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市域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在市域層面的具體實施,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正處于全面推進的關鍵階段。隨著社會結構日趨多元化和民眾需求復雜化,傳統社會治理模式面臨嚴峻挑戰。以行政主導為特征的單一向度的治理模式,已難以有效應對當前社會治理的復雜局面。因此,亟須通過理念創新、方法革新和模式重構,系統推進社會治理體系現代化轉型。本文旨在探討市域社會治理的重要性、挑戰及創新路徑,并以安徽省黃山市的現代化試點為例,旨在為我國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提供理論支持和實踐指導。
一、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重大意義
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是我國在經濟社會轉型關鍵期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戰略性實踐,對治理理念、模式和手段等進行系統性調整與優化的重要進程,具有顯著的時代特征和深遠的戰略意義[1l。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是國家基于新時代發展階段特征與社會治理需求所實施的重大戰略部署,其本質在于構建與高質量發展目標相協同的現代化治理方式。這一戰略決策不僅深刻契合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內在邏輯,同時系統回應了城鎮化進程中的治理結構性變革要求。自城鄉統籌發展戰略實施以來,我國社會治理體系呈現出顯著的理論演進與實踐創新特征。在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整體框架下,社會治理格局經歷了系統性重構,并逐步聚焦于市域層面的治理現代化轉型。這一歷史性發展軌跡,不僅體現了治理理念從單一主體向多元協同的范式轉換,更彰顯了治理實踐從經驗導向向制度創新的縱深發展。
作為國家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城市,黃山市通過構建多部門協同治理機制、完善法治化治理框架等制度創新,耦合智慧化監管平臺的技術賦能,形成“制度創新 + 技術賦能”的雙輪驅動治理模式,有效解決了旅游城市在秩序維護、生態保護、服務質量等方面的治理困境。作為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關鍵維度,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既是提升國家治理效能的必然要求,也是應對復雜化社會矛盾的現實需要,核心在于構建科學規范的制度體系,實現治理的精準化和高效化,從而更好地統籌發展和安全,有效應對各類風險挑戰,為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提供重要支撐。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本質上是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始終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作為衡量治理成效的根本標準,聚焦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優化公共服務供給,借助數字技術賦能提升風險防控能力,著力推動發展成果普惠共享。充分彰顯社會主義制度優勢,也為推進治理現代化提供根本遵循。
二、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的現實困境
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雖取得階段性成效,但仍面臨深層次的治理困境與系統性挑戰[2:(1)治理認知存在局限性,部分實踐仍停留在概念化理解,存在成效評估指標簡單化,實踐創新不足,未能有效結合區域特色形成差異化治理模式,導致治理效能遞減;(2)治理供需結構性失衡,群眾日益增長的多元化、高品質的公共服務與政府單一化、標準化供給模式之間形成顯著張力,需求識別精準性不足、響應流程剛性化、資源配置碎片化等問題并存,制約了治理的回應性與適配性;(3)多元協同機制效能不足,政府部門間權責邊界模糊,社會力量參與渠道不暢,政社互動機制尚未健全,政社互動缺乏常態化、規范化的制度安排,削弱了治理合力;(4)數字賦能不足,突出表現為基礎設施投入不足、數據共享機制不健全、技術應用能力薄弱、專業人才儲備短缺等問題,制約了技術賦能的乘數效應;(5)制度保障體系不完善,法律法規體系不完善,政策執行機制不健全,監督評估體系尚未成型,激勵機制有待優化,弱化了治理的可持續性。這些挑戰相互關聯、彼此制約,形成了阻礙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的系統性困境,亟須從理念轉型、機制創新、技術賦能等維度協同突破,構建整體性治理框架。
三、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創新路徑
