優質農產品的需求。
3.生態效益
該模式水產養殖固體廢棄物排除率100%,養殖尾水通過稻田后總氮去除率可達82.7%,總磷去除率可達91.1%,葉綠素a去除率64.9%,氨氮去除率35.8%。該模式完全解決了池塘養殖尾水處理難題,也解決了稻田肥料和農藥使用難題,生態效益顯著。
(摘編自《當代水產》 湖南省水產研究所 向勇平 鄧啟 奉智峰 向勁 鄒志輝
程小飛 張舟 李紹明 謝敏 郵編:41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