隨著社會主要矛盾轉化與治理環境復雜化,加快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路徑創新具有顯著的時代緊迫性與戰略必要性[3]。需構建創新理念、拓展領域、健全體制、創新手段、優化模式等多維協同的治理創新體系,推動治理范式從傳統管控向現代服務轉型,實現治理場景從單一領域向全域覆蓋拓展,完善多元主體協同共治的制度化架構,強化數字賦能與智慧治理的技術支撐,優化精細化、差異化的政策架構,充分激活存量、拓展增量、優化變量、釋放能量,實現市域社會治理的質效躍升與范式革新。
(一)創新市域社會治理理念
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意義重大,對“四化同步”發展具有重要推動作用[4]。突破傳統慣性思維,避免過度依賴政府部門推進社會治理,防止將社會治理全盤納入政府管理范疇,杜絕“唯上不為民”等問題。破除“市域”界限思維,在生態環境、網絡管理等領域協同推進,科學打造群眾性互動空間、安全性網絡空間、風清氣正的政治空間、綠水青山的生態空間等。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與“全周期治理”理念,構建源頭預防、中期化解、后期總結的閉環治理機制,維護人民根本利益,實現服務人民、依靠人民、成果共享的目標。2021年,黃山市創新構建了“
全域平安創建工作體系,涵蓋單點平安單位創建、9大行業平安創建(校園、醫院、景區等)以及4大基層平安創建(縣區、鄉鎮、村社、家庭)。通過試點創新、問題解決與完善提升相結合,形成了可復制推廣的經驗方法。
(二)拓展市域社會治理領域
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需在夯實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設施管理、環境衛生、安全生產、矛盾糾紛化解等基礎工作的同時,聚焦群眾反映強烈、亟待解決的問題,積極拓展治理領域,提升治理效能。互聯網發展使社會沖突突破市域限制,諸多矛盾和問題需跨省市、跨部門協作解決。2023年,黃山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建立應急處置機制,形成多部門聯動工作格局,構建了事前防御、事中響應、事后審計的系統安全動態保障體系,并針對干部職工,特別是信息系統運營方與維護人員,普及網絡安全知識和個人信息保護知識,強化網絡信息安全意識。環境治理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方面,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影響范圍較廣,需與其他市域聯合持續推進解決。為解決農村生活垃圾治理難題,黃山市秉承優勢互補、合作共贏原則,采用PPP(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實施全市域農村生活垃圾治理項目。該項目自2019年1月1日正式運營,已實現對市域農村8個區域的“網格化”全域收集,2019年累計收運農村生活垃圾15.3萬噸。應對老齡化趨勢是市域社會治理的重要任務,持續完善老齡人口社會保障體系,重視老齡人口晚年幸福感,推動老齡事業與產業發展,貫徹公共政策和社會服務的“年齡平等”原則。有條件的地區應加強養老服務設施建設,積極發展養老服務。2024年,黃山市籌劃建立和完善全市養老產業項目庫,對接養老服務行業龍頭企業,常態化開展“雙招雙引”,謀劃并落實一批示范性強的標桿項目,推動全體老年人享有基本養老服務。
(三)健全市域社會治理體制
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亟須實現從單一行政主導向多元協同共治的范式轉變[5。應當建立健全規范化的制度體系,為治理實踐提供穩定的制度保障。通過規范化的制度安排確保治理實踐的持續性和穩定性,保證各項工作落地落實,持續提升治理效能。在主體維度上重構政府部門在市域社會治理中轉變職能定位,從主導型向服務型、引導型轉變,同時積極鼓勵經濟組織、社會團體、自治組織及公民等多元主體參與社會治理。構建“自上而下”政策引領與“自下而上”社會參與相結合的雙向互動運行機制。通過多維度的系統性改革,有效提升治理效能,推動形成政府治理與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的現代化治理格局。黃山市打造“迎客松義警”群防群治品牌,培育了2000余個平安志愿組織,激活了2557個網格基層組織資源,動員小店老板、外賣快遞員等社會力量參與治理。形成多元共建、全民共治、問題共治、責任共擔、利益共享的發展格局,建立健全組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治理體制機制。黃山市創立“平安指數”發布制度,提升預警防御體系的數字化、智能化水平,推動“主動式”社會治理發展。推動市域社會治理主體充分運用組織建設、法律、道德、心理、科技、民規民約等多元手段,通過源頭預防和基層化解,最大限度地在初期階段識別并消除潛在風險隱患,全面推進社會和諧穩定工作。黃山市祁門縣自2020年起實施“心靈花園”工程,通過社會心理服務紓解群眾負面情緒、減輕生活壓力,有效減少社會矛盾,提升社會治理水平[。
(四)創新市域社會治理方式
深入貫徹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與城市治理的重要論述,全面落實中央和地方關于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的政策部署。以政治引領為核心,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研究與實踐,通過主題教育制度化強化治理共識,完善多層次、立體化的社會治理體系,著力破解基層治理的末端執行難題,實現治理效能的全域提升。黃山市屯溪區五福街社區使用人工智能(AI)物聯網平臺,對老舊小區進行智慧管控,實現信息實時采集與上傳,提升小區安全防范能力。堅持重心下移,大興調查研究之風,摸清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統籌資源,抓實社會治理各個環節,縮短治理半徑。2023年,黃山市住建局深入多個小區調研城鎮燃氣管道更新改造和老舊小區改造工作,傾聽群眾呼聲,強調要重視合理訴求,做好施工質量和安全監管。
(五)優化市域社會治理模式
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立足新時代發展要求,通過治理理念創新、制度體系完善和治理效能提升,構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治理范式,體現了治理模式的時代適應性、制度設計的系統性和治理能力的可持續優化。堅持問題導向,壓實責任,確保實效。應針對不同層級、部門與崗位,制定權責清單,明確職責邊界,下放管理服務權限,及時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強化基層矛盾防范化解,推廣“四下基層”經驗,深入群眾、企業與農村調研,掌握需求與難題,妥善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并探索具有本地特色的治理模式。黃山市創新“解紛碼”平臺與“群眾點名、領導接訪”等機制,根據安徽省司法廳發布的信息顯示,2020年以來調解糾紛52169件,成功率 99.05%? ,通過整合資源力量,強化組織架構,增強聯動頻次,提升服務質效,推動治理精準高效。深化“政治引領 + 協同治理”,創新協商議事方式,提高了治理響應速度與執行效率,為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提供了可持續發展的制度保障和實踐路徑。
結語
通過系統考察黃山市試點實踐表明,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呈現顯著的范式轉換特征,即從傳統管理向現代管理轉型、從經驗決策向數據驅動演進、從單一管控向多元協同發展。研究發現,黃山市創新構建的 ?1+9+4? 全域平安創建工作體系形成了制度創新與技術賦能的良性互動機制,其核心價值在于建立了具有區域適應性、方案可遷移性和操作標準化的治理框架。當前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正處于深化發展的關鍵階段,面臨數字治理能力斷層、制度耦合不足和機制適應性欠缺等系統性挑戰。基于此,未來推進路徑應著力提升數字化治理能力、健全智能化治理體系以及完善現代化治理機制3個核心維度,突破數字化治理能力建設瓶頸,構建智能化治理體系的制度支撐,完善現代化治理機制的動態調適功能。這3個維度協同推進,構成了實現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關鍵路徑,既立足于當前治理轉型的現實困境,又著眼于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長遠發展,體現了問題導向與目標導向的有機統一。新時代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必須秉承創新發展的治理理念,通過構建動態演進的制度體系、優化協同高效的運行機制、打造智慧賦能的治理平臺,系統提升市域社會治理的精準性、協同性和可持續性,從而為高質量建設平安中國、實現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堅實的治理保障和制度支撐。
參考文獻:
[1]王佃利,徐靜冉.中國式現代化中社會治理的目標定位與路徑探析一基于社會治理共同體時代特征的認知[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53(03):139-147.
[2]王海峰.市域引領社會治理問題探析[J].學習論壇,2021,(06):75-83.
[3]黃君錄,何云庵.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評價體系構建:維度與指標[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3(05):1-13.
[4]鄭會霞.運用大數據提升市域社會治理能力的路徑探析[J]學習論壇,2022,(05):96-103.
[5]鄭會霞.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的結構優勢、現實挑戰及創新路徑[J].領導科學,2022,(12):104-107.
[6]吳爽,張浩.大數據時代下信陽市社會治理現代化研究[J]公關世界,2023,(11):38-40.(作者單位:1.中共黃山市徽州區委黨校2.黃山市徽州區行政學校)
(責任編輯:宋宇靜